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成果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志》研究编年史略吕美泉《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的国别史。《三国志》记事起于是年。《三国志》成书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他历时十余年才完成。一说认为陈寿于是年开始撰写《三国志》。荀氏很看重陈寿的史才及其所撰写的《三国志》,认为“班固、史迁不足方也”。撰有《三国评论》9卷,是书又称《论三国志》,为评论三国史事之作,并以已意对《三国志》体例加以考辨。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成果

三国志》研究编年史略

吕美泉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的国别史。西晋陈寿撰。书分魏书、蜀书、吴书三大部分,无表志共65卷。为前四史之一。此书记事而广,不仅为当时政治军事等方面重要人物立传,还注意到为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医卜星算等方面有影响的人物立传,关心到不少特殊的社会历史问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对它的研究几乎代不乏人。

公元184年 东汉中平元年

太平道首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三国志》记事起于是年。

案:三国史,一般来讲应从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写起,但是陈寿的《三国志》却从东汉末黄巾起义写起。陈寿这样做是有其理由的,因为三国局面的形成,正是黄巾起义失败后军阀混战的结果,而从黄巾起义写起,最容易把问题写清楚。再一点就是魏的开国元勋是曹操,虽然曹操从未称帝,但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汉献帝时已经成为实际的皇帝了,汉献帝不过是个傀儡而已。所以《三国志》开篇记载的人物便是曹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公元201年 东汉建安六年

《三国志》作者陈寿之师谯周诞生。

案:谯周,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西南)人,字允南。通经学,善书礼。著有《古国考》等著述。据《华阳国志·陈寿传》载:陈寿“少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受学于四川成都太学。受学时陈寿年龄当在12—24岁之间。《晋书》载,谯周门人认为陈寿就像孔门弟子游夏一样,有才学,又对古文献研究深刻,因而谯周认为陈寿“必以才学成名”。陈寿就是在谯周的教育和影响下,开始对研究历史发生了浓厚兴趣,经长期努力,终于撰成《三国志》,从而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史家。

公元232年 魏太和六年 蜀建兴十年 吴嘉禾元年

西晋宰相张华诞生。

案:张氏字茂先,《晋书》有传。张氏爱惜寿之才,遂举寿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认为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很有水平,曾云:“当以《晋书》相付耳。”

公元233年 魏青龙元年 蜀建兴十一年 吴嘉禾二年

《三国志》作者陈寿诞生。

案: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少好学,是著名史家谯周的弟子。长大后,在蜀国做过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朝做过佐著作郎、著作郎、治书御史等官。生平著作除《三国志》外,还撰有《益部耆旧传》10卷、《古国志》50卷、《官司论》7卷及《释讳》、《广国论》等,另编定《诸葛亮集》24卷。纂辑的有《魏名臣奏事》40卷及《汉名臣奏事》30卷。现均已亡佚。其所撰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品藻典雅,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三国志》一书,是陈寿死后,经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alt等上书请求,才由朝廷命地方官派人至其家抄录,保存于政府的。所撰《益部耆旧传》成书于武帝时(265—290),该书内容所涉范围为当时益州刺史部所割九郡,相当于今陕甘南部、四川大部、贵州、云南及缅甸西北部等地。该书记汉魏间各类人物之事,所记人物248人。近人梁启超在论及方志起源时,将此书列为方志人物之类,视为后世方志中人物一门之发端。

公元243年 魏正始四年 蜀延熙六年 吴赤乌六年

晋散骑常侍夏侯湛诞生。是年陈寿11岁。

案:夏氏字孝若,《晋书》有传,云:“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三国志·魏书》),便坏己书而罢。”由此可见《三国志》在当时就已被人们所看重,就连夏侯湛这样的名人也认为自己所撰难出其右。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籍中,唯有陈志可以同《史记》、《汉书》比美,因此其他各家三国史相继湮灭。只有陈《志》一直流传下来。

公元254年 魏正元元年 蜀延熙十七年 吴五凤元年

魏侍中王沈等人撰写《魏书》。是年陈寿22岁。

案:王氏字处道,《晋书》有传,载云:“正元中,(王沈)迁散骑常侍、侍中,共著作。与荀alt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公元265年 西晋泰始元年 魏咸熙二年 吴甘露元年

司马炎代魏称晋,魏亡。是年陈寿33岁。

案:陈寿大半生生活在三国时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他耳闻目睹的,这样难得的经历为他撰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公元270年 西晋泰始六年 吴建衡二年

陈寿被晋宰相张华推荐入晋举孝廉,后任佐著作郎,任期受诏开始撰写《诸葛亮集》24卷。是年陈寿38岁。

公元274年 西晋泰始十年

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撰写成《诸葛亮集》24卷。是年陈寿42岁。

案:一说认为陈寿于太康元年(280)才开始撰写《三国志》的。《三国志》成书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他历时十余年才完成。成书不久为晋人用纸抄写,从而使得《三国志》成为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纸抄写的书。今天所发现的晋人写本残卷是于1924年在新疆鄯善县出土时发现的,存80行,1000多字。但原件已流入日本,国内只有影印本。1965年1月,在新疆吐鲁番的一座佛塔遗址中,也发现了这部《三国志》的残卷,存40行,500多字,是用隶字书写、行数工整的《孙权传》。陈寿撰成《诸葛亮集》24卷,并上奏朝廷,备受晋武帝赏识,于是命他卸平阳侯相之任,入朝为著作郎,在著作郎任上又著了《益部耆旧传》。

公元278年 晋咸宁四年

陈寿撰成《官司论》七篇。是年陈寿46岁。

案:是年陈寿任治书侍御史,所撰《官司论》为依据典章旧制向晋武帝所上的因革官司之议。

280年 西晋太康元年 吴天纪四年

《三国志》全书记事止于是年。是年陈寿开始撰写《汉名臣奏事》30卷,《魏名臣奏事》40卷及目1卷。是年陈寿48岁。

案:《汉名臣奏事》及《魏名臣奏事》的撰写为陈寿撰《三国志》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一说认为陈寿于是年开始撰写《三国志》。

公元289年 西晋太康十年

西晋宰相荀勖去逝。是年陈寿57岁。

案:荀氏字公曾,《晋书》有传。荀氏很看重陈寿的史才及其所撰写的《三国志》,认为“班固、史迁不足方也”。

公元292年 西晋元康二年

东晋成帝、康帝、穆帝的宰相何充诞生,其从兄何琦撰有《三国评论》。是年陈寿60岁。

案:何琦字万伦。撰有《三国评论》9卷,是书又称《论三国志》,为评论三国史事之作,并以已意对《三国志》体例加以考辨。久佚,《隋书·经籍志》收目。

东晋另一位学者徐众撰有《三国志评》3卷。

案:是书又称《三国评》,多系评论三国人物之文,并以己意对《三国志》体例加以考辨。久佚,但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有少量保存。《隋书·经籍志》收目。

王涛撰《三国志序评》3卷。

案:涛字茂略。是书对《三国志》所载史事,给予褒贬,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久佚,《隋书·经籍志》收目。

公元297年 西晋元康七年

《三国志》作者陈寿去逝。

案:陈寿病卒,终年65岁。《晋书》载: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alt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晋帝下令,命河南尹、洛阳令到陈寿家抄录《三国志》。藏于官府,从此《三国志》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

