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的非语言形式

人际交往的非语言形式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经过人类的长期实践,非语言行为形成了部分替代言语行为的独特功能。

一、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和含义

(一)非语言沟通的方式

1.标记语言

用手势、代号等代替文字语言的特殊标记系统,如旗语、交通警的指挥手势、军队的电码、医院的特殊标记等,也有许多相当抽象的视觉符号,如基督教的十字、伊斯兰教的新月等,由于长期而广泛的沟通,使它们特指的含义广为人们知晓。

2.行动语言

包括那些不特别用于代表某种信号的所有身体运动,不但显示身体的移动或完成某种动作状态,而且表露与此动作有关的其他信息,如挥手、跺脚、摇头等,都具有功能上和沟通上的双重意义。

3.物体语言

人们在某些环境摆设的一些物体,其特定的形态也能十分准确地表达某种含意,如衣着打扮、环境布置、房间设计等,都具有表意作用。

(二)非语言沟通的含义

非语言沟通的概念众说不一。一般认为非语言沟通指的是在沟通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交流的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者说,非语言沟通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沟通时的所有符号。概括地说,非语言沟通是不使用语言的沟通,它包括的信息是通过身体运动、面部表情、利用空间、利用声音和触觉等产生的。

二、非语言沟通的内容

1.人体语

用人体发送出的非语言信息符号称为人体语。人体语是非语言语中内容丰富的一种,它又细分为面部表情语、眼神语、手势语、体态语、身体接触语、副语言、气味语、相貌服饰语等。副语言研究的是声调的高低、强弱、快慢、停顿等。相貌服饰语指人们的相貌、衣着、首饰、发式、化妆以及个人的用品发出的非语言信息。

2.时间语

用时间表达出的信息符号称为时间语,它研究的是人们对准时、及时、延时、时间的早晚长短及过去、现在、将来等概念的理解。

3.空间语

用空间表达出的信息符号称为空间语,它研究的是沟通者之间的距离、位置的安排等方面。

4.颜色语

用颜色表达的信息符号为颜色语。

5.艺术

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沟通信息。音乐可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复杂的听觉符号系统,由一系列要素如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色、调性等组合而成的旋律作为其主要表意手段。在长期的有序化发展过程中,音乐符号的表意功能日益严格、系统,因而人们经常称之为“音乐语言”,表明它像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

6.图画语

用图画表达的信息符号。

7.环境语

用环境表达出的信息符合为环境语,它研究的是场合、室内装饰、温度、光线等问题。

三、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非语言沟通作为人际沟通的一种基本表达手段,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表明,有5种特点。

1.沟通性

在一个互动环境中,非语言符号总是不停地沟通着。只要参与者双方开始进行沟通,自始至终都有非语言沟通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着信息。可以这样说,参与沟通的双方一见面,他们的穿着打扮、使用的物品就透露出行为者的有关信息,站着或坐下沟通的时候,距离、方位、身体动作、姿态表情和伴随言语始终在沟通着种种信息。在沟通过程中,有意识的非语言在沟通,无意识的行为举止也在沟通,如某人安静地坐在房间角落读书,可传达诸如“他好学”、“他性格文静”、“他对其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等信息。

2.情境性

与语言沟通一样,非语言沟通也展开于特定的语境中。情境左右着非语言符号的含义。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在医患关系中,情境性非语言沟通非常重要,医生的一个手势,对医生本人可能是有意或无意的,但对病人可能起到其他的作用。

3.组合性

非语言沟通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在非语言行为过程中,人们可以同时使用身体的各种器官来传情达意,因而在空间形态上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例如,一个人准备格斗时,通常两手紧握拳头,双臂交叉在胸前,两腿拉开一定的距离站立,两只眼睛狠狠地逼视着对方,全身肌肉紧张。这表明,人们的情绪几乎都是由整个身体表达的,如要身体的不同部位表达各不相同或矛盾的情绪,非常困难。

4.可信性

当某人说他毫不畏惧的时候,他的手却在发抖,那么我们更相信他是在害怕。为什么非语言符号比较具有可信性呢?一方面,由于语言信息受理性意识的控制,容易作假,因而人们常说不光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才能辨析语言的真伪。因为人的动作比理性更能表现人的“情感和欲望”。当一个人说他爱你时,可能是发自内心的,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向你撒谎。人体语言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盖,另一方面,一个人的非语言行为是其整体性格的表现以及个人人格特性的反映,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

