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机械化作用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机械化作用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农业机械化在甘肃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机械化作用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在甘肃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关系到甘肃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核心竞争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机械化在甘肃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甘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甘肃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和物质基础。因为现代农业建设,已超出了农业本身的问题,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又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又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器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工具,是用现代生产要素代替传统生产要素,使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场革命。正如机器是工业革命的起点一样,这场农业发展史上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革命,起点是农业机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代农业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手工工具或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械化生产,使农业生产技术由凭经验生产转变为科学生产,必然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使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得到很大提高。因而,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甘肃省张掖市到2006年已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近10万台,联合收割机近500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4.2万台套,各类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2万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1.5万千瓦。在全省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涉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马铃薯、油料作物生产的全过程,农牧民在牧草收获、加工、打捆和农作物秸秆揉丝、打捆、粉碎、压块等过程中,大量使用农业配套机械,使农牧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各个环节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并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得了实惠。

2.农业机械化是甘肃现代农业建设中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甘肃省张掖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5%,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市从农业生产的几个环节应用农业机械情况验证了科技进步对推进农业增长的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本市农村一年的农忙季节一般在六个月左右,而现在农民只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全年的农业生产。可见,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会带来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免耕播种、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要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见,农业机械化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3.农业机械化是促进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增加收入,需要农业机械化具体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甘肃要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首先,要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增产、增效方面的功能,直接为农业和农民创造财富。因为实行机械化作业,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以节约种子、水、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其次,要发挥农业机械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几年来,甘肃在河西地区引进和使用大型轮式拖拉机和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温室大棚卷帘机等农业机械,极大地促进和改善了本地区农业装备结构,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丰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还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农业外部的就业和增收空间。当前,劳务输出是甘肃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确保土地收益是外出务工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农村存在着农忙时嫌人少,农闲时嫌人多的实际用工情况。怎样解决农忙和务工之间的矛盾,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力。因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通过“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第三,要发挥农业机械化吸纳功能,着力发展新型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农业机械化发展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业机械服务业,这不但能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而且还通过这些组织代耕代收和发展订单作业。在甘肃由于小麦、玉米联合收割等服务和作业方式的普及推广,提高了全省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农民也在兴办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使农业机械经营成为全省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业机械化是改变甘肃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关键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面临着资源和生产的双重约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来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能产生农业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会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它将加快技术进步进程,而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并能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为了促进甘肃农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这样不但能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还能促进全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农业机械化发展能提高甘肃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

改善农业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农业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甘肃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必须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美国农业专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他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阐述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这样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及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全省农村的千家万户,其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械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可见,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使用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有利于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二、甘肃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最为关键的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强弱。近年来,甘肃农业机械化呈现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结构明显改善,农业机械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逐步提高,对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全面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稳步增长

由于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甘肃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稳步增加,农机装备结构也逐步得到改善。到2006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 466.34万千瓦,与2000年平均增长6.14%,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14千瓦。根据普查数据(表3-1),拖拉机拥有量从2000年的34.08万台提高到2006年65.91万台,年平均增长15.57%;联合收割机拥有量由2001年1000台增加到2006年的2571台,年平均增长31.42%,联合收割机净增808台。甘肃省在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过程中,采取重点补贴购置小型拖拉机的政策,使大中型拖拉机的购置从2004年起得到有效遏制,小型拖拉机购置量大幅度提高。在动力机械快速增加的同时,配套机具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05年与2000年相比,大中型拖拉机机具配套比由1:1.47提高到1:1.76,小型拖拉机机具配套比由1:1.61上升到1:1.83。从购置种类来看,小型耕作机械快速增长。在中南部及少数民族地区,以微型耕播机为主的小型耕作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省小型耕作机械达到1.67万台件。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值达到100.6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5.83%,产值超过百亿元大关。同时,农业机械专业户快速增长。在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民踊跃购买农业机械,到2007年农机专业户达到8.05万户。到2008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值达到108.1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 686.3万千瓦;灌溉机械达到20.8万台套;配套农具发展到86.6万台套,与新中国成立初相比,甘肃各类农业机械成千上万倍增长,增强了农业装备水平,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表3-1 2006年甘肃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情况

img5(www.daowen.com)

