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探究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探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频发导致甘肃省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此外,要立足甘肃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全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与质量安全。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探究

第一节 甘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该《决定》为甘肃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要贯彻实施甘肃省提出的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就必须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研究,为全省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一、农业科技创新对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甘肃只有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选择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体制,才能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目前,甘肃农业发展目标已从传统的温饱目标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迈进,产业体系向建立现代农产品产业供应链转变,农业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兴起,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甘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省正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以及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甘肃省的现代农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在推进过程中必须依靠政策、科技和资金投入等措施的实施,农业科技成果的取得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因此,加快甘肃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和实施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甘肃省粮食和农产品供应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尽管甘肃粮食连续七年增产,2010年粮食年产量突破950万吨。但从中长期来看,甘肃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不断加大、矛盾越来越多,保障粮食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农产品加工用途不断拓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产品需求总量较快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约束不断增强。耕地资源数量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人均占耕地面积为2.7亩,水资源总量短缺,全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 1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居全国第20位,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频发导致甘肃省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此外,要立足甘肃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全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与质量安全。

2.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甘肃省现代农业建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长期任务。2005-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 980元增加到2 980元,年均实际增长8.6%,是甘肃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历史时期。但也要看到,农民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农业经营收入受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的影响,工资性收入受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制度不平等的制约,财产性收入还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扩大。从今后一个时期看,解决甘肃农民增收问题要节本增效,要开辟新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此,必须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通过积极创新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通过积极创新和推广畜牧园艺新技术,充分挖掘结构调整的增收潜力;通过积极创新和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只有大力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才能促进全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农业科技创新是适应甘肃省农村新变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当前,甘肃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只占总产值的14.70%,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32.55%和第三产业的36.46%,在不少地方仍然依靠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依然不高,资源相对紧缺和严重浪费现象并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年纪轻、有知识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在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十分渴望,对推广应用的要求非常迫切。特别是在市场化、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作为生产者的农民,面临日益加剧的自然风险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迫切需要科学技术加以指导扶持。为了适应甘肃农村新变化,满足农民新要求,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模式,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科学种养水平。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通过使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4.农业科技创新是缓减甘肃省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甘肃是一个降雨稀少、旱灾频发的省份,有“十年九旱”之说。2009年,甘肃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 500万亩。在长期的农业抗旱过程中,甘肃农业技术人员逐渐探索出了全膜双垄沟播这项旱作农业新技术。2006年和2007年,这项技术在甘肃中东部小范围推广时,经受了大旱的考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指在地表起大小双垄后,用地膜全覆盖,在沟内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应用效果尤为突出。其创新点在于:覆盖方式由半膜覆盖变为全膜覆盖;种植方式上由平铺穴播变为沟垄种植;覆盖时间由播种时覆膜变为秋覆膜或春季解冻时覆膜。这一技术可显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将微小降雨集流渗入作物根部,并增加光照强度,增加积温,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盐碱危害,可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和抗旱能力。可见,农业科技技术是甘肃省战胜旱灾,促进农业丰收的重要保障。同时,工业“三废”违规排放给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带来污染。一方面,化肥农药、农膜等过度使用或不科学地使用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规模较小和部分农渔机具能耗偏高等制约因素普遍存在。要缓减全省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就必须使用农业新技术进行治理,通过治理来促进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

5.农业科技创新是甘肃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兴起。在这场新农业科技浪潮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制定实施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是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迎头赶上新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当前,甘肃农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经济全球化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逐步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与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与组织化程度,是甘肃省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6.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甘肃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甘肃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全省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这既是全省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需要,又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甘肃要发挥农业区域优势,必须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要方向的现代农业,而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主要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从国内外农业发展来看,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当前,甘肃农业和农村仍然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要优化全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都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只有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才能持续提高甘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甘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甘肃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推动力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年来,甘肃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马铃薯等新品种和科学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农民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明显提高,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这些农业发展成就的取得,与发挥农业科技的强大作用是分不开的。但总体上看,甘肃省农业科技的水平仍然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比较薄弱、农业科技进步步伐依然较慢。与发达省份农业科技成果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甘肃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阻碍了全省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90%之间,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在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的同时,甘肃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再加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严重滞后。

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投入。目前,甘肃省对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而甘肃只有0.5%;农业科研经费占整个科研经费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10%左右,而甘肃只有4%;甘肃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少,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不足3元,远低于发展国家平均水平。甘肃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10~20年,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从官方统计数字来看,全省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说明政府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近几年,虽然政府部门对科技投入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属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甘肃今后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争取用几年时间将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创造物质条件。

3.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从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来看,“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甚至重复研究比较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全省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还比较少。

4.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当前,甘肃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是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由于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致使全省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十分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同时,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

5.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原因有推广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的成果与生产脱节问题。尤其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素质不高、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同时,全省农民科技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很有限。

6.农业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

在甘肃省一些农业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在立项时过于强调项目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科研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相互衔接不紧,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整体合力的形成。

7.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甘肃由于受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的影响,在宏观管理上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比较突出,在运行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僵化落后,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总之,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