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是甘肃现代化建设任务中最艰巨、最复杂的一项任务。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因素有: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严重不足和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必须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通过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来加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措施去解决。
一、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农业科研体制是长期发展的产物。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综观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许多带有共性的基本特征,既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反映出农业科研的自身特点与规律。从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构来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从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主体来看,实行的是包括私立研究机构和农业企业参与的技术创新多元化体系。总之,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是机制较为灵活,运行效率较高。分析和研究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对深化甘肃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建设,于二战后逐步趋向完善,许多发达国家都设立统一的农业行政领导体系。设立这些行政部门,负责农业科技创新的协调管理工作,地方政府不同形式地设置相应行政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使职能,从而避免职能分割。美国是世界农业第一强国,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研究开发、推广服务、教育培训三大系统构成。具体可分为三大类:公共部门主要包括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农技推广机构和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中间部门主要包括非盈利性中介服务组织;私人部门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和农户等。农业部是美国政府最高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统一负责美国农业科技创新各环节的协调工作。科研机构分为3个层次,即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州立农业实验站、私人企业科研机构。美国政府于1862年通过莫里尔法,规定各州建立“赠地”大学,教育青年人,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887年的哈奇法规定政府要资助与这些“赠地”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农业试验站进行研究工作。1890年又将赠地的基本制度推广到南方的黑人大学。1914年通过的史密斯—利费法,规定联邦政府为农业推广工作提供资金。至此,政府“赠地”系统的教学、研究和推广三重任务已全部被确立,形成了“赠地”以大学为依托,大学与各级政府合作,县推广站为基本单位,科研、推广和教育“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法国政府农业管理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及地区、省农林业厅,中央和地方实行垂直式领导体制,地区以及省农林业厅均由国家农业部长任命,这种领导体制保证了全国上下协调一致。隶属于法国农业部的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全国性的农业科研领导机构,农业科学研究院按学科设置14个研究部,按自然区划设置21个研究中心,按专业设置405个研究所、实验室、试验站,并以区域代表的形式,与地区实行横向联合,构成全国农业科学研究网。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有组织地推广农业科技,并于1946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成立了全国农业咨询局,1971年又改组为英国农渔食品部农业发展咨询局。在地方则按郡和城镇设置咨询推广机构,从而形成了国家与地方上下一体的农业咨询推广体系。韩国农村振兴厅统一负责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同时还承担农村生活指导以及农场主培养和农业公务员培训等工作,统一性较强。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机构主要由政府所属的国市大学、研究机构、农业企业和一个专门的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组成。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是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充当主要角色,政府制定了农业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
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研工作由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私人公司系统和以农场主为主体的民间自我服务组织系统构成。国家政府集中设置了大型科研机构,同时,还按生态或行政区域分别在国内不同地区布设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站等,地方政府也建有地方所属农业科研机构。一般农业基础研究重点由国家科研机构负责,应用研究重点由国家分设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负责,开发研究重点由私人企业或协会组织的研究机构负责。根据农业科研任务、性质以及公益性程度不同,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私人企业分级办科研,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美国农业部内设农业研究服务与州合作研究、教育和推广服务机构,下设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执行主体,它以社会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为原则,重点涉及领域为基础性的生产技术应用试验,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农产品加工转化技术开发和食品安全研究,由设在全美50个州的59个农业试验站承担着上述试验研究任务。国家农业图书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图书馆,建有全国农业网站信息中心、农业数据库和技术标准库。同时,联邦政府还与州政府合作建立了57个州或地区合作推广站,协同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承担联邦创新技术的推广任务。法国建立了国家、地方和农场二级农业科研体系。高等农业院校也建有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农业科研机构不仅开展应用课题研究,而且还组织农业科技咨询、成果展览活动以及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农业研究机构所担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在乡村建立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推广站,在全体农业劳动者中进行科学扫盲运动。
3.协调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形式在各国之间差别较大,但共同特点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自主下由多部门参与,由政府或政府资助的公益部门完成。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由农业部农技推广局、各州农业科技推广站、县推广办公室和农学院四个层次组成,其中州推广站处于核心地位,而其主体则是广泛分布在全国3 150个县的农业科技推广室。美国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配合地方科技推广站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结合的纽带在农学院,即由农学院统管全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业务。农学院的教授必须同时负责教学、研究和推广三项工作。教授的研究工作可以丰富其教学和推广工作的内容,从事推广工作可直接把最新科技成果传授给农场主,使其及时掌握最新技术,推广工作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巡访、讲座、远程教育、大众媒体等手段,完全从农民角度出发贯彻推广理念。另外,美国的科研机构有90%以上直接与农场主和工业生产厂商挂钩,以合同方式为用户服务,包括承接委托开发、转让科技成果等。日本和韩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农业推广机构负责。日本在全国设农业改良普及所,韩国在各市、郡设有农村指导所,在各道设有农业科技院,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4.健全的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体系