公元372年 东晋咸安二年

《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诞生。

案:裴松之,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宋书》有传,云:“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元嘉三年(426)宋文帝刘义隆看到西晋初年陈寿所作的《三国志》内容比较简略,于是命他为《三国志》作注。他博采群书140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等为宗旨,保存大量史料,开创了作注的新例。传统说法一直认为注文比正文多出三倍,甚至已成为史学界定论,但最新人工统计结果却是注文少于原文,注文约32万字,原文约为36万字。此结果已于1993年10月在南充被“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认可。

公元384年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去世。

案:习氏字彦威,《晋书》有传。所著《汉晋春秋》以蜀为正统,并且批评陈寿以魏为正统的观点,宋代学者多因袭习氏所论,对陈寿大加讥贬。

公元426年 南朝宋元嘉三年

宋文帝以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略,命裴松之“采三国异同”,为《三国志》作注。

案:裴氏历时三年完成《三国志注》,《宋书·裴松之传》云:“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宋文帝看后称赞道:“此为不朽矣。”

公元429年 南朝宋元嘉六年

裴松之撰成《三国志注》。

案: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有关三国时期的史料还比较缺乏,陈寿的文笔过于简洁,许多事实需要加以说明,于是乎出现了裴松之的注解。裴松之的注解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陈寿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四、对时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概括起来就是补缺、备异、纠谬、评论。这种注书的方法开创了注书的新局面。注中引用了大量的魏、晋人著作。钱大昕在《二十二史考异》中,列举了140多种,而赵翼在《廿十二史札记》中,则列出了150余种。其实钱、赵二书所列举的书目数字,还不是全部引书之数,据近人详细统计,多达210种,所引材料,首尾完整,注文略少于原文。从史料价值来说,绝不低于原书,特别是注中所引之书,到唐代修《隋书·经籍志》时,能见到的已经不到四分之三,而到宋以后,就十不存一了。现在大部分已经失传,幸赖裴注得以保存下来,从而使裴注显得更加宝贵。因此《三国志》正文与注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史料价值。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案:是表多有自谦与谀宋文帝之词。但字里行间可看出其对寿书的评介及自注的内容。其云:“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事所脱漏。”

公元450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北魏司徒崔浩卒。

案:崔氏字伯渊。认为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史德颇佳。

公元465年 南朝宋永光元年 北魏和平六年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诞生。

案:刘勰大约生于是年,所著《文心雕龙》50篇,其中《史传篇》为史学评论著作,并对《三国志》有所评论,他指出“及魏代三雄,纪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之《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迁、固,非妄誉也”。

公元531年 南朝梁中大通三年

《与魏收论国史起元》作者李德林诞生。

案:李德林字公辅。《与魏收论国史起元》对《三国志》有所评论,在提到《三国志》正统问题时,李氏云:“陈寿,蜀人,以魏为汉贼。宁肯蜀主未立,已云魏武受命乎?”由此可见李氏认为陈寿是以蜀汉为正统的。

公元569年 陈宣帝太建元年

《梁典》作者何之元于太建年间(569—582)曾任湘州刺史。

案:何氏好学有才思,撰有《梁典》30卷。《梁典·序》中载有关于《三国志》的论述。

公元581年 隋文帝开皇元年

《魏史》作者魏澹于开皇年间(581—600)任隋著作郎。

案:魏氏字彦深。隋文帝认为魏收的《魏书》褒贬失实,遂诏魏澹别成《魏史》。其中《魏史·义例》载有关于《三国志》的评议。

隋人王通作《中说》。

案:王氏字仲淹,门人谥曰文中子。模拟《论语》为《中说》,其中载有关于《三国志》的论述。

公元646年 唐贞观二十年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对何法盛等十八家《晋书》感到不满意,遂命房玄龄等重修《晋书》。

案:《晋书》130卷,纪传体晋代史。内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传”,是传对陈寿评价有褒有贬,近乎公允,今人研究陈寿生平多以此为据。其传中云:“时人称其善叙,有良史之才。所撰之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对陈寿的推崇甚重,并认为陈寿是除班固、司马迁以外唯一能继承《春秋》笔法的史学家。

公元656年 唐显庆元年

历时十六年的《五代史志》十志30卷告成。

案:《五代史志》也称《隋志》,是书将《三国志》归入正史类,位居前四史之列。其书云:“及三国鼎峙,魏氏及吴,并有史官。晋时,巴西陈寿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由此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隋志》中的《经籍志》载有关于《三国志》的书目,兹列表如下:

参加《五代史志》修撰的唐朝史学家李延寿还撰成《北史》100卷。

案:是书记载从北魏到隋的历史,其中《毛修之传》记载了李氏与崔浩的一段谈话:“浩以其中国旧门,虽不博洽,犹涉猎书传,与共论说之。次及陈寿《三国志》云‘有古良史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班史以来无及寿者’。修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得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非挟恨之言。夫亮之相备,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以赵佗为偶,而以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

公元710年 唐中宗景龙四年

刘知幾的史学评论巨著《史通》撰成。

案:刘知幾字子玄,所撰《史通》对《三国志》作出见解独到的评论,开创了《三国志》研究史的批评之风。他对《三国志》编纂体例、陈寿史观、陈寿史学修养等都做了详尽的考察,提出了许多高见。他认为对吴、蜀二帝也应该为之作纪,而陈寿为魏主作纪、给吴蜀二主作传的方法,显然没有把纪、传的含义弄清楚。《蜀志》的排列方法是先为刘焉、刘璋二牧作传,其次是为先主作传,与《魏志》、《吴志》首列魏、吴二主的排列顺序显然不同,刘氏认为这是陈寿不遵守作史的固定模式而造成的,是不对的。刘氏一方面称赞陈寿为良史,一方面也指出陈寿的不足之处。刘氏认为陈寿在每篇传纪末所作的评论,多为不着边际之语。对陈寿的史德,刘氏认为他十分欠佳,书写史书不能直书。另外,刘氏在《史通》中还提到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氏认为做注要征实去伪,尚简汰繁,指出裴松之的注未能做到这一点。

公元720年 唐玄宗开元六年

日本的《日本书纪》成书。

案:《日本书纪》的“神功皇后纪”的注中,曾三次引用了《三国志·魏书·东夷传》的记载。它是日本最早引用《三国志》的一部史书。

公元779年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刘肃所撰《大唐新语》记事止于是年。

案:明代有人将是书改名为《唐世说》。作者在是书《总论》中谈到了有关《三国志》及陈寿之事,认为:“陈寿意不逮文,容身远害,既乖直笔,空紊旧章。”

