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构的重要问题简析

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构的重要问题简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背景下,中国少数高校已开始对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全程就业指导由过去单纯对毕业生转而面向全体学生,从新生入学就开展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全程。

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构的重要问题简析

五、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简论

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入,高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就业的主要方式。这种新的择业方式大大突出了毕业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上升,而中国同期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领域无论在教育观念、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就业实践等方面都尚处在滞后的状态,就业工作目标模糊、形式僵化、内容简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少数高校已开始对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全程就业指导由过去单纯对毕业生转而面向全体学生,从新生入学就开展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全程。这一转变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变革了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教育的体系

1.全程就业指导的内涵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就业工作的指导理念将从大学生涯最后阶段的就业指导转到在整个大学生涯期间进行就业教育,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全部内容的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专业发展、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就理念来说,这是一个连续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2.基本目标

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其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目标的基础,是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加强对高校学生就业来说,更具有发展和竞争意义,也符合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本质,是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根本性观点。其二,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能力。通过教育让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来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时代特点做出行之有效的判断,合理且可行地确立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其三,综合能力。通过就业指导让大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就业决策能力以及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充分强化就业心理,为将来走上职场做好准备。

3.实施步骤

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此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间和最重要的时期。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面对新环境,生活、学习尚处于适应和摸索阶段。因此,此阶段应以心理辅导为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基本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内容主要为介绍就业指导概论,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基本关系等内容。

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此时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十分重要,应着重开展职业测评,在大一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测试,了解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进一步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业指导要将素质教育深入其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大三的学生,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已全面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此时,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职业领域,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并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调适。同时,开展创业教育,教育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拓展实践的锻炼机会,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

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这个阶段是充分准备和实践运用阶段。应针对择业期间的问题,应进行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商谈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具体引导。通过场景模拟、案例分析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了解工作常识、了解社会,在思想上、能力上为毕业生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二)全程就业指导的原则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原则

在目前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主体地位和选择性明显增强。当前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状况比较严峻,面对就业的竞争压力,不少毕业生产生了不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因此,大学必须从根本抓起,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培养目标,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毕业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成才与发财、事业与生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把协作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来指引就业,通过协作精神的教育,改变部分毕业生缺乏团队意识、个性过分突出的现状。(www.daowen.com)

2.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

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就业素质,不仅仅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就业技巧的提高,更要超越纯技术性的目标指导,注重从更高层次上来认识、把握就业指导行为。专业发展是高校育人的核心内容,也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具有竞争力的基础和优势。因此,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要在坚持发展专业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

3.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原则

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应根据毕业生个体的差异、个性特点,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树立一种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的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开发人的潜能。同时,在普通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的原则下,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就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目标。

4.坚持就业指导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增量选择的过程。能力则在就业竞争中发挥主要作用,就业能力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是实践的培养。现代社会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就业市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也可促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而且就业指导工作也只有在实践检验中,才能进一步改进、完善其方式和内容,形成双向良性循环。

(三)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对于就业指导队伍,要有发展的眼光,从长远角度进行思考,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大部分是行政人员,而且岗位变动性大。并且,受人员编制的限制,部分高校尚未真正组建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现在大部分的指导教师虽然学历较高,知识较丰富,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其他从业经历。这种情况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快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迫在眉睫

首先,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要整合各种力量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就业指导的核心力量:从现状来看,高校的思政岗位的教师、干部是最佳人选。他们对就业理论、相关知识和法律有较多的接触,理论功底扎实,且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对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学生择业心理、思想动态比较熟悉。

就业指导的辅助力量:从影响就业因素来看,总体培养层次、类别与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益于学科调整、专业调整和不同层次培养规范的合理定位。因此,专业教师比其他人员能更熟悉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更能从专业的角度发挥思政干部所无法替代的就业指导教育。所以,应当充分鼓励发挥该力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就业指导的社会力量:社会的企业、知名的校友、政府的职能部门等领域的相关人员能从不同角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丰富有效的就业案例教育。因此,可聘请企业的CEO、人事经理、职能部门领导为客座教师,通过建立一支校外的指导队伍,使得内外结合,知识能力互补,最大限度地丰富就业教育的空间。

其次,提高专业就业指导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各个高校要从制度和规章上完善整个就业人员的组织体系,使就业指导队伍专职化。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就业业务培训,加强对他们在就业知识、教育科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就业指导队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在实践上,要鼓励指导教师与社会保持动态联系,了解就业前沿的最新情况,增强为就业服务的能力。

最后,加强对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目前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大部分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对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能力比较弱且人数少。中国国内也没有像美国明尼苏达职业稳定所那样的专门研究机构。因此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亟须加强。从发展来看,加强对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注重就业指导预测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人才的动向与人才流动趋势,并及时收集、归纳和整理信息,以便在专业设置、就业指导上及时做出科学的调整,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对职业分类、职业标准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职业群和职业发展之间关系研究。这些理论工作的铺开,将会大大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的深度支持,拓展新的工作方法,这也是就业队伍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随着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随着社会和学生不断出现的新需求而不断谋求制度的创新、体系的调整,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理高效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坚实的智力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