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陇南地震暴雨泥石流灾害研究

陇南地震暴雨泥石流灾害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件五武都区现存碑刻中有关地震、暴雨、泥石流灾害的文字资料一、武都区现存碑刻中有关地震灾害的文字资料:1.《建修傅王庙碑》:“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将值天晓,忽逢地震,凡山冢崒崩之处,莫不高崖为谷,深谷为陵矣。而傅王庙对面山崩地裂数十余亩,其势实压尽左右两村而不难。”此碑不仅记述了光绪五年大地震,而且记述了光绪七年饥荒,以及当时震后暴洪、泥石流灾害,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陇南地震暴雨泥石流灾害研究

附件五 武都区现存碑刻中有关地震暴雨泥石流灾害的文字资料

一、武都区现存碑刻中有关地震灾害的文字资料:

1.《建修傅王庙碑》:“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将值天晓,忽逢地震,凡山冢崒崩之处,莫不高崖为谷,深谷为陵矣。而傅王庙对面山崩地裂数十余亩,其势实压尽左右两村而不难。”

按:《建修傅王庙碑》刻,光绪七年夏立石,碑高105厘米,宽74厘米,厚9厘米。圆首,线刻云龙纹环绕,刻画模糊,碑首上正中镌刻印文“流传万古”。正文楷书26行,四周以蔓草纹围边,碑制古雅。(图95)

2.《重建碑记》:“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复地震奇灾,庙宇倒塌无存,竟留正殿一座,而墙垣尽倒,风雨莫蔽。”“而遭三年大旱,人人困苦无力,无可奈何。”

img116

图95清·光绪《建修傅王庙碑》

按:《重建碑记》碑刻,光绪七年夏六月立石,碑高115厘米,宽65厘米。圆首,碑额楷书,“重建碑记”四字从左到右一字排列,以线刻四朵祥云和一朵六瓣荷花纹环绕,清新淡雅,不与众同。正文楷书24行,四周以细线纹围边,先碑文人名汇于一碑。由阶州直隶州儒学生员李士彦同侄男生员庚永昌撰文,后学玄孙李殿元书丹。此碑和上碑均记述了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大地震,可以作为重要的历史旁证;参见本书第106至108页。同时,本条还记述了地震后三年大旱的情形,可以看做陇南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重要记录。(图96)

img117

图96清·光绪《重建碑记》

3.《重建圣母碑记》:“约数年,光绪丁丑,时值大荒。”“至乙卯五月十二日寅刻,地忽大震。上下数百里山崩地裂,民区寺庙,一切荡然。未至数旬,六月朔,暴雨猛发,西北山水几危我庄。”

按:《重建圣母碑记》碑刻,光绪十年立石,碑高110厘米,宽75厘米,厚14厘米。圆首,碑额为线刻二龙抢宝图案。碑四周以圆圈波浪纹饰边,正文楷书27行,以横竖方格界栏等分书写,作者为庠生庞见龙。此碑不仅记述了光绪五年大地震,而且记述了光绪七年饥荒,以及当时震后暴洪、泥石流灾害,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图97)

img118

图97清·光绪《重建圣母碑记》

二、武都区现存碑刻中有关暴雨、泥石流灾害的文字资料:

1.《祥渊庙碑》:“武阶为州,倚山并江。旧治北山之上而艰于水,岁有迂回之灾。五代时移就山矣,而水患滋焉。盖白江横其前,赤沙翼其左。于是作长堤以为城之护,由来久矣,堤自西而东七百有七丈;赤沙之堤,复自北而南二百四十有五丈。……决坏堤阏,民受敝矣。”“淳熙十年,□□封神惠泽侯,以宠□之帮属。夏潦之霪,□□□□,惠乃具祷于神,其应如响。”

按:《祥渊庙碑》,南宋绍熙四年(1194)立,碑高116厘米,宽68厘米,厚23厘米。圆首,线刻二龙纹蜿蜒环绕,刻画工细,栩栩如生。碑额篆书,双行竖排四字,铁画银钩,有秦篆遗意。正文21行,隶书,剥蚀较重。(图98)

2.《新修广严院记》:“至嘉祐中,改赐今名。绍兴中,为涨潦啮坏,无尺椽寸瓦留者。”

