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图书馆管理创新:创新服务融合

图书馆管理创新:创新服务融合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书馆应革新管理思路,在公共管理体系下开展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进行图书馆业务外包,实现激励管理和绩效管理,推动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在公共管理学体系下研究图书馆的管理,将有助于明确图书馆管理职能、优化图书馆管理方法、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通过分析图书馆的组织特点,考察图书馆管理要素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技术与改革措施,才能促进图书馆的自我更新与发展。

图书馆管理创新:创新服务融合

王 净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图书馆 山东青岛 266041)

摘要:公共管理理念的快速发展,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引入公共管理理念,可以推动图书馆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更新服务观念和模式,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及服务效率。图书馆应革新管理思路,在公共管理体系下开展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进行图书馆业务外包,实现激励管理和绩效管理,推动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管理学;管理体系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同发展的产物,具体的管理活动虽然千差万别,但管理工作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所共有的,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是指导公共组织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科学理论,虽然该理论产生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并广泛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中心,是社会的公共知识设施与知识保障体系的实体表现,其馆藏内容是人类的公共知识资源,其管理活动的实质是公共资源的管理,最大的特点是服务性和非强制性。在公共管理学体系下研究图书馆的管理,将有助于明确图书馆管理职能、优化图书馆管理方法、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

1 图书馆管理的三个层面

广义上讲,图书馆管理存在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对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包括国家对图书馆机构实施立法或行政指导,确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标,制定政策、规划、标准。二是图书馆的设置机构以图书馆所有者或者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对图书馆的管辖和控制,例如院校对于本院校图书馆的管理。这一层面的管理内容包括确定图书馆的经营方针、政策和长远规划,选聘、评价和任免图书馆管理者,决定重大事项,筹集图书馆经费、拨款,处置图书馆资产等。三是由馆长对所统辖的图书馆业务和行政事务的管理,包括确定馆内组织结构,制定规章制度,开展业务工作,制订计划,实施领导、控制、激励等。

狭义上讲,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立足于图书馆的角度,在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下,运用和配置图书馆各类要素及资源,为了向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的总和。图书馆管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服务性、公共性等特点,图书馆的人员、目标、制度、文化、组织结构、支持硬件等要素构成了图书馆的各种基本活动与功能。图书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虽有区别,但它们的管理理念一脉相承。因此,在研究图书馆管理工作时,吸取与借鉴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与工具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 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图书馆管理要素

图书馆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变革与发展始终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组织自身的成长,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分析图书馆的组织特点,考察图书馆管理要素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技术与改革措施,才能促进图书馆的自我更新与发展。

2.1 图书馆的组织结构

一个组织存在的目的,在于克服个体智能与体能的限制,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图书馆组织是图书馆管理的载体与依托,其组织结构对管理的过程与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组织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这两个重要的因素,管理层次在于区分工作任务与职权轻重,管理幅度则是衡量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由于数字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普遍运用,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内容与载体形式更加多样,图书馆的业务也更加丰富多样,图书馆员工的服务意识与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读者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些内部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图书馆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图书馆组织结构分工明确、权力集中,各业务环节控制严格,信息传递通畅;另一方面,要求图书馆工作具有灵活性,能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让馆员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2.2 图书馆的领导者

领导活动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图书馆领导者应推动全体馆员间的良好沟通与协调,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领导者的领导才能、权力、魅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图书馆目标的实现。首先,他们应精通专业技术、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掌握好工作制度及政策,只有这样才具有说服力,才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其次,应对全馆员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断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激励机制,事得其人,人尽其用。最后,图书馆领导者应具有洞察、判断问题和现象的能力,能对图书馆全局发展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2.3 图书馆人事管理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被开发并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个组织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传统人事管理,注重以事为中心,靠监督、纪律等刚性手段管理员工,忽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和人作为第一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束缚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图书馆的人事管理可以借鉴公共管理经验,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人事管理体制,实现由传统、单一和落后的管理方式向科学、灵活和多样的管理方式转变,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配置,提高图书馆员工的能力与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

2.4 图书馆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在组织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建立的,强势的组织文化能凝聚成员力量,取得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文化渗透力和精神感染力能形成一种稳定、无形的精神力量,激励、约束、规范成员的行为,并向组织周围进行辐射,对宏观社会群体产生影响。图书馆文化是在图书馆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为图书馆的价值取向,由理念层、制度层、物质层构成。理念层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的精神、价值观,当馆员确认自己应遵从社会道德社会舆论与图书馆规则时,文化的精髓植根于馆员内心世界的任务就完成了,理念层图书馆文化的建设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制度层图书馆文化表现在图书馆的内部机制、规章制度、方针等方面,一方面包括图书馆权威机构设计的伦理规范,另一方面用约束、舆论等手段将设计的伦理规范转变为一种普遍行为方式。图书馆文化建设在这一层次上的重点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与机制将规范和制度转变成馆员的习惯性行为。物质层图书馆文化表现在馆舍环境、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标识物等外显物中,将实用与美感相结合起来,既能生动地传达图书馆的文化与精神,更能让读者在享用知识服务的同时,体验环境的舒适、优雅与美好,带来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3 公共管理理念对图书馆管理的促进作用

