理论教育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原则及对策研究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原则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甘肃现代农业模式应遵循的原则及选择对策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甘肃需要扩大农业产出来满足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甘肃要发展现代农业集约经营,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发扬传统农业的优良传统,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实行集约与精耕细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的关系,逐步实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达到农业资源的最佳利用。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原则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 甘肃现代农业模式应遵循的原则及选择对策

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甘肃需要扩大农业产出来满足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农业产出的增加可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也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来实现。由于甘肃省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低,而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了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换取农业高产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省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农业综合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节约了水资源,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使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全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和农业生产率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如果再延续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甘肃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农业将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应尽快通过现代农业建设,实现甘肃农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集约型经营方式是现代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集约经营不但要求劳动集约,而且更强调知识集约和技术集约,目的是实现科学技术对稀缺要素的替代和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甘肃要发展现代农业集约经营,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发扬传统农业的优良传统,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实行集约与精耕细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的关系,逐步实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达到农业资源的最佳利用。目前,虽然甘肃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还相当突出,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要实现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转变。

一、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形成了适合当地发展条件的模式。中国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由于全国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现代农业运作模式,其主要运行模式有:

1.公司+农户带动型模式

该运行模式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以独户联户、合作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多种经营为手段,依法注册登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经济主体(称之为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从事手工制作、特色加工、产业开发、产品经营、中介服务、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拓广农民就业渠道,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该运行模式是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通过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将企业与农户和市场整合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

3.外向创汇型模式

该运行模式是利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通过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农业模式。

4.农业科技园型模式

该运行模式是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5.农牧结合型模式

该运行模式是在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实行将畜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种植业饲料产业,兼顾发展其他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实现农牧户、基地、企业的良好对接,并依靠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来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快速形成高效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其特点是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农牧业经济结构,以加快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并且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山地园艺型模式

该运行模式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我国一些山区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的农业模式。此模式在山区发展水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7.城乡统筹型模式

该运行模式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带动下,以高效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在大力融入工商业资本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和加快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的农业模式。其特点是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8.多功能生态型模式

该运行模式是以建成的一批农业生态园区为基础,在生态园集群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具有现代农业多功能和生态型的农业模式。多功能农业的特点是农业除了满足人和牲畜所需要的食物和纤维这一基本功能外,还具有满足其他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现代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现代石油化学农业的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农业模式。其具有安全、环保、节水、低耗能和高效率等显著特点。该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最佳农业发展模式之一。

从世界农业发展历程看,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虽然形式不同,但总体上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荷兰为代表的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农业,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农业、以法国为代表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农业。以上三个国家现代农业都是在二战以后,在不同自然资源和不同外部环境条件下建设的,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模式。典型的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人多地狭,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称世界之最。由于土地十分珍贵,荷兰人追求精耕细作,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依靠精耕细作,这个60年前还为温饱问题发愁的小国,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居世界第一。从荷兰的经验看,这种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土地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技术支撑有力,流通体系发达,组织体系健全,政策体系完善,主体素质较高,产品优势突出,经营收入丰厚,农产品高产、高质、高附加值,具有国际竞争力。除荷兰外,值得一提的国家还有以色列。以色列地处中东,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国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节水农业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水可产两三公斤粮食,是我国的两三倍,水肥利用率达80%~90%。现在以色列不仅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而且还能大量出口。专家说,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产率,地球可以多养活100亿人。

(2)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模式。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美国平均每个农场耕种的面积近4 000英亩(1英亩相当于我国的6亩)。如果离开农业机械,美国农业简直寸步难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约为350万人,但这350万人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与美国情况差不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这个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澳大利亚每个农民平均可管理100头奶牛或4 000只绵羊。此外,面积仅次于俄罗斯、人口只有3 000万的加拿大也走了和美国相似的路子。

(3)土地、劳动力适中型模式。比较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这种类型的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多年来,为发展现代农业,法国实行了“一加一减”的做法。“一加”指的是为防止土地分散,国家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允许让一个子女继承;“一减”指的是分流农民,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必须退休,由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同时还辅以鼓励农村青年进厂做工的办法减少农民。除此之外,法国还实行“以工养农”政策。几十年来,法国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困扰法国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农业。目前,法国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二、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分析了国内外诸多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们都是根据本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来选择发展模式的,这说明各地区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向。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还表明,在同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所采取的经营模式也不一定相同。如澳大利亚畜牧业中的养羊业以放牧为主,经营比较粗放,但在沿海、沿河一带的局部地区实行种草养畜的集约化经营。甘肃地域狭长,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所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区条件做出不同选择。甘肃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全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状况、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科学选择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当前,甘肃选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要坚持农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原则

