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范蔚宗的史学研究:后汉书、三国志分析

范蔚宗的史学研究:后汉书、三国志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蔚宗的史学蓝文徵前代史家,因生前受谤,或身后被诬,其作品也跟着受了影响,待历时甚久,而真价始出,范蔚宗即其一例。元嘉十七年,始兴王濬为扬州刺史,未亲政,以蔚宗为长史行州事。仅就蔚宗的史学,略加探讨。蔚宗继三世家学,承袭既丰,史学修养,自然闳深。此批丰富史料,供蔚宗采择,自无文献不足之憾。三蔚宗有此两大凭藉,又具良史之才,作史的条件已备,遂致力撰述。华书之十典三谱,蔚宗皆不屑仿其例而沿其名。

范蔚宗的史学研究:后汉书、三国志分析

范蔚宗的史学

蓝文徵

前代史家,因生前受谤,或身后被诬,其作品也跟着受了影响,待历时甚久,而真价始出,范蔚宗即其一例。

范晔字蔚宗,宋顺阳山阴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死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398—445)。曾祖汪,晋安北将军;祖寗,晋豫章太守;父泰,宋车骑将军侍中特进。蔚宗出嗣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初仕为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后迁尚书吏部郎。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蔚宗与弟广渊等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蔚宗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汉书为一家之作。元嘉十七年,始兴王濬为扬州刺史,未亲政,以蔚宗为长史行州事。后左迁卫将军太子詹事。旋为孔熙先、谢综等所惑,相与密谋拥立义康,为徐湛之告发,元嘉二十二年十一月被杀,年四十八。沈约《宋书·范晔传》,颇致訾诋,后世薄其人遂亦轻其书。但据约《宋书·自序》,称其父璞为扬州主簿,曾受宋文帝秘嘱,监视蔚宗,常给蔚宗上报告,是沈、范二家有无怨隙?约述蔚宗的行为,是否可信?都值得研究。清陈兰甫特撰申范一文(见《东塾读书记》),替蔚宗剖辩,足雪其诬,吾人对此不再辞费。仅就蔚宗的史学,略加探讨。

范蔚宗在史学上,所以能有闳深的修养,和辉煌的成就,大约有两种凭藉:

(一)家学渊源:蔚宗曾祖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祖寗,“少笃学,多所通览,时以虚浮相扇,儒学日替,寗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寗崇儒教……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撰《春秋穀梁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晋书》本传)。蔚宗父泰,曾领国子祭酒,“博览篇籍,好为文章,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及文集传于世”(《宋书》本传)。蔚宗继三世家学,承袭既丰,史学修养,自然闳深。在中国史家中,除其前之司马迁班固,及其后之姚思廉、李延寿外,罕可比拟。

(二)拥有丰富史料:汉明帝命班固、尹敏等在兰台作《世祖本纪》及《功臣传》。章、和以后,图籍藏于东观,凡撰汉记者,相继在其中。安帝时,先后诏刘珍、伏无忌等续作。桓帝又令边韶、崔实等续之,积百十四篇,号曰《汉记》。灵帝复令卢植等续作,《隋书·经籍志》总称为《东观汉记》,为官修国史之滥觞,亦即后世各家《后汉书》之所本。东汉末,全国动荡,群雄起灭,风云变幻,可歌可泣之事,不断演出。各地文士,多就耳目所及,濡笔记述。如:刘艾(作芳讹)《灵献二帝纪》,袁晔《献帝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侯瑾《汉皇德记》,张温《后汉尚书》,王粲《汉末英雄传》,毛范《吕布本事》,卢溥《江表传》,不著撰人之《曹瞒传》、《汉末名士传》、《先贤行状》等,以及郑玄、荀彧、弥衡、华佗名人别传,此类作品甚多,据袁宏所见,凡数百卷(《后汉纪·序》)。实以吴谢承之《后汉书》为巨擘。晋代学者,喜治后汉史,蔚为风气。其作品,纪传体有:薛莹《后汉记》、司马彪《续汉书》、刘义庆(两唐志列于华峤之前,疑系晋人,而非宋之刘义庆)《后汉书》、华峤《汉后书》、谢忱《后汉书》、张莹《后汉南纪》(两唐志无后字)、袁山松《后汉书》、孔衍《后汉尚书》。编年体有:张璠《后汉纪》、袁宏《后汉纪》、孔衍《后汉春秋》。此批丰富史料,供蔚宗采择,自无文献不足之憾。