公元823年 唐穆宗长庆三年

《通历》作者马总去逝。

案:马总字会元,所撰《通历》对《三国志》有所评论。

公元1003年 北宋咸平六年

《三国志》最早的刻本——国子监刻本刊行。

案:此刻本,《吴志》分上下两帙,前有刻《吴志》牒文。后来绍熙的重刻本里,也保留着一页咸平国子监刻《蜀志》的牒文。可知咸平刻书时虽已合并,但三书还是分别刊刻的。据张连诚《二十五史导读辞典·三国志》载:当时监刻史籍有3种本子,一为大字本,半页9行,行19字;一为中字本,半页10行,行19字;一为小字本,半页14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现今咸平旧刻大字、中字二本久已不传,只有黄荛圃旧藏《吴志》为咸平小字原本,但《魏》、《蜀》二志早已佚失,已非完书。南宋绍兴九年(1139),由于张彦实的奏请,始下诸州道学,取北宋监本书籍,镂版颁行,至二十一年,次第略备(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当时翻雕各本率由诸州分刻,《三国志》一书归衢州(今浙江衢县)镂版。取北宋咸平刻本的中字本,据而锓本,半页10行,行19字。现今衢州原刊宋印本只残存《魏志》3卷,除了衢州官刻本,其他北宋的大字、小字本也都有翻刻、流传,但只有衢州绍兴年间刻本年代最早,并且完整地保存了北宋咸平中字本的格式。流传到今天,《三国志》通行版本有4种:1.百衲本,据南宋绍兴(1131—1162)绍熙(1190—1194)刻本影印,所谓绍兴刻本即指原藏上海涵芬楼的衢州官刻原刊本,只存《魏志》3卷。绍熙刻本亦本是出自北宋咸平六年的中字本,半页10行,行18字,宋讳避至郭等字,没有刊刻人地名称,据考证可能是南宋宁宗时闽中翻刻的,通常称之为绍熙本。此本原为日本帝室图书寮收藏,已非完书,缺《魏志》3卷。涵芬楼影印二十四史时,将两个本子相互配合,构成目前流行的百衲本《三国志》。2.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原流行的铅印、石印各本都是据武英殿本翻印。3.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所谓明南监本《三国志》,即指南宋绍兴年间衢州官刻元明补本,俗称“三朝板”。实际上明南监《三国志》共有二个本子。万历二十四年(1596)以前是南宋衢州旧刻,递为南宋监本,入元为西湖书院本,入明为南雍本。由于历代翻刻,一依衢刻旧版,刻版既久,刓阙已多,多次续补已非原目。因此,万历二十四年国子祭酒冯梦祯依据随行宋刻,参合监本,重新锐木镂刻,注文大字低格,十分醒目清晰,每半页12行,行正文23字,注22。自此以后,明南监《三国志》采用冯刻本,而废原版不用(即流行的二十一史版《三国志》)。也就成为金陵活字本的底本。4.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这四种刻本,除百衲影印外,其余三种虽然在重刻时还不免增加了一些错字,但都经过认真校勘,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

宋学者萧常撰有《续后汉书》47卷。

案:萧氏进士出身。其父名寿朋,病陈寿《三国志》帝魏黜蜀,欲为更定,未及成书而卒。常遂述父志作《续后汉书》。是书只是在陈寿《三国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增删工作,于《蜀志》增加传纪32篇,废传20篇,《魏志》废89篇。其所列的新传,多数是以裴注为依据,裴注没有的材料,则取之于范晔的《后汉书》。

公元1019年 北宋天禧三年

《公是集》作者刘敞诞生。

案:刘氏字原父,世称公是先生。所撰《公是集》中有《题魏太祖纪》一篇,言及《三国志》情况。

公元1032年 北宋明道元年

《十七史蒙求》作者王令诞生。

案:王氏字逢源,所辑《十七史蒙求》中摘录于《三国志》的内容,占全书的比重较大。引自《魏志》的有20条,引自《蜀志》的有14条,引自《吴志》的有20条。三志是分开摘引的,亦可证明,此时《三国志》仍然是分开的。

公元1071年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

《三国杂事》作者唐庚诞生。

案:唐氏字子西,伯虎弟。撰有《三国杂事》,序云:“上自司马迁《史记》、下至五代史,其间数千百年,正统偏霸,与夫僭窃乱贼甚微至弱之国,外至蛮夷戎狄之邦,史家未有不书其国号者。而《三国志》独不然,刘备父子相继,四十余年,始终号汉,未尝一称蜀,其称蜀,俗流之语耳。陈寿黜其正号,从其俗称,循魏晋之私意,废史家之公法,用意如此,则其所书善恶褒贬予夺,尚可信乎?”

公元1118年 宋徽宗重和元年

《南涧甲乙稿》作者韩元吉诞生。

案:韩氏字无咎,号南涧,学者称南涧先生。《南涧甲乙稿》里有《三国志评》,分为《魏论》、《吴论》、《蜀论》。

公元1123年 宋徽宗宣和五年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诞生。

案:洪迈字景卢,别号野处,《容斋随笔》中有许多关于《三国志》内容的条文。

公元1126年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

《续后汉书序》作者周必大诞生。

案:周氏字子充,又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周氏在《续后汉书序》中对陈寿的史德持否定态度,认为:“方见乞米于人,乃作佳传,私意如此,史笔可知矣。”

公元1127年 南宋建炎元年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撰有《直斋书录解题》56卷。

案:陈氏字伯玉,号直斋,是书有“三国志”条,认为寿书率略,裴注繁芜。指出陈寿“乞米作佳传,以私憾毁诸葛亮父子,”,难免物议。慨叹“要当会通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备,然以为己任者”。

公元1143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

《三国纪年》作者陈亮诞生。

案:陈氏字同甫。陈氏在《三国纪年》中云:“魏不足以正天下,陈寿之《志》何取焉。”表达了他对陈寿以魏为正统的不满。

公元1150年 南宋绍兴二十年

《习学纪言》作者叶适诞生。

案:叶氏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所撰《习学纪言》50卷,其中关于《三国志》札记2卷。叶氏在此书中对陈寿的评价十分中肯,认为“陈寿笔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唯一缺憾是文采不足,不过“终胜固也”。

公元1161年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郑樵的《通志》200卷完稿。

案:郑氏字渔仲,又称夹漈先生。所撰《通志》之卷23,有《三国年谱》,包括魏、蜀、吴三国。卷65,正史类下有“三国”目。是书以“会通”的眼光来审视陈寿及《三国志》,大加斥责陈寿,认为他品行无端,“继踵(班固),率皆轻薄无行”。对《三国志》不列表志,归其原因为才学欠佳,故“能为纪传而不敢作表、志”。郑氏的这一思想,对后人研究陈寿及《三国志》影响很大,因而很多人认为陈寿非良史之才,颇可笔伐。

公元1174年 南宋淳熙元年

《诸史辨惑》的作者王若虚诞生。

案:《金史》有传。所撰《诸史辨惑》有对陈寿及《三国志》的评论,为一家之言。

淳熙年间(1174—1189)太守赵烨绘《溪堂集》作者谢逸画像,置于学庠中祀之。

案:谢氏字无逸,号溪堂。《溪堂集》中有《读阮籍传》一篇。

公元1205年 南宋开禧元年

李杞开始撰写《改修〈三国志〉》。

案:李氏字良仲,号木川。李氏因陈寿《三国志》帝魏黜蜀,世多讥议,乃重定义例,以刘备、刘禅为汉纪,列魏、吴于其后,改修时间为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

公元1213年 南宋嘉定六年

《黄氏日钞》的作者黄震诞生。

案:黄氏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所撰《黄氏日钞》中有一些关于陈寿及其《三国志》的评论。

公元1223年南 宋嘉定十六年

《困学纪闻》的作者王应麟诞生。

案:王氏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所撰《困学纪闻》中有对陈寿及《三国志》的评论,云:“史臣寿,奸言非公。”

