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陶元珍的篇目考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陶元珍的篇目考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志》分之则为三书,合之则为一书。总名为《三国志》,并无歧异。殿本考证谓《三国志》既无本纪之称,并无列传之目,今考证悉遵寿原书例,不书纪传等字云云。殿本《三国志》每卷标题,仅著人名,并无纪传字样,实与考证一致。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陶元珍的篇目考

三国志》篇目考

陶元珍

三国志有叙录

晋书·陈寿传》谓寿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史通·正史篇》亦谓寿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凡六十五篇,未言《三国志》有《叙录》,然《隋书·经籍志》则于本书六十五卷之外,复列有《叙录》一卷。案《旧唐书·经籍志》“正史类”有《魏国志》三十卷,又“伪史类”有《蜀国志》十五卷、《吴国志》二十一卷,并题陈寿撰,合计为六十六卷。《唐书·艺文志》则《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均列“正史类”中,卷数与《旧唐志》同。今传世诸本,《吴志》均仅二十卷,《两唐志》记作二十一卷,盖包含《叙录》一卷在内,与《隋志》所记正合。此《叙录》一卷必居《吴志》之末,就《三国志》全书言之,《吴志》列于《魏志》、《蜀志》之次,则《叙录》实居全书之末。古人著书,自序叙录之属列居最后,知《叙录》实寿自撰,非后人所附益也。《晋书》但记寿撰《三国志》六十五篇而不及《叙录》,盖偶遗漏未述,《史通》亦然,《隋志》撰成与《晋书》约略同时,在《史通》撰成之前,所记极为可信,《叙录》盖附列全书之后,不若《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之包入本书之内。故未能引起唐史臣与修《晋书》者及《史通》著者刘知幾之注意耳。

宋史·艺文志》仅列《三国志》六十五卷,未列《叙录》,盖元修《宋史》时,“国志叙录”业已亡佚,今传世诸本卷首有《目录》,卢文弨《三国志续考证》(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旧藏抄本)谓与《史记》、《汉书》目录同为宋人无识者妄加,其言良是。要之,《国志叙录》久亡,今所见目录,绝非旧有之《叙录》也。

《三国志》分之则为三书,合之则为一书。总名为《三国志》,并无歧异。《史通》称为“国志”,盖由行文之便,如司马迁省称“马迁”,诸葛亮省称“葛亮”,非是书总名有异称也。至于分名则或称“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如“两唐书”是;或称“魏志”、“蜀志”、“吴志”,如诸书所称引是;或称“魏书”、“蜀书”、“吴书”,如汲古阁本所题是。案承祚当自题作“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志乃省称,书则异称,裴注中“魏书”、“蜀书”、“吴志”并见,知其时已书、志间称,不拘常格,《两唐志》撰成虽远在裴注之后数百年,而书目例应直录书名,故尚保存“国志”旧称。李慈铭谓《三国志》但分标魏、蜀、吴字样,其下书字,乃后人所妄加(据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李氏旧藏汲古阁本《三国志》目录“魏书”二字下李氏识语。此条为王重民辑李氏《三国志札记》所未收),其言似非,盖《三国志》卷首目录全系后人所妄加,不仅数书字也。承祚自题为“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盖犹《国语》之称“周语”、“鲁语”……然,非必仅标魏、蜀、吴字样也。今后若重刻《三国志》,于分名应复《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之旧,或即省作魏志、蜀志、吴志亦可,《魏书》与王沈《魏书》混,《蜀书》与王崇《蜀书》混,《吴书》与韦昭《吴书》混,诸名皆未宜复用,是虽小故,不可不察已。