发达国家都把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从而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教育与农民培训体系。美国为适应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特点,建立了以州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在农业科研、推广和对农民的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和准入资格,并打造了一支精良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从业资格制度。日本和美国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要获得相关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并通过国家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和推广员资格考试才能胜任;而且还实行试用期制度,新录用的推广员试用1~2年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转为正式员工。另一方面实行定期培训制度。农业科技推广员不但要懂生产和技术,还要懂市场和加工,随时要掌握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和现代管理方式,因而必须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农业推广员在职教育培训制度。法国培训工作组织十分严密,凡18岁以上的成年农业劳动者每人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每年全国大约有7%的农民参加推广站的技术培训。对18岁以下者要求更为严格,他们必须先培训3个月,再到农场学习经营3年,期满后经过考核,合格者发给《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他们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法国农业技术协会的任务除了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外,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荷兰规定,农业技术推广员每年至少要参加1次短期培训班,2年至少要参加1次长期培训班,每4~5年要更换一次工作岗位。另外,以高待遇吸纳高素质人员加入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由于国外农业推广人员都是或相当于国家公务人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极容易吸纳一大批既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员加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使得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具备了较高的素质,这样就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适应了科技进步带给农业技术推广的各种挑战。
5.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服务与投资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机构设置不尽相同,有些国家机构与科研机构的隶属关系相对分散,为了进行有效的协调,各国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机制,来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满足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需要。
(1)建立了协调的管理机构。美国建立了层次分明、职能结合的管理机制。美国农业科研网络规模庞大、主体多元,但布局合理,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农业部领导的科研机构负责全国公共研究任务的40%;各州立大学农学院侧重地方性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并接受农业部的相关任务;私人农业研究机构一般承担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开发研究,为公众服务。但各研究主体都以为农场主服务为科研目标,所有研究课题都必须有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参与。法国农业部管理农业研究院和农业教育系统,但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于研究技术部,经费使用上由农业部统一协调。荷兰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虽然自成系统,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构成了荷兰农业发展稳固的“三角形”巨大支撑,为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荷兰设立了联络办公室,建立了统一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协调科研、推广、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韩国成立农村振兴厅统一管理和指导全国农业科研、教育和农技推广工作。同时,发达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渠道出现多样化趋势,私人部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公共部门,致使私人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在农业科技创新总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2)建立了多渠道资金支持机制。美国农业部系统科研经费以国家拨款为主,国家科学基金及其他机构也提供一定的支持农业尖端技术研究的经费,美国农业企业也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农业推广服务工作主要从联邦政府农业部、州政府、县政府取得农业推广服务经费,同时接受其他捐赠。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资金进入赠地大学,县政府的资金一般直接拨付本县农业推广站。英国农业咨询推广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地方政府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定数量的款额、农业发展咨询局对科学试验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实验服务经费以及私人企业或公司的资助。发达国家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和资金筹措机制,不但为推进各个国家的科研与推广服务工作创造了条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3)完善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美国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国家科技创新执行主体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学是基础研究的执行主体,国家科研和私人机构是开发研究的执行主体,企业是科技商品化的执行主体,合作推广体系和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是推广创新技术的执行主体,农场主是应用技术创新成果的执行主体,而且机构、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已被打破,原来互不联系的公共、私人和学术界三个方面正逐步适应共同工作,一个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创新开发联盟已经形成。美国州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活动都在赠地大学的统领导下进行,州研究农场和州农业推广站都是赠地大学的下属机构,这种组织设置不仅避免了组织、部门间的低效率,而且使教育、科研、推广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从其运行机制上看,除县级现场推广人员以外,赠地大学的许多教授身兼教学、研究和推广三任,学校还设有不同工作时间的比例岗位。教授从事农业研究,不但丰富了教学和推广内容,而且让学生和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教授从事推广工作,既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农业生产者,又在推广中进一步完善其研究成果,从农民需求中筛选出新的研究课题;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促使教授把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新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结合推广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授课程内容,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实的差距。这种模式即缩短了创新技术与应用者的距离,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4)构建了风险保障与农业科技人员管理机制。发达国家为应对农业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许多国家都开办了农业保险。国外农业保险大多数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法,在提供必要政策扶持的同时,兼顾了国家、企业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农业保险是一种政策保险,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美国农业保险原则上实行自愿投保,1994年通过的《农业保险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计划,必须购买巨灾保险,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保险。日本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实行强制保险,对达不到规模的农户,实行自愿投保。此外,政府还对保险公司提供业务费用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发达国家为了稳定农业研究与推广队伍,美国对农业科研岗位采取课题聘用制,一般根据任务先设定岗位,然后以优厚待遇择优聘用,人员流动性较大。法国对国家农业研究院人员给予国家公务员待遇,免除了科研人员后顾之忧。韩国规定各级农业系统的公务员必须经过《基本职务教育》和《专门教育》两类培训,并且把两类培训的成绩作为晋升高一级公务员的条件之一。在农业公务员晋升过程中,强化对培训、业绩、获奖等情况的考核,保证了农业公务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另外,发达国家为了激励私人企业和农民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各国加强了对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晰了科技成果产权。
