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辅导员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5-3高校男女辅导员人格特征测试数据比较续表(三)讨论与分析1.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分析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乐群性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及专业课教师相比,乐群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

高校辅导员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二、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8]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心理过程,绝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需要借助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各学科教师的协调配合及共同参与,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工作者人格的作用。”高校教师的人格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潜渗性的特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和完善大学生人格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在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量表对某省高校部分辅导员进行调查,并与全国成人常模以及专业课教师对比分析,来探寻高校辅导员突出的人格特质,并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使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有意识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省内高等院校辅导员150名(其中女辅导员60名,男辅导员90名)以及某省内高校非辅导员教师60名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选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依照华东师大戴忠恒等修订的中国成人常模为参照点。问卷由专人发放,要求受试者认真填写。

(2)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用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在微机上完成,将测试数据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统计比较。所有数据比较结果用均值+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检验为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为p<0.0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为p<0.01。

(二)研究结果

1.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人格特质比较

由表5-1可见,男、女辅导员在A(乐群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Q3(自律性)9项因子方面与全国成人常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校辅导员九项因子分值偏高,在人格特质方面与其他成人相比表现为高乐群性、高兴奋性、高敢为性、高敏感性、高幻想性、高自律性与低恃强性、低怀疑性、低世故性。

表5-1 高校辅导员与全国成年常模人格特征测试数据比较

img41

注:*表示p<0.05。

2.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人格特质比较

由表5-2可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在A(乐群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O(忧虑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9项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校辅导员比专业课教师在人格特质方面表现为出较高的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与较低的忧虑性、紧张性。

表5-2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人格特质测试数据比较

img42

3.不同性别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比较

由表5-3可见,男辅导员与女辅导员相比较,在A(乐群性)、C(稳定性)、E(恃强性)、O(忧虑性)、Q4(紧张性)五项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女辅导员比男辅导员在人格特征方面表现为高乐群性、高忧虑性、高紧张性与低稳定性、低恃强性。

表5-3 高校男女辅导员人格特征测试数据比较

img43

续表

img44

(三)讨论与分析

1.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分析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高乐群性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及专业课教师相比,乐群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该因素高分特征为:外向、热情、随和,善于与别人相处,愿意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适应能力较强;低分特征为:缄默,孤独,冷漠。高校辅导员的高乐群性人格特质易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活跃的组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爱友乐群的心理品质,同时也可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高兴奋性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以及专业课教师相比,兴奋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该因素高分特征为:兴奋性高,轻松兴奋、活泼、愉快、健谈,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感情,但有时可能会有过分冲动的行为;低分特征为:严肃,审慎,冷静,寡言。

高校辅导员高兴奋性的人格特质能够营造一种积极轻松的组织气氛,在一个亲密友爱的环境下,通过积极而富有生气、轻松愉快的交流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其传达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求知欲望,并享受校园学习生活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但也可能因过分冲动的行为,给学生特别是其心目中“差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高敢为性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以及专业课教师相比,敢为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该因素高分特征:冒险敢为,少有顾忌,通常不掩饰、不畏缩,有敢作敢为的精神,但有时可能粗心大意,忽略细节;低分特征: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中的敢作敢为,光明磊落,不弄虚作假,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无疑会对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有时会因粗心大意而忽略细节,而影响教育效果,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4)高自律性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以及专业课教师相比,自律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该因素高分特征为:自律性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为人处世能保持自尊心,但有时可能会太固执;低分特征为:矛盾冲突,不能克制自己。

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高校辅导员的严于律己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另外,辅导员的情绪在教育过程中随时随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是高校师生互动过程中心理气氛的主导和核心,具备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效地化解消极情绪,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以此来感染学生,易于形成和谐的组织气氛;相反,如果教师情绪低落、训斥学生,就会使组织气氛紧张,学生出现反感情绪。但自律性太强有时也可能给学生留下固执的不良印象。

(5)高敏感性(www.daowen.com)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相比,敏感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该因素高分特征为:敏感性高,好感情用事,易冲动,有时过分不务实际;低分特征为:理智,着重现实,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教学气氛的调控者,又是学生心理状态的观测者。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有一种敏感性,对组织气氛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表情、动作、眼神中捕捉住学生的心理变化,洞察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并及时进行调控,改变教育节奏和方法,或改变指导角度,或调整教育方式,使互动心理气氛适时得到调节,始终保持适宜的状态,以实现积极的教育心理效应。但是准确判断要求高校辅导员有冷静的头脑、平稳的情绪,如果头脑发热,感情用事,判断难免就会偏颇,也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6)高幻想性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相比,幻想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该因素高分特征为:幻想,有时有过分行为;低分特征为: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善合理。

高校辅导员教师人格特质中的这种高幻想性,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将有利于打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利于激发学生不断进步。但有时也可能因不务实际,缺乏理智的判断,做事更多的是以当时的兴趣、冲动等主观因素为出发点,这样会引起学生的误解,甚至影响处理问题的效率,而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7)高稳定性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相比,稳定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该因素的高分特征为: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行动充满魄力,精神振作;低分特征为:情绪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

