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研究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甘肃现代农业人力资源状况及制约因素农业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农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另一方面,由于甘肃农村经济落后,再加上农村教育投资因经费所限,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甘肃农业人口多,农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不足导致了其可利用价值偏低。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研究

第一节 甘肃现代农业人力资源状况及制约因素

农业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农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农业人才资源是农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是优质的农业人力资源。农业人力资源投资对于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平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提高农业科技与农民素质就必须对农业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一方面,分析甘肃农业人才与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对于现代农业制度的人才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由于甘肃农村经济落后,再加上农村教育投资因经费所限,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研究制约因素,可为今后提出甘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提供重要依据。

一、甘肃现代农业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甘肃描绘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提出,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甘肃省必须以此为目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现代农业建设,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甘肃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人员增加较快,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纵观全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的100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到2008年的2.6万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农业人才队伍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成就与全省构建起全社会重视人才、建设人才、发展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当前,全省农业处于产业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业已成为甘肃改造传统农业、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的主力军,在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农业技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到2008年年底,全省拥有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6 646人,占全省农业系统职工总数的85%,占当年全省农业从业人员的0.24%。专业人才总数中拥有高级职称的2 284人、中级职称的7 447人、初级职称的13 311人、尚未评定职称的3 604人。2008年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比1983年增长了12.49倍,中级职称的增长了55.16倍,初级职称增长了24.13倍。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经达到25.1万人,较2004年底增加11.5万人。

2.农业技术人才结构明显优化

随着甘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各项人才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落实,农业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农业人才成长发展空间得到不断拓展,高、中、初级农业专业人才比例得到明显调整和优化。2008年年底,在全省农业专业人才总数中高、中、初及未评职称人员,分别占农业人才总数的9%、28%、49%和14%。近年来,随着对基层农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各项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自身教育水平及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使更多基层一线优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获得了晋升的机会,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获得高职称的人数大幅增加。同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已基本形成了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科技服务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人才结构。

3.农业技术人才素质显著提升

按照文化结构分,2008年全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研究生789人、本科生6 868人、专科生10 339人、中专生及其他8 65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26%、39%和32%。而在1983年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6%,中专的占55%,中专以下占19%。全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在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自学进修意识明显提高,学历层次、科研素质、个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近年来,高学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增长显著,专业人才队伍中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已占总人数的68%,硕士、博士学历人员由0净增到目前的789人。副高以上人才由1998年的1 002人上升到2008年的2 284人,净增1 282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由1983年的554人上升到2008年的17 996人,净增17 442人。

4.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作用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甘肃农业人才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显著增加,农业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全省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就畜牧业方面来看,培育出了甘肃高山细毛羊、甘肃黑白花奶牛、甘肃黑猪和甘肃白猪、山丹马、庆阳驴、早胜牛等7个优良畜种和近10种优良牧草品种,使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高于45%的全国水平;探索总结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甘肃在航天育种方面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唯一挂牌运行的航天育种基地,成为运用现代空间技术,开展航天育种最早、选育品种最多、成果出来最早的航天育种基地。2010年,科技对甘肃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8%。

二、甘肃现代农业人力资源发展特点

农业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农业总人口中能被农业利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也是对农业价值创造起到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甘肃农业人口多,农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不足导致了其可利用价值偏低。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及社会历史等原因,使得甘肃农业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开发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可见,甘肃农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否对农民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关系到甘肃农民能否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关键,也关系到现代农业制度能不能建立和农业现代化能否成功实现。因此,甘肃农业要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通过农业人才资源的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国低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甘肃农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高