6.发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农业信息服务备受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都把信息技术迅速快捷地应用到了农业领域,目前正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推动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措施。各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应用主体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美国农业部通过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和外国农业局等五大信息机构,各司其职,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运用传统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体,来收集和发布农业信息。农业部和有关州设立了多个信息收集办事处,负责搜集、审核和发布全国农产品在直销、拍卖、合同、期货、集散、加工、批发等市场环节的信息,并要求所提供的市场报告具有中立性、即时性和可靠性的特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种植类型、市场需求、病虫害发生及其防治等,以及科研院(所)的最新技术成果信息等都通过政府部门向农民发布,农民根据科技成果及其试验试种、市场需求等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和进行病虫害防治。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咨询和指导,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美国从第一次颁布农业法开始,就对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做出了规定,规定凡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业,都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发达国家就是通过利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来完成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www.daowen.com)
二、甘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对策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严酷,地理生态复杂多样,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落后,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分散。这种现状决定了甘肃必须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放在重要地位。同时,由于农业土地经营分散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原因,决定了必须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来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另外,由于区域自然条件差别大,区域特色明显,决定了必须通过调整农业科技布局,不断提高引领和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能力。再加上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收入低而不稳和农业企业发育发展较慢的因素,决定了必须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政策来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为此,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是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科技的贡献率,来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甘肃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为此,必须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通过调整科技经费的支持结构,以进一步加快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首先,政府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中,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把甘肃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其次,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要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长期支持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的长效机制。第三,要拓宽农业科技金融资金渠道。甘肃通过支持和引导创新成果持有者与投资者合作创办“产学研”相结合的股份制企业;要设立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资金,可由财政和政策性银行出资建立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可以由银行、国有或私有企业联合建立股份制风险投资基金,也可由各种社团组织和合作基金组织向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发放贷款,投资参与产业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要引进国际金融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促进甘肃风险投资的发展,要建立健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信贷担保机制,扶植建立农业高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农业科技投资担保公司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担保基金,分担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风险补偿机制,设立补偿基金,由政府监管,委托信托公司或银行运行,对在农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失败者予以一定的风险补偿;要利用证券市场为农业科技发展筹集资金,发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股票和债券,适当放宽对农业公司上市的限制等。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市场多元、支持稳定的农业发展政策,才能建立起农业科企联合协作的机制,通过凝聚多方力量,推动甘肃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
2.要构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甘肃构建政府农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当前,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可分为省级和市州两级,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体系。首先,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职责。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市州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政府体系的层次性,要以应用技术创新为主体,地区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其次,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为此,甘肃要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同时,要以省属科研院校为中心,以现有的市州农科所和农村基点为基础,有效整合资源,建成甘肃省各个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在不同生态区设立相应的试验站,通过加强农业领域的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方面能改善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加快建设农业科研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能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布局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密切结合,适应全省生态区域、产业优势、农村基本特点的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第三,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甘肃在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上,要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甘肃要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就必须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要开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包括:农区土地生产力培养,大量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要健康养殖畜禽,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有效防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线检测;主要农产品和生物质能源及产品无害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只有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才能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首先,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要加强农业主导品种集成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试验、熟化和转化,着力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其次,要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同时,要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在推广中的主力军作用。第三,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鼓励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要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养畜)、标准化育秧、机插播、奶牛及生猪人工授精、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等重大增产增收技术项目;要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第四,要实施好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补贴制度。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第五,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技术要素支撑的科学化农业,也是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农业,更是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农业。这就需要彻底改变甘肃省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办法,通过制定新的支持政策,改变过去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合理和推广效能低下的现象,通过抓好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大基本任务,推出支撑和引领甘肃农业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