殿本考证谓《三国志》既无本纪之称,并无列传之目,今考证悉遵寿原书例,不书纪传等字云云。殿本《三国志》每卷标题,仅著人名,并无纪传字样,实与考证一致。殿本考证之说,李慈铭颇信之,李氏于自藏汲古阁本《三国志》第一册封面上署检测识云:“《志》虽不立纪传之名,然署检不得不尔,自来引此书者,亦多称某纪某传,以属辞之体宜然也(此条亦为王辑《三国志札记》所未收)。案殿本考证之说,极为荒谬,李氏从之,诚所谓述而忘返也。《文心雕龙·本志篇》谓晋时巴西陈寿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是《三国志》确有纪传之目,特仅《魏志》有纪耳。南朝梁时刘勰所见《三国志》体例如此,晁氏《郡斋读书志》记《三国志》魏四纪二十六列传,蜀十五列传,吴二十列传,是宋时尚未被庸人擅改也。安得谓无纪传之目乎?裴松之《三国志注》撰成于南朝宋元嘉中,时代在《文心雕龙》前,注中常引及某纪某传。是裴氏所见《国志》实有纪传之目也。若如李慈铭所云,乃属辞之体宜然,则陈志中语在某纪语在某传之语又常作何解释?《史通》谓曹武虽曰人臣,实同王者,以未登帝位,国不建元,陈《志》权假汉年,编作魏纪。又谓孙刘二帝,其实纪有也,而呼之曰传,皆陈《志》有纪有传之明验也。卢文弨谓殿本考证之说殊为未审,诚然。传世诸本《三国志》中,多有纪传之目,其无纪传之目者继殿本及以殿本为根据诸本耳。殿本参校诸臣不免自作聪明矣。至不悟殿本之谬,曲加附会,谓承祚心存汉室不以本纪予魏诸帝者,更属臆谈瞽说,不足辨也。

三国志每卷之标题

《三国志》每卷均有标题,盖承祚所自定,汲古阁本尚存旧观,可以陈《志》本书及裴《注》证之。《魏志·鲍勖传》言及“武帝纪”,汲古阁本《三国志》卷一标题正作“武帝纪”,《魏志·仓慈传》注言及“三少帝纪”,汲古阁本卷四标题正作“三少帝纪”,《魏志·高堂隆传》言及“后妃传”,汲古阁本卷五标题正作“后妃传”,《蜀志·董允传》注言及“诸夏侯曹传”,汲古阁本卷九标题正作“诸夏侯曹传”,《蜀志·杨戏传》陈寿自注言及“先主传”,汲古阁本卷三十二标题正作“先主传”,《蜀志·后主传》注言及“后主传”,汲古阁本卷三十三标题正作“后主传”,《蜀志·后主传》注言及“二主妃子传”,汲古阁本卷三十四标题正作“二主妃子传”,《魏志·裴潜传》注言及“诸葛亮传”,汲古阁本卷三十五标题正作“诸葛亮传”,《吴志·吴范传》注言及“妃嫔传”,汲古阁本卷五十标题正作“妃嫔传”,均足证也。

《吴志·徐盛传》注言及“孙权传”,汲古阁本卷四十七标题则作“吴主传”,案陈《志》及裴《注》中语在《权传》之语屡见,应作“孙权传”为是。又汲古阁本卷四十八标题作“三嗣主传”,当亦应作“孙亮、孙休、孙皓传”,陈《志》有语在《皓传》及语在《休传》之语,足证“三嗣主传”之标题为误也。

《史通·题目篇》谓观夫旧史列传,题卷靡恒,文少者则具出姓名,若司马相如东方朔是也;字繁者唯书姓氏,若毋、将、盖、陈、卫、诸葛传是也;必人多而姓同者,则结定其数,若二袁、四张、二公孙传是也。如此标格,足为详审。案汲古阁本《三国志》卷六标题作“董卓二袁刘表传”,卷八标题作“二公孙陶四张传”,尚存承祚自定标题之旧,故与《史通》所述者相合,然则汲古阁本《三国志》各卷标题之字繁书姓氏者必系因仍承祚自定原文,盖多人同,全录姓名,历短行于卷中,丛细字于标外者,其例始于范晔,实远在承祚之后也。

殿本《三国志》因参校诸臣胶执《三国志》不分纪传之说,各卷标题概无纪传字样,盖诸臣欲自实其妄论,遂不惜擅改古书,原有标题之仅书姓氏者,则更全录姓名,卢文弨谓诸臣乃古书蟊贼,诚不为过,而标题烦碎,有类文案孔目,药章经方,子玄所以讥蔚宗者,吾人可移以责诸臣矣。

陈《志》及裴《注》中,常言及某人传,实则其人与他人在同一卷中,并无专传,若斯之类,盖为读者检阅原文便利起见,不能据《三国志》每卷不止一人者标题之外别有小题,否则历短行于卷中宁不为子玄所议乎?