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全省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是98.92%,说明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还是从事农业生产。从全省14个地市州的情况来看(图7-1),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差距不大,比例都在97%以上。

img26

图7-1 2006年甘肃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

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比重偏低

农业劳动者技能素质是指农业劳动者所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并能将其熟练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技能。这种农业劳动者技能素质包括种植作物的一般知识,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和病害管理能力等。如果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比重偏低,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基本技能较低,基本技能较低体现出劳动者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影响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图7-2),全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比重是1.93%,该比例较低,说明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从绝对量来看,十四个地州差距很大,平凉市和酒泉市技术人员数远远领先其他地区,从相对量看,平凉市和酒泉市分别占全省的31.14%和24.33%,嘉峪关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金昌市三地区技术人员数之和仅为平凉市的1%,说明全省各地区的差距十分巨大。从每百人拥有的技术人员数(如图7-2所示)的情况来看,酒泉在该指标上独领风骚,平均每百人农业从业人员中有25.69个技术人员,明显领先其他地区,酒泉百人技术人员数是6.17,白银是3.21,其他地区该数据均低于两人。总体来看,甘肃省农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加快全省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十分必要。

img27

图7-2 2006年甘肃每百名农业从业人员拥有的技术人员数

3.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小

从农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来看(图7-3所示),全省产业活动单位农业技术人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重是最大的,为82%,中级、高级分别为12%和6%,技术人员结构显然不合理,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增加高级和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img28

图7-3 2006年甘肃农业技术人员构成

4.农业劳动者基础文化程度偏低

农业劳动者基础文化教育程度是指农业劳动者接受普通义务教育的程度,它决定和影响农业劳动者其他素质的提高。从国际上看,法国7%以上的农业劳动者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业劳动者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业劳动者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业劳动者受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业劳动者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甘肃省农业从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从总体上反映了本省农业劳动者的从业素质。从全省情况来看,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1年,相当于全省农业劳动者勉强读完初一,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再从农业从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可以看出(图表7-4),十四个地区的农业从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差距不大,最低的是临夏州3.76年,最高的是兰州市为7.14年,也就是说,从平均水平来看,各地区农业劳动者都没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低的小学都没毕业。总体来看,全省农业劳动者农业技能素质整体偏低,因此,提高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和农业技能素质的工程相当艰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img29

图7-4 2006年甘肃农业从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www.daowen.com)

注:农业从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小学人数*5+中学人数*9+高中人数*12+大专及以上人数*15)/农业从业劳动力总人数

5.对农业市场做出科学预测的应变能力较低

农业劳动者科学预测和应变能力素质是指对农业产品市场信息的掌握能力和对农产品市场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以及适应农产品市场多变的特点的能力。现代化农业不仅要求要对土地精耕细作,提高种植产量,提高产出率,更重要的是要对农业市场有准确的预测和把握。因为土地承包制,种什么和种多少完全要农民自己掌握。而农产品具有需求缺乏弹性,季节性强和难以存放等特点,如果农业市场预测不准确,农业丰收不但不能提高收益,反而会降低收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天水市种植“水蜜桃”和兰州市种植“百合”的情况,充分说明了对农业市场做出科学预测的重要性和提高农业种植户市场应变能力的必要性。由于全省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的水平低,往往不能准确地收集农业市场信息,以便对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预测,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方面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普遍。可见,科学的预测和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是现代农业劳动者必备的素质。

三、甘肃现代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甘肃农村人口多,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以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比较落后等是主要原因。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教育投资又主要倾向于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则明显不足。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又是采取国家财政出小头,地方财政出大头的办法,对于地方财政雄厚的发达地区,这种政策是合理的,但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来说,这种政策无异于雪上加霜。甘肃许多地方经济本身落后,财政来源极为有限,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和支撑教育事业的运转与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实行税费改革后,虽然降低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取消了农民的教育附加费,造成了农村基层的教育经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有些贫困县师资紧缺,危房校舍无法改造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教育投资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现象在甘肃农村表现得相对严重,对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全省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2.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通常意味着相对简单的劳动工具、较低的知识、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不高的劳动。农村劳动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等要求一般不高,从业者无须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接受教育和培训往往不重视。甘肃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导致农村教育需求日益疲软,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农村教育危机。目前,甘肃省有些地方农业生产方式和前些年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导致农村教育需求疲软,农民对新技术、新信息、新的科技成果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造成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无法推广应用和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果是农业分散、落后、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的需求。同时由于贫困、农村教育费用的不断飙升和大学生就业难等原因,造成了农民对子女上学预期的大大降低,这不仅影响了农村普通教育的发展,也对农业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也产生强烈冲击,青壮年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有下降的趋势。

