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中国钢铁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5.3.1 世界钢铁行业发展基本现状及趋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钢铁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钢铁需求明显下滑,价格波动巨大,钢铁企业经营效益迅速下降,很多钢铁企业面临倒闭的威胁。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由于各国采取了积极的救市计划,例如中国的4万亿投资计划,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回升,带动钢材需求,特别是房地产、汽车等钢铁相关产业的振兴直接推动了钢铁企业的发展,钢铁行业形势逐渐变好。
(1)减产与削减库存并行。自从2008年4季度开始,全球各大钢厂纷纷开始减产和裁员,为了控制总产量,一些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钢企被关闭。例如,在2009年上半年,安赛乐米-塔尔裁员近万人,减产约45%,产品规模与利润下降接近50%。在美国,一大批高炉相继被关闭,美国钢铁公司7家钢厂只有2家正常运行,产能利用率不到45%。在俄罗斯,很多钢厂减产幅度达到40%~50%,裁员逾万人。与此同时,为了规避风险,全球主要钢厂消费区相继削减库存,库存水平达到最低水平。例如6月份美国服务中心钢厂库存下降至598万t,创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中国除外,虽然也采取减产降低库存来减少钢材总量,但库存量却远高于上一年同期。
(2)钢厂产能利用率呈快速恢复趋势。从2009年5、6月份开始,受益于各国的经济救市计划,全球经济逐渐回暖,对钢材的需求不断上升,钢铁产能利用率趋于恢复。从2009年5月至目前,全球粗钢产量环比出现明显的增长。伴随需求的恢复,各大钢厂适时宣布提价和计划重启闲置产能。欧洲重启高炉16座,北美和南美6座,独联体3座,亚洲5座,而且大多集中在三季度。各地钢厂的产能利用率也逐步恢复:日本从约55%恢复到60%~70%;韩国从一季度的70%恢复到80%~90%;浦项甚至达到了100%;安赛乐-米塔尔从平均不足50%逐步提高到70%~75%;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公司恢复到80%~85%;美国钢厂从45%左右恢复到约65%;独联体钢厂从45%提高到70%~75%,耶弗拉兹集团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100%。钢厂的经营状况也普遍好转,安赛乐-米塔尔自去年四季度连续三个季度亏损后,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新日铁、JFE和美国钢铁公司等的亏损面也逐步收窄。
(3)新兴市场引领国际钢铁业复苏。新兴经济体在这轮危机中率先恢复,引领了国际钢铁需求复苏和价格回升。全球主要产钢国中,2009年前11个月只有中国和印度的粗钢产量高于上一年同期。2009年以来,受益于政府低廉的贷款利率和政府在公路、港口、电网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增加,印度钢需求率先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自2月份开始,需求、产量和进口均出现回升,1—11月份印度粗钢产量为5 168万t,同比增长2.4%,需求增长逾7%。经济危机对非洲地区的打击相对较小,2009年非洲钢材需求也表现不错,带动了南欧出口。中国受政府刺激政策作用,2009年粗钢消费大幅增长,预计全年表观消费量将达到5.71亿t,较上一年增长26%。从全球主要地区的钢材价格表现看,新兴经济体的钢材价格回升较快。全球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下跌了0.5个百分点,北美地区下跌了7.7个百分点,欧洲下跌了15.1个百分点,而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则上涨了12.1个百分点。
(4)国外扁平材市场表现好于长材。受益于各国政府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推出,国际扁平材表现要好于长材,尤其是薄板表现最好,这与中国市场完全不同。2009年全球主要地区的建筑行业恢复缓慢,远远逊于汽车行业表现。不仅发展中国家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而且发达国家的汽车产销量也好于其他行业。日本汽车产量从5月份开始持续环比增长,11月份的产量创年内新高并略高于去年同期;欧盟的轿车注册量从6月份开始出现同比正增长,11月份的增长率达到26.7%;美国汽车产量同7月份开始增长,11月份仅比去年同期下降1.1%。相比之下,11月份美国新房开工量同比下降12.4%,而前10个月的降幅都在30%以上;10月份欧盟建筑业产出量同比下降6.7%;11月份日本建筑业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9.4%,而前10个月的降幅都在20%以上。
海外汽车行业的表现决定了薄板需求和市场走势好于长材。2009年5月份国际钢市开始触底反弹,截止到2010年6月,全球扁平材价格指数上涨了24.4%,而同期长材价格指数仅仅上涨了9.7%。美国热卷上涨了120美元/吨,冷卷上涨160美元/吨,螺纹钢上涨30美元/吨,线材上涨40美元/吨。欧洲热卷上涨了80美元/吨,冷卷上涨100美元/吨,螺纹钢和线材上涨50美元/吨。东南亚热卷上涨了110美元/吨,冷卷上涨160美元/吨,螺纹钢上涨70美元/吨,线材上涨40美元/吨。
(5)全球钢铁产品贸易萎缩,流向发生变化。2009年全球钢铁贸易环境恶化、贸易量明显萎缩,传统的贸易格局被打破。1—9月,全球钢出口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30%,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钢出口普遍下滑。2009年的贸易特点表现在:中国可能不再稳居世界第一大钢出口国地位;欧盟将成为主要的钢出口地区;日本和韩国争相扩大对中国出口;美国钢进口创自1991年来的最低水平;世界主要钢消费地区中东进口大幅减少;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埃及等建筑钢需求快速增长,西非、北非成为最活跃的钢进口市场。2009年1—8月,欧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钢出口国,净出口为650万t,相比之下2007年净进口1 650万t,2008年同期的净进口下降为420万t。美国前10个月的钢进口创自1991年来的最低进口水平。