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共青团工作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的适应路径

高校共青团工作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的适应路径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规范的标准,高校青年工作通过对“前台”的引导和控制来影响“后台”发生变化,使“前台”和“后台”和谐一致并符合社会的需要。“主体性丧失”的青年学生无疑成为网络社会带给高校青年工作的新对象。

四、网络社会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适应路径

当前,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与普及,网络对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CNIC)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6%。大学生是青年群体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作为网络青年的急先锋,他们受到网络的影响更加强烈。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双刃剑”效应在互联网从Web1.0的网页浏览时代快速进入Web2.0用户自创内容时代之后,对青年人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在Web2.0阶段,互联网以网络聊天、交友、视频分享、博客、网络社区、信息共享等为主要形式,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广阔、更加隐蔽的虚拟交往领域———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不同于现实社会结构形态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形态,它以internet为核心,具有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异化性等特点。[11]在网络社会的影响下,作为培养青年人才摇篮的高校,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青年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毛泽东早就指出:“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工作,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12]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13]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要把高校青年工作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网络社会背景下,高校青年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面对新的时代和环境,要牢牢占领青年群体的阵地,创新高校青年工作的形式,提高高校青年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解决高校青年工作的适应性问题。

(一)网络社会对高校青年工作的影响

吉登斯认为:“一个瞬时电子通信世界———即使是那些生活在最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参与到这个世界之中———正在瓦解各地的地方习惯和日常生活模式。”[14]可以说,网络社会对高校青年工作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社会拓展了高校青年工作的新领域

根据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人的生活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是按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的特定情景的舞台部分,主要由布景、个人外表和举止三个部分组成。“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和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正在发生的一切。[15]在一般意义上,高校青年工作的重点是在“前台”。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规范的标准,高校青年工作通过对“前台”的引导和控制来影响“后台”发生变化,使“前台”和“后台”和谐一致并符合社会的需要。但是,网络社会的出现和扩张,导致“前台”和“后台”的空间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具有一种“后台”行为前移倾向。他们“渴望看到他人在前台展示传统的后台行为”[16],“前台”和“后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对于高校青年工作来说,其作用范围和领域已经不再仅仅限于“前台”,它的作用点必须随着“后台”空间的逐渐缩小而及时跟进,否则便出现了工作的“盲区”,对青年教育和培养出现“缺漏”,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塑造和成长。

第二,网络社会产生了高校青年工作的新对象。作为网络社会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化”进程而进行的,另一方面也是伴随着“网络化”的进程而进行的。从某些方面看,“网络化”对他们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社会化”对他们的影响,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语言、网络购物等对青年人的影响就是明显的证明。在“社会化”和“网络化”过程中,青年人产生了“现实的”角色与“虚拟的”角色。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一部分学生的通过角色调适来应对,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明显表现出了角色失范和角色冲突。从现实来看,网络社会带给他们的角色失范和角色冲突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过度沉迷于网络的“自由空间”、道德自律下降、法律意识淡薄、人格扭曲、交际能力差,等等,更有甚者把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现实化”,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青年人的好奇心理或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不满都极有可能引发电脑越轨行为。这部分青年人所具有的特点是网络社会产生前的青年人所没有的。网络社会的出现,表明了“人的无机身体”已经扩大到历史上任何时刻都不可比的领域中,表明了人创造了一个能满足他所需要的新空间、新社会,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的人———完全可以为他们所创造的技术、符号、信息以及各种关系所控制、操纵,导致主体性的丧失”[17]。“主体性丧失”的青年学生无疑成为网络社会带给高校青年工作的新对象。

第三,网络社会带来了高校青年工作的新内容。高校青年工作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和公民观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在高校青年工作的内容上亟须增加网络道德观、网络法制观、网络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和教育。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和对待网络,如何在畅游网络的“自由王国”的时候提高“自律”意识,如何提高使用网络的“他律”观念,等等,都需要各个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及时跟进。此外,“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以“瞬息万变”的速度进行更新,使得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形成了“狂轰滥炸”式包围。这些信息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既有科学的也有错误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信息识别能力较弱的成长阶段,如果他们长期处于黄色、灰色、黑色信息的猛烈冲击之中,那么“人们对真实自我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18],就容易丧失自主和理性,特别是在一些在大是大非的政治性问题上,容易丧失原则和立场。因此,如何在西方文化元素占优势的网络氛围中确立正确的立场和态度,也是网络社会带给高校青年工作的新内容。

第四,网络社会孕育了高校青年工作的新环境。有人认为,21世纪人类将由工业社会进入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得传统社会的权威消减,那些“在工业社会中是有解释力的”东西,“但在网络社会中就有其局限性了”[19]。从组织结构上分析,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得传统社会呈现出越来越扁平化、透明化的趋势。与层级分明的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的社会机理、运行流程都将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由独立个体追求金钱、权力、幸福或效益而推动的旧秩序,正在为新秩序所取代”[20],网络社会所营造的环境和氛围是传统社会所没有。当前高校青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育人社会实践,从设计到运行再到效果的发挥,都是依据传统社会的现实而进行的。因此,面对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社会模式和新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高校青年工作的开展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第五,网络社会提供了高校青年工作的新手段。以信息网络为技术核心的网络社会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人们借助信息技术“使个人和组织原本没有机会体验的广泛的社会和政治经历成为可能”[21],改变了人们过多依靠报刊、广播、电视等获取信息的现实。网络社会的出现也改变了青年人的学习方式,过去他们依靠课堂讲授、报告讲座、教材、报纸电视等传统途径来获取信息。但是在网络社会面前,这些途径的手段呆板、视野局限、信息来源单一等不足日益显现。此外,作为教育青年学生的高校教师的信息优势地位在网络社会时代也受到挑战。在网络时代,“教育者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组织上的超文本链接”,“丰富了人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22]这也为高校青年工作的技术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契机。