5.隐喻性

无声语言所显示的含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深刻得多,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隐藏起来。比如同样是流眼泪,在不同的沟通情境中可以表达多种意义,悲痛与幸福、生气与高兴、委曲与满足、仇恨与感激等一些完全对立的情感。

四、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1.表达感情

这是非语言沟通的首要作用。感情表达可以表现个人的很多感情,如喜怒哀乐悲恐惊等。

2.调节互动

在进行沟通时,双方的动作被认为能否继续进行的信号。如聆听并不断地点头,表示可以继续;如在对方说话时不断的挠头抓耳,就预示不想再继续听下去了。

3.验证语言信息

指与说话内容密切相关的运动,它是用动作表达语言的内容,它们常像谈话内容的插图。当非语言传递的信息验证了语言信息时,沟通是最有效的。

(1)辅助语言表达。人们运用言语行为来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往往有词不达意或词难尽意的感觉,因此需要同时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帮助,或弥补言语的局限,或对言辞的内容加以强调,使自己的意图得到更充分更完善的表达。例如,当别人在街上向正在行走的你问路时,你一边告诉他怎样走,一边用手指点方向,帮助对方领会方向,达到有效的信息沟通。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更是离不开非语言行为的辅助作用,演讲者总是企图通过自己的穿着打扮、目光神情、声音变化和手势动作来强化表达效果。甚至在打电话的时候,发话人也总是不停地打着手势,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向对方通话。

(2)替代语言表达。经过人类的长期实践,非语言行为形成了部分替代言语行为的独特功能。例如,摇头表示“不”,招手表示“来这儿”。哑剧演员、舞蹈演员在演出时,一句话也不说,完全凭借手、脚、体形、姿势、眼神、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行为,就能够准确表现剧情和舞蹈的情节内容。

4.显示自我情况

非语言沟通帮助人在他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形象,也可帮助人们表现他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形象。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其非语言行为的观察。诸如年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倾向等有关自我的信息。都可以从非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前两项就是通过非语言行为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5.表示人际关系状态

因为沟通发生在内容和关系两个方面,一个信息的意义是由它“说的什么”(内容)与“怎样说的”(关系)这两者结合的结果。“怎样说的”主要取决于伴随着信息的非语言暗示。非语言暗示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人际关系的信息,例如,挥拳相向表示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剑拔弩张的状态,而相互握手则表示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五、非语言沟通表达的意义

(一)面部表情

1.面部表情的含义

表情指人们表现在面部的思想情感。它是凭借眼、眉、嘴以及颜面肌肉的变化等体现出其丰富内容的。

2.面部表情的作用

研究表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书面语+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面部表情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主要反应在3个方面。

(1)面部表情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特性。表现出心绪、情感、喜悦、悲忧、惊惧、爱慕、憎恶、欲望、嘲笑等各种心态,表现出坚强与懦弱、直爽与深沉、安静与急躁等各种性格气质,以及肯定与否定的态度,给人以某种特定的刺激。

(2)面部表情可以一目了然。在所有非语言沟通中,人们认识最趋一致的就是面部表情,因为这是最显眼而且容易一目了然的神态。每个人都见到过诸如“暗送秋波”、“白眼看人”、“点头示意”,或者一副“随时奉陪”的模样。

(3)表情在面对面的口语沟通过程中是心灵的屏幕,能够辅助有声语言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www.daowen.com)

3.面部表情的控制

一些不利于良好沟通的面部表情必须控制。

(1)不愉快或迷惑可以借助皱眉来表达,嫉妒或不信任时会将眉毛上扬。研究发现,一条眉毛扬起是传统的怀疑信号,两条眉毛扬起是惊讶的信号,两条眉毛下垂则是沮丧和悲忧的信号。

(2)冲突、挑战、敌对的态度通常是眉毛下垂、眉头皱起、嘴唇紧紧地绷着且稍微向前突出,头和下颚挑衅地向前挺出,和对方怒目相视。在这种情况下,彼此都牢牢地盯着对方,一旦眼睛转向别处,则意味着失败或胆怯。

