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中体验式团体工作的有效介入

高校思政教育中体验式团体工作的有效介入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体验式团体工作的理论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验式团体工作的介入试验及分析这三个层面,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解读和推介。同时,班杜拉也充分认识到了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在学习行为中的不同作用,观察学习更为普遍而亲历学习更为深刻。

高校思政教育中体验式团体工作的有效介入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验式团体工作的介入

体验式团体工作是一种在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效果、方式与手段的基础上,集形式新颖活泼、内容健康丰富、实行简单方便、效果显著于一体的全新的教育模式。我们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体验式团体工作的理论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验式团体工作的介入试验及分析这三个层面,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解读和推介。

(一)新的教育方法的尝试应用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有效途径,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是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使之更加适应新世纪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值得高校政工人员探索的新课题。

1.新的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各种文化思潮的传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并对我国主流传统文化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开放性,也增加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功利原则及人们的金钱意识也诱发着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再度抬头,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给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高校教育自身的需求

高校的连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高校在校人数急剧增多,学生结构不断变化,学校管理机制改革等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学生的年龄限制取消,婚姻状况不限,都使得在校学生的构成成分更为复杂和多元化;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和学籍管理学分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弹性和复杂性。学校的开放性加强,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人成长经历差异、学习成长的文化背景差异甚至于国籍的差异等,让高等学校变成了各种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生活形态、风俗习惯相互交汇融合的场所,这也给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体验式团体工作的理论概述

团体工作是一种在面对面的小团体内以及通过此一团体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方法,以使在参与团体活动的成员中促成预期的变迁。社会团体工作以一群人或一个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通过工作者与成员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成员与团体关系,或通过团体活动、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尽可能地提高个人潜能,带动整个团体的进步和成长,增强团体功能,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

什么是体验式团体工作呢?在此需要引入一个新的名词———拓展训练。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亦可称为体验式培训,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用于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现代拓展训练形式日渐多样化,通过参与者的充分参与获得个人体验,在培训师的引领下经由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从而达到提升认识的培训效果。

所谓体验式团体工作,是将团体工作的工作内容和体验式培训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发挥其各自的优点,将团体工作的活动方式多元化、趣味化,同时将体验式培训的项目对象化、目的化;利用简洁多变的活动形式,营造积极投入的活动氛围,实现寓教于乐的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坚韧乐观的心理、积极向上的态度、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发展意识。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中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认知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班杜拉将通过反应结果而获得的学习称作‘亲历学习’”,“社会认知论强调认知等主体因素在亲历学习中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人们对反应结果的功能价值的认识”。[73]

社会认知论认为,人类的思想、行为与所处的环境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生作用,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发生改变都会对其余两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班杜拉也充分认识到了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在学习行为中的不同作用,观察学习更为普遍而亲历学习更为深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认知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作用,将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予以有效结合,增加观察学习的实效性和亲历学习的可行性,通过特定情形的设置和特定事件的发生,影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态度,进而起到影响其未来社会行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可以在学生自身的参与体会中得以深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验式团体工作教育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教育的情境化和主体化,即将被教育者置于特定的事件环境(假定环境)中,通过事件环境(假定环境)的设置引导被教育者的主体行为(引导行为)。特定主体行为(引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被教育者原有主体认知的影响而产生主体行为后果(引导行为后果),进而通过被教育者的主体行为后果(引导行为后果)影响被教育者的主体认知,主体认知的改变会进一步引导被教育者的其他主体社会行为,以达到在类似的社会环境(现实环境)中引导被教育者现实行为的目的(见图2-3)。

img12

图2-3 体验式团体工作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注:B:行为;P:主体;E:环境;B1:引导行为;P1:主体认知;E1:假定环境;B2:现实行为;P2:主体认知;E2:现实环境。双向箭头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www.daowen.com)

此种教育充分运用了对假定事件环境反应结果的功能性价值,通过假定的“亲历学习”在被教育者头脑中产生对某种行为(现实中我们所期望的行为)的价值性判断,即对某种期待行为的正确认知,而主体的认知因素将会进一步影响被教育者今后的现实性亲历学习或观察学习,将主体认知的作用扩大至参与社会的范围内,改变被教育者的社会行为,通过社会行为的发生对主体认知进行不断的再强化巩固。

