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农业已由资源依附型转化为智能依附型的高效率、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产业。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对建立甘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甘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必须要结合我们具体省情,只有全面理解现代农业的深刻内涵,才能科学构建符合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经验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历程来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甘肃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现代农业建设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政策措施,财政不断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目前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成效明显。由于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属于雨养农业区,加上农业基本建设长期投入较少等原因,目前农业仍属于欠发达和后发展地区。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甘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思路,对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经验
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农业产业化大国,除了自身良好的资源条件之外,与已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农业产化体系是分不开的。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1)构建了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体。其组织形式有:农工综合企业。就是把农业生产本身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或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纳入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融合为一个企业。综合体实行统一核算,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在综合体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几个相互连接的生产环节被置于单一所有权下,由同一个指挥中心管理和协调,实行类似流水作业的工作程序。工商企业。就是由私人工商企业与农场主签订合同,通过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通过合同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把产供销统一起来,原有的工商企业和农场仍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不变。合同制在战后成为私人公司与农业结合的一种主导类型,在目前实现了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的产值里,合同制部分占到四分之一。农业合作社。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单个农民出于自身产销利益的考虑,自发组织起来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美国合作社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生产、销售、购买供应和服务合作社。农业合作社遍布整个美国农村,在推动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健全了农业产业化政策法律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通过了大量有关农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各项农业法律不仅规定了政府对农业政策的基本取向,而且还规定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基本权限,政府行为只能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支持农业生产方面的政策是联邦政府对多数农产品生产都给予支持,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扩大财政对农业支出、增加对农民补贴等多方面措施,在有效促进美国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增强美国农业竞争力的同时,农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同时,国家通过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的办法,支持农业政策性保险事业发展。另外,政府建立了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依靠市场力量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同时,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有力的价格保护和收入支持政策。
(3)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承担着指导农业产业化的职能,具体工作包括农业行政、农业财政、农业金融、农业计划、农业政策、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商业信息、农产品出口。农业部通过制定农产品市场交易标准,把各种假冒伪劣商品排除在市场交易之外,使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能够更好的经营,为农业生产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通过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为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确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市场交易环境,为入市交易的经营者规定了经营行为标准,进而保证农产品运销加工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通过建立全球性的农产品信息网,系统、全面地跟踪世界各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最新动态,为家庭农场采取应变措施提供参考,增强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法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经验
法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也是欧盟最发达的农业强国。其农产品非常丰富,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加工食品的出口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达。法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靠遍及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组织推动,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有生产合作社、购销服务合作社、科技服务合作社、信贷合作社、经营管理服务合作社等,它们在引导生产、组织加工促进销售、协调政府间关系、维护社员利益和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为农业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极大地推动了法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同时,法国民间合作组织比较健全规范。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民间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等专业组织。通过比较完善规范的民间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把分散的农民产前、产中、产后各项经营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与了产、供、销经营活动,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利益相互联结。
(2)农产品加工体系完善。法国农产品加工业相当发达,农产品的销售形态和消费方式早已进入以加工品为主的时代。人们日常购买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经过深度加工的制成品,很少购买没有经过加工的初级产品,在国家出口的农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附加价值,使整个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法国农业产业链条较长。法国农产品加工业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农业发展趋势而快速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趋紧张,消费者需要越来越多的加工产品,而消费习惯又多种多样,这就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越来越密切,进而逐步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完整产业的不同环节。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世界市场初级农产品过剩、价格下跌为契机,把低价值的原料加工转化为高附加价值的制成品,基本实现了粮食产业、奶类产业、酒类产业、花卉产业、蔬菜和水果产业等一体化经营,把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对待,包含了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购运和销售的全部内容。另外,法国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和酒商到波尔多品酒、葡萄园观光和乡村旅游,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3)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现代化。农庄经营是法国农业的主要形式,不管是种植业、养殖业或园艺业的农场主,基本上都从事某一产品的生产,专业性较强,其产前、产后的服务都由各种专业合作社承担,服务信誉都很高;谷物从生产、收储、分级、包装到加工、运送的全过程作业,牧草的收割、翻晒、起堆、打包等作业环节,全部使用机械。其中,蔬菜、花卉的园艺生产场所都是大面积玻璃温室,实行无土栽培,供水、供肥、调温、调湿等全是自动化,实行电脑控制;农产品的销售实行品种分类,规格分等,质量分级,颜色分装,统一标准;农业集约化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大量的操作过程都是在室内进行,作物的育苗和嫁接过程使用劳动力的数量很少,主要是通过机械和电脑相结合来完成的,蔬菜、花卉等产品的生产基本实现了在温室中的无土栽培,病虫害的防治实现了生物化。