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发展最终要靠现代科技来支撑。所以,甘肃要推进农业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集成农业技术转变,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鼓励发展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同时,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传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2.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共同要求。甘肃生态环境脆弱,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必须推进甘肃农业由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由于传统农业是一种线性经济模式,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环保农业,有利于保护好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www.daowen.com)

3.要坚持集约式发展原则

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往往是传统粗放型农业经营造成的,因而走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势在必行。鉴于甘肃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当重点推行劳动集约,走劳动、技术、资金和管理集约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全省农业集约化水平。要通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变,来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4.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原则

要推进甘肃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模式转变,必须坚持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通过创新和完善统一经营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此,应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转包、出租、入股、继承、置换,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同时,现代农业发展客观上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这就要求甘肃制定灵活的土地政策,让那些愿意进城和进行非农经营的农村居民放弃土地,保证那些种田能手或愿意经营农业的农民有条件集中更多的土地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政府在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与合理征地补偿制度的前提下,要明确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责任,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另外,要结合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由趋同性调整向区域化、专业化转变,不断推进区域化布局,建立优势产业带,通过发展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

5.要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主导原则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利用具有公共性,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投入高回报低的行业,因而应当发挥甘肃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吸纳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建立起政府、集体、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多元化投入格局。

6.要坚持工农业互相融合和协调发展原则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农业互补和相互促进、城乡互动也是现代农业的共性,甘肃在选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时应当加以重视。河西地区作为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技术基础比较好,农业总体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可借鉴工农互补式的现代农业模式,走工农业互相融合和协调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河西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巩固其商品粮基地的基础上,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以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推进农业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结构转变,逐步打破城乡间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促进城乡资源和产品的流动与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城乡各种优势的互融结合。

三、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对策

甘肃地形狭长,从地形地貌方面来看,存在着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和甘南草原等不同的地形,正因为有这些特色鲜明的自然条件,才让甘肃农业发展有了独特的优势。目前,在甘肃省陇中、陇东地区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在河西走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各地都按照当地自然环境来选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全省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状况和农业基础条件,在综合各种因素基础上考虑发展模式。

1.应发展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

资源节约型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农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资源节约型农业主要发展模式有:

(1)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来调节生物体生活的环境,使之适合农业生产的过程。当前主要发展形式有简易覆盖型(主要使用塑料薄膜,进行地膜或拱膜加草苫覆盖,可以调节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促进生长)、普通设施型(使用塑料大棚、地窖、房屋等进行蔬菜生产、动物养殖、食用菌培育等农业生产活动)和现代设施型(有专门的生产车间,采取工厂化的生产流程,从种苗的繁育到产品的加工等进行一体化和产业化操作)等。前两种设施农业在甘肃发展相对较快,后一种由于资金投入较多,技术要求较高,发展缓慢,但随着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小额贷款的实施,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庭园生态农业。庭园生态农业是农民在自己住宅院内及与宅基地相连的自留地、承包地、水面上,依据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庭园设施、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因地制宜地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种庭园生产经营的过程。这种形式由于从规划到布局,从物质、能量的输入到输出,一般尽量追求科学、合理、高效、低耗、优质、高产,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较好,这是甘肃农村发展设施农业的理想模式。

(3)绿洲农业。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或沃洲农业,是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地区的农业,有新老之分。老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河、湖沿岸,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新绿洲农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在干旱荒漠地区宜农地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开辟的新垦区。绿洲农业有用水少,可以节约宝贵水资源、日照资源丰富的特点。甘肃可耕土地和水资源等短缺是一个长期难以根本扭转的客观因素。耕地作为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稀缺性的特点。由于多种原因,甘肃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占有耕地已不足1.8亩,大部分耕地十分贫瘠,而且土地质量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目前降水量偏少,水资源异常紧张,而且对于降水的利用率很低,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不足30%,保证利用率不足25%,而以色列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高达80%左右。因此,甘肃选择资源节约型模式势在必行。高原夏菜是陇东南、陇中地区发展最快的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大规模、大批量、多品种、多茬口、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趋势。陇东南、陇中地区要通过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建立高原夏菜配送中心,开展连锁销售,促进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陇东南、陇东地区发展庭园生态林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河西走廊处于沙漠或者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大力推广绿洲农业。要学习农业发达国家利用滴灌节水、利用光热网膜调节温度、用基质改变土壤,让沙漠变成了绿洲的先进经验,在河西走廊地区利用充足太阳能、风能、无污染环境和现代化栽培设施来实现环境和谐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并通过利用节水灌溉和高效水肥利用技术,让河西地区的沙漠逐步变成绿洲。