3.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缺乏计划和组织

人才培训盲目、无计划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在甘肃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无疑是对农业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在有些地区实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缺乏对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其主要原因是支持农业科技与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的配套政策及措施不完善,虽然各地也制定了实施纲要和年度计划,由于没有形成专兼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队伍,很难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导致教育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同时,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造成资金紧缺、教学设施简陋、师资严重不足和教学手段落后现象,致使全省农业教育培训质量不高。

4.受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限制和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

劳动者只有接受教育并且具有劳动技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并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而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潜在人力资本,终将因不能与其他资源有效配置而导致财富浪费。从全省的情况来看,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能满足农业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其原因从农户角度来说,由于受自身收入的限制和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上没有得力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使得农民既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冲动和压力

5.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相对落后

当前,在教育的有限投入中,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资力度,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求。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主要放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太小,兴办的职业技术学校不是缺乏师资,就是教学设备不能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其原因是各地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都集中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乡镇政府部门,这些部门本来人手就少,又要负责大量的行政工作,对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主要体现在应付统计报表及制定一些培训计划上,真正培训工作因人手不足难以实施。同时,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当前,全省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目标、层次、规格不明确,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欠缺,评估体系不完善。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仅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术的狭隘范围,农村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普通教育,不仅数量少,其教育培训内容及课程体系与农村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学习的实际。由于教育培训工作滞后,全省农村劳动力普遍欠缺基本工作素养。

6.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和培养机制不完善

当前,全省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和培养机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仍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倾向,致使农业技术人才日益短缺。其主要原因是各级劳动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未能及时有效地对农村成人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未能在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技能使农民工素质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差异造成潜在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再加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有逐年弱化的趋势,在企业培训中普遍存在培训效果差、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很多企业并未将职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战略性投资来考虑,对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培训理念、培训方式、方法、培训评估及培训激励等理解不深,认为职工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同时,由于大部分农业实用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周期较长、获益较慢、风险较大的行业上发展,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涉及较少。另外,由于大部分农业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农业人力资源对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中最为关键因素之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全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所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使现代科学技术难以在农业生产中被转化和应用,也制约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总之,甘肃农业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威胁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制度的建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使现代科学技术难以转化和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甘肃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速度加快,但由于受多种因素限制,尤其是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其对现代技术缺乏了解,在先进技术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方面仍有较大差距。2010年,科技进步对甘肃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2.制约了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般来说,农村劳动者的教育文化水平对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有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影响农民就业的概率,从而影响其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城镇雇主一般喜欢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对新行业适应性强,角色转换快,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很多障碍,角色转换慢。另一方面影响劳动者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的概率。随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升级,也使乡镇企业吸收本地劳动力的能力呈边际递减趋势,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延缓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基础之上的,是以较高水平人力资本为前提的,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门类的多样化,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如果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会阻碍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建立。

4.农业人力资源投资落后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甘肃省由于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的不理想。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很重。要实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必须要有科技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工具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甘肃国民经济发展逐年增长和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的需要。同时,也会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以提高全省食物生产和食物供应的安全。如果农业人力资源投资滞后,这个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

5.农业人力资源投资滞后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由农业生产率,特别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这是因为工资率主要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劳动的供给所决定的,其中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成正相关,而与劳动的供给成负相关。农业生产率包括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土地生产率主要影响农业产出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如果农产品市场呈现供求平衡或者供过于求的格局,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产品总量,将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这正是当前甘肃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则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水平来实现,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全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造成的。因为在中国的土地生产率已达到较高水平,甚至已超过欧美许多农业现代化国家,而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则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其重要原因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推进。因此,大幅增加甘肃农业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