体验式团体工作中最关键的就是对过程经验的学习总结和转化。经验性学习是一个循环,由具体经验开始,进而观察反省,加以引申总结,并通过探索实践,带来另一个新的经验。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学习与反省,加上在团队中的分享及响应,参加者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及内化所学习的经验,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模式引申,转化成为生命成长的动力。

(三)体验式团体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介入试验及分析

1.试验对象与试验方法

在对团体工作和拓展训练有了相对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2005年笔者亲自组织并参与了以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3级、2004级、2005级的部分学生和郑州大学2005级新生主要学生干部为对象的体验式团体工作。

这几次尝试性活动有选择地使用了同起同落、盲阵、雷区取水、信任背摔、风火轮、巧解人结、杀人指正、同起同坐等活动项目。经过周密的策划、分组,每次可接纳150~200人同时参与活动。将参与者分成15人左右一组的团队,每个团队设立一名工作者,每个项目结束后,工作者引导成员说出自己的感受,使成员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讨论圈子,在自身对活动项目的体验和讨论中深化认识,从而使成员能够实现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团队认知,增强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以达到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工作目标。

2.试验结果分析

几次活动我们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06份,其中原来就对此类活动很了解的同学有2位,占总人数的0.5%;了解过此类活动的同学有102位,占总人数的25.1%;没有了解过的有302位,占总人数的74.4%;根本不知道此类活动的有24位,占总人数的5.9%。希望再次参加此类活动的同学有379位,占总人数的93.3%;不希望的有3位,占总人数的0.7%。最喜欢的活动项目中,喜欢背摔的207位,占总人数的51.0%;喜欢盲阵的60位,占总人数的14.8%;喜欢雷区取水的122位,占总人数的30.0%;喜欢风火轮的46位,占总人数的11.3%;其他1位,占总人数的0.2%。

从中分析可以得知,大多数的学生对此类活动比较陌生,但对此类活动有着相当的兴趣和热情,愿意参与此类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性格更为鲜明,更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刺激性的、打破常规的尝试。在2006年至2007年,笔者又多次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合作,对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2007级的全体同学分别开展了题为“我爱我家”和“团队荣辱人人有责”的两次体验式团体工作活动,均受到了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我们于活动之后将学生的心得体会作为分析材料进行了收集汇总。通过对学生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体验式团体工作是一种能够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克服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仅限于说教、灌输、训诫的弱点,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斥规避心理,激发学生对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第二,体验式团体工作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和环体(社会环境)等基本要素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施教过程中充分认识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专门设计、具体实施,从而强化了教育效果。

第三,体验式团体工作适用范围广泛,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专门实施。对于新生可进行集体认同感的确立、自我认知观念的形成、独立自主意识的建立及通过生涯设计确立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等活动项目;对于大二学生,可针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诚信意识、性格塑造、责任意识、感恩教育等教育目标进行;对于大三学生,可进行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实践能力、领导才能、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专门训练;针对毕业生可进行就业指导强化训练,进行包括社交礼仪、应聘技巧、表达力、行动力、思考力等综合素质提高在内的专门强化性训练;另外还可专门面向特殊群体进行体验式团体工作的培训,制定针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青年志愿者、人际交往特训等内容不同的训练项目。

第四,体验式团体工作形成了和谐进步、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为克服市场经济环境中滋生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验式团体工作是以团体或团队为载体,以期通过团队及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达到促进个人和团队双方共同成长的目的。团队作为活动的载体,在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和纽带作用,它将具有同种特质的团队成员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成长目标而努力,通过这一过程,将大大增强团队成员对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主流价值思想的认知,进而影响团队成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促进其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五,体验式团体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拓展自身素质、挖掘内在潜力的热情。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体验式团体工作设置的特定情境和活动项目,不断地激发青年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审视自身不足、强化自我认知,给他们的成长和成熟创造一个不断自省、自我完善的良好氛围。

第六,体验式团体工作的局限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体验式团体工作虽然有上述的种种优势,但不可否认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目前我们所掌握的项目资源仅限于从拓展训练及团体社会工作中引入的一部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某些方面的要求,而不能完全代替两课教育和常规性政治教育。要想更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开发与之相关的项目,这一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体验式团体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参与,前期专业人员的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是个大集体,特别是同时对数百人的大型团体进行教育的时候,如何合理安排、运转协调都需要有详细的安排和筹划,一些必要的设备及安全措施也都要考虑到位。在这些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宜大面积推广。

总之,体验式团体工作需要更多热心于政工事业的教师共同努力探索,不断开发其内在的价值,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