2.农业机械作业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甘肃省制定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政策,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全省农业机械作业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全省机耕面积2 159.0万亩,到2007年全省机耕面积达到2 322.9万亩,增长了7.60%;机播面积由2005年的1 298.67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 469.90万亩,增长了13.12%;机收面积由2005年的600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694.50万亩,增长了15.75%;2007年与2006年相比,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增长4.42%、7%、6.49%,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9.6%,比2006年提高1.3%。到2005年,小麦精少量播种面积825.96万亩,化肥深施面积2 437.13万亩,机械铺膜面积375.66万亩,秸秆粉碎还田面积59.49万亩,机械深层松土面积197.55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26.70万亩。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机械化等在全省部分地区的使用有了新进展,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载体,有力地促进了甘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到2008年年底,全省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46.63%、26.61%、13%,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达到13%左右,排在良种、化肥、水利之后居第四位。以上数据说明甘肃农田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有显著的提高,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载体的作用日益增强。

3.农业机械装备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产品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样就导致市场运行机制的变化,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经放开经营,由市场调节供求,形成价格。另外,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已变成一个整体。这些变化不仅对农业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而且对农业机械化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结构调整起推动作用。当前,甘肃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始凸显,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拓展了新领域。随着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其内涵越来越丰富。农业机械化在继续加强传统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作业的同时,开始由传统作业领域向保护性耕作、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等领域拓展。同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转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新变化。全省农业区域化布局特征越来越明显,农业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向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向迈进,农业机械装备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甘肃河西及沿黄灌区、陇东川塬地区的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快速增长;中南部山区小型拖拉机及区域特色机械快速发展,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明显改善,全省拖拉机与配套机具的配套比由1978年的1∶1.39提高到2008年的1∶2;每千瓦作业量由1979年的41标准亩提高到2008年131.77标准亩,机具作业效率提高3.2倍;亿元农业机械油耗由1979年的1.31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1.05万吨,降幅达20%。在甘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全省“以机代牛”步伐加快,在中南部地区2007年新增微型耕种机械达到7 405台,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较大幅度的转变。

4.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甘肃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初步形成了机械化与产业化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的发展方式。这些新的发展方式,初步构筑了全省新时期、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运行的宏观取向和微观基础,不仅拉动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新需求,促进了农用工业的发展,而且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形成了符合甘肃省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在全省一些科技含量高、功能多样的新式粮食生产机具相继投入农业生产领域,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马铃薯、玉米的田间作业机械化技术有了新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小型牧草割草压扁机、马铃薯种植机和挖掘机中药材挖掘机、铲式深层松土机等一批先进适用新机具的研制成功,较好地适应了全省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多样性的要求;机械化旱作节水、节本增效技术体系渐趋完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牧草、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和地方特色机械化技术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亮点。到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经营总收入、农业机械经营纯收入分别达到62.9亿元和21.5亿元,与2006年相比分别增长6.49%、6.9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机械经营服务收入贡献103元,较2006年增加10元。2007年全省完成各类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950万亩,新增产值2.8亿多元,新增粮食11万吨。由可见,甘肃农业机械粗放型经营方式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变,农业机械经营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5.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业资源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耕地、水和环境。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甘肃省农机部门依托有限的农机化科技推广资金,围绕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全省一批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好的先进适用农机具得到应用,一系列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推广,使得“地膜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机械深耕深松营造土壤水库工程技术”、“集雨节灌机械化技术”、“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得到较大区域的应用。这些技术在全省的广泛应用,加强了耕地资源保护,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防治农业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全省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青贮、氨化、气化等综合利用措施和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减少了秸秆焚烧和化肥流失对水质、空气的污染,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促进了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甘肃省在农业机械化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农业工程机械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作用,运用大型机械进行土壤改良、坡改梯、深耕深松及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这不但改善了自然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也起到了蓄水保墒和稳产增产的作用。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全省农民转移到非农就业,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一些地方村庄出现“空心化”,为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产业化服务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及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了条件。