蔚宗有此两大凭藉,又具良史之才,作史的条件已备,遂致力撰述。刘知幾称:“范晔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会晔以罪被诛,其十志未成而死。”(《史通·正史篇》)后世史家,因受《宋书·范晔传》的影响,对于《后汉书》,毁誉不一。兹谨就其书之内容,略加分析。(www.daowen.com)

(一)范书的义例:范氏虽仿班固,断代为史,但其义例,实胜《汉书》。蔚宗《狱中与甥侄书》云:“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于理,近无所得,惟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蔚宗嫌班书任情无例,故撰《后汉书》时,先立纪传例,以为全书之准则。梁刘昭谓:“范志全缺,序例所论,颇褒其美。”是范书序例,梁时尚存,刘昭曾谓亲见之。范书既先立凡例,故其体例最善。然犹为后世所纠摘者:

(1)为皇后立纪:《史通·列传篇》讥《后汉书》为皇后立纪。据《晋书·华峤传》:“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篇末,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是范书之立后纪,乃因华书,并非创制。惟观蔚宗《与甥侄书》,直欲凌班,岂复措意华峤?华书之十典三谱,蔚宗皆不屑仿其例而沿其名。独袭华书为皇后立纪者,实具深意。因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前后临朝者,有窦、邓、阎、梁、窦、何六后,与天下治乱,关系极密。西汉仅一吕后临朝,《史》、《汉》犹列诸本纪,故范书为皇后立纪,亦有深意。设范氏仅纪六后,而置余人于列传,则于例尤得。

(2)列传名目太多:《史记》于传公卿将相而外,余复以类相从,立“儒林”、“循吏”诸传,《汉书》因之,范书列传门类更多。邵晋涵讥之云:“夫史以记实,纵其人之显末,是非得失,灼然自见。多立门类奚为乎?名目既多,则人有轻重万端,不名一节者,断难以二字之品题,举其全体。而其人之有隐匿与丛恶者,二字之贬,转不足蔽其辜。宋人论史者,不量其事之虚实,而轻言褒贬,又不顾其传文之美刺,而争此一二字之名目为升降,辗转相循,出入无凭,执简互争,腐毫莫断,范氏阶之厉也。”(《南江书录》)邵氏指摘宋人,颇有是处;归咎蔚宗,实有未当。范书列传门类有:循吏、酷吏、儒林及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传,前三者皆因《史》、《汉》所固有,后七者皆蔚宗所新创,揆诸当代史实,最得体要。良以东汉尚气节,故创独行、逸民二传,以表章幽隐;党锢之兴,善类一空,宦官乱政,汉室遂倾,此皆一代大事,理宜分别立传;文人与学者迥异,《汉书》无文苑,故司马相如、王褒之流,无法安排,竟置于普通列传中,蔚宗创为文苑,后世诸史因之,竟不能废;至于敦风教而传列女,记异能而传方术,例皆允当,常为后世所沿用。邵氏虽讥范书多立门类,然亦谓:“范书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南江书录》)可见其于范书之是处,亦不能不首肯。吾人细读范书,到处可发见其义例之善,足见其史学之深及史观之正确。