情感是教书育人的催化剂,辅导员的情感是教育、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一个情绪不稳定的辅导员容易扰动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辅导员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高校辅导员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及时、合理地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同时,也易于控制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健康的环境,用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感。

(8)高有恒性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有恒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高。该因素低高分特征为:做事尽职尽责、细心周到、有始有终,具有明确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人努力肯干;低分特征为:做事敷衍,缺乏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热爱自己的事业、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其工作较为成功,学生的行为也更规范性。具有良好师德的高校辅导员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会感染学生,有利于形成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高校辅导员高有恒性的人格特质对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9)低恃强性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相比,恃强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低。该因素低分特征为:谦虚,顺从,容易与人和睦相处,但有可能会独立性差,缺少主见;高分特征为:好强固执,独立积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以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辅导员具有谦虚好学,有错就改,谦虚处事,不亢不卑的姿态,敢于肯定自己的优点,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这对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极为有利的,同时将会给学生留下一种人格成熟美的印象,易于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组织氛围;但有时也可能因独立性差而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10)低怀疑性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相比,怀疑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低。该因素低分特征为:依赖随和,易与人相处;高分特征为:怀疑,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信任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它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激励人的心灵、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有效手段。高校辅导员的低怀疑性人格特质,对学生从不或很少猜疑,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善于关心和体贴学生,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架起师生间友谊桥梁,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心理催化作用;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反感或丧失进取心。

(11)低世故性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相比,世故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低。该因素低分特征为:坦诚、直率,有时感情用事,但有时为人处世显得过于天真、幼稚,缺乏灵活性。高分特征为:精明能干,世故。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曾在9万名学生中调查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从中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其中“坦率”便是重要的一项。高校辅导员低世故性人格特点中坦诚、直率的一面将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有时的感情用事、缺乏灵活性等则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12)低忧虑性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忧虑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低。该因素低分特征为:安详,沉着,有自信心,不易动摇,信任自己有应付问题的能力。高分特征为:忧虑抑郁,烦恼自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教师是创造心理气氛的关键人物。高校辅导员具有沉着冷静,乐观自信,做事坚决的性格特征,很少犹豫不决或轻易动摇,相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较高的姿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及挫折,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信心,较少在于学生的互动中出现沮丧、焦虑或情感不适应等问题,这都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互动心理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13)低紧张性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相比,紧张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值偏低。该因素低分特征为:心平气和,闲散宁静;高分特征为:紧张困扰,激动挣扎。

高校辅导员低紧张性的人格特点,使之能够与学生相处时心平气和,宁静安详,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有时可能因过分懒散、缺乏上进心和主动精神,而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2.高校男女辅导员人格特点分析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男女辅导员在人格特点上,相同成分较多,在稳定性、恃强性、乐群性、忧虑性、紧张性等因素方面有明显差异。其中男辅导员的高稳定性、高恃强性与低忧虑性、低紧张性表明他们情绪更加稳定成熟,更能面对现实,生活态度更加积极,独立意识更强,更有自信心,但在乐群性方面低于女辅导员。女辅导员乐群性较高,但也呈现出高忧虑性、高紧张性与低稳定性等特质。可见,无论是男辅导员还是女辅导员,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存在积极的一面,又存在消极的一面。

(四)结论及建议

第一,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成人、学科教师相比人格特征差异显著,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备高乐群性、低怀疑性、高稳定性、高有恒性、低忧虑性等优良的人格特质,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高校进一步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高校辅导员人格中的高兴奋性、高敢为性、高敏感性、高幻想性、高自律性、低世故性、低持强性、低紧张性,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积极的一面,但其人格特征中好感情用事,易冲动,有时可能粗心大意,忽略细节,独立性差,缺乏灵活性,缺乏上进心和主动精神等特质,在教育工作中是需要抑制与修正的。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了解认识自身的人格特点,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鲜明的积极人格优势,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第三,高校男女辅导员在人格上有一定的差异。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其人格特征具有共同性及独特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位高校辅导员个体,又有着个别差异;从性别心理学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又受其性别特征影响,其各自的性别优势特征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至于如何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将是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注释】

[1]本文原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题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人际角色与技能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视角》。

[2]E.Goffman.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7,p.45.

[3]L.E.Stover.The Culture Ecolog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easants and Elites in the Last of the Agrarian States.New York:Pica Press,1974,pp.39-41.

[4]J.T.Tedeschi&M.Riess.Predicaments and Verbal Tactic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London:Academic Press,1981a.

[5]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245页。

[6]D.A.Wren.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3,p.434.

[7]Ruth Benedict.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Boston:Houghton Mifflin,1946,pp.2-5.

[8]本文原载《管理观察》2010年第15期,题为《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