3.1 推动图书馆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图书馆肩负着维护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责任,也是公众平等获得知识和信息资源权利的平台。图书馆法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保障,也是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还是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基所在。我们要通过积极宣传,使政府加快出台图书馆法律,对图书馆的性质、功能、作用、地位、事业投入、建筑规范、人均藏量、从业人员资质予以规范,使所有公共图书馆真正实现无偿服务,切实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长期有序地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公民公共文化需求。

3.2 重新定位角色与职能,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图书馆应根据新公共管理理念调整思路,以服务读者为导向,要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切实做到以方便读者使用、满足读者需要为目标,以省市图书馆为中心馆,整合社区的资源,布局发散有形的图书馆网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链接,构建完善科学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的近距离服务,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覆盖到所有地区。(www.daowen.com)

3.3 更新服务观念和模式

将公共管理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的特点引入图书馆管理之中,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资源共享的大图书馆意识,一切从保障公民无障碍、平等享受阅读、享用文献资源、享受图书馆的公共服务的权力出发发展图书馆事业。服务目标应根据区域的现有资源、经济发展情况,更新服务模式。如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统一的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一卡通”便民服务体系,借鉴连锁经验管理模式,实现图书馆物流配送、图书预约服务等;协调开发数字资源,共享文献数字资源;联合开展网络资源服务,建立阅读俱乐部;利用汽车为载体,建立流动服务车等形式。

3.4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

将公共管理强调的竞争机制引入图书馆管理之中,通过岗位竞争、技能竞赛、轮岗交流、职业培训等形式,增强馆员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敬业态度,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选派馆员赴其他馆学习交流的馆际交流模式,开阔眼界、振奋精神的同时,不断为图书馆创新服务带来新的灵感、新的体会,源源不绝制造出新鲜的血液,能使图书馆获得持久的动力。

3.5 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服务效率

注重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对图书馆自身的办馆理念、服务宗旨、活动拓展、管理方法、发展战略等显性要素和个人技能、习惯、信念等隐性要素可以尝试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评估,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使命感;采用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科学方法,加强图书馆馆员的责任感;将公共管理中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图书馆管理之中,如采用成本——效率分析,进行全面质量管理,降低服务成本及行政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4 公共管理体系下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变革

图书馆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工具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方向性和根本性调整,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服务导向及提高服务质量的“新公共管理”,进行以追求效率与效益为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提高图书馆效率及信息服务水平。

4.1 图书馆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服务是一种社会化手段,是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目标。在图书馆的重点部门引入志愿者服务不仅能缓解压力、解决问题,还可以作为图书馆管理改革的一项措施进行尝试。一方面,志愿者是宣传员,他们利用班级、宿舍、社团、同学会等渠道,构建稳定的宣传网络,将图书馆各类信息传递到读者群中。另一方面,志愿者是信息员,可以通过志愿者这一中间群体了解广大读者的切实需求,通过志愿者搭建读者与图书馆交流的平台,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与协调。志愿者既可以协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基础性管理工作,如报纸整理、图书整架、破损图书修补等,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工作经历,丰富个人知识结构,培养多种能力及兴趣,加深对图书馆的认知与理解。图书馆则可以利用志愿者,使服务多元化,培养业余工作队伍,缓解业务压力。

4.2 图书馆业务外包

图书馆引进公共管理业务外包的管理思路,将工作人员从非主流、非技术性、非重点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图书馆更有价值、更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中去,创造更高的劳动价值及社会效益。目前,图书馆常见的外包业务主要是采编、数据库建设、信息服务、后勤事务、人力资源等。图书馆业务外包要充分发挥其降低运作成本、优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图书馆领导者需制定图书馆业务外包程序,严格控制业务外包范围,公平、公开、合理地选择合作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创造有利于业务外包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做到业务外包的优势互补。

4.3 面向工作人员的行为激励

行为激励方法属于行为科学中的一种思想教育手段,是通过对组织成员进行确定的、目的性的、系统的心理诱导和行为激励,引导工作人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管理方法。图书馆管理内容与管理要素复杂而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人的管理。应将图书馆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当成社会人来看待,考虑其不仅有生存的需求,也有作为社会成员的发展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给每位工作人员设置一定的满足目标,给予他们信任与尊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的机会,激励他们去努力工作。从人的动机方面来说,创造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旗帜鲜明地支持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工作人员向正确方向努力发展。

4.4 图书馆绩效管理

绩效是一个单位中,组织或个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图书馆绩效管理就是以绩效和结果为导向,利用绩效信息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图书馆绩效管理应与奖惩机制相联系,与成本和效益相联系,与工作人员素质测评和工作绩效测评相结合,调动与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绩效管理是一项综合、系统的管理过程,在实施中存在绩效方法、技术,成员心理因素,集体认可、执行程度,内外部政策及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绩效评估、绩效衡量体系、绩效追踪等环节的控制与检测。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遍布教育、科学、文化、娱乐、卫生、媒介与出版等各个领域,文化事业在公共管理事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地位日益突出。知识的公共管理涉及诸多社会组织,而作为专职的公共知识管理的组织,图书馆是其杰出代表。当前图书馆学正处于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公共管理学亦在发展中急剧变革。图书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之间是交叉、包容的关系,将公共管理学引入图书馆管理领域,将实现公共管理学科与图书馆事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符露.从公共管理视角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河北科技图苑,2010(3).

[2]张凤娟.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我国图书馆管理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

[3]宋晓蓉.试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图书馆管理[J].晋图学刊,2013(5).

[4]王玲.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J].图书与情报,20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