2.应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只有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及其运动的完整性、持续性,才能从中不断地获取食物、氧气、水、生物等资源。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复杂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生态农业模式是吸取西方生态农业的有益经验,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为基本出发点,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建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是: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总之,这种模式既重视生态学原理的根本特点,又强调追求高的生产力,能够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利益。目前,甘肃的河流有8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0%的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甘肃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少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要通过合理开发可用自然资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通过发展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促进全省生态农业建设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应发展绿色农业模式

绿色农业是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发展绿色农业模式要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绿色农业注意自然和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以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养分系统。绿色农业要求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粮食和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三个零,即零公害、零污染、零废弃物,形成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绿色农业能有效促进甘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能有效消灭农业“生态赤字”,实现全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甘肃河西地区土壤偏碱性,有机质中等偏高,土壤、灌溉水及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处于清洁水平,达到安全等级,符合目前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及无公害产品环境质量的要求,是甘肃今后发展绿色农业的理想基地。全省要发展绿色农业模式,首先,要在一个模式中采取多物种与主物种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物种的合理竞争,充分利用单位空间的各种能源。其次,要在空间分配上做到物种搭配形式、密度、空间的适度应用,并进而提高时间利用长度。第三,要在生产结构上按照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进行,通过延长或完善食物链,增加营养级,以提高模式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如果能做到由一熟变两熟,变农闲为农忙,庭院种植、养殖和加工一体化则可有利解决农村剩余闲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第四,要在技术方面发挥各种技术措施的科学组合,形成机械技术和食物技术相结合,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结合的农业系统,实现长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形成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观光旅游则发展旅游的高效农业群。

4.应发展高技术农业模式

高技术农业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利用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电子自控综合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温、水、肥、气等环境条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获得高额产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它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护物种资源、基因资源、生态资源的多样性。精准农业是高技术农业的发展形式之一。精准农业是在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全面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农业,是通过遥感、遥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获取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水土、肥料及病虫害等状况,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存储与管理(主要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各种现象与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的过程(对农业所涉及的所有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精准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很快,随着甘肃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精准农业可作为甘肃未来发展节约型农业的选择模式。甘肃今后要发展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必须通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机械技术;通过农副产品加工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以及抗逆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结合,能保证农民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经营等。只有积极引进适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技术,才能加快全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5.应发展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

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持续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农业。这种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于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区域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模式有:

(1)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其特点是通过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围绕农业自然生产特性利用和管理农业内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成本,以求获得理想的收益。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持续农业理论和目标、措施,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管理、持续农作制度创立、生物技术和作物育种技术应用、对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牧场管理、森林栽培与管理、水资源管理。

(2)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其特点是降低农场外部如化肥、机械、农药等投入来保护环境,防止土地盐碱化,保持和逐步提高土地肥力;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适于水地、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的作物品种,扩大耕地面积,弥补耕地不足。同时以提高效率来保护环城。重视农业系统内部各部门的效率及其与资源系统关系的协调,强调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的比例结构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特点的相吻合,以防止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生态结构的破坏。另外还对农业资源特别是森林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和测算,指出了森林在防止水土流失和动植物多样性及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价值,以期保护绿色资源。

(3)西欧综合型持续农业。其内容包括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土壤、综合植保、综合保护水资源、综合经营农业等。其特点是要求政府积极参与,统一部署,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进行资源深度开发,并协调各方利益。比如德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等实行综合农业。其法规涉及农牧结合、轮作方式、少耕免耕、再生资源开发、自然优势试验奖励以及防止施肥过量规定、资源保护规定、化肥销售规定、环境污染刑事处罚规定等内容。为了实现甘肃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飞跃,必须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的有效经验,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性发展;要开展多种经营,持续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要合理利用、开发和改善农业资源,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要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只有把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才能实现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