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与产业规模大幅提高的同时,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迅速增加,环境压力也日趋加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突出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由于近年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钢铁产业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5.2.1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资源约束
1)铁矿石威胁产业安全
铁矿石是钢铁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是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从世界铁矿石资源分布情况看,中国铁矿石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是世界十大铁矿石生产大国之一,但资源禀赋条件较差,铁矿石储量中大都属于贫矿和难选矿,而且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采选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截至2002年底,中国保有铁矿产地1995处,保有资源/储量578.72亿t,其中保有储量118.36亿t,基础储量213.57亿t,资源量365.15亿t。铁矿资源丰而不富,贫矿多、富矿少,已探明储量中97.2%为贫矿,富铁矿石仅占2.8%。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约有1/4为难选冶的铁矿石。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而且,铁矿石品位每5年下降一个百分点。此外,中国铁矿石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辽东、冀北和川西地区(如鞍山、本溪、攀西、冀东、五台、宁芜、包白、鄂西等区域)。有资料显示,中国铁矿石资源格局已基本探明,今后难以找到大型富铁矿床,即使有新铁矿床发现,其开发利用条件也不比现有资源好。从总体来看,与国外储量巨大、品位高、采运方便的铁矿资源相比,中国的铁矿资源呈现人均储量低且消耗快、矿石品质差品位低、采运困难等特点。因此,中国后备铁矿资源增长潜力不大,储量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保有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1995—2000年期间,中国钢铁产业所消耗的铁矿石量,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控制在3亿t以内。但进入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到来,钢铁需求旺盛,铁矿石消耗量加速增长,对铁矿石需求急剧增加,屡屡创出新高。2001年,中国钢铁产业消耗原矿石突破3亿t,达到3.09亿t,比上年增长5.7%。2002年,消耗原矿石3.44亿t,同比增11.2%。2003年上升到4.11亿t,同比增长了19.4%。2004年增加到5.07亿t,同比增长了23.4%。在1995-2004年的10年间,中国铁矿石消耗量增长了67.3%。中国矿山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铁矿石原矿产量也以超过25%的比例高速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铁矿石4.2亿t,增长36%,占世界总产量的32.4%。2006年产量增速更是升至40%,达5.88亿t。自2003年以来,国内铁矿采选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920亿元,铁矿石年产量从2003年的22.61亿t增加到2009年的8.8亿t,年均增长超过20%,中国铁矿资源供应能力明显提高(表5-1),但国内生产的铁矿石仍不能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不得不增加进口铁矿石,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2006年铁矿石进口量达到3.26亿t,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45%以上,占中国钢铁产业所需铁矿石的50%以上。如此高的铁矿石消耗量特别是巨量进口,在世界钢铁业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进口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导致全球铁矿石价格飞速上涨,给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表5-1 近年来中国铁矿石产量(单位:亿t)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导致铁矿石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内铁矿石资源禀赋不佳,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铁矿石需求。为了填补铁矿石需求的缺口,进口一直是中国钢铁产业采取的主要手段。中国在2003年超过日本和欧盟,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被称为“全球吸铁石”。此后一直保持着世界铁矿石市场需求的老大地位,绝大部分世界铁矿石市场的增量部分都由中国钢铁企业所吸收。这表明,中国钢铁产业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全国铁矿石进口量逐年保持大幅度增长,1990年为1 419万t,1995年为4 115万t,2001年陡增为9 230万t,进口依存度为38.3%,比前一年增长2 200多万t。2002年比2001年增长20.8%,达到1.12亿吨,进口依存度为42.1%,进口量新增量占世界铁矿石贸易增量的65%。2003年达到1.48亿t,进口依存度升至44.7%,进口量新增量超过世界铁矿石贸易增量的80%。2004年一举突破2亿t,两年翻了一番,达到2.08亿t,对外依存度为52%。2005年进口2.75亿t,占国际海运贸易量的43%和中国铁矿石消费量的57%。2007年增长17.4%,达到了3.26亿t。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增加大约8倍,进口依存度上升35个百分点,达到70%。如表5-2所示。