1—10月净进口大幅下滑至480万t,而2007年净进口2 052万t,2008年净进口仅为1 580万t。从进口来源和地区看,美国从北美、欧盟、韩国、土耳其、俄罗斯和中国的进口量同比均大幅下滑。俄罗斯和乌克兰以低成本优势在全球需求低迷时期仍获得较好的出口份额,继续稳居出口大国地位。亚洲依然是其最大的钢出口市场,对中国、中国台湾、越南、印度及菲律宾的钢材出口为上一年同期的两倍多,而欧盟则降为俄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日、韩争抢中国市场:1—10月份日本共出口钢材2 656万t,对前5大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销售继续保持增长,但对中国出口同比降近8%;而1—10月韩国钢铁出口达到1 679万t,同比下降5.5%,其中对中国的出口却陡增33.7%,达到433万t。土耳其对传统的中东和欧洲市场的出口降幅较大,相反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成为其新的出口市场,亚洲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巴西国内经济好转拉动建筑钢材进口猛增。2009年1—11月,有近3万t螺纹钢到港,而上一年仅为1 474t。进口资源主要来自土耳其、俄罗斯和中国,预计未来几个月进口还将进一步增长。
(6)原料投资不减,扩建项目重启。2008年底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宗原材料价格下跌和矿山企业资产缩水,给矿业并购提供了大好时机,2009年矿业并购规模超过了200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矿山投资热情尤为高涨,鞍钢、武钢、首钢和宝钢的收购动作令人瞩目,安赛乐-米塔尔等主要钢厂亦在寻求收购更多矿山,确保稳定的煤和铁矿石原料供应。在中国需求增加的拉动下,世界三大铁矿山计划重启扩建项目,并提高2010年的投资计划。淡水河谷2010年投资将达129亿美元,所有矿山均将满负荷生产,铁矿石产量将增至约3亿t。继续实施对北方系统和东南及南方系统的扩建,未来5年卡拉加斯矿年产能将新增1.3亿t,南方系统铁矿年产能将增4600万t。澳大利亚两大矿石供应商亦在加速产能扩建。必和必拓的“快速增长计划4(RGP4)”的关键部分纽曼采矿中心已于2009年11月投入使用,48亿美元的“快速增长计划5”的铁路项目能确保皮尔巴拉铁矿石产量每年增5 000万t。力拓2009年铁矿石产量将提高到2.1亿~2.15亿t,2010年资本支出将从原目标25亿美元增至50亿~60亿美元,皮尔巴拉地区铁矿石产量目标从之前确定的3.2亿t提高到了3.30亿t。
5.3.2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基本现状及趋势
1)基本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产业布局得到了调整,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优化,企业经营利润稳步提高。钢铁产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挥的支柱产业,其涉及的产业链很长,相关产业众多,对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钢铁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现阶段,中国钢铁行业主要呈现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高成本、高价格、高利润与高风险。
(1)高成本。从图5-3可以看出,在2005—2008年,钢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一直在上涨。在铁矿石、生铁、钢坯、废钢价格上涨的拉动下,加上煤、焦、电等燃料的涨价,中国钢铁生产成本上涨明显,例如2007年12月份,铁矿石平均采购成本为1 179.25元/吨,比上一年同期上涨94.1%,直接造成炼钢生铁成本上升31.05%。
依据目前的形式,预计中国未来几年内钢铁生产成本还会进一步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铁矿石价格继续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铁矿石人均拥有量过低、全球铁矿石供应量紧张造成进口难度加大;第二,由于国内取消原矿产资源费征收减免40%的规定等因素影响,资源性产品铁合金价格将有上涨趋势;第三,废钢价格可能继续上升;第四,煤、焦、电等能源稀缺造成的能源价格可能上升;第五,由于《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企业的用工成本将上升;第六,由于我国目前可能采取的从紧货币政策,会造成利息的上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会使钢铁企业的财务管理费用上涨。
图5-3 2005—2008年主要钢铁生产要素价格
上述钢铁生产成本继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钢铁生产规模将继续扩大,然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资源、能源消耗过大,加上这些行业的相对垄断,钢铁企业仍将处于劣势地位,钢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能源获取难度加大、成本进一步上升。因此,中国钢铁企业正进入一个高成本的生产周期。
(2)高价格。虽然金融危机造成钢材价格波动较大,但高成本必然成为钢铁企业提高钢材价格的理由。截至2010年第1季度,HMS1级废钢和碎废钢价格的上涨幅度达到100美元/长吨(1长吨=1.016 05t)。在中国,由于进口铁矿石、海运费、煤焦等能源价格上涨影响,中国钢铁价格涨幅明显,上涨幅度高于同期美国、欧洲等地区。另外,由于国内废钢价格将继续上升,电炉钢产量大的地区钢材价格将保持上涨趋势,并且蔓延到中国其他地区,造成全面钢材价格上涨。
至于家电行业等下游行业,由于发展形势较好,多数行业正处于高增长、高利润期,其经济效益好于钢铁行业,因此,钢材价格上涨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会对下游行业产生过多影响。同时,由于近几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带来的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在钢材价格提升的同时下游行业可以适当提高产品价格,减少钢材价格上涨的影响。