4.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深化甘肃农村科研创新体制改革,就必须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政策引导,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要通过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地区、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和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要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通过岗位绩效的体现,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另外,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引入科技资源的分配竞争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要加能满足农村实际需要的农业科技研究。长期以来,甘肃农业科技成果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农业科技供给方而言,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但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先进性、适应性强、有较高推广价值的成果少;对农户而言,往往是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致使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农业技术推广课题的确定首先要了解农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技术,再由推广部门将农民需求反馈给农业科研部门,由农业科研单位完善该项技术后,再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推广。只有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才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引领全省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5.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创新机制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甘肃今后要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和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队伍,聚集和培养一批能推动农业重大科技创新的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其次,要实施对农业科技人才目标管理。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世界科技潮流、锐意进取的科技领军人才,就必须对农业科技人才实施目标管理,通过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同时,要对农业科技人才实施结构管理,通过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要通过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全省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要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第三,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科技综合示范项目。要通过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要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工程,通过产、学、研和农、科、教的有机结合,既调动了他们积极性,又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6.要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工作的公益性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第二及第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却非常显著。因此,为农业服务的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为此,甘肃要着力加强公益性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两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导向作用和带动作用,通过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结合,由市场导向推进公益性项目的发展;要通过对涉农企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和完善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通过总结和推广农业公益性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参与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提升项目的产业化能力,加快项目成果的推广;对面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项目,要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遴选科研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参与科研开发,使企业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7.要加强农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甘肃省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必须采取增加投入、健全机构、转变机制、转变方式、更新知识、优化服务等多种途径,支持市县农业推广工作的二次创新。为此,要对乡镇农技站要按照公益性和行政性职能综合建站,专业经营服务性职能区域建站的思路进行改革,使公益行政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种子种苗生产、物化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等专业经营服务性机构,应转为经济实体或企业,按照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建立起“以条为主、经济联合、市场运作、专业服务”的农业区域专业服务站。区域专业站可以由县(市)农业主管部门组建,也可以由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并实行“谁组建谁管理”的原则;要加强农业病虫鼠害的监测预报、应急防控及管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建设,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配备土壤肥料检测、植物病虫鼠害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必要的监测、检验仪器设备,为消除全省农业灾害创造有利条件。
8.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是引导和培育农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从甘肃各地区的实践看,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发展方向类同、高新技术含量低和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为此,甘肃省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要通过积极引入市场化发展机制,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园区建设主体,按照政府统一规划,企业运作,风险投资和股份合作的路子,加快建设步伐;要发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在农科教、产学研合作、协作中的黏合剂作用,使大学、科研单位技术创新与企业研究开发紧密结合,园内的公司、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专利,也可以合同形式直接向技术创新单位提交明确研究课题,促进技术与生产直接对接;要彻底改变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状况,在搞好园区硬件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软件”建设,引进知识创新成果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提升科技水平,配套服务设施,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基地,成为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要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研人员及各项先进适用技术向园区集聚,使其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和实验中心,成为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成为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的“主战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