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医院医患关系的问题:信任及政策的思考

国内医院医患关系的问题:信任及政策的思考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拟从患者、医者、社会三个角度对国内医患关系主要问题进行探索,并分析其主要发生原因。这是引起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最常见、最普遍的原因。因此,当今医患关系之间的矛盾不应全归咎于医院和医生,患者本身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

国内医院医患关系的问题:信任及政策的思考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医患关系现状是基本和谐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虽然有不在少数的群众对医疗服务不满意,但大部分是由于综合因素所造成的,而并不单纯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缘故。因此,研究隐藏在医患关系紧张背后的问题时,不能仅从单方面、单因素分析,它的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千变万化,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既有内部原因又不乏外部影响因素,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判断。本节拟从患者、医者、社会三个角度对国内医患关系主要问题进行探索,并分析其主要发生原因。

一、医者方面的问题

在医患关系中,毫无疑问医生是处于一个相对强势的地位,原因不仅在于信息不对称,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医疗风险和不良后果都将由患者自身来承担,这就导致了大多数患者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对医生的决定产生质疑。而一旦发生问题,患者却恰恰要承受这种由非自主选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就难免为不和谐医患关系的产生埋下隐患。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医患问题中,医生方面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西方国家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医生的主观感受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医生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素质则是构成医患关系的基础。而医生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部分职业道德低下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在关于全国326所医院的医疗纠纷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在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原因中选择“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纠纷”的有49.5%,占据将近一半的比例。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务人员本身的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医生工作环境不够理想。据估计,大型医院每个医生单日门诊接待量都要超过几十,有的甚至达到几百,在这种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医生也是人,再要求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明显不切实际,甚至有些苛责。

同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相当一部分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他们服务意识淡漠,道德品质败坏,法律意识低下,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不惜损害患者权益,有时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收受“红包”、开大处方、乱收费、过度医疗、拿药品和器械销售回扣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导致患者产生怨怼与不满。这是引起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最常见、最普遍的原因。

(二)过分依赖仪器治疗,忽视与病患之间的沟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现代化高端诊疗设备被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的诊断与治疗,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很多医生过度依赖各种仪器,忽视了与病人正常的沟通交流,无意中将病人“物化”。缺少了必要的沟通,患者就无法了解医生的治疗方法和意图,容易造成误解和对立的情绪,降低了患者对医生的理解与信任。而且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或多或少总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需要医生以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给予细心的指导和关怀,在解决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亦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据一项关于医患关系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85.3%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8.5%的病人认为缺少沟通(医生看病时间太短等)。但长期以来,很多医生想当然的把自己与患者定位为从属关系,认为医生才是主体,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缺乏,即使向他们解释也无法理解,导致沟通不充分,解释不到位,对知情告知环节重视不够。一旦发生疗效不佳时,事后的解释就难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谅解,容易造成纠纷。因此,促进医患有效沟通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患者方面的问题

著名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的社会无非是医生和病人这两类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因此,当今医患关系之间的矛盾不应全归咎于医院和医生,患者本身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

(一)患者医疗知识不足,对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www.daowen.com)

医疗过程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就医行为并不等同于商业行为。但在我国,患者的医疗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消费观念陈旧,在医疗服务特殊性的认知上存在偏差。他们往往将医患关系简单看作是“买卖关系”,认为既然花费了大量时间与金钱,就该与普通消费一样得到预期的结果,一旦事与愿违,有些患者和家属就会产生难以接受的现象。事实上,患者期盼包治百病与现实的医疗水平有着巨大的矛盾,目前很多疾病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现有的医学手段无法治愈,再加之同样的疾病可能因为病人个体差异性而存在疗效不佳甚至无效的情况。况且对于一些疑难杂症,高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有其不确定性。国内外调查结果一致承认医疗确诊率只有70%左右,各种急重症抢救成功率控制在70%~80%左右,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意味着客观存在较高的误诊率、漏诊率,甚至治疗无望。此外,一些患者文化水平低下,对医院管理制度或医务人员的诊治过程等缺乏一定了解,以习惯性的思维就诊,凭想象或主观意愿而认为自己的病情应该这样,一旦与医生的诊治方案发生冲突就无理取闹,引发医患矛盾和纠纷。因此,患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自身病情的不理性认识以及对治疗结局的过高期望都有可能导致不和谐的医患关系的产生。

(二)医疗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疾病谱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加强,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医疗需求也从简单的生理需要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水平,需求范围逐步拓宽。同时,患者的角色开始从“求医者”向“医疗消费者”转变,即淡化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就医时不仅要求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更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尊严和自主权,费用意识渐浓厚,支配心理日趋明显,不再满足于医生主动—患者被动型的传统医患关系模式。加上患者法律知意识的进一步提高,维权活动形式多样,以前一般不会产生的纠纷,现在却易形成纠纷。有调查显示,医疗投诉在3年时间里增长接近10倍,说明患者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

三、社会方面的问题

(一)医疗资源匮乏且分配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医疗费用过重

我国现代医疗事业起步较晚,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如很多发达国家,导致我国当前的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占全球人口22%的中国,医疗资源仅为全球的2%,同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80%在城市,20%在农村,并且医疗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缓慢。至今,我国尚未完整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医疗保障体系,医患矛盾之间缺少有效的缓冲地带和风险消化机制,致使医患关系常常处于紧张状况。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仍普遍存在,这些始终是制约医患关系改善的“瓶颈”;另一方面,医药费用增长过快,2011年卫生总费用达24269亿元,群众就医负担加重,个人卫生支出比重要占到34.9%,比2010年降低了0.4%,虽有改善,仍不足以改变总体趋势,因而容易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转化为对医生诊治的不满,引发医疗纠纷。

(二)媒体片面的报道和错误的引导

长期以来,人们对一些医学常识、常见病的处理和医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特殊之处也不甚理解,而社会各界、媒体对该方面的知识普及作用也十分有限。况且,大众总是习惯性地将患者视作弱势群体,从同情弱者的角度出发,将医方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因涉及面广,受众面多,炒作产生的政治风险最小的特点也使医疗问题成为媒体报道的首选对象。一些媒体甚至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误导、歪曲人们对某些医疗过程的认识,在面对医患关系纠纷的时候,更不能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对事情真相进行客观报道。有时,媒体还片面把医患关系等同于为简单行为关系,过分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将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个别现象渲染成“行业常规”,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三)人文关怀精神淡化,伦理规范培养缺乏

由于市场化经济利益驱动,使得当今的医学界人文精神严重缺乏,我们曾经所继承和倡导的“医乃仁术”,希波克拉底精神、白求恩精神正逐渐沦落,个人功利主义不断增强。即使医生们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治水平不断增强,但那颗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心在不断衰退。有些医生往往只重视医疗活动中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药物、手术手段,没有把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服务人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的过程当中来,更谈不上为患者提供精神、感情和文化的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