《后汉书》作者郝经诞生。

案:郝氏字伯常。《四库提要》载:“萧常《续后汉书》,尚未行于北方,故经未见其本,特著此书(《后汉书》),正陈寿帝魏之谬。”

公元1283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

《吴礼部集》作者吴进适诞生。按:吴氏字正传。

所撰《吴礼部集》里有《三国志杂论》13篇。

公元1294年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滋溪文稿》作者苏天爵诞生。

案:苏氏字伯修。世称滋溪先生。所撰《滋溪文稿》里有《题孙季昭上周益公请改三国志书稿》一文。

公元1296年 元成宗元贞二年

《正统辨》作者杨维桢诞生。

案:杨氏字廉夫,自号铁崖。当时修撰辽、金、宋三史,杨氏作《正统辨》千言,总裁官欧阳玄感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杨氏云:“彼志《三国》,使汉祚之正,下与汉贼并称,此《春秋》之罪人也。”

公元1365年 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

《东里续集》作者杨士奇诞生。

案:杨氏名寓,以字行。所撰《东里续集》里有《跋三国志》等篇。

公元1427年 明宣德二年

《椒丘文集》作者何乔新诞生。

案:何氏字廷秀,号椒丘,所撰《椒丘文集》有《书三国志后》,云:“此书(《三国志》)帝魏而寇蜀,吾先儒斥其非,然其叙事简捷,非李延寿辈所能及,而叶水心谓其胜班固则谬矣。裴松之注时有异闻,可喜。亦好古博雅者,不可废也。金华吴师道论:‘寿叙事多摹仿《左传》、班史,事多失实。’予谓后世作史者递相摹仿,非独寿书然也。”

公元1437年 明正统二年

《枫山章先生集》的作者章懋诞生。

案:章氏字德懋,号alt然子,晚号谷滨遗老,世称枫山先生。所撰《枫山章先生集》中有《读蜀汉志》及《读魏志》2篇。

公元1522年 明嘉靖元年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刊行。

案:此为迄今所见最早版本,分24卷,240则。是书史料来源主要为《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嘉靖年间学者谢陛撰有《季汉书》。

案:谢氏字少连。《自序》云:“然而《三国志》者,竟与诸列传之史,立于学官,刘知幾持论,徒托于《史通》,范祖禹、陈亮,欲改而未果。萧常作《续后汉书》。杨奂然驳正《汉史》,谢翱作《季汉表》,而俱未成。逮至明代,作者如林……近世如武进唐顺之,南昌魏靖国,钱唐邵经邦,亦皆仿郑樵而合列传之史,以成一书。其于三国之书,稍稍裁易,然皆未尝改《国志》。……窃不自量,乃即其书而宰割之。综其实事,削其诬史,易其名称,弥其脱落……”

公元1551年 明嘉靖三十年

《少室山房笔丛》的作者胡应麟诞生。

案:胡氏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所著《少室山房笔丛》载有一些关于陈寿及《三国志》的论述,并对裴注有很高的评价。

公元1574年 明万历二年

《史怀》的作者钟惺诞生。

案:《明史》有传。所撰《史怀》载有关于陈寿及《三国志》的评述。

公元1581年 明万历九年

《文章辩体汇选》的作者陈仁锡诞生。

案:陈氏字明卿,号芝台。所著《文章辩体汇选》中有《三国志序》一篇。其文云:“昭烈之知孔明也,非庞德公、司马德操、徐元直不知也,及其若鱼之得水也,虽关、张同床而寝弗能夺也。”

公元1607年 明万历三十五年

《史纠》作者朱明镐诞生。

案:朱氏字昭芑,所撰《史纠》一书,指出了《三国志》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陈氏纪事简质,有良史风,但统观大体,其阙共四:不志历学,一阙也;不传列女,二阙也;不搜高士,三阙也;家乘国志未及广采,四阙也。”

公元1638年 明崇祯十一年

清代史学家万斯同诞生,一生著述甚丰,有关《三国志》著述即有《三国大事年表》、《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三国诸王世表》、《魏国将相大臣年表》、《魏方镇年表》、《汉将相大臣年表》、《吴将相大臣年表》。

案:斯同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三国大事年表》所记“大事”从庚子年(220)即汉献帝延康元年十一月禅位于魏始,止于庚子年(280)即太康元年三月王×至石头孙皓降三国悉并于晋天下为一。有《二十五史补编》本。《魏方镇年表》所记魏国方镇始于文帝黄初元年(220),止于元帝咸熙二年(265)。有《二十五史补编》本。《三国汉季方镇年表》记载汉献帝在位三十二年的方镇变化,起于189年,止于220年。有《二十五史补编》本。《三国诸王世表》记载魏、蜀、吴三国的诸王分封状况,内容极简。有《二十五史补编》本。《魏国将相大臣年表》所记内容始于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止于献帝延康元年(220)。建安十八年五月以冀州十郡为魏国,封汉丞相曹操为魏公兼领汉丞相,并行冀州牧事,十一月置六卿等官。延康元年正月曹操卒,其子曹丕袭位,十一月夺帝位正式建魏。有《二十五史补编》本。《魏将相大臣年表》所记魏国的将相大臣始于文帝黄初元年(220),止于元帝咸熙二年(265)。有《二十五史补编》本。《汉将相大臣年表》所记汉将相大臣始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是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止于炎兴元年(263)蜀汉亡。有《二十五史补编》本。《吴将相大臣年表》所记吴将相大臣始于大帝黄武元年(222),止于天纪四年(280)。有《二十五史补编)本。

公元1648年 清顺治五年

《广阳杂记》作者刘献廷诞生。

案:刘氏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所撰《广阳杂记》对陈寿有所评论,认为陈寿撰《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十分得当,“分寸不失”。并非有意贬低诸葛亮。

公元1661年 清顺治十八年

清学者何焯诞生。撰有《三国志校》及《义门读书记·三国志》。其高足陈景云亦有《三国志校误》3卷。

案:何氏,学者称义门先生。所校书中,《三国志》最为精好。所著《义门读书记》中有读《三国志》3卷,多为议论辩驳之作。

公元1670年 清康熙九年

顾炎武《日知录》自刻刊印。

案:顾氏字宁人,初名绛,学者称亭林先生。是书卷26有“三国志”条目,内有考证《三国志》3条,字数虽少,然颇为精确。

公元1678年 清康熙十七年

清学者陈景云诞生。撰有《三国志校误》3卷。

案:陈氏字少章,《三国志校误》,又称《三国志辨误》。是书以《三国志》前后文校正,并参以《后汉书》、《晋书》等,于字句讹异、文词倒置、正文与注混淆、原本缺佚等皆有订正。另外,陈氏还以天文历法考证《三国志》。凡《魏志》28条,《蜀志》8条,《吴志》21条,较为精审,惟引不博。全书约六千余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三国志辨误》三卷,不著撰人名氏,亦莫详时代。《苏州府志》载:“陈景云字少章,吴县学生,长洲人。少从何焯游,博通经史,淹贯辟籍,长于考订,凡伪谬处,能剖析毫芒,所著书凡九种。”其四为《三国志校误》,似即此书。然考《义门读书记》中,有何焯所校《三国志》三卷……则又非景云所作,疑不能明,阙所不知可也。”缪铖等著《三国志导读》云:“《提要》所疑,盖未细检何、陈二书,二书虽同为三卷,但内容各不相同,显然不是一书。当从《苏州府志》中《三国志校误》(即《三国志辨误》)系陈景云所著。此书所校订之字句多精,亦为殿本考证所摘取。”是书有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墨海金壶本。

