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丛聪 王 净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去职业化的概念及我国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影响我国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的原因,为图书馆馆员职业化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职业化建设
1 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的内涵
所谓去职业化,是指劳动组织的市场化和劳工关系的市场化,原来固定的劳工关系将变得越来越松散,为实时聘用原则所取代。主要表现为:固定编制的员工越来越少;聘用周期开始缩短;借用工人增多;合同工人增多。工作内容不再取决于职业,而是由任务来决定,打破了传统职业的界限划分,为完成任务,可以允许工作跨职业来进行。这种去职业化现象,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某一职业的逐渐淡化或特征消失,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尚未达到职业化要求,离职业化发展道路越来越远,发达国家属前者,而我国则属于后者。
2 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的表现及原因
2.1 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的表现
2.1.1 图书馆核心业务外包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业务外包最先应用于美国专业图书馆,然而真正发展起来则是在公共图书馆领域,随后在中国图书馆界不断发展,除了一些事务性业务,也涉足图书采访编目和流通上架、报刊装订和加工、书目数据库、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维护等核心领域。核心业务外包导致图书馆馆员失去了专业知识优势,无形中推进了图书馆馆员的去职业化进程。
学术界,尤其是图书馆界,对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反应颇有微辞。
2.1.2 图书馆内非本专业人员数量增加
受国外“去职业化”的影响,我国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去职业化”现象,造成图书馆内非本专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出于图书馆工作需要。图书馆需要一些其他专业的人员,如计算机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的系统维护和网站建设工作,学科馆员的建设也使得图书馆需要大量学科人才从事学科类工作。其次,图书馆被视为教授和博士家属的“安置”场所,这些人员因为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所以只能从事图书馆的基础性服务工作。最后,由于各种信息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增多,图书馆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图书馆为降低财务支出,通过合同工制度招聘非正式员工从而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而这部分非正式员工也大都不是本专业人员。
2.1.3 图书馆馆员缺乏职业认同感
图书馆馆员缺乏职业认同感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缺乏职业上升空间和提升空间,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图书馆馆员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和动力。我国的图书馆职业教育中缺少对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学习,从而导致自身职业认同度不高。
2.1.4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重点转移,毕业生流向其他职业比例提高
一方面,一些高校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纷纷要求调换专业或辅修第二专业;另一方面,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又不愿进入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专业的改名热潮促使图书馆学的专业定位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毕业生从事其他职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缺乏对馆员的激励机制,从而造成了图书馆管理体制僵化,导致图书馆馆员工作被自动化设备和读者自助服务取代,最终造成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这一恶性循环。
2.2 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的原因
2.2.1 外部因素
从外部因素看,近些年随着网络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根据统计,2005年时90%的被访大学生在需要信息的时候首选搜索引擎。“有问题,问百度”也成为中国网民的习惯。人们依赖于网络寻求知识,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网络搜索,这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业务量急剧下降,图书馆馆员能从事的专业参考咨询工作也逐渐减少。这种便捷、简单的搜索方式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图书馆的信息中心地位岌岌可危。
2.2.2 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看,因为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制度和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的不健全,所以导致许多图书馆存在财政紧张和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这让大多数图书馆将图书采编、刊报加工、数据库建设等核心专业业务外包给专门公司完成,业务外包成为许多图书馆的首选工作方式。再加上世界图情专业教育基本态势呈现“由图书馆学经图书馆与情报学到由information引领的格局”,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只具备泛化的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重视程度弱化,图书馆学的核心知识遭到了忽视。
3 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的弊端
3.1 图书馆业务工作专业性降低
从业务外包自身来看,其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图书分编方面,所得到的图书分类号不是由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进行的,所以往往会造成分编不恰当的低级错误。而且图书馆工作连续性强,如果分类编目工作做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同样,在其他业务外包的过程中,业务工作也都是由一些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完成的,那么加工的质量也同样有待审核。
3.2 图书馆馆员专业队伍结构失衡
目前图书馆倾向于招聘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这一现象还未引起图书馆界足够的重视。图书馆打着“以读者为中心”的口号,发展学科馆员和嵌入式馆员,大量引进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这一举动不仅造成了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且使得图书馆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下降,造成工作人员内部比例失调,服务专业性得不到保证。(www.daowen.com)
3.3 图书馆核心职能丧失
图书馆馆员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不同类型馆员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其中,专业性较高的工作要由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来做。就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专业性工作交给非专业性人员来完成,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核心地位得不到充分保证,从而造成专业人员的浪费。长此以往发展,会失去人们对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向心力,从而导致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也得不到实现,而其核心职能也会越来越多地被民间机构所替代。
4 图书馆馆员职业化队伍建设展望