表5-2 近年来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单位:亿t)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从中国铁矿石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来看,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1981—1985年属于基本平衡阶段,这一时期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低于10%;1986—1991年属于一般依赖,依存度在10%~20%;1992—1997年属于中度依赖,依存度在20%~30%,1998—2004年属于高度依赖,依存度在30%~40%;2005—2007年属于极度依赖,依存度在50%以上,中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呈刚性上升的态势。
20世纪90年代,国际铁矿石市场经历了持续10年的低迷期。由于钢铁行业整体不景气,国际铁矿石需求萎缩,价格也始终在低位徘徊。进入新世纪,由于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钢铁产能急剧扩张,带动进口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引发了全球范围铁矿石资源供不应求,拉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另外,从2000年开始,国际铁矿业进行了大规模兼并和收购,形成了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大铁矿业巨头掌控着国际铁矿石市场上产量的30%、海运量的70%以及贸易量的75%。国际铁矿业的寡头垄断,也加剧了铁矿石价格的飞涨。据统计,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铁矿石协议价格分别上涨71.5%、19%、9.5%和65%。2010年4月印度矿到岸价最高涨至近200美元/吨,比年初涨近40%;万众瞩目的二季度国际铁矿石谈判63.5%粉矿价格定为123美元,比上一期基准价格上涨近100%,每吨钢材铁矿石成本上涨近600元,见图5-1。
图5-1 2009年以来中国铁矿石价格波动(单位:美元/吨)
资料来源:WIND,英大证券
注:唐山矿为唐山铁精粉(66%湿基不含税)价格;印度矿为印度发往日照港粉矿(63.5%湿基含水量)到岸价格;长协矿为皮尔巴拉粉矿(63%湿基含水量)与当期运费之和。
同时,国际矿业巨头们纷纷开始扩产,并把新增加的产量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导致海运价格不断上涨,钢铁生产企业的成本连年大幅度上升。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剧,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一旦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不能有效获得国外铁矿石资源的供应,中国钢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将会受到影响。
此外,焦炭和废钢价格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涨幅,比如唐山二级冶金焦从年初1 900元/吨涨至5月最高1 980元/吨;上海废钢(含税价)从年初2 750元/吨涨至4月最高3 150元/吨,幅度为14.5%。由此可见,中国高速发展的钢铁产业未来面临的最大风险将是铁矿石资源的短缺。如果铁矿石的价格突然上涨,或者进口铁矿石的供给不足,将很大可能给中国钢铁产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www.daowen.com)
另外,钢铁产业需要的其他矿石如锰矿,进口量已占45%,而铬矿基本上全部依靠进口。以至于一些不怀好意的西方咨询机构和媒体纷纷推出报告说,“中国已经变为一只张着大口的狮子,似乎要把世界上的金属原料资源一扫而光”。
2)焦煤资源相对不足
尽管中国富含煤炭资源,但是钢铁生产中需求量最大的两个煤种主焦煤和肥煤却比较缺乏。中国焦煤资源并不丰富,已探明可采储量仅为约400亿t,其中主焦煤和肥煤分别为84亿t和51亿t;此外焦煤在中国分布不均,如山西就占全国的54.5%,而沿海地区的钢铁产业虽然发展较快,焦煤资源却十分稀少。由于钢铁行业的产能不足,需要大量外购焦煤,导致行业原料供应的波动。无论是用于炼焦的焦煤、动力煤以及原料焦煤,都保持着很大幅度的增长。中国最大的焦煤生产商——山西焦煤集团将承担未来中国主要的焦煤生产。重点钢铁企业的煤炭需求将更多得到满足,而众多中小地方钢铁企业则很难获取长期稳定的焦煤供应。
目前,中国的焦炭生产主要集中在专门的炼焦企业和钢铁企业。钢铁企业生产的焦炭约占全国总产量50%,但其焦炭消耗量却占焦炭总消耗量的70%以上,必须大量外购。同时,由于钢铁企业新建焦炉速度低于国内新高炉投产速度,因而钢铁行业煤炭外购的比例将会提高。山西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焦炭生产、供应和出口基地,其煤炭总产量是全国产量的33%,生产能力已在5 000万t以上,对国内市场供应量占全国省际焦炭调出量的70%,对国外市场的出口占全国焦炭总出口量的70%。但是,山西省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输能力还无法满足炼焦煤运输的实际需求,在全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和焦炭需求迅速增长的形势下,全国焦炭市场的供应将受到山西省对外运力紧张程度的较大影响。
近年来,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煤炭供应紧张,价格不断上涨。根据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资料,钢铁产业是国内焦炭消费的最大行业,约为焦炭总消费量的62%~66%,用煤量约为煤炭总产量的15%。为了缓解成本压力,钢铁企业采用了一些低质量的焦煤,导致焦炭质量下降。
3)水资源短缺
中国的水资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水污染问题突出。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世界排名第82位。专家预测,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中国人均水资源将降为1 750m3,逼近水资源紧张的国际公认标准。中国城市缺水问题突出,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110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年缺水总量为60亿m3。