公元1691年 清康熙三十年(www.daowen.com)

《三国志考证》张照诞生。

案:张氏字得天,号泾南。他认为《三国志》无纪传之别,不存在魏、蜀、吴三志之分,统称《三国志》。

公元1695年 清康熙三十四年

吴楚材、吴调侯编撰的《古文观止》刊印初版。

案:吴楚材原名吴乘权,字楚材。吴调侯字伯成。《古文观止》卷六收有《诸葛亮后出师表》,此文为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古文观止》今有各种版本及译本。

公元1696年 清康熙三十五年

《三国志补注》作者杭世骏诞生。

案:杭氏字大宗,号堇浦。所撰《三国志补注》6卷,补裴松之《三国志注》遗略。体例大致相同。卷一为帝纪、后妃传。卷二以后为列传补注。魏志4卷,蜀、吴志各1卷。末附《诸史然疑》1卷。对衍文衍字颇有纠正,所作补注亦有许多可取之处。杭氏所补主要是人物事迹、史实、典制、名家名文等。陈汉章《缀学堂初稿》云:“杭氏补注陈《志》也,又间补裴注,辑出八十余种,几与裴注均矣。”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谓此书:“所采大半自《世说注》、《水经注》、《太平御览》及汉晋诸书。”此书成于乾隆年间,有粤雅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与杭世骏同时的赵一清著有《三国志注补》65卷。

案:赵氏字诚夫。所著《三国志注补》按《三国志》纪传顺序,从史籍、地方志、《艺文类聚》等书中,辑出有关三国时的遗文、逸事,逐卷加以补注,是清人研治《三国志》著作中卷数最多的一种,并且征引广博,考证精审。此书还涉及文字的校勘、地名的注释、人物的评论等等。此书完成后未刻印,光绪时张之洞始刻于广雅书局,是为首刻本。刻成后不久版毁,印本流传不多。199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据北京图书馆珍藏的作者手稿本影印刊行。出版说明云:“此稿本除补注的正文外,天头上还有不少补充说明文字。另外,书中尚有数十张后来附入的纸条,记载着作者的新观点、新论据。因此,该稿本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文物、版本方面都是极为珍贵的。”是书有广雅书局刊本、1935年北京大学影印广雅附补遗,另有丛书集成本。

公元1717年 清康熙五十六年

《三国志续考证》作者卢文弨诞生。

案:卢氏字绍弓。所撰《三国志续考证》1卷,为考补武英殿本。现有南京图书馆藏抄本。

公元1722年 清康照六十一年

清学者王鸣盛诞生,撰有《三国志商榷》4卷。

案:王氏字凤喈,号西庄,晚年又改号西沚居士。所撰《三国志商榷》4卷载于《十七史商榷》之中,兼具钱大昕、赵翼二家的特点,既有考证,又有议论。

公元1727年 清雍正五年

清史学家赵翼诞生,撰有《三国志札记》一卷半,共18条。

案:赵氏,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所撰《三国志札记》载于《廿二史札记》之中,仅一卷半,共十八条。每条即一篇完整的论文,且立论新颖,推证严密,极富启发性。赵氏认为“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并指出“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历代本纪遂皆率以为式”。

公元1728年 清雍正六年

清学者钱大昕诞生,撰有《三国志考异》3卷及《十驾斋养新录》23卷。

案:钱氏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撰有《廿二史考异》,《三国志考异》3卷即刊于其中。《三国志考异》对地理考订十分精细,对字句的订正和人名辨别也极精到,特别在辨别人名方面,对读者很有帮助。《十驾斋养新录》为钱氏读书札记。陈志与裴注在传布过程中,有数处出现裴注掺入陈志的情况。钱氏的《十驾斋养新录》中的“三国志注误入正文”一条便考出了一处。

公元1738年 清乾隆三年

清史学家章学诚诞生。

案:章氏字实斋,号少岩。所著《文史通义》为史学评论名著,其中对陈寿及《三国志》多有议论。

公元1744年 清乾隆九年

《三国志辨疑》作者钱大昭诞生。

案:钱大昭为钱大昕之弟,所著《三国志辨疑》3卷,钱大昕为之序云:“予性喜史学,马、班而外,即推此书(《三国志》)……所恨意存涉猎,不能专力。子弟晦之,孜孜好古,实事求是,所得珠多于予。其用力精勤,虽近儒何屺瞻(焯)、陈少章(景云)未能或之先也。”钱氏以陈寿《三国志》多有缺略,裴松之注征引广博,亦不免遗漏,乃辑成是书辨证之。计魏、蜀、吴各1卷,魏卷数居半以上。自序中详列裴注征引书目,可供研究。是书确为精细,凡官制、地理之注释,字句词义之订解,多有精赅者,亦有一些解疑辨误之处。另外,三国时期上承东汉下接西晋,官制十分繁复,钱氏对其亦多有考证。有道光中得自怡斋刊本、正觉楼丛刻本、广雅书局刊本、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丛书集成本,以丛书集成本通行。

公元1746年 清乾隆十一年

《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志发伏》作者洪亮吉诞生。

案:洪氏字君直,号北江,自号更生居士。子饴孙有《三国职官表》。所著《补三国疆域志》2卷,又名《三国疆域志》。上卷载魏疆域,下卷载蜀汉与吴疆域。洪氏以陈寿《三国志》无志,遂取其纪传所载,参以《后汉书》、《晋书》诸志,互证旁通,正其讹失,撰为是书,以补其缺。其书略仿《宋书·州郡志》之列,而于要害争夺之处,可考者附见诸县下。其郡之未经分割者,置县之次第,多依《后汉书·郡国志》;或已分割及废而复置者,则先后类从《晋书·地理志》。是书有文雅丛书本、史学丛书本、丛书集成本。《三国志发伏》为《四史发伏》十二卷之一。

与洪亮吉同乡武进谢钟英撰有《三国大事表》、《三国疆域表》、《三国疆域志疑》、《补三国疆域志补注》等著述。

案:《三国大事表》记事始于汉灵帝熹平元年(172),止于吴天纪四年(280)。其表序云:“桓,灵不纲,献失威柄,英雄乘时而起,仆起合分,系于行军成败之机,有天有人,欲观其要,采《三国志》、《后汉书》、《通鉴》作《大事表》,起汉灵帝熹平元年壬子,迄晋太康元年庚子,凡百有九年。”此表与万斯同《三国大事表》体例相同,但优于万表。《三国疆域表》分上下两表,共记载三国疆域:州十七,郡一百四十六,国十一,属国三,都尉治二,县一千二百七十。《三国疆域志疑》谢氏云:“郡隶州,县隶郡,山水关津镇戍隶县,志地理通例也。今自州下,若干条不知所隶,及国志诸书,脱误未能补正者,别为志疑附于编末矣。”《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为补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的著述,所补为卷一司州,卷二豫州,卷三冀州,卷四青、兖二州,卷五徐、扬二州,卷六荆州,卷七雍、秦、凉三州,卷八幽、并二州,以上为魏疆域;卷九益州,卷十益州,卷十一扬州,以上为蜀疆域;卷十二扬州,卷十三荆州,卷十四荆州,卷十五交、广二州,以上为吴疆域。上述所列诸书均有《二十五史补编》本。