(4)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法国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追踪和监测系统,并设置风险评估部门和检查部门,在推行全程监测控制原则和企业完全责任原则的基础上,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和检验,投入市场的农产品都具有可追溯性。比如超市食品一般贴有红色标签和地区名品标签两种标签。红色标签代表优质产品,地区名品标签代表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强化标签管理,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全国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实行了农业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环保农庄和家庭式农庄的发展。
3.日本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经验
二战后,日本在农民家庭经营基础上成功地在短期内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日本农业产业化基本上走的是一种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托农协组织、注重农工商合作的道路。
(1)建立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日本农业产业化主要类型有四种:①“农户生产基地+城镇消费市场”型,生产者采用直销方式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交易费用,这一形式在城镇郊区较为普遍。②“农户生产基地+经销商或农协组织或零售商”型,这种形式是生产者负责生产,经销商或农协负责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采购和田间技术指导,同时负责收购产品,再批发给零售商销售,这一形式在山区农村比较多见。③“农户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销商”型,这种形式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生产基地农户获利较少,加工企业和经销商获利较多。④“农户生产基地+城市居民”型,又称“旅游农业”型,就是政府和农户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户生产基地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进行直接消费。同时,日本农协组织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种集生产、销售、融资为一体的农业合作社奉行对外以维护农民利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内以千方百计为农户提供最佳服务为宗旨,深得广大农民的信赖和支持,并且一开始就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2)制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日本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生产、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生产方面,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前,日本政府采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扶持农业;在入关以后,由于受关贸总协定有关农畜产品价格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等多方面的限制,日本政府放开了农畜产品价格,同时采取补贴基础设施投资的办法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主要以补助金和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其主要投资由国家和地方两级承担,无偿投入资金占到90%左右,偿还资金占到10%左右,并且偿还资金贷款期限长,受益者一般在10~15年内偿还。此外,日本政府还拨付农协一定资金,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农业发展。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加工企业的建设投资的由国家无偿投入;在农畜产品销售店、销售市场建设方面,50%左右的资金也是由国家无偿投入。日本政府采取的这些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产、加、销的迅速发展。
(3)政府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日本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国家,能够实现从传统农业向高度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扶持和推动产业化发展。政府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呈增长的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已超过国民经济投资的20%,到2006年已超过40%。日本政府财政支农的另一途径是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政府通过对大米,烟草等农产品实行的直接价格管制,对其他农产品实行的间接管制来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达到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目的。这种价格干预手段,保持了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保证了农民的合理收益和农业生产积极性。政府在金融政策方面主要采取优惠信贷投资。通过政府设立的“农林渔业公库资金”、“灾害资金贷款”、“农业改良资金无息贷款”和“农业现代化资金贷款”等方式,为农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满足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同时,日本政府还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农业改良促进法”、“耕地改良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主要作物种子法”、“农业改良资金助成法”、“农业协同组合法”、“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和“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法律,通过完善的农业法律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澳大利亚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经验
澳大利亚是一个沙漠面积较大,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其辽阔的草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澳大利亚农业资源利用的主要特点是畜牧业占有明显的优势,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澳大利亚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具体发展特点是:
(1)畜牧业机械化水平高。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羊毛、牛肉和牛奶的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比率分别为24%、16%和5%。其羊毛出口量占其产量的95%以上,牛肉为61%。由于本国农业劳动力缺乏,畜牧业各环节的生产作业主要靠机械化生产来完成的。每个家庭牧场都有耕作、播种、锄草、喷药、收获、储藏和运输等农业机械,有的牧场还有草地播种、牧草收割、打捆、青贮、切碎、饲料加工以及剪毛等牧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家庭牧场,一般生产设施比较完善,现代化水平高,应用剪毛机械进行剪毛。牧业生产作业高度机械化不仅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而且还能,提高生产规模和畜牧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使许多畜牧业新技术、新工艺得以迅速推广。
(2)农场管理科学化。澳大利亚是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农场土地既有租用的,也有私有的。家庭成员既是农牧场的生产者,也是农牧场的经营者。农场管理方面进行围栏放牧的科学管理,主要通过围栏,对不同畜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家畜进行分群管理。对不同用途的草地进行科学的划区轮牧,使草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永久的保护,使草地生产和动物生产合理配置,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循环。因此,澳大利亚对草地实行围栏管理和科学放牧,促进了现代技术生产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水平。
(3)家庭农场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澳大利亚的农场根据经营模式可分为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从事生产的农场和由农场主雇工从事生产的农场。但大多数农场为家庭农场,其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并得到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而且经营也比较灵活。在澳大利亚,根据农场生产规模可分为小型农场、中型农场和大型农场。大型农场虽然比重小,但占到农业用地的3/4。小型农场与中、大型农场相比,相对耗费大、生产成本高、承受风险能力低。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减免税收等办法,鼓励前景不佳的小型农场主放弃土地,改行谋生,农场逐步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农业经营由混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用具规模扩大,农业高度商品化促进了高度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的出现与自然条件的影响、产品国际化有着密切联系,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澳大利亚依不同的气温、雨量、土壤等条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业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特色和专业化生产经营。如昆士兰州沿岸的甘蔗带、塔斯马尼亚州的苹果区、东南部的小麦带,形成了绵羊南移,肉牛北迁的具有各州优势特色的农业产业带。