(二)范书的记事:蔚宗史识甚高,故记事极佳。其所记最繁复之事,如西域之三绝三通(“西域传”),极周密而扼要。复能洞烛当时大势,把握住历史的动变。如于“刘焉传”中,记焉“建议改置牧伯”,足以说明汉末群雄割据之由。又如“党锢传序”,举“匹夫抗愤”,以见“主荒政谬”,天下将变。更善记他人之所易忽,而实为最重要之事,如记耿alt等破北匈奴于金微山云:“北匈奴逃走,不知所在”(“窦宪传”),乍看似为闲笔,但一与罗马历史上匈奴西侵相对照,则“不知所在”四字,何等重要。尤能于沧海中拾遗珠,如于“鲜卑传”中,记檀石槐“闻倭善网捕,于是东击倭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在今热河境)上,令捕鱼以助粮食”。此事为他书所不载,观北齐后主追谥高欢为“神武”,恐即受此批倭人之裔,传说其神武开国故事之影响。范书记事之佳,类此者甚多。刘知幾称:“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邵晋涵亦谓范书“儒林考传经源流,补前书所未备。范氏承其祖甯之绪论,深有慨乎汉学之兴衰,关有教化,推言终始,三致意焉,岂独贾逵、郑康成诸传为能阐其微意哉”(《南江书录》)。实则范书记事之佳,固不止一“儒林传”。

(三)范书的文笔:文笔为撰史的工具,蔚宗最闲此道。其于《与甥侄书》,详论为文三昧,不让《文心雕龙》,以文繁不具引。正唯其文学修养之深天才之高,故《后汉书》之文字,能别具心裁,自出手眼,奇情异彩,音多弦外。《与甥侄书》云:“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至六夷诸传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当有赏音者。”因蔚宗有知之深,故敢如此自信自负。《昭明文选》录《后汉书》论赞各一首,可见梁人已重视范文。《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范书论赞五卷,殆以蔚宗文笔高于六朝诸人,爱其文辞者,遂摘取论赞,使之别行。刘知幾讥其“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黩弥甚。亦犹文士制碑,序终而续以铭曰;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史通·赞篇》)。按范泰“暮年事佛甚精,于宅西立祇洹精舍”(《宋书》本传),蔚宗受其父之影响,仿佛经之偈陀,为史作赞,综摄全传,助人回味,亦自有妙用。至章宗源以范书为皇后作纪,及纪传序偶取华书之言,遂谓范书全本华书。殊不知华书遭晋东徙,三唯存一,少可依据。所谓取华书之处,章怀皆已注明。据王先谦所考:“范书因于华书六事,大都寥寥数句,不关纪传正文,实因华书未善,而加以改正,不得因此遂谓其悉本华书。”(《后汉书集解述略》)故仅就文字论,范氏亦有良史之才。

(四)范书的书法:王鸣盛谓:“推详范书之书法类次,信其悉合班书,则整理之间,弥见良工心苦。”(《十七史商榷》)试取陈寿《三国志》与《后汉书》比较:

比较之下,便知陈范孰为直笔。王鸣盛谓:“范书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褒党锢则推崇李、杜;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一)蔚宗之褒贬与夺,皆得实而公正,可见其史德之高。前代史家,具政治史观比较多。惟范氏倾向于伦理史观及文化史观,故详写东汉风俗之美,并推崇文学儒雅,颇能鉴马班之失,而匡正之。

综观范书:由义例之善,可见其史学之深;由记事之得,可觇其史识之高;由文笔之佳,可征其史才之卓;由书法之公,可验其史德之懋;六朝之际,最为良史。观蔚宗《与甥侄书》,对于《后汉书》,自负甚盛,虽沈约亦许其“所序并实,故存之”(《宋书·范晔传》)。只以班书前于范书三百余年,马、班并称,早成习惯,故蔚宗无由夺班氏之席。范书既出,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之书尽废,《史通》谓:“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袁纪作于范前,位竟退居范后;萧子显之《后汉书》,作于范后,而竟亡于隋前,孰为优劣?不言可喻。又魏晋南北朝之学者,以《史》、《汉》、《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宋以来,以《史》、《汉》与范书为三史(见《十驾斋养心录》及《十七史商榷》),唐宋皆以三史试进士(见《新唐书·选举志》及《宋史·选举志》),范书之价值,始渐增重。

(原载《民主评论》[香港]第12期,1953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