公元1750年 清乾隆十五年

《辨陈寿三国志以帝制予魏之隐》作者张宗泰诞生。

案:张氏字登封,号筠严。有《质疑偶存》等著述。《辨陈寿三国志以帝制予魏之隐》便载于《质疑偶存》之中,还认为索米立传之说对陈寿是极不公正的。

公元1751年 清乾隆十六年

《三国纪年表》作者周嘉猷诞生。

案:《三国纪年表》记载魏、蜀、吴三国纪年始于庚子年(220),止于庚戌年(290)。是书有《二十五史补编》本。

公元1752年 清乾隆十七年

《读书偶记》作者赵绍祖诞生。

案:《读书偶记》中有“《三国志注》所引书名一条”。裴注引据博洽,所引书名凡245种之多,清学者赵翼、钱大昕共指出140余种。而赵氏于《读书偶记》中共指出180余种,并注明“钱有”、“钱无”字样。有文渊楼丛书本。

公元1757年 清乾隆二十二年

《书诸夏侯曹传后》作者恽敬诞生。

案:恽氏字子居,号简堂。有《大云山房文集》(有四部丛刊本),《书诸夏侯曹传后》即收在此文集中。认为陈寿撰《三国志》实际上是以蜀为正统的。

公元1760年 清乾隆二十五年

《蠡勺编》作者凌扬藻诞生。

《蠡勺编》有关于陈寿及《三国志》方面的论述,认为陈寿撰《三国志》实际上是以蜀为正统的。今有丛书集成本。史珥《四史剿说》刊印清风堂本。

公元1765年 清乾隆三十年

《诸史考异》作者洪颐煊诞生。

案:洪氏字旌贤。《诸史考异》18卷,为考订辨异《三国志》至《南史》、《北史》诸史书。今有广雅书局刊本、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公元1773年 清乾隆三十八年

《与丁俭卿书论陈寿三国志体例》作者盛大士诞生。

案:盛氏字子履,号逸云,又号兰畦道人。有《蕴愫阁集》,《与丁俭卿书论陈寿三国志体例》一文即收入是集中。该文指出陈寿在称谓上是以蜀为正统的。是书有道光刻本。

《三国职官表》作者洪饴孙诞生。

案:洪氏字孟慈,洪亮吉之子。所著《三国职官表》3卷。曹魏官制,纷更升降,与汉大殊;吴、蜀虽名因汉制,亦有异同。而陈寿《三国志》无志、表,裴松之注亦复杂无准。洪氏搜采诸书,撰是书以补其缺。其改“志”为“表”,便于集三国之异同,汇一时之体制大略,又参用《汉书·百官公卿表》之例,记其居官之人,以验证此官之有无;叙其迁转之阶,以比较诸职之高下。魏制较详,吴、蜀为略,故首列魏,其次蜀、吴,以详缀略,便于参较互稽。是《官表》于每官职之下,列所置之年,职权范围,俸禄多少,居官品位及所录材料的出处,然后列居是官者人数、姓名,居是官的时间。《三国职官表》撰成以后,使考三国官制者,有了依据。是书有道光二年(1822)李兆洛刻本、正觉楼丛刻本、《二十五史补编》本。

公元1775年 清乾隆四十年

《三国志补注训诂》作者沈钦韩诞生。

案:沈氏对《三国志》颇有研究。所著《三国志补注训诂》8卷,今只有《补注训诂二》稿本4卷,其余皆未见传。《补注训诂二》4卷,有对《三国志》中名物、词义的训释。是书有上海图书馆馆藏稿本、北京图书馆馆藏抄本。

与沈钦韩同时的潘眉撰有《三国志考证》8卷。

案:是书《自序》云:“近钱竹汀少詹著《考异》三卷,与陈少章书并传。眉不自量,更疏其可知者,凡衍文若干条,脱文若干条,讹文若干条,异同若干条。其浅显易改者,即不赘辨;又间采传纪,略为驳解。”是书有广雅丛书本、史学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三国志旁证》作者梁章钜诞生。

案: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茞林。所著《三国志旁证》30卷,杨文荪为之序云:“梁茞林先生熟精乙部,于陈书裴注积数十年之力,研求独深。及搜采群籍,一一疏通证明,即近人著述,亦掇拾靡遗,去其疑而存其信,于舆地辨析尤审。”是书虽名旁证,实具集解性质。除大量征引古籍外,还荟萃了百余年来诸家对《三国志》研究的成果,并还搜集了一些名流学者对《三国志》研究未成专著的论述。《三国志旁证》征引前人的成果,大体说来在文字校勘方面,多引殿本考证和何焯、陈景云等人之说。在史事的补充考订方面,大量征引《后汉书》、《晋书》、《御览》等古籍,在词意典故的训释方面,多引沈钦韩、潘眉等人之说,亦间有己意。在地理注释方面,大量征引《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和《清一统志》等,以注明古地之当今位置。此书有道光家刻本、广雅丛书本、史学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公元1776年 清乾隆四十一年

《过庭录》作者宋翔凤诞生。

案:宋氏字于庭。《过庭录》中有评陈寿一文,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介比较正确,指出诸葛亮确实不善用兵。

公元1780年 清乾隆四十五年

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100卷刊潜研堂钱氏本。

公元1781年 清乾隆四十六年

《三国疆域志》作者张澍诞生。

案:张氏字介侯。所著《三国疆域志》为清代补《三国志》志书三种之一。

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刊印卷施阁全集本。

公元1782年 清乾隆四十七年

《三国志旁证》作者杨文荪诞生。

案:杨氏字芸生。所撰《三国志旁证》认为裴松之注“征引太博,亦不免芜杂之病”。

公元1783年 清乾隆四十八年

《三国志证闻》作者钱仪吉诞生。

案:钱氏字蔼人。号心壶。钱氏在编撰《三国会要》时,按何焯、姜宸英、陈景云、李清植、杭世骏、赵一清、钱大昕、孙志祖等关于三国史之论述和考证,进行整理和研究,用以考订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并兼采各家意见,辑为《三国志证闻》3卷。光绪九年(1883),朱之榛向钱氏家属求得《三国会要》手稿数十册,于其中获本书手稿。但字迹纷乱,难于识别,经汤纪尚事理校勘,始刻成书。现存光绪十一年(1885)江苏书局刊本。

公元1787年 清乾隆五十二年

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刊洞泾草堂本。

公元1795年 清乾隆六十年

浙江地方官府根据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刻《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此《四库全书总目》得以广泛流传。

案:《总目》初稿成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写定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并于是年由武英殿刻版。《总目》卷四十五史部正史类一收有《三国志》、《三国志辨误》、《三国志补注》。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赵翼撰写的《廿二史札记》36卷刊印湛贻堂本。