4.得体的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除了起主要作用的眼神和笑容外,还有像眉部的紧皱和舒放、嘴部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在表达感情时是相辅相成的。总的说来,谈话时面部表情应该是诚恳坦率、轻松友好的,而不应该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嘴脸,也不应显出自负的面孔,那样就会从心理上把听话人拒之于千里之外。表情应该是落落大方、自然得体、由衷而发的,而不应该是矫揉造作的。

5.面部表情的组合

脸与眼相结合最能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笑和哭就是眼和脸相结合的两种表情方式。笑曾经成为一些心理学家、美学家长期探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笑就有许多种,微笑、嘲笑、欢笑、讥笑、苦笑、皮笑肉不笑、狞笑、奸笑、傻笑、哈哈大笑等。这些不同的笑,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哭也同笑一样丰富,如痛哭、干哭、哀号、热泪盈眶、泪如泉涌,等等。

(二)目光

1.目光的功能

研究证明,在各种器官对刺激的印象程度中,眼睛对刺激的反应最为强烈。各种器官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视觉87%、听觉7%、嗅觉1%。具体功能有:

(1)爱憎功能。亲昵的视线沟通可以打破僵局,谈话双方的目光可长时间相接。深切地注视,是崇敬的表示;眉来眼去,暗送秋波是情人沟通感情的形式;横眉冷眼,是仇人相见的目光较量。若在公共汽车上对异性死死盯视,则可能伤害他(她),引起不愉快的结局。

(2)威吓功能。用视线长时间盯视对方还有一种威吓功能。警察对罪犯、父母对违反规矩的孩子,常常怒目而视,形成无声的压力

(3)补偿功能。两个人面对面交谈,一般的原则是说者看着对方的次数要少于听者,这样便于说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上。

(4)显示地位功能。如果地位高的人与地位低的人谈话,那么,地位高的人投予对方的视线,往往多于对方投来的视线。

2.目光的具体运用

目光在具体运用时,沟通者要增强自觉的控制能力,要使眼神的变化有一定的目的,表现一定的内容:热情诚恳的目光示意亲切;平静坦诚的目光示意稳重;闪耀俏皮的目光示意幽默;冷淡虚伪的目光示意不悦。具体包括:

(1)环顾。视线有意识地自然流转,观察全场。

(2)专注。目光注视着对方。在有较多听众的场合,可把目光较长时间地停在某一个人脸上,然后再变换注视对象。说话人和听话人目光对视可起到感情和情绪微妙沟通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及其变化。目光专注还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对所说的内容的重视。

(3)虚视。目光似视非视,好像在看什么地方、看什么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这种目光一般适用于同较多的人谈话的场合。虚视的范围一般在听众的中部或后部,虚视可以穿插于环顾、专注之间,用以调整、消除环顾所带来的飘忽感和专注可能带来的呆板感。“视而不见”的虚视还可以消除说话人的紧张心理,帮助说话人集中精神思考讲话的内容。

(三)手势

1.手势的含义

即以手的动作态势示意。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语来传递信息。它包括握手、招手、摇手示,手和手指动作等,手势作为信息传递方式,是先于有声语言的。所以,手势语在日常沟通中使用频率很高,范围也较广泛。作为人体语言一个重要方面的手势,在沟通中起着不可多得的作用。在人际沟通中,人们常常以手势语符号表情达意。如在说得激动时,往往攥紧拳头;谈到高兴之处,往往双手舞动。使用汉语的人们通常以跷起大拇指表示赞叹。

2.手势的要求

一般说来,手势的运用应该明确精练,体现个性。明确精练,指在谈话时应该配合有声语言的内容,使手势成为有目的的动作。体现个性,指运用手势配合表达的作用,应当显示个人风格,显示个性特征。手势的活动同说话人的性格、气质是紧密相关的。爽朗敏捷的人同内向稳重的人的手势肯定是有明显差异的。

3.手势的作用

手势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可以起下列作用:

(1)人们常常用手势来代替语言行为。比如:用手的晃动,表示拦车;用手的左右摇摆,表示否定或制止。

(2)用来强调某一问题,或通过这种非语言方式描述语言。例如,在一些社会工作中,手势还是一种专门的语言。比如,在体育比赛中,裁判员用手势向运动员发指令和报告运动情况;在交通管理中,管理员用手势指挥车辆;在建筑工地上,调度员拿着小旗子打手势;在舞蹈中,手势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造型语言。