按:《新修广严院记》碑刻,南宋淳熙十五年(1199)八月十二日立石,碑高180厘米,宽120厘米,厚23厘米。圆首,线刻二龙纹环绕,刻画流畅,栩栩如生。碑额隶书,双行竖排六字,雅正清新。正文楷书,29行,以蔓草纹围边,由从事郎就差阶州州学教授魏鲸撰文并书,楷法精绝,笔意畅达,体式开张,兼有行意。(图99)

img119

图98南送·绍熙《祥渊庙碑》(www.daowen.com)

img120

图99南宋·淳熙《新修广严院记》

另,广严院为当时著名佛教寺院,位于福津谷,即今武都区三河乡大安庙。碑文所述,寺庙为绍兴年间白龙江暴洪所毁寺庙情状。

3.《万寿山观音祠记》:“绍熙三祀春二月,□□□□丞郡。明年复六月,北溪大涨,公登城视之,大石如群羊,奔走前导,洪涛随至,山立雷震,长堤数十丈,一瞬而尽。顾父老曰:溪之患,如是烈哉!父老再拜:溪自赤沙来,势甚建瓴;至城东,以卧龙山障之,水由城中行。祥符,太守断卧龙,落冈数百步,直流而下,患稍息矣。然湍暴如此,岁将触浮而西入,一旦捍护稍怠,则一城生齿不葬鱼腹,得乎?是患犹在也。况堤防虽设,旋萁旋决,患无有终矣!公曰:二百年间,智殚力竭,要非人力所能及。”

按:《万寿山修观音祠记》碑刻,南宋庆元五年(1200)六月立,碑高117厘米,宽73厘米,厚18厘米。为从事郎前知兴元府褒城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张寅撰文,承议郎宜差通判阶州军州兼管劝农营田事赐绯鱼带刘震书丹并篆额。圆首,碑额篆书,双行竖排八字,用笔刚直,结体省简,饶有古意。正文25行,楷书,保存相对完好。(图100)

另,万寿山,据该碑文:“父老因指城上小峰曰:此断岗余址,所谓万寿山也,”当在今旧城山头某处,按照当时人们之观念,修寺庙供奉观世音,祀之以镇江河也。故而后文则曰:“越明年春,公代去。逮夏六月辛亥,雨滂注;夜半,大声作如雷霆。黎明视之,北流徙而东矣。自此,狂澜怒涛,无复西顾。一城数十万众,遂逃湮垫。盖数百年之患,一朝而去。邦人惊顾曰:此观音大士之力也,而公之赐也。”将北峪河偶然改道之奇迹,归之于观世音之保佑和太守之恩赐了。从此,亦可见早在宋代时北峪河为患之烈。

img121

图100南宋·庆元《万寿山修观音祠记》

4.《重建后寺始末》:“清光绪十六年六月十五日,白龙江冲河堤水入,武都城遭大水灾。”

按:《重建后寺始末》碑刻,现存清真寺,碑文所载,可补史志之缺。

5.《西亭南楼碑记》:“药王洞圣地也,奈去岁秋雨连绵,殿后北山崩其一角,以故山门荡然,诸处瓦解,其何以绥神?”

按:《西亭南楼碑记》无立碑时间,以碑为方形素纹,及石质书文特征综合判断,当为明代石刻。碑高102厘米,宽56厘米,厚13厘米。(图101)

img122

图101明(?)《西亭南楼碑记》

6.《创建护城石堤记》:“顾城南白龙江,水势澎湃,直泻千里,逼临城隍。昔之人筑土堤以御狂澜,然时筑时圮,损塌靡常。当夏秋之际,洪流泛滥,堤崩水决,浸漫入城。南城居民,每存蛙灶之患。……水患岁警,深切民隐,余心忧之,愧未遑也。”“今秋霪霖水涨,几至漫堤,竟无崩溃,视前之一洗无遗者,已察觉较胜矣。然犹不能无虑焉,沿江而南,为全城樵薪之薮,往来藉船以渡,水急船溜,每多冲突;而上江复有木筏,顺流直抵堤岸;其冲突之势,更十倍于船,不无水滴石穿之惧。”

按:《创建护城石堤记》碑刻,为阶州州守闽中何道升所撰,记述了清代创建白龙江石堤事,由此可见当时白龙江汛情对于武都城威胁之情状。

7.《重建武阶南浮桥碑记》:“至秋潦淫溢,巨浸滔天。又岌岌乎有沉灶之忧矣。此白龙江大利大害也。捍江之利,非桥堤不为功。”“继此,有折桥,有平桥;折桥状如垂虹,涉者有薄冰临渊之惧;平桥冬建夏撤,一岁间利涉者半,长濡者半,均不若舟桥之为利安且久矣。”

按:《重建武阶南浮桥碑记》碑刻,为阶州州守池阳侯于唐所撰,记述了清代重建白龙江浮桥事,从中既可见白龙江水患之烈,又可见当时所建桥之形式,对于水利桥梁研究均具史料价值。

(本节内容根据刘可通先生建议,由高天佑执笔补入,文图根据政协陇南市武都区委员会编《武都区历史文化大观》续集选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