公元1798年 清嘉庆三年

《三国志补注》、《补三国艺文志》作者侯康诞生。

案:侯氏,原名廷楷。字君模。所著《三国志补注》1卷,此书宗旨主要在补裴松之、杭世骏二家之遗。所据补者,大多为古籍,所补资料多引长文,还从金石资料中征引了一些碑刻文字。书中亦涉及考证,并颇精详准确。是书因杭世骏补注不够完善,而不称“续”,但丛书集成本仍标名为《三国志补注续》。另有广雅丛书本、史学丛书本。《补三国艺文志》4卷,体例较特殊,以人系书,间有考释。此书博取群籍,凡所录载籍出自陈寿本志以及《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的释文或叙录的,都不标明出处,其余采自他书或附传的则均注明出处,而这些所采之书如需要考证,亦详尽考证并加著录。原稿不分类,经后人校订,分为三部35类。子部至小说家止,无集部。此为未完稿,缺漏较多。卷尾有南海伍崇曜写于道光庚戌(1850)的跋。有岭南道书本、《二十五史补编》本。

公元1810年 嘉庆十五年

潘眉撰《三国志考证》8卷刊小逯初堂本。

案:是本附有“月日考旧序”。

公元1814年 清嘉庆十九年

《三国志注证遗》作者周寿昌诞生。

案:周氏,字应甫,著《三国志注证遗》4卷、补4卷。周氏《三国志注证遗》目的在于补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之遗,通观全书,涉及面较广,在考订史事、训释词义方面,亦有不少超前人的地方。是书有思益堂刻本、广雅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公元1818年 嘉庆二十三年

尚镕撰《三国志辨微》2卷刊行瑶湖草堂本。

案:是本含有《三国志辨微续》3卷、《三国志杂咏》1卷。

公元1822年 清道光二年

洪饴孙撰《三国职官表》3卷由李兆洛刊印。

案:是本附“史目表,”1卷。

公元1829年 清道光九年

《三国志札记》作者李慈铭诞生。

案:李慈铭字爱伯,号莼客。《三国志札记》1卷载于《越缦堂读史札记》,李氏以明汲古阁本《三国志》为底本,进行考订。对史事(包括陈书与裴注)校正颇多,而地理、典章制度较勘尤为精审。现有民国北平图书馆铅印本。

公元1833年 清道光十三年

《三国志考证校语》作者周星诒诞生。

案:周氏,字季贶。所撰《三国志考证校语》1卷,刊在《国粹学报》第63期上,另有上海文管会藏稿本。

尚镕撰写的《重订三国志辨微》6卷刊行。

公元1837年 清道光十七年

《读三国志》作者黎庶昌诞生。

案:黎氏字莼斋。《读三国志》一文载于《拙尊园丛稿》。黎氏认为陈寿十分尊崇诸葛亮,就像孔子的学生尊崇孔子一样,并非一些学者所说的陈寿有那样,陈寿有贬低诸葛亮之意。

公元1840年 清道光二十年

《三国志琐言》、《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作者沈家本诞生。

案:沈氏所撰《三国志琐言》4卷,主要在考订《三国志》与他书之异同,并纠正前人注解之失。凡《后汉书》与《三国志》有矛盾者,沈氏多为指出,并间下断语,尤以在地理方面之正误为精审。《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是沈氏撰写的另一部有关《三国志》的著述。裴松之《三国志注》撰于宋元嘉年间,其征引书目赵翼《廿二史札记》仅列出五十余种,遗漏实多,而舛错亦不少。沈氏为之订补。依《隋书·经籍志》之列,分为四部,计经部22家,史部142家,子部23家,集部23家,共210家,是书每目之下皆有题记,或作解题,或对撰者作简介,亦据各家著录和有关版本对其书传流或亡佚等情况做出相应考证。

公元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

《三国艺文志》作者姚振宗诞生。

案:姚氏所撰《三国艺文志》4卷,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参考《三国志》经传、类书和有关古籍,得1122部,分魏、蜀、吴三国,再各分经、史、子、集编次。卷一经类分11种,卷二史类分13种,卷三子类分12种,卷四集类分2种及附录2种。姚氏在序中指出侯康《补三国艺文志》缺点是:无集部,脱落多;尊蜀,抑魏、吴;以人类书,殊于艺文志惯例。为此姚氏在书中给予补改。梁启超论是书与姚氏《后汉艺文志》二书的特色有五:详载著者事略;皆注出处;列举近人辑本;录后以对原书评论;加按语考疑。并称:“清代补志之业,此其最勤足称矣。”有适园丛书本,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浙江图书馆,1929年;开明,1936年)本,民国吴兴张氏刻本,《二十五史补编》本。

公元1843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

《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附鱼豢魏略西戎传地理考证》的作者丁谦诞生。

案:是书有浙江图书馆丛书本,在第一集上。

公元1844年 清道光二十四年

钱大昭的《三国志辨疑》3卷刊行于嘉定钱氏本。

公元1849年 清道光二十九年

《书〈三国志·蜀志〉》作者贺涛诞生。

案:贺氏字松坡。《书〈三国志·蜀志〉》一文收在他的文集中。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陈寿对诸葛亮十分崇敬,由此他对陈寿的史德评价为:“固宜肩随马班。非蔚宗以下所能追步也。”

公元1850年 清道光三十年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30卷制成家刊本,又刊致曲山馆本。

公元1853年 清咸丰三年

洪亮吉《四史发伏》刊印太仓季氏本。

公元1855年 清咸丰五年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作者黄大华诞生。

案:黄氏所撰《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分别记载魏、蜀、吴三国宰相三公任免情况。所记官职魏有太傅、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蜀有丞相、太傅、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侍中等,吴有太傅、丞相、御史大夫、上大将军、大司马、大将军等。有《二十五史补编》本。

公元1860年 清咸丰十年

康发祥撰写的《三国志补义》自刻刊行。

案:《三国志补义》13卷,计《蜀书》2卷、补遗1卷、附录1卷,《魏书》5卷、补遗1卷,《吴书》3卷。此书从刘昭注《后汉书》之例,指出《三国志》脱简及传写之讹。书中所谓补遗者,相当于前人之补注。书中的附录即指始为蜀臣而后入魏晋者,引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为之补入。是书还以正史考订《三国志》。有泰州康氏丛书本。

与康发祥同时的学者龚炜撰有《巢林笔谈》。

案:龚氏于《巢林笔谈》中认为陈寿《三国志》大旨纰缪,且隶事多有所失,其修史态度不公,为后世史家曲笔开了先河,从而否定了陈寿的良史之才。

公元1865年 清同治四年

著名政治家谭嗣同诞生。

案:谭氏字复生,号壮飞,今有《谭嗣同全集》。谭氏对陈寿及《三国志》多有论述,例如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说:“《三国志》不立纪传之名,则每篇皆志,君臣不异。”

公元1866年 清同治五年

《三国志佚文》辑者王仁俊诞生。

案:是书有上海图书馆稿本。

公元1868年 清同治七年

尚镕《三国志辨微》于成都刊印重订本6卷。

案:尚氏字乔客。著《三国志辨微》2卷,续3卷,“抑刘知幾、苏洵而扬陈承祚,又折衷于朱、何、钱、恽,时服其精确”(《清史列传》卷七)。今有持雅堂全集本。又著有《史记辨正》10卷、《持雅堂诗文集》10卷。