(3)给说话者提供缓解紧张的机会。也就是说手势象征着说话者的情绪状态。不同的手势可能传达一个人的焦虑、内心冲突和忧虑。小孩要恢复信心、鼓起勇气就吸吮大拇指,学生担心考试会咬指甲或咬笔;而成人遇到棘手的事可能会猛地拉头发。在面对面的交谈或辅导过程中,接收谈话的一方会双手紧绞在一起或反复摆动,加之身体坐立不安,往往表明其情绪紧张而难以接近。

(四)仪表

一个人的仪表包括相貌、身材、衣着、装饰等。相貌和身材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身体特征,而衣着、打扮却是按照人们自己的审美观和标准刻意追求的外在美的显现。护士的仪表,应是整洁、美观、大方、朴实的,不应是衣冠不整、蓬头垢面、邋邋遢遢,或者浓妆艳抹、袒胸露臂、娇里娇气。

(五)姿态

1.行走姿态和要求

每个人的走路姿势都有所不同,熟悉的朋友一眼就能认出他来。其中,有一些特征是由于身体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但是,步率、跨步的大小和姿势也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改变。如果一个小孩很高兴,他会脚步轻快;反之,就会双肩下垂,走起路好像鞋里灌着铅一样。一般说来,走路快而双臂摆动自然的人,往往有坚定的目标,并积极加以追求;将双手插在口袋中,即使天气暖和也不例外的人,喜欢批评而颇具神秘感,常常显得玩世不恭。因此,对行走姿态的要求是,人体不仅要直立,还要开阔,肩不要向前抠,胸要挺,手臂在身体的两侧自然下垂,手心向里,中指微贴裤缝;从侧面看,从耳与面处,于脚的踝骨两侧,也要拉成一条竖直的虚线;腹部平,胸向前上方挺出,这样的站立姿态,才能给人一种挺、直、高的美感;行走的正确姿态是轻、灵、巧。行走时,要挺胸抬头,以胸带动肩轴摆动,提髋、膝,迈小腿,脚跟落地,脚掌接趾推送,不要重心后倒。

2.静态姿势和要求

静态是以身体在某一场景中以静态姿势表示意义。常有“漠不关心”、“屈从”、“疑惑”或“无可奈何”等不同态度;也有西方人习惯的耸肩姿势,表示对某事或某人感到“莫名其妙”;还可以是一种“自满”心理的流露,又可以是“厌烦”、“气愤”、“漫不经心”的表示。对静态姿势的要求是:坐姿要端正、舒适、自然、大方;在社交场合,不论坐在椅子上或是沙发上,最好不要坐满,上身应端正挺直,不要垂下肩膀,这样显得比较精神,但不宜过分死板、僵硬;坐的时间长了如觉疲劳可靠在沙发背上,但不可把脚一伸,半躺半坐,更不可歪斜地摊在沙发上,坐时两脚要并拢或稍微分开,男性可以跷“二郎腿”,但不可跷得很高,不可抖动;女性可以采取小腿交叉的姿势,但不可向前直伸;坐着交谈,上身的前倾度应该掌握好;自然直坐,显示一种平和自信的谈话姿态;适当前倾,显示关注认真的积极态度,同时还表示了尊敬对方的意味;完全后倾,应尽量避免,那样显得旁若无人,毫无顾忌,或是表示对谈话及交谈人的冷淡;站着谈话的时候,要站直站稳,不能耸肩屈背,东倚西靠。

(六)空间控制

1.空间距离的类型

一般认为有4种,亲密区、个人区间、社会区间和公众区。个人社会区间的距离一般是0.46~1.22m,社会区间的距离一般是1.22~3.66m,公众区的距离一般是3.66~4.57m。空间距离的必要性。一个人需要多少空间领域,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但每一个人在心理限定上的空间感觉,必然成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一种物理距离。即使再拥挤,也需要有距离。距离是人类出于“防卫”的潜在需要。大到国家的疆界,小到庭院的篱笆,具体到每个人对空间领域的本能需要。例如,在医院里,许多患者发现,随着物理空间的丧失,他们也失去了自己的隐私,这是他们必须承受的最大压力之一。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要尊重人们对物理隐私的需求,并且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想办法满足它。一些医院为了做到这一点,允许患者有时在周围拉上帘幕,即使他们并未在进行治疗。