(3)高利润。企业成本的上升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可能促进企业赢利能力的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增长周期中,生产成本可能高于预期,造成企业产品价格上升的幅度有可能明显高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幅度。例如在2007年,虽然中国钢铁企业成本上涨了32.58%,但同时利润也增长了49.78%,,吨钢利润上涨高于成本上涨。而在2005年和2006年,虽然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上涨了,但由于上涨幅度小于预期,加上经济波动性没有2007年大,所以钢铁企业的赢利能力并没有上升,而是下降。
由于金融危机逐渐淡化,全球经济基本走出低谷,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加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家电行业等钢铁下游行业的振兴计划,使得对钢铁下游产业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调整钢铁行业计划,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使得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预示着中国钢铁行业将可能进入一个高利润的生产期。
(4)高风险。高利润一般伴随着高风险,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如下:第一,由于成本的上升,钢铁企业的EBITD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就连宝钢、首钢等国内大型企业都面临EBITDA利润率下降困境;第二,由于我国钢铁产能存在总体过剩,国家出台的钢铁产业振兴计划中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因此一些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排放超标的中小企业面临被关停的威胁;第三,随着铁矿石等资源价格的上升,一些钢铁企业由于资金的缺乏等原因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特别是靠购买钢坯轧材的企业或只卖钢坯的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第四,成本上升带来的资本支出提高,加上融资难度的加大,一些钢铁企业出现资金流动问题,不得不停建一些项目;第五,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不好等原因造成的经营效益低下,可能使企业面临被并购的风险。
总的来讲,高成本伴随着激烈的竞争,预示着钢铁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出现拐点,特别是纯钢铁贸易企业。面对新时期中国钢铁行业上述特征,中国钢铁企业要保持清醒,并积极采取对策。也就是说,低成本只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往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除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过度开发、不计成本破坏资源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钢铁行业的低成本不可能是永远的优势。更何况中国经济也会发展,中国经济实力会提升,消费能力也会相应地增强。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还具有一定的低成本优势,暂时利用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中国钢铁业是否能够利用这种优势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走向中高端钢材产品路线或差异化发展战略,进而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是钢铁企业进入新时期应对全球化竞争必须思考的问题。此外,低价格也只能作为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策略,并非长久之计。低价格可以作为企业进入市场初期的或应对竞争对手“入侵”时的阶段性策略。但产品低价格既不是中国钢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通行证”,也不是中国钢铁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制胜“王牌”。在国际市场,低价格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产品质量低甚至倾销,在运费、汇率以及市场变化中也难以规避风险。
2)发展趋势(www.daowen.com)
尽管目前各国经济恢复速度不尽相同,但全球经济基本已经度过了危机中最困难的时期,当前及未来,各国共同面对的是后危机时代如何进一步巩固既有成果,推动经济复苏步伐,加强经济活力的问题。从2010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可以预见2010年仍将是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之年,但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将有利于钢铁业的恢复与发展,但恢复进程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和障碍不容忽视。
(1)国外经济缓慢复苏有望带动国内钢铁出口增长。世界银行2010年1月21日公布预测信息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平缓,2010年世界经济GDP将由2009年的负增长2.2%转为正增长2.7%,2011年将增长3.2%。预计发达国家整体2010年增长率为1.8%,2011年为2.3%,发展中国家整体2010年增长率为5.2%,2011年为5.8%。同时,预计世界贸易量2010年将由2009年下降14.4%转为14.4%,2010年将转为增长4.3%,2011年增长6.2%。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1月26日最新预测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进入比预期更为强劲的复苏,同时金融体系已稳定,系统性风险继续减弱。IMF将2010年世界经济增幅预期调整至4%,较其在2009年10月的预期值上调了0.75个百分点;2010年下半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趋势将稳固下来。