钢铁产业耗水量高,污水排放量多。目前,钢铁产业年耗水量超过全国工业用水总量20%。华北和东北水资源短缺,当地钢铁产业的用水问题突出。例如,河北省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缺水的县有20多个,400~500万人饮水困难,而该省钢产量占全国的1/5。
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由于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凸显,将成为制约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各个地区的钢铁企业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程度有差异,南方区和外流区的水源相对较足,可以满足当地钢铁企业发展的需求。北方区和内陆区的水资源则比较匮乏,难以支撑当地钢铁企业的发展。在中国,钢铁产业52%的产能集中在缺水区域,必须通过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4)运输能力不足
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钢铁产业的原料和产品的输入、输出对铁路和水路运输能力形成很大的需求。通常,钢铁企业生产1t钢的同时,相应地需要5t的运力。目前,钢铁产业的大宗运输主要通过港口和铁路进行,然而,中国铁路的发展仍不能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近年来,中国钢铁产业增长迅速,连续几年增速超过20%,而中国铁路货运量年均仅增长2%左右,部分主要的铁矿石运输干线处于超饱和使用状态,钢铁产业的高速发展与铁路运输能力的矛盾越来越大。而港口、码头和货场等处的滞港、压港现象也很严重,因为这些场所的基础建设还不能与目前的生产水平相匹配。
煤炭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煤炭运输也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中国钢铁企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一些地区的钢铁企业用煤需要运输。近几年内,中国煤炭运输偏紧的状况还难以改善,运输体系仍将比较被动。在中国钢铁行业布局中,有一些是与煤炭产地相结合的,但是,钢铁企业中重要的原料焦煤大都需要从山西外输,因此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着一些运输运力限制。
5)土地资源减少
中国人口众多,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虽然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毕竟中国耕地只有18.27亿亩,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而且,中国的耕地还在继续减少,土地粗放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新建用地规模急剧扩张、结构不尽合理,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制约钢铁企业的发展。
5.2.2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约束
钢铁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交通、住房、能源传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但钢铁产业又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钢铁行业是中国特别监控的6大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之一。2008年中国生产1t钢材约要消耗23t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石、煤炭、熔剂类矿石、水和合金原料等)。钢铁工业消耗的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8%(图5-2)。工业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占中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国的9.2%,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SO2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37%。
图5-2 2008年钢铁企业耗能占全国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另一方面,中国钢铁工业能耗与三废排放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同发达国家相比,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29.93kgce/t,吨钢可比能耗609.61kgce/t;2008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90kgce/t,较2007年减少了30kgce/t,同比下降4.84%。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钢铁产业急剧增长,一批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生产规模小的中小企业纷纷建立,不但造成产能过剩,而且还导致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到目前,约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1亿t和落后炼钢能力5 500万t。这些企业往往效率低、容量小、污染重,相比大型企业,其单位能耗一般要高10%~15%,物耗高7%~10%,水耗高约1倍,SO2排放量多3倍以上。如果淘汰这些落后的钢铁产能,一年可节省标准煤500万t,水1亿t,少排放SO240多万t。有利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实现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实现中国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日益明显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压力,通过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一方面提高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总体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