(4)农业科研推广体系较为健全。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其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其农业科研开发工作主要由州政府承担,约占50%,接下来依次是联邦政府(约占26%)、高等院校(约占14%)和商业企业(约占10%)。这些研究开发工作中有大约30%是受农村研究公司的委托开展的。同时,还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0多个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的科研机构共同享用的联合研究中心,其研究项目由联邦政府、州府、企业联合资助,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科研人员依托中心的大型研究设施和现代化仪器设备,密切联合、协作攻关,体现了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功能互补和高效利用,使得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www.daowen.com)
(5)农业标准体系相对完善。澳大利亚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其农业标准分为强制类标准和非强制类标准。强制类标准实际上就是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技术法规,它是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技术要求规范。非强制类标准是澳大利亚农业标准体系的主体,即由政府委托的或自律性行业协会制定和管理的,并普遍得到社会承认的技术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其农业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标准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实现量化,以便进行准确的检验和测试。同时,由于澳大利亚的农业是外向型农业,其出口的农产品必须达到国际市场规定的标准要求,政府制定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一致的标准,并对农业标准实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二、构建甘肃农业产业体系的战略对策
甘肃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为了推动全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动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具体来说,构建甘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
科学合理的规划农业产业布局是推进现代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基础。甘肃要根据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同时,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逐步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此,甘肃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通过科学布局农业发展重点优势产业区,合理规划建设四大主导发展模式。由于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山地、高原、平原、河谷、沙漠和戈壁交错分布,形成了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等四大农业板块。根据气候、水分和土壤条件的不同,全省农业区域分为河西干旱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寒区和陇南山地区等4个农业生产分区,并根据当地情况确定了四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建设河西节水高效商品性绿色农业经济区。河西作为甘肃省灌溉农业的主要地区,是农业资源条件较好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将来要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发展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同时,由于河西地区东西跨度较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又细分了两种发展子模式,在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采取水源涵养林生态林牧业模式,实行“草—牧—沼”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在中部走廊采取“粮—菜—瓜果—牧—沼气”模式,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粮食和蔬菜种植、瓜果栽培及畜牧业养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多元化。为此,要尽快建成三大产业基地,走出一条水资源短缺型绿洲灌区“少用水、高收入”的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之路,支撑区域农业产业带建设。要通过大力发展以玉米和瓜菜为主的现代种业产业,加快实现由制种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发展;要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高原夏菜产业,加大原产地品牌认证,加快蔬菜产品向俄罗斯、东欧等周边国家的出口;要通过大力发展以啤酒大麦、啤酒花和葡萄等为主的酿酒原料产业基地建设。
(2)建设陇东、陇中旱作区集水高效农业经济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是全省典型的雨养农业。由于干旱少雨,土质松散,土壤贫瘠,将来要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农业模式。甘肃省旱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左右,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由河西灌区向中东部旱作区转移,要走出一条集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通过加强优质粮食丰产工程建设,发展1 000万亩马铃薯、1 000万亩玉米、1 000多万亩小麦产业带,确保全省旱作区新增50亿斤粮食的任务;要通过发展1 000万亩林果业,加强陇东黄土高原国家优质果品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果品优质率和出口创汇能力。
(3)建设陇南山地高效农业经济区。陇南地处秦巴山区,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其农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陇南山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经济林果、畜牧养殖、冬春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区域优势明显,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0%以上。要通过建立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逐步形成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这种立体农业模式,将充分挖掘整个山体的生产潜能,在山顶发展“林—山野菜—茶—沼”循环经济链条,在山腰发展“果—菌—牲—沼”循环经济链条,在山底发展“果—粮—渔—沼”循环经济链条,4条产业链条将把整个山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环绕起来,按照“精品种、优布局”思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4)注重建设甘南、临夏民族地区草地畜牧业经济区。甘南、临夏属于高寒阴湿区,草地资源丰富。高寒草地是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现代农业建设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快草场和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畜产品和草原生物资源,大力实施生态极度脆弱的黄河源头生态屏障工程。为此,要整合农牧业资源优势,建立“高地—低地”、“畜—草”双向对流模式,突出本地区草畜业资源优势。
为了实现甘肃由传统粗放型向特色型农业的根本转变,除了确定发展模式外,还要设计合理的产业基地。将来甘肃省要在张掖、武威和定西等地建设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在甘南、临夏和陇南等地建设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近年来,随着甘肃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河西形成了以制种、蔬菜、啤酒大麦为代表的产业带,在陇东形成了以果品、草畜、小杂粮为代表的产业带,在中部形成了以马铃薯、中药材为代表的产业带,在陇南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榄为代表的产业带,在甘南、临夏形成了以草畜为代表的产业带,这标志着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带形成。现在,甘肃特色产业基地种植面积占全省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每年需要外销的蔬菜、苹果、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超过900多万吨。由于甘肃省农业产业发育总体较弱,产业链条短,192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大多处于粗加工、出卖原料阶段。农业特色产业虽有规模优势,但难以发挥经济优势。今后要在张掖、武威和定西等地,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通过建设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园区,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制种、酿造原料、果蔬和中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同时,在甘南、临夏和陇南等地,通过全面封禁保护、退牧还草和人工种草等综合治理措施,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畜牧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可以保障本地区作为长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的作用,促使甘肃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发生质的转变,实现全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