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2010年,全球贸易量和投资将呈现恢复性增长,除中国以外的诸多国家钢铁业经历了去库存化后,需要重建库存,因而钢铁需求将逐步回升。国际钢协在第43届年会上预测,2010年全球钢需求将适度增长,需求量将较2009年增长8.7%,恢复到2008年水平,达到12.1亿t。中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全球经济继续复苏将有望带动中国钢铁出口量的增长。
良好预期的背后我们更应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脆弱,很不稳固,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再次出现衰退也并非毫无可能。受金融危机及实施大力度刺激政策的影响,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财政状况趋于恶化;危机影响下反应相对滞后的失业率攀升状况在多数国家尚未出现改善,甚至仍在恶化;从危机阴影中走出后,各国政府将适时考虑推出刺激政策的退出方案,拉动经济的政策引擎将减弱,这些因素都将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速度和质量,未来全球经济运行仍存在波动风险,不利于钢铁需求快速、稳定增长,低迷的国际需求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钢铁业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尤其是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频发,更加大了中国产品出口难度。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只有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才是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中扩大产品出口的有效途径。
(2)国内经济继续向好发展将持续拉动国内钢材消费。从目前情况看,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是相对积极和宽松的,政府也不会进一步加大经济刺激政策力度,宏观调控的重心将转移到完善、补充已出台的政策和加快结构调整上来,以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积极的宏观政策、内需结构的调整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将有利于钢铁业及其上、下游行业进一步复苏。基于此,可以认为国内钢铁需求仍将保持增长。
第一,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用钢需求主力。从最大的用钢行业——建筑业来看,2009年,由于刺激房地产消费政策的实施,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强劲恢复,从第3季度开始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出现回升,之后加速增长,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房源断供的过热现象。对此政府加强了对市场的政策调控,其重点是增加供给,平抑房价,促进供需平衡。因此,在相关政策推动下,2009年的在建房产项目,以及部分未开工土地的房产建设项目将稳步推进建设施工,其用钢需求仍在2009年的水平上保持增长。此外,虽然关于房地产的“国十条”已经颁布,但政策实施的效果尚不明朗,住房刚性需求仍将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此外,2009年末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上提出了“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因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二、三线城市及小城镇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将加快建设,城镇化建设也是拉动钢铁需求增长的一个方面。
第二,制造业加快复苏,板材需求大幅提升。首先,从汽车业发展来看,2010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得到了延续。根据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底结束的“汽车下乡”政策将延长实施至2010年年底;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尽管优惠幅度减少了一半,但仍将使购车者受益;此外,2010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也进行了调整,补贴力度有所加大,单车补贴金额标准提高到5 000元至18 000元。同时,工业的复苏将使重卡、大中型货车、大客的产销出现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速在10%左右,有望达到1 500万辆,从而汽车生产用钢需求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其次,2010年家电消费刺激政策得以延续并加强。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家电下乡”政策继续实施,并将大幅提高下乡家电产品最高限价,进一步完善下乡家电产品补贴标准和办法;家电“以旧换新”在2010年5月底试点结束后继续实施,并在具有拆解能力等条件的地区推广实施。刺激消费政策的延续和扩展,以及商品房销售大幅增长所产生的家电采购需求,将使2010年的家电消费需求增长,进而推动家电行业的生产,进而产生较好的用钢需求。此外,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向好发展,工业生产不断复苏,机械制造业出口量有望回升;加之国内基础设施项目大规模施工建设的开展也将对工程机械产生较大消费需求。这些都将拉动机械制造业生产的恢复。因此,下游机械制造业生产恢复增长将极大拉动板材类产品的消费需求。
第三,需求结构有所微调。总体来看,近年来,中国钢材需求中长材比重高于板材的大体格局在2010年将继续维持,但是随着汽车、家电、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对板材需求的增长,2010年板材需求比重将较2009年水平有所提升,需求结构出现微调。此外,《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到2010年,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的目标”,因此,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升级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带动长材中建筑钢材的消费结构逐步实现升级换代。