英国在1885年就开始由英国图书馆协会组织图书馆馆员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资格考试的人才能成为图书馆正式工作人员。在美国,只有通过选修图书馆学位或者参加图书馆类的考试取得相应的图书馆馆员等级,拿到图书馆馆员资格证书,才能加入图书馆馆员队伍行列。在我国,1993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使社会对资格证书已经有了普遍的认同感。
在我国,职业资质已成为多个行业入门的必要条件:会计人员需要会计师资格证,教师需要具备教师资格证等。职业资格成为行业纵深化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行业专业化的标志。这些年我国图书馆行业抓住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形成了“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学术调研力日益突出”的特点,在信息服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建设和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项目及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深圳图书馆的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等项目,都是我国图书馆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但是图书馆馆员职业化的法制建设过程是个系统工程,我国目前还缺乏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相关的图书馆法律法规,如何规范图书馆各项制度,如何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如何进行专业的精细化信息加工,这是摆在我们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图书馆工作过程、服务内容、服务手段、馆藏资源、办馆条件、评价系统的法制建设都是我们应该完善的课题。首先,我们可以以消除读者对图书馆馆员服务态度的投诉为突破口,先建立起图书馆服务评价各项指标,据此推进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把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质量提升到图书馆法制管理的高度来认识,真正建立起图书馆行业的法制管理体系;同时,建立起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社会上树立起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地位。这两方面齐头并进,将是图书馆馆员职业资质优化的有效途径。
4.2 以兴趣为引导,培训图书馆馆员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指工作岗位对工作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一个学习图书馆专业的人员,他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图书馆馆员,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偏离如何更好地使用与利用图书馆信息的目的。所以,图书馆馆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有效地引导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积极主动地学习图书馆知识;其次,不能把图书馆专业培训当作填鸭式的对分类法、检索方法及技巧的学习。
2003年6月,美国专业图书馆职业资格委员会向专业图书馆协会理事会提交了一份《21世纪信息专业人员从业资格报告(修订版)》,该报告提出了21世纪专业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包含职业基础、信息资源、组织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参考和用户服务、研究、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行政和管理八大领域的重要核心能力。图书馆馆员具备的职业技能是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准备的,但最终目的还是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发扬。不要让图书馆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就是“检索又检索的重复单调工作”,要让馆员多接触优秀的图书馆文化精神,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图书馆工作的乐趣。同时,也可将管理学中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效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处理、商务写作技巧、演讲沟通技巧、会议管理技巧、客户服务技巧、情绪控制技巧、压力管理技巧、高效学习技巧、执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引入到图书馆馆员的培训中。
4.3 以热爱为目标,端正图书馆馆员职业行为
以热爱为目标,端正馆员的职业行为,对图书馆馆员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将职业行为落实到图书馆的每一个部门、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人。在图书馆服务井井有条、文化活动常态化的基础上,把一切都规范化和制度化,把事业拼搏与工作兴趣提升到常规和自觉的程度。
职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严肃刻板的,它要求馆员在进入单位的短时间内,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随着相应的图书馆法制的建设和行业制度的不断充实完善,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行为可以概括为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所有内容。精细化管理图书馆馆员职业行为则是图书馆管理体系的精华。图书馆馆员职业化就是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图书馆的工作、不断强化价值观教育、以热爱为工作开展目标、把遵守职业规范升华为职业本能与习惯的过程。
4.4 以服务为主导,提升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图书馆馆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表露出来的个人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可以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意识三个方面。图书馆馆员在实际工作中所考虑的“怎么做”和“不能做”就是职业道德的问题。美国著名的《美国哈佛评论》评出了9条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借鉴这9条职业道德,可将图书馆馆员个人品性的塑造与图书馆理念塑造结合起来,让图书馆馆员认同自己所在馆的文化及内涵,愿意自发地开展工作,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下,切实地为图书馆创造利益。
图书馆馆员应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以“服务至上”为工作信条,把“为读者所想”渗透到图书馆的每项工作中去,把“以读者为出发点”落实到每一项服务,让读者养成一遇到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就来图书馆的习惯。
提升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意义深远,它是图书馆人爱岗敬业的动力,也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1]陈传夫,王云娣,盛钊,等.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
[2]陈莹,李树林.论德国劳动力市场“去职业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3]李文文,陈雅.我国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问题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3).
[4]李莉.图书馆馆员职业化建设新思考:内涵、困境及其路径[J].图书馆学研究,2010(8).
[5]郭永玉.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6]王梅.对图书馆馆员去职业化及其研究的反思[J].图书馆研究,2013(2).
[7]李菲.基于IFLA图书馆馆员道德准则的图书馆馆员道德规范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1).
[8]马谦.以职业资格认证制和职业精神构筑馆员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J].现代情报,200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