陈志及裴注中涉及各卷题目语辑录

《魏志·董卓传》:“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语在《武纪》。”

《魏志·袁绍传》:“绍遂以渤海起兵,将以诛董卓,语在《武纪》。”

《魏志·公孙度传》:“康斩送尚首,语在《武纪》。”

《魏志·荀攸传》:“从后救刘延于白马,攸画策斩颜良,语在《武纪》。”

《魏志·贾诩传》: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

《魏志·鲍勖传》:“勖父信,灵帝时为骑都尉,大将军何进遣东募兵,后为济北相,协规太祖,身以遇害,语在《董卓传》、《武帝纪》。”

《魏志·华歆传》:“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语在《武纪》。”(www.daowen.com)

《魏志·程昱传》:“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语在《武纪》。”

《魏志·张郃传》:“郃惧,乃归太祖。”注:“臣松之案:《武纪》及《袁绍传》……”

《魏志·刘劭传》:“光禄大夫京兆韦延”注:“其序录隶书,已略见《武纪》。”

《魏志·吕虔传》:“世多其能任贤。”注:“司马文王初为晋王,司空alt要详尽敬,详不从,语在《三少帝纪》。”(汲古阁本《三少帝纪》伪成《二少纪》,兹从万历南监本改正)

《吴志·朱然传》:“质等皆退。”注“按《魏少帝纪》及《孙权传》是岁并无事。”

《魏志·高堂隆传》:“黄初中,文帝将立郭贵嫔为皇后,潜上疏谏,语在《后妃传》。”

《蜀志·董允传》:“允孙宏,晋巴西太守。”注:“臣松之以为陈寿子泰、陆逊子抗传,皆以子系父,不别载姓,及王肃、杜恕、张承、顾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独否,未详其意。当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故邪?夏侯玄、陈表并有骍角之美,而亦如泰者,《魏书》总名此卷为《诸夏侯曹传》,故不复稍加品藻,陈武与表俱至偏将军,以位不相过故也。”

《蜀志·杨戏季汉辅臣赞陈注》:“孔休名观,为荆州主簿别驾从事,见《先主传》,失其郡县。”

《蜀志·后主传》:“是岁魏黄初四年也。”注:“臣松之案:《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于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

《魏志·裴潜传》:“秀咸熙中为尚书仆射。”注:“徐福事在《诸葛亮传》。”

《吴志·鲁肃传》:“遣亮使权,肃亦反命。”注:“而《蜀书·亮传》云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

《吴志·孙皓传》:“司空孟仁卒。”注:“及闻母亡,犯禁委官,语在《权传》。”

《吴志·诸葛瑾传》:“及吕壹诛,权又有诏切磋瑾等,语在《权传》。”

《吴志·徐盛传》:“诸将乃伏。”注:“干宝《晋纪》所云疑城,已注《孙权传》。”

《吴志·陆逊传》:“后权诛壹,深以自责,语在《权传》。”

《吴志·潘浚传》:“权引咎责躬,因诮让大臣,语在《权传》。”

《吴志·胡综传》:“综为盟文,文义甚美,语在《权传》。”

《吴志·吴范传》:“丈夫柜知,如汝足矣,何用多为。”注:“滕性刚直,行不苟合,虽遭困逼,终不回挠,初亦仵策几殆,赖太妃救得免,语在《妃嫔传》。”

外此若《魏志·傅嘏传》言及《钟会传》,《吴志·濮阳兴传注》言及《陆瑁传》,盖晋承祚世期权陈之辞,非承祚自定标题如此。余当通加辑录,类此者不下三四十条,以无关宏旨,故于兹从略云。

(原载《史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40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