6.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甘肃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农业机械经营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由于惠农支农政策的推动,农民依靠农业机械增收致富的热情高涨,新兴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农业机械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不断得到提升。据统计,2006年全省有13.21万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比较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00个;全省有6.66万个农机服务专业户,农机专业大户超过500户。全省农业机械推广机构中的技术人员比例达到50%,农业机械化科技队伍稳定,素质有所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农业机械实用技术培训。由图3-1所示,2006年全省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数占本地区总村数比例较高的地区是张掖市、酒泉市和武威市,分别达到90.75%、88.24%和85.71%,全省年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次)。到2008年年底,全省乡村农业机械经营服务人员达到106.93万人,农业机械户达到85万户,农业机械专业服务户达到8.3万户,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2.8万个。特别是成功开展联合收割跨区作业,解决了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化解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现实困难,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完全由集体或国营农机站经营农业机械的模式,农业机械化服务运行机制开始进入了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阶段。建立并开通了甘肃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使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手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拓展。开通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作业、供应、维修和信息咨询6条服务线,基本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生产领域,其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逐步向市场化和社会化转变,在农业机械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3-1 2006年甘肃省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数占本地区总村数的比重

img6

7.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中央“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以来,甘肃省农民申请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农业机械由自助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了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市场,农业机械作业收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2004年以来,甘肃省财政将原有的大中型拖拉机更新资金更改为农机购置补贴专项,当年由100万元增加150到万元。至2006年,增加到500万元。国家对甘肃省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专项始于2005年,当年安排500万元,2006年增至1 800万元,将甘肃省主要粮食产区全部纳入国家补贴范围。2006年,国家和甘肃两级财政共安排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2 300万元,在全省14个市州60个县实施,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了国家农业机械补贴优惠政策。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达到6 385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3 865万元,增长1.5倍。其中:中央专项投资5 100万元,省财政投资1 000万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1.8倍和1倍。2007年,甘肃省被农业部确定为三个马铃薯机具补贴试点省之一,民乐等8个县被列为马铃薯机具补贴的试点县,重点补贴发展马铃薯种植、挖掘机械,示范效果明显。农业机械补贴有效提高了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启动了农村更宽领域的农业机械市场,拉动了农村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可以说,农业机械补贴补出了甘肃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8.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不断强化

为了维护了农业机械使用者权益,甘肃省农业机械质量监督检验部门以质量认证为中心,积极开展新产品的试验选型及技术鉴定、产品标准制定、市场抽检、质量仲裁等工作,净化了农业机械市场,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全省在“十五”期间,农业机械选型、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取得长足进展。这项工作涉及农用动力、运输、耕整、播种、收获、场上作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七大类33种产品,颁发省级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或鉴定证225张,成为农民选购农业机械的重要依据。同时,全省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农业机械市场打假整顿工作,农业机械市场产(商)品合格率由2000年的50%上升到2004年的68%,启动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工作,成立了以甘肃省消费者协会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为中心,14个市州站为延伸的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网络,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还制定了17项农业机械新产品、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作业规范、试验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地方标准,初步形成了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对提高全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9.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得到持续加强

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环境看,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显著加强。从国家层面看,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中央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明确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并提出了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具体要求和扶持措施。从甘肃省情况看,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和《甘肃省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章处罚暂行规定》,这是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农业机械法规。这套法规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无法可依的不利局面,有效遏止了农业机械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农业机械安全形势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1999年12月5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公布执行《甘肃省农机管理条例》,标志着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该《条例》把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兴利除弊、宽严适度、科学管理的发展目标。该《条例》既立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需要,保护农业机械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安全生产,又着眼于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甘肃省制定了《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共同构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