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等基本问题的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41]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体力量,其婚恋观不仅可以折射出这个时代婚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状况。从婚恋观的角度来审视,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采取了比较开放、自由和具有个性的态度,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主体角色的不明确以及受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婚恋观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和健康的婚恋观。
(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不良倾向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新思潮、新观点层出不穷,大学生婚恋观也在不断发生变迁。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里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恋爱学生约占在校生的1/3到1/2,甚至可能高达4/5”[42]。应该说,多数大学生的恋爱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但不能否认的是,一部分学生在恋爱中也明显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和偏离,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关注。这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恋爱态度上看,注重恋爱过程,忽视恋爱结果
恋爱是人们寻觅生活伴侣的过程,是婚姻的前奏。但是,许多调查问卷显示,虽然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爱情、婚姻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并持有严肃的态度,但仍然有一些大学生只看重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结果已经不太在意。诚然,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加深认识、培养感情,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不愿落入世俗,着意追求个人即时体验的浪漫爱情观。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强调“爱的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未免失之偏颇。据一项对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中12所大学的3360名在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显示,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占70%,其中34.7%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在于消除寂寞,57.6%的大学生认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恋爱的结果不一定是婚姻”。[43]这种体验式爱情观实质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它过分强调爱的权利而否定爱的义务和责任。
性观念是一种与时代紧密相关的意识形态,对婚姻关系和家庭形态影响巨大。“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性问题几乎是中国人的禁区,甚至谈‘性’色变。即使进入八九十年代,人们对性,特别是性自由仍然持较为保守的态度。”[44]但是,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程度有所增强,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少年中,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的比例为54.08%,而在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中,这一比例为75.3%。[45]随着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等思想通过多种媒介不断涌入,部分大学生对男女交往采取了一种放纵态度,少数人竟将这种放纵等同于大胆的追求浪漫爱情。据江苏省某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恋爱的大学生中有13.4%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经历,33.68%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无需负什么责任。[46]这些数字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性观念趋于开放甚至放纵,传统道德规范尤其是责任意识逐渐淡漠。
3.从恋爱动机上看,从众心理严重,实用目的明显
在婚姻观念和婚姻关系的基础方面,两性之间天然的纯真感情和现实社会世俗的物欲之间一直存在着孰轻孰重的问题。人们择偶时追求功利还是追求感情,是追求感官满足还是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婚恋观,而且从更深层面透视出家庭及婚姻的稳固状态。较之于社会上的青年男女,大多数大学生谈恋爱更看重情感本身,而不是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但也应注意到,部分大学生的恋爱的恋爱动机具有明显的实用化倾向。例如,有些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追求时髦、满足虚荣心的结果,有的只是想通过异性朋友来疏解生活的寂寞空虚,或是想为毕业后谈恋爱积累一些经验。更有甚者,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某些特殊目的,可以把爱情作为交换条件“以情相许”,“爱否不限”。
4.从恋爱心理上看,主观上“学业第一”,行动上则“爱情至上”
在对待学业和爱情的关系上,有调查显示,49.6%的大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有44.6%的大学生认为“学业和爱情同等重要”,仅有6.8%的人认为“爱情高于学业”。[47]这说明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但是教育实践经验表明,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无法真正在客观上、行动上正确处理好学业和爱情的关系,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成为“恋爱专业户”,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一旦失恋就变得一蹶不振、沉沦自弃,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伤害自己和对方。
(二)大学生婚恋观不良倾向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婚恋观不仅受其自身性成熟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日趋成熟
一个人对爱情的向往,是他(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使大学生谈恋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从生理上讲,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周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的高峰,是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他们性生理的成熟导致了性心理、性意识的早熟,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异性交往欲和对性知识的兴趣,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女大学生向往有能够保护和理解她的人,被爱意识强烈;男生则希望获得女生的青睐,成为女孩的保护神,而且对女性有一种占有欲,爱的需要逐渐强烈。另一方面,从心理上讲,和父母的“心理断乳”所造成的无依无靠感,同伴友谊建立的困难感,都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一种恐慌和寂寞的情绪,于是想要从在与异性的恋爱中寻找情感的满足。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都被称为缺失需要,这就是说,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个体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损伤。恋爱在心理上给大学生的满足是多方面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在具有爱的强烈需要的同时,却尚未完全具备爱的能力,面对恋爱中各种矛盾,如权利与责任、学业与爱情、开放与传统、理智与情感等问题时,往往不能恰当处理而走向极端。因此,爱的需要与爱的能力之间的不一致,是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产生不良倾向的内在因素。
2.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的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婚姻观。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带来了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方面积极的、革命性的变化,他们更敢于破除几千年来套在中国人身上的封建枷锁和腐朽观念,去追求自己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讲求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等现代家庭理念。但是,市场经济具有的功利性与道德性的内在矛盾,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人本位主义,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摒弃封建观念、增强自主意识的同时,把我国道德传统中值得尊重和继承的部分也抛在一旁,一味地注重个人体验、片面追求个人享受,把自由等同于不负责任、无所禁忌,这正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种种问题的深层社会原因。
3.大众审美文化的倾斜和西方不健康文化思潮的误导(www.daowen.com)
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整体文化无不影响到校园的局部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发展,西方性自由观念大量涌入,造成性文化泛滥,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从“大一统”转向“多元化”。大学生由于其自身边缘性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的不成熟性,盲目崇拜西方的种种性观念,对西方的性文化接受最快,而且身体力行。另一方面,社会上人们的婚恋观念和行为也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的很大的影响。许多刊物、网站偏重于性器官、性生活内容的渲染,社会上卖淫嫖娼、“性贿赂”、婚外恋的现象屡见不鲜,传统伦理道德失范,这些复杂社会因素使婚恋观尚未成熟、缺乏自控力的男女大学生,不满足于所见所闻,开始尝试性行为,片面追求个人感官享乐和满足,甚至是把性行为和恋爱婚姻截然分开,忽略恋爱婚姻中的道德和责任。