2.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构建甘肃循环型农业发展体系中,要从节约型技术推广、生物质产业开发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入手,实施三大工程,最终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循环利用。由于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区,水资源严重匮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甘肃在实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中,要把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大幅度降低农业灌溉用水。同时,作为节约型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肥、节药、节能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也被提上推广应用日程。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全省要实施对农业生物质实行产业化开发工程。一方面,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盐碱地等土地资源,积极试验示范甜高粱等能源作物。另一方面,在秸秆较集中的乡村,积极稳妥发展秸秆气化技术,解决农村居民做饭和取暖问题。要积极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实施和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乡村清洁工程,推广生物有机肥技术和生物饲料开发技术。要按照“政府引导,协会搭桥,联合农户,民办民管”的总体思路,建立乡村物业服务站,承担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的维护服务。今后,甘肃省要以三大重点工程作为全省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支撑,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基地形成,实现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为此,要把农业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对待,努力使全省农业发展转入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轨道。要通过降低化肥、农药等传统化学品施用量,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积极鼓励施用农家肥,大力推广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着力维护和提高土壤质量;要通过开展垃圾、污水和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动各种废弃物再利用,加强整治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要通过加强森林、草原保护和建设,切实抓好水土保持,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努力改善我省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逐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另外,旅游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要积极拓展现代农业观光型、环保型、生态型的产业潜能,通过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农村旅游业,促进全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并与大旅游的格局连线对接,使旅游观光与农村经济联动发展。甘肃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多姿多彩,耕地、山林、草原、沙漠、湿地等各种地貌应有尽有,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手工业等各种作业方式竞相呼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交替并存,为发展农村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使人们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强、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生态旅游可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的最佳去处,既能丰富生活情趣、调节生活节奏、改善生活质量,又能拓宽农村产业发展领域,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只要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甘肃农村旅游业大有作为。
3.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要提升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就必须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战略突破口,通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在发展政策方面,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发展战略方面,全省要突破性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尽快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就要着重扶持马铃薯、中药材、玉米、果品和无公害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要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大批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全力打造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航母”。为此,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优惠政策铺路、特色产业吸引、优质服务保障等营造良好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落户甘肃,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同时,要聚集延伸一批农业产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内,要兴建高科技含量的龙头企业加工园区。以加工园区为依托,促进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集中,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使之成为精准农业的展示区、现代农业的观光园、农业项目的示范场、县域经济突破的动力区、支撑带和增长极。另外,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要通过股份合作经营以及生产基地建设等方式,形成紧密型的合作经营关系;要通过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色”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农业优势板块建设,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只有通过引进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加工园区,才能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4.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
农业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实现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全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因此,必须要构建支撑农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体系,进而增强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对农民增收的保障能力和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所以说,科技进步是推动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甘肃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参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以现有的市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农村技术推广站为基础,有效整合资源,建成河西、沿黄、中部、高寒、陇南、陇东等6个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在不同生态区设立相应的试验站,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布局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密切结合,适应全省生态区域、产业优势、农村基本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为了推动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就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旱作农业的基础性与应用型研究,力争在本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要根据现代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要着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要依托国家和省级的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农业院校的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的领军人才;要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黄土高原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河西、陇东塬地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等。只有加强全省农业科研合作,强化科研与推广的衔接,促进科技与教育的互动,提高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质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力度,才能全面推进甘肃农业的科技进步。
5.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