公元1871年 清同治十年

李祖陶的《读三国志书后》收入《史论五史》而刻版刊行。

案:李氏字迈堂,一字钦之。《读三国志书后》反映了李氏对陈寿治史的态度,他认为陈寿实际上是以蜀为正统的。

公元1873年 清同治十二年

著名学者梁启超诞生。

案:梁氏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梁氏在其著述中多次议论到陈寿及其《三国志》,所言颇为中肯。

公元1876年 清光绪二年

张之洞《书目答问》初刊。

案:是书《略例》曰:“此书为告生童而设,非是著述。”书中史部卷二收有关于《三国志》书籍7种,兹列表如下:

公元1880年 清光绪六年

何焯《义门读书记·三国志》刻印。

现代史学家陈垣诞生。

案:陈氏字援庵。他对《三国志》方面的论述很多,《三国志注引书目》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1882年 清光绪八年

洪亮吉《四史发伏》10卷刊印小石山房藏版本。

案:是本有《三国志》2卷。

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100卷刊潜研堂钱氏本。

公元1883年 清光绪九年

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4卷刊印思益堂本。

公元1885年 清光绪十一年

钱仪吉《三国志证闻》于江苏书局刊印。

公元1889年 清光绪十五年

潘眉撰《三国志考证》8卷制广雅书局重刊本。

洪颐煊撰写的《诸史考异》刊行广雅书局本。

公元1890年 清光绪十六年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诞生。

案:顾氏认为“晋朝是接受了魏的所谓‘禅让’,所以到了晋代写三国之事,便提高了魏,而压低了蜀和吴。陈寿是蜀人,他就说孔明用兵,非其所长”。并指出“《三国志》的价值全在这本书的注中。很多三国时代的故事,都是注进去的。从这些注里,可以看出裴松之在收集三国时的史料方面,是无所顾忌的。曹操成了坏人,多是在注中才有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把曹操写为好人。三国时的《曹瞒传》,可能是吴人著作,也不曾骂曹操。后来的《三国演义》,有许多是来自《三国志》的注”。

毛泽东诞生。

案:毛泽东字润之。嗜好读史,史学思想深邃。尤爱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晋书》、《明史》等。他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写了一则批注:“李贤好。刘攽好。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确然无疑。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有些近于李贤,而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此之谓欤?譬如积薪后来居上。章太炎说:读《三国》要读裴松之注,英雄巨眼,不其然乎?”毛泽东还对曹操有很高的评价,在《三国志·刘表传》中,做了许多精辟的批注,认为刘表“杀降不祥”,“作土皇帝,孟德不为也”,指出刘表“虚有其表”。《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注引用了曹操的《让县自明本治令》,近人卢弼注认为“文词绝调也,惜出曹操,令人不喜读耳”。毛泽东对卢氏的注做了圈点,在天头上批注:“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称衡。此为近之。”毛泽东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曹操“是真男子,大手笔”。

黎庶昌《读三国志》收于《拙尊园丛稿》中刊印。

公元1895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

吴增仅撰《三国郡县表》8卷刊木活字本。

案:《三国郡县表》凡8卷。三国时各国疆域出入很大,难以确定,吴氏据洪亮吉《三国疆域志》,核以陈寿《三国志》所载资料,并旁及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唐宋以来有关地理著作,钩其异同,订其舛误,编为魏、蜀、吴郡县表。凡州郡离合之故,县邑沿革之由,各因其时,著之于表。其有增立县邑,无年可考,则列于三姓称帝之初。有汉时旧县,晋志所无,则录于上方,而阙疑其下。有待详细者则另考证,附于本州表末。又郡县制度增损,洪氏或有阙误,则作补删或提出己见,加以说明。前5卷为魏州郡,卷六蜀州郡,卷七、八为吴州郡。是表撰成后,杨守敬又为其进行了补正,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观海堂刊本,《二十五史补编》本。

近人杨守敬撰《三国郡县表补正》8卷。

案:杨氏就吴增仅撰《三国郡县表》的遗漏和讹误,补正于吴书的眉端。对有些疑难问题,杨氏采几说并有的办法,以待进一步研究。是书有《二十五史补编》本。

公元1896年 清光绪二十二年

《〈三国志〉知意》作者刘咸炘诞生。

案:刘氏字鉴泉,别字宥斋。《〈三国志〉知意》是刘氏的《四史知意》中的一种。成于1930年,刻于1932年,收入《推十书》的《右书》之中。该书是在刘氏《读〈三国志〉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刘氏云:“近人申雪承祚多为曲说,今悉一一辨正之。承祚书,体例既有违失,与范书同,而说之者又多曲凿,于是今之评说,纠驳乃居十之六七,其中发本旨者仅有三四,若从多者言之,竟可名为辩证,而仍名为意者,驳去曲说,正以全其本真,赞是匡非,皆为知者且亦足见。以己意曲说古书者,自发为知古人,而实不知也。”

吴增仅《三国志郡县表》制成活字本。

公元1898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翦伯赞诞生。

案:翦氏认为《三国志》思想性不足取,但史料价值较高。叙事简要,文字质直。裴松之注,贡献不下于《三国志》。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三国疆域表》、《三国疆域志疑》、《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刊印湖南本。

公元19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

杨晨编纂的《三国会要》22卷正式由江苏书局刊行。

案:杨晨有感于《三国志》中无“志”,晚清汤成烈著《季汉书》以蜀汉为正统,于蜀有“志”,魏、吴仍阙。同时钱仪吉著《三国会要》,又取材不广,而且书稿残缺不全。杨晨于是仿效徐天麟编纂《两汉会要》的体例,广泛地从一百五十六种书中取材,从公元1886年(光绪十三年)秋天起编纂《三国会要》,参与考订的有唐景崇、孙诒让等人。《三国会要》记载了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全书分帝系、历法、天文、五行、方域、职、礼、乐、学校、选举、兵、刑、食货、庶政和四夷,共十五门,八十四目。琐闻轶事,作为杂录附于后。本书所采录的材料,较为广博,可看成《三国志》“志”的补作。此书现有黄岩杨氏刊印的《崇雅堂丛书》本。中华书局于1956年据江苏书局本校点出版。杨氏另有《三国志札记》1卷,有《崇雅堂丛书》本。

公元1907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

杨守敬撰《三国志郡县表补正》8卷刊行。

公元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

《三国食货志》、《〈三国志世系表〉补遗》的作者陶元珍诞生。

案:陶氏字云孙,所撰《三国食货志》是在李剑农指导下完成的,最初刊布于《燕京学报》,1935年又由商务印书馆刊行。该书是对《三国志》的补缺之作,功力颇深,深为胡适先生所赏识。《〈三国志世系表〉补遗》1卷,收在《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是对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的补订。陶氏还有《三国吴兵考》、《评金兆丰著〈三国疆域志〉》、《〈三国志〉篇目考》、《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正》等关于《三国志》的论述。其中《评金兆丰著〈三国疆域志〉》刊布于1936年12月3卷4期的《图书季刊》,《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正》刊布于《经世季刊》2卷2期。

公元1909年 清宣统元年

白寿彝先生诞生。

案:白先生为当代著名史学家。他认为“《三国志》,以传纪的形式写出三国发端、发展及结束的过程,很有独到的地方”。他在许多阐述中都有关于《三国志》方面的论述,并1964年6月18日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读〈三国志〉札记》一文。

(原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3、6期,200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