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彩 赵宏强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保障的重要单位,也是高校资源汇集和人际交流的重要空间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只注重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物理意义和工具理性,而忽略了它的社会学内涵和价值理性。目前,随着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不断更新的文化策略的交叉影响,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尤其随着“图书馆消亡论”的不断提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理性再次被关注,并以各种各样的实践形式被运用到当下图书馆的建设中。换言之,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分析和梳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探讨军校图书馆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途径,对于研究现代图书馆理念、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
1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空间
1.1 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空间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一般被认为是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公众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文化空间原本则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1]但有学者认为,“文化空间”应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现象、文化需求和历史记忆在一定区域的空间表现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在这个空间文化交往的表达方式” [2]。因此,文化空间应当具备物理空间、人、文化活动、交往互动等基本要素,它是 “体现意义、价值的场所、场景、景观,由场所与意义符号、价值载体共同构成,其关键意旨是形成具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间” [3]。公共文化空间是具有意义阐释与价值生产功能的文化空间在公共性内涵不断加强和体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空间内容与形式,它不仅强调空间的公共性,而且突出空间的文化性。[4]公共文化空间包括多种类型,如具有文化展示、传播和交流功能的场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社会生活场所、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代表现代城市风貌的公共场所等。显然,图书馆就是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
1.2 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人们对图书馆的认知,则一直存在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图书馆工具理性主要是将图书馆作为存储、传播和获取知识信息的工具,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工具理性注重技术在图书馆中的运用,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与此不同的认识是图书馆价值理性,它主要表现为追求图书馆终极的价值目标,积极寻求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来满足人们情感的、伦理的、审美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谢拉曾提出的图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一个人文主义事业”的观点;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总结的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所体现的都是图书馆价值理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文献越来越多,尤其是各种便携式的阅读设备和方便的辅助阅读功能使电子文献的阅读变得比纸质文献更加随意和便利,加上数据库供应商开发的界面友好、操作便捷的检索系统,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使得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表现相形见绌,图书馆的工具理性日益彰显,“图书馆消亡论”的提法日渐喧嚣。但另一方面,一座座宏伟大气、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图书馆正在拔地而起,物理形态的图书馆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或者一个校园里最漂亮的建筑,成为一个单位最靓丽的文化坐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源于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所彰显的价值理性,这种理性的认识从“工具性”向“文化性”转变。图书馆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赋予读者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间,而不再是单一地强调图书馆的储存空间职能。
2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特质
2.1 人文性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公共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向人文性靠拢,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表现出的人文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1)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变革中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不断融合。一方面,利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提升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是图书馆科学性的充分表现;而另一方面,对公众的文化需要提供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2)人文性附加在图书馆开发的公共文化产品中。比如体现图书馆或者校园历史文化的明信片、笔记本、纸袋等文化用品,包括图书馆在参与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向用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为不同的弱势群体所提供的专门化服务。
(3)人文性体现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服务始终秉承“馆藏有限,服务无限”的服务理念,加强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一是部门间的协同工作,避免“各自为政”,这既有益于馆员的相处,也有助于简化读者入馆接受服务的手续。二是不同需求读者的专题性服务,如针对不同专业设立的学科馆员,就某一个学科进行研究跟踪并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三是建立温馨体贴的服务内容,比如提供流动书车和送书上门服务、建立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系统等,较之于其他的公共文化机构显得更温馨,更富有人文关怀。
(4)文化建设和文化积累是图书馆人文性的品质依据,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馆员的文化修养,二是图书馆的文化底蕴。
2.2 开放性
2.2.1 图书馆空间的开放性
任何读者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可以自由地进入图书馆任何一个空间、任何一个阅览室进行学习与阅读,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2.2.2 资源利用的开放性
知识自由是图书馆奉行的普遍价值和追求原则,每个读者都拥有自由自在阅读、选择文献资料、自由沟通与交流、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应该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