(3)产能扩张减缓,产能利用率维持相对高位。2009年,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09年4月份以来,相关指导和监管政策密集出台,要求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现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国土部、环保部、银监会等10部门将层层把关,从项目用地、环评审批、融资信贷、资源配置等方面全面监控产能扩张;此外,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在加紧推进中: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政府严控产能新增,加速落后产能淘汰的决心和力度之大可见一斑。在政府部门前所未有的大力监管之下,中国钢铁产能扩张速度将受到抑制,产能增长速度将趋缓。截至2009年末,国内长材产能利用率已基本恢复至90%,板材产能利用率超过了80%。2010年钢铁需求将保持增长而产能扩张减缓的预期下,2010年国内钢铁产能利用率仍将继续提升。
(4)钢价波动上行,涨幅有限。钢材价格在2009年经历了大幅震荡波动,价格向上运行的趋势已经确立,并将在2010年得到延续。而钢铁需求将保持增长,以及铁矿石、冶金焦等原燃料价格和海运费价格将上涨是支撑2010年钢价上涨预期的主要因素。但经历2011年金融危机冲击后,市场对钢材价格合理区间逐渐形成共识,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恢复增长过程中对钢材价格的承受力也有限,钢厂单方面提价推动的价格上行将难有旺盛市场需求作支撑。因此未来钢材价格将是在成本上涨支撑下的“理性”利润范围内运行,钢价上涨速度和力度将受到抑制。不过钢价向上运行过程中仍不能忽视市场波动风险。其波动风险之一是国内外经济复苏过程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对市场稳定运行存在的影响;之二是钢材期货市场价格走势以及铁矿石谈判双方的博弈将对现货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产生影响,加剧钢材价格波动;之三是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矛盾仍可能阶段性加剧,对钢价产生滞涨作用;之四是钢贸商囤货、抛售等行为将对钢价运行“助涨助跌”。
(5)行业赢利水平有望继续提升。从2010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受需求增长和钢材价格上涨的推动,钢铁企业经营状况初步得到改善,企业亏损面有望继续收窄,企业赢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但由于生产成本上涨,钢价上行空间受限,钢材产品毛利率回升幅度也将有限,从而将影响到企业利润率水平提升。预计2010年钢铁行业整体赢利状况将恢复至历史平均水平,但难以再现2008年高额赢利状况。危机爆发以来,内需拉动下的钢材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部分大中型钢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适当发展了长材生产,以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这些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原材料获取方面均较小型钢企优势更为突出。因而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后的大中型钢企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预计其在2010年赢利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升。而小型钢企2009年利润率水平最好,但在2010年,受生产成本上涨的拖累及部分长材消费市场份额被大中型钢企分割,其利润增幅可能低于大中型钢企。
(6)兼并重组将大大提速。《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要在2009—2011年这三年的实施期内钢铁业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 000万t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 000万~3 000万t级的大型钢铁企业”。2009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进展较前两年明显减缓,不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力度却在不断加强。相关部门反复审核并修改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条例》在2009年多次推迟出台,而这一指导性文件有望在2010年尽快推行,这将一定程度上为钢铁业重组进程扫清体制、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障碍,引入市场化手段,鼓励和推动钢铁企业跨区域重组。另外,淘汰落后产能的推进,钢铁行业实施行业准入制度,也将推进重组进程。可以预见,未来两年钢铁业重组将频繁出现大动作、大成果。
5.3.3 中国钢铁行业的基本竞争格局及问题
钢铁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多,占GDP总值的8.8%左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5.678亿t,同比增长13.5%,在全球粗钢产量排名前108家企业中有51家来自中国;粗钢消费总量达到5.6亿t,同比增长11%,远远大于全球其他地区平均增长率。
在钢铁行业中,资产拥有度与产业规模大小将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的竞争力,中国钢铁产业连续十几年世界第一,并将长期保持规模领先优势。由于我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的出台,要求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在全国钢铁产量得到控制的同时,产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将形成几家特大型钢铁龙头企业与一批大型钢铁企业,直接提高了我国与少数发达产钢国之间的竞争力,但同时大型钢铁企业与国内中小型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虽然没有规模优势,但对国内钢铁行业产能与价格等也会造成较大影响。