(二)网络社会背景下高校青年工作的适应路径分析

随着网络社会的日益壮大,表面上形成了一个以西方话语权为主体的“网络帝国”,同时也使得许多西方人想当然地认为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但是,高校青年工作的“政治”特色依然鲜明,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悄然出现”[23]。为了加强和巩固现有成果,高校青年工作有必要进行改革创新。

1.发挥组织优势

“相比于其他各种青年团体,特别是网络青年自发组织,共青团的各种资源优势是压倒性的。”[24]在网络社会时代,高校要做好青年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各高校共青团不仅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学习型团组织”,而且要开发、巩固和推出一批青年人乐于参与和自觉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其他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要引导、动员和组织广大的团员青年积极参加,使广大青年团员在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团组织要真正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引导和教育广大团员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去成长和锻炼。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各类群团组织,加强对它们的引导和管理,使它们充分发挥作为各级团组织的“辅助者”角色和作为青年人“自发”的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的优势。发挥组织优势,就是通过发挥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渠道,把广大青年学生团结起来、组织起来。

2.加强理论研究(www.daowen.com)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南。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趋势”[25]。因此,作为一种新事物,在网络社会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对理论的研究,了解其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开展的原则和需求,探索其存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在理论上加强研究,为高校青年工作适应性寻找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导,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完善媒介功能

当前,高校在进行青年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网络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利用,但网络载体和媒介扮演的角色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青年教育网络载体的普及性不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较弱、形式单调古板等不足,不能把广大青年学生的眼球牢牢“抓住”。为此,高校青年工作网络载体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其功能,丰富其内容,灵活其形式,增加其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重点打造一批青年教育的精品网站、“红色网站”,培育一批网络教育的中坚力量,加大网络教育的主导力度。只有这样,高校青年工作才能在网络社会的信息海洋中做到“永不变色”,广大团员青年才能在网络社会中不迷失方向,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4.创新方式方法

在网络社会,高校青年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工作的适应能力。首先,要把青年工作的教育内容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用生动形象的网络信息把教育的内容表达和体现出来,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以有利于他们接受教育的内容。其次,要创新青年工作的教育手段。在网络社会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成了社会中的重要群体,通过建论坛,开博客,参与“社区”活动,参加BBS论坛管理等方式,成为引领广大网民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和主力军。因此,高校青年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网络技术来编辑和加工教育内容,更要积极主动地深入网络社会中去,成为虚拟社会中的一个角色和成员,在“社区”中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再次,要改革高校青年工作的方式方法。依靠说服、示范、讲解等开展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是以“堵”为主的教育方式。在网络社会,“网络生存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拓展,预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相对性”,“这种新型的主客体形态和在自组织机制作用下的多级互主体性关系”,决定了网络环境下青年工作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因势利导’,而且要‘造势引导’”。[26]

5.培养师资队伍

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虚拟领域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7]。当前,通过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做好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工作队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网络素质和操作能力,应该了解网络知识,熟悉网络生活,通晓网络业务,擅长网络氛围引导和管理。同时,师资队伍也是推动高校青年工作适应网络社会变化的主体和推动力量,“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技术,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人员才能在网络中把工作做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6.提高学生素质

高校青年工作能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能不能继续发挥作用,最根本地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此,要应对网络给包括广大高校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网民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必须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首先,要以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为重点,提高使用网络的慎独意识,教育青年学生要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科学地认识网络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正确地使用网络为自己、他人与社会服务;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引导学生从网络中汲取营养,自觉抵制反动信息、黄色信息等各种不健康信息和思想的侵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净化网络氛围

提高高校青年工作在网络社会的适应能力,不仅在于内因的变革和调整,也要为此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督检查。对于整个网络来说,要从“源头”上加强对国际互联网入口的监控和检测,对进入我国的网络信息实行严格的“过滤”,净化网络空间和环境。其次,加强对校园网络的评估。对于校园网络,要加强对“虚拟环境”和“虚拟内容”的评估。通过加强评估,不仅提高校园网络的实用性,而且可以对高校青年工作适应网络社会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健全法律法规。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入口通道管理办》等法律法规,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在净化网络氛围和网络环境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违法犯罪的行为处于法律的“空白区”,因此,要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运营,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和现象。同时,要制定相应的保护青少年成长的网络制约措施,例如出台《游戏法》等,以防止网络负面影响过度侵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8.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无论是虚拟的校园文化还是现实的校园文化,都承载着宣传健康的思想信息、教育青年人成长成才的任务。因此,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文化层次和内涵,用高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增强校园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用高尚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去占领学生们的思想阵地,充实他们的精神家园,不给负面信息的“侵入”留下可乘之机。

一个以网络为标志的“网络社会”已跨入了21世纪的人类发展的时代。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高校青年工作必须在网络社会高高举起自己的旗帜,积极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外界的变化,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不断推进自身建设,把广大青年培育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