2.2.3 议题的开放性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场所,也是师生日常交往的平台。读者在这里聚会交谈,交流专业学术知识,谈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包括各种考级考试、文化现象、重大社会问题等,并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活动,展开各种文化思想的对话与碰撞,促进知识文化信息的传播、发展。图书馆网络论坛同样具有聚集人们交流沟通的功能。
2.3 平等性
平等性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精神的又一要义。平等地获取知识信息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也是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根本体现。图书馆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利用图书馆空间和设施的平等性、使用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的平等性、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平等性。平等性意味着进入图书馆的人没有职业、身份、种族、信仰以及身体健全与否的限制,这里没有歧视、没有等级、没有压抑,所有读者都能充分享受到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愉快地参加图书馆的各种活动。
3 高校图书馆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的途径
3.1 突出空间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在图书馆,读者需要借助这个空间寻找那些比网络更为可靠的、权威的、严肃的知识和信息,需要置身于这个空间在安宁平静而又充满书卷气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思考,需要通过这个高雅的空间与志趣相同的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要将图书馆营造成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一个温馨典雅的阅读环境,需要实现从“书本位”转变到“人本位”,需要在规划设计上实现实用性、美育性与技术性的辩证统一。
(1)以视觉和美学的双重标准设计图书馆的外围环境和内部结构。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周边环境都优美典雅、宁静祥和,令人赏心悦目。在设计图书馆时,要把握好光线、材质和色调的协调统一,要控制好不同光线的亮度和光照的强度,以此烘托出适应本馆的光线环境;在建筑材质和设备设施的选择和配套建设上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要顾及读者心理和置身其中的具体感受,不同的房间和角落因为不同的功能设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质和色彩,有的亲切、自然,有的温暖、柔和;色调的选择要把握好审美的感受和意境的创造,使读者置身其中,能体会到一个“清风明月书相伴,绿水青山共相随”的文化氛围。(www.daowen.com)
(2)结合阅览室服务功能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计,并突出文化元素。比如社科阅览室的建设,从桌椅书架的选择,到整体装修风格,再到具体的装饰,都可以体现与之相适应的感性文学的风格。比如有一些特色资源库,以地方文献为主,整体装修风格就可以凸显当地的地理人文。而以现代技术为主的视听阅览室或者电子阅览室,则可以体现技术人文的风格。
3.2 重视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目前,高校图书馆都把组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以下文化活动在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3.2.1 举办学术讲座
讲座内容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各种话题,一般聘请各行各业专家、文化名人主讲。这种讲座不只是单向的信息和知识传播,听众也不只是单纯的受众和受教育的对象,而是作为讲座话题的参与者,参与对讲座话题的自由探讨、交流,在互动中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接受教育,因此这类讲座是体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重要形式。
3.2.2 开展读者培训
高校图书馆一般每年都举行新生的图书馆知识培训,如信息检索、阅读指导等,也包括诸如电脑、网络的使用知识的培训,中间不定期举行资源推介会,或者专题资源使用培训。由于培训也需要面对面交流,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新知识、新技术,因此也能很好地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3.2.3 搭建读者交流平台
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设施条件,组织读者沙龙、论坛,设立读者共享空间,为读者提供自由交流空间,读者可以在这里品茗、谈天、自由交流,让图书馆成为社会公众理想的交流沟通的公共空间。
3.2.4 组织读书活动
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读者报告会,请专家评介图书、组织读者评论图书、组织作者与读者见面对话,或者图书馆要与出版社、书商沟通,定期推荐图书,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全民阅读,引领大众阅读的方向。
3.2.5 举办各种文化展览
如举办绘画展、摄影展、书法展、各种专题的文化艺术展、专题馆藏展等。这些活动既有文化内涵又兼顾读者欣赏水平,读者在领略艺术的同时又愉悦身心,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在文化休闲方面的功能不应忽视。
3.3 善于培养和挖掘别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所学校的文化名片,为了更好地体现其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需要图书馆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牌塑造规划,利用好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放的交流空间和优质的文化服务,积极塑造一批读者口碑佳、文化感浓郁的文化品牌,并以此来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吸引力,加强图书馆的文化辐射力,彰显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
目前,诸多高校图书馆就这一点做了许多尝试,以笔者工作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图书馆(以下简称“校区图书馆” )为例,在诸多有益的探索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3.3.1 文化品牌的设立实现规模化
校区图书馆的使命任务是培养航空兵地面保障人员,因此校区文化品牌确定为“擎鹰文化”,校区图书馆正是围绕这一文化理念,设立了系列“擎鹰”文化品牌,比如一年一度的“擎鹰”读书节,一月一次的“擎鹰”讲坛,半月组织一次的“擎鹰”读书会,如此多年如一日地持续坚持,实现了“擎鹰”文化品牌的系统化、规模化,到目前已形成了颇有文化影响力的体现图书馆阅读文化的“擎鹰”文化品牌。
3.3.2 文化品牌的管理实现制度化
图书馆文化品牌管理不仅要纳入图书馆整体建设管理规划中,而且,要争取取得上级机关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比如擎鹰文化品牌,不仅是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文化品牌,也是青岛校区的整体文化品牌,无论是品牌的形象识别系统,还是活动的开展程序、活动的组织管理,都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图书馆文化品牌的推广和公共文化空间氛围的营造。
3.3.3 文化品牌衍生产品的开发实现多元化
培养和打造别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文化品牌产品的后期研发。校区图书馆擎鹰文化的每一项活动都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比如“擎鹰讲坛”活动开展之后,除了制作专门的视频数据库供广大读者观看之外,还将之汇集成册,成为一项固化的文化成果;比如擎鹰读书会,在对活动的过程与内容进行专门的记录和整理后,做成专题刊登于图书馆网站;比如制定印有图书馆文化标识系统的专门的书签、手提袋,用于传播图书馆文化;等等
[1]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81-88.
[2]王少峰.公共政策与文化空间[C]//金宏图,等.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16-117.
[3]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俗研究,2007(2:):265-272.
[4]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