对于中国钢铁产业的预测,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钢铁产量已到了顶峰,未来一段时间钢铁总产量将得到控制;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期,对钢材的需求仍非常大,再加上全球经济的回暖,未来钢材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虽然中国钢铁行业对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中国钢铁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能的无序扩张。在1949年全国粗钢产量只有15.1万t,到了1996年首次达到1亿t,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0—2005年,被认为是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最快的5年,中国粗钢产量增幅基本保持在20%以上,其中增长最快的2004年,增长幅度达27.2%。总量的增长一方面是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盲目无序扩张的问题。
(2)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仍然缺少机制保证。中国钢铁企业数目众多,现有粗钢生产企业达到500多家,但企业总体生产规模过小,大型钢铁企业影响不够。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加快了中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2008年,山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等大型钢铁集团先后挂牌成立,前十大钢铁厂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5%,其中河北钢铁集团在2009年钢铁产量达4 020万t,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企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仍然过低。2006年韩国仅浦项一家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66%,日本前4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4.29%,而2009年中国最大的5家钢铁企业的粗钢总产值为16 502万t,仅占全国总量的29%。产业集中低不利于钢铁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直接影响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而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与中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有关,钢铁行业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这些都需要政府的积极调整和相应的配套政策的支撑。
(3)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从中国钢铁产品结构来看,主要产品集中在棒材、线材、板材等,产品同质化问题较突出,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过低,产品结构急需调整。在中国,钢铁产业一旦出现某种产品销售热,就会吸引其他钢铁企业的跟进,出现大量类似产品充斥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演越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会出现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而钢铁企业调整生产的难度一般较大,需要一段过渡期,因此产能过剩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钢铁企业应该避免出现产品同质化,根据企业自身优势,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走差异化道路,在产品类别、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差异化竞争优势需要企业在时间、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大量投资,以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应该积极投资高附加值产品,这既是企业走差异化竞争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又能为企业带来高收益。
(4)钢铁企业信息化亟待加强。企业的信息化能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之一。虽然目前中国很多钢铁企业都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中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差距较大,有待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5)资源进口依存度大。铁矿石是钢铁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材料,铁矿石控制能力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的生存发展。中国的铁矿石资源人均拥有量明显过低,且品味过低,开产成本过高,投资开发效益不高,因此钢铁企业需求的铁矿石主要依靠进口,尤其是近几年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09年进口铁矿石达到62 778万t,占当年国内铁矿石总用量的75%以上。而目前铁矿石出现价格上升、进口难度加大的趋势,对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