4.高校的环境因素
首先,大学生支配时间的自主性和课余时间的丰富性。与中小学比起来,大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度要大得多,课余文化生活要丰富得多,这就为大学生谈恋爱创造了条件,使男女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单独接触。第二,缺乏充分有效的性道德和性健康教育。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性与爱的教育,本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是,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性与爱讳莫如深,很少把它搬上大雅之堂,于是一些大学生只能凭着本能进入恋爱,这样一来,大学生们在恋爱过程中,就难免产生诸多的烦恼,甚至犯下错误。第三,部分高校管理手段相对软化。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有效管理,各个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都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从学生会到每一个班、每一个寝室也都制定了一定的管理条例。但是,许多管理制度在真正执行起来时却显得软弱无力,如对学生夜不归宿、留宿异性、酗酒等不同程度的违纪违规行为,学校处理的时候总会心慈手软,这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有恃无恐,从而为部分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偏离起了无言的助长作用。
(二)大学生婚恋观不良倾向的教育对策
当前部分大学生婚恋观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十分不利,妨碍了他们对大学生这一角色的领悟、认同和扮演,这不仅延缓了大学生们对大学生活了解和适应的进程,而且也严重挤占了本应用于不断攀登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高峰的黄金时间,对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也构成了很大的危害。对此,高校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在与家庭、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主导作用,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对其予以校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恋爱观是人们对待恋爱和爱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各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生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加强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并努力提高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使大学生们明确,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今天,在大学这个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成才应该处于支配地位,而恋爱则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应把男女之情暂时搁置起来,并最大限度地激起自己的成才欲望,以最大的热情和意志投入学习中去,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道德观和责任观教育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感情之一,它以终生共同生活为目的,以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为前提,以两性相悦,心心相印,事业和生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关心,同甘共苦为主要内容,具有专一性、恒久性和责任性的特点。爱情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满足恋爱双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更表现在恋爱者的相互期望和督促以及自我期望和警醒,成为双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追求事业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让大学生们懂得了爱情的真谛,才能促使他们采取对他人和自己都高度负责的态度,慎重选择恋爱时机,在自己真正成熟,恋爱观基本稳定,成才目标基本实现以及彼此了解较深的时候,文明节制地进行恋爱交往,自然而然地步入爱情殿堂。
3.加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效果
首先,要加强恋爱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爱情对人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把握适度就会催人奋进,把握不当就会成为人生的障碍。面对众多涉足爱河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味指责封杀,更不能等出错后再来追究,而应该与学生们交心交友,采取个别沟通和心理咨询等方法,对他们进行真诚指导。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始终把学习和成才放在大学生活的核心位置,不能让恋爱喧宾夺主,占用太多的光阴。第二,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爱与被爱的关系,要求他们自尊自爱,切不可让爱的激流冲决了理智、道德和法纪的堤防。第三,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和失恋的关系,做到相悦而爱,不睦则分,切不可因失恋而失志、失德,要学会及时摆脱失恋的心理阴影,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顽强搏击在无涯的学海。
其次,加强教学管理,严格和完善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加强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学习和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中。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宿舍和学生公寓管理,定期检查宿舍,防止学生的晚归或夜不归宿,加强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严禁校园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4.加强对大学生的性道德、性健康教育
我们应注意到,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如因担心感染性病、怀孕而备受压力,因感到冒犯了良心与自我而感到羞愧、悔恨,觉得自己低贱而失去了自尊与自重,因难以抹去以前的阴影而影响到日后的婚姻关系等。甚至有研究表明,“婚前性行为与婚后幸福度成负相关”[48]。当然,是否会产生不良后果,以及这种后果的程度如何,不仅取决于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更取决于行为主体在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和在性方面的成熟程度。换句话说,即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和群体差异性。因此,在理性对待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的基础上,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对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必须开展和加强性道德、性健康教育。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49]要通过性教育,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同时,要重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目前,很多大学的学生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较低,很难满足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成才和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不少同学就是因为生活单调枯燥,异性之间缺少正常的交往机会而在婚恋观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因此,高校需要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有知识含量的活动,包括各种扩大视野、探求新知、启迪思维、强化实践、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人际交流的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同学们在其中受到知识、艺术和人文的熏陶,并在集体活动中广泛交友和交流,过上丰富而充实的校园生活,同时也使他们渴望两性交往的热情得到正常排解,而不至于盲目恋爱,妨碍成才。第二,从新生抓起,利用新生入学时的好奇心理和对学校情况的“相对空白点”,及时进行思想、信念、法制、校史、道德等教育,使他们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自豪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学生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沾染”。第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努力提高广大教职工的素质,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师长”和“学长”的力量,以此来带动和感化学生,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
总之,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不仅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未来的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全面分析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和趋势,看到大多数大学生婚恋观中的好的主流,同时重视部分大学生婚恋观中的不良倾向,在保持开放和开明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伦理准则和心理准则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大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健康的婚恋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