2.空间距离是沟通手段

空间距离之所以成为一种沟通手段,就是因为不同的沟通距离和不同的空间方位不仅标志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关系,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表达。一般说来,交往双方在相当近的距离内,可以通过视觉密码、热量密码、嗅觉密码、嗓音音量密码传递信息,产生情感压力,有助于情感的沟通。视觉密码指面对面地直视,在目光接触中,双方能更清楚地看到对方的容貌气色和表情,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热量密码指双方相距甚近时,能相互感受到对方身上散发的热量,给人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刺激,产生新的触觉感受。嗅觉密码指两人靠近时,相互之间可以嗅到对方身上的气味,产生的嗅觉感受,有助于双方感情的同化。嗓音密码指两人接近,不但能听清语言而且还能听到发音时的嗓音、呼吸声,产生微妙的听觉感受,有助于感受到语言的情感。

(七)触摸

1.触摸的含义

触摸可以是一种有用的沟通方法。在不适于用语言表示关怀的情况下可用轻轻的抚摸来代替,抚摸可使不安的人平静下来,对听力或视力不佳者,抚摸可使对方引起注意,起加强沟通的作用。

2.触摸的效应

触摸可以有正效应,也可以有负效应,影响因素有性别、社会文化背景、触摸的形式及双方的关系等。如男女有别,东西方的不同礼尚规范等,若使用触摸不当,反而会起不良作用。

3.触摸的方式和要求

贯穿于各种文化中,男子与妇女们发展起由身体接触来表明彼此间接受为伴的种种方式。接触在见面时建立起关系,又在别离时确认了它。一次握手、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依赖于文化和关系亲密程度)是对言语的重要补充。

在职业关系中,接触显然不像在个人关系中那么重要。然而在如护理(尤其是临终护理)这类职业中,它是治疗作用的一部分。研究表明,许多人在病中或遇到麻烦时,会仅仅由于他人把手放在他身上而感到安慰。

在非医学职业中,接触也能传递热情(在见面和分离时)、同情和宽慰。但问题是这种接触什么时候就超越了从职业到个人之间的界限?在职业关系中,双方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而许多职业工作者觉得接触危及到这种距离。他们或者担心对方会对之产生误解,尤其当他或她是异性时,或者在接触或被接触时会感到尴尬和窘迫。

最安全的对策,当然是限制接触不超过礼仪上的握手。然而在有些情形中,训练有素的职业人员甚至不愿把安慰性的手置于深陷忧伤悲痛中的当事人的臂上或肩上,通过这种疏远无误地传递出冷漠和离析的信息,从而破坏了他们煞费苦心想与当事人建立的亲善关系。

职业性接触的适用与否当然依情境而不同。一个黄金法则是不应有人为这种接触而感到受威胁或侵犯。除了医疗性接触(如护理中)的情况,最好只接触人们的手臂和肩。另一法则是最好避开那种做作的和尴尬的而非自发的和自然的接触,这种接触可能使双方都不好受,甚至有损关系。

(八)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辅助语言,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符号系统。

按照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它可以分为音质、音量、音幅、音调、音色、语速、节奏等不同种类,包括语言行为中的咳嗽、呻吟、叹息、嬉笑声、“口头禅”、鼓掌声等功能性发声。言语行为者利用功能性发声,主要是为了表明某种情绪或态度的状态。显然,唉声叹气意味着身心疲惫或处境不妙;朗朗笑声则是心情舒畅的标志;击节鼓掌则是心情喜悦的表现,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可表示高兴、欢迎、赞成、鼓励、支持等具体含义;有意咳嗽是一种提示信号,或唤起对方注意,或向对方表示警告,或表达自信与自豪的情绪;而讲话中的“这个”、“嗯”之类的口头禅则表明言语行为者心情紧张或是思路不畅。

声音还是一种感情密码。发声系统表现的特点不同,反映人们的情绪情感也就不同。一定的发声特点标志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一般来说,表示气愤的声音特征:声大、音高、音质粗哑,音调上下不规则、变化快、节奏不规则、发音清晰而短促。表示爱慕的声音特征:音质柔和、低音、共鸣音色,慢速、均衡而微向上升的音调,有规律的节奏以及含糊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