从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实践表明,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特色品种和调整农业结构的主要手段,是增强甘肃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随着甘肃农业由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化,农业生产从工艺流程到最终产品都需要实行标准化,农业企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品种规格、提高质量档次、实现优质优价方面,都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今后,甘肃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尽快健全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并逐步实现农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首先,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工作。全省要通过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化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生产和上市的农产品全面实现无害化。其次,要严格源头控制,强化市场准入。产前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资料主推制度和生资连锁经营,严格禁止制售假冒伪劣生产资料。产中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抓规范化运作。产后抓检测准入,确保食品安全。第三,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龙头企业要逐步实行加工标准和操作规范的一票否决制,在全省板块基地内的农产品率先实现无害化。第四,要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在全省蔬菜、果品和畜禽产品方面要率先推行,通过推进甘肃省优势知名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第五,要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以省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尽快建成农产品质检网络。同时,要开展对产地环境、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农产品的例行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向地方和社会公布,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6.要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合理的利益分配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核心,育强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协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运行规范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甘肃省农业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松散,大部分仍是简单买卖关系。甘肃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发展,必须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培育壮大和规范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条件。为了提升甘肃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全省要以大力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扶持发展壮大一批生产型、流通型、产加销一体化等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联合会社,形成“农户(基地)+协会+企业(市场)”。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合作经济网络,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大力发展合作经营。要广泛引导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建立各类紧密型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重组联合,尽快实现农村全覆盖、重点产业全覆盖;要加快推进农民土地股份合作,推进土地向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市场主体流转集中,加快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要稳妥推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解决小额资金难题,促进农民创业和发展规模经营;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把规范放到与建立同等重要的地位,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规范建设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探索科学合理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合作形式,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要发挥典型示范的引路作用。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加快形成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等多类型、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要着力培植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全省农业发展水平和实力。法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一般在70%~80%之间,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以上,而甘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36%左右,加工食品仅占饮食消费的20%左右,初级加工较多,精深加工较少,综合效益低。发达国家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甘肃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大力兴办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发展规律,通过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企业链、需求链、空间链、价值链,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要通过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土地、用工、电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信贷资金对企业扶持力度,推进优质生产经营要素向企业集中,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名牌产品,鼓励申报地理证明商标和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培育新型产业,加快形成以一产为依托,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接二连三”产业化新模式,努力实现甘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
7.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增加更多的资金投入,但投入严重不足一直是甘肃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甘肃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其主要用于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文化建设等农村社会事业方面以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通电、农村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较少。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为了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甘肃今后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扶持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重点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的经济收益。为此,要通过采用奖励补助等有效办法,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要鼓励农民在政府支持下,自愿筹资筹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推进精细化作业;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继续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和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结合发展规模养殖,加快沼气建设,强化污染治理,美化农村环境;要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全省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要抓住国家投资增加的机遇,加大对全省现代农业机械的装备投入,建立农机示范试验基地。通过组织跨区作业,扩大机耕、机整、机收、机脱比重,努力提升全省农机综合化水平;要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通过重点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和可降解农膜等新型农业投入品,既可确保全省农业达到高效、安全、环保的要求,又能降低农业生产的代价和成本。
8.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为了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甘肃省要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要鼓励兴建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形成大中小并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进入大型中外连锁超市及其采购系统,鼓励商贸涉农企业发展“超对超”、“农入超”、连锁配送、网上营销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预警机制,及时发布信息,实现产品适时均衡上市;要进一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要重视市场流通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健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要重点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确保生产资料能够质量可靠、价格稳定并且方便快捷地供应到农民手中,促进农产品能够顺畅高效地进入终端市场和消费环节等。只有积极推进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才能建立起适应甘肃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