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陇南历史沿革与人口分布
人文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指探讨人文地理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人文”二字是相对“自然”而言的,它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现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其中理论部分主要是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专论部分则包括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本书所谓“人文地理”是一种泛称,主要是指陇南市区域内历史沿革、行政区划演变、人口发展与分布等内容,意在为读者深入了解历史时期陇南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一个历史、政治与人口背景,借以显示重大自然灾害对于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传统的人文地理学正是以小区域历史人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但我们所强调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建设研究,而是重在显示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与重大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陇南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较早,而且历代变革频繁,有时郡、县侨置重叠,有时卫、所、州、县交错并存。元明清时期,因设置有不少土司,与州县分治;加之战祸、灾情、政局变动,以及人口迁徙等原因,州县时设时并,治所时有迁移,所以行政建置沿革非常复杂。现按历史时序,对历代行政区划与人口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秦汉时期
本市秦代即有地方行政建置。最早见之于史料者有西县(治今礼县红河乡附近)、武都道(治今西和县洛峪)、下辨道(治今成县广化村)、故道(治今两当县杨店)4个县级行政建置,其中称“道”者,是因为境内除汉族之外,尚有其他少数民族,亦即《汉书》所谓“县有蛮夷曰道”。(图17)
图17 秦陇西郡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置武都郡,郡治武都道,辖9县(道):武都道、上禄县(治今西和县上六巷)、故道、河池(治今徽县伏镇)、平洛道(治今康县平乐)、沮县(治今陕西略阳县东)、嘉陵道(治今礼县雷坝附近)、循成道(治今成县镡河附近)、下辨道(治今成县抛沙镇广化村)。境内之西县、氐道(治今天水市秦城区平南、大门一带)、羌道(治今舟曲县西北及陇南市宕昌县一带)属陇西郡,阴平道(治今文县西)属广汉郡。(图18)
图18 西汉益州刺史部(前206—公元25年)
东汉时期,武都郡辖7县(道):武都道、下辨道、上禄、河池、故道、沮县、羌道。郡治由武都道(今西和洛峪)移置下辨道后,属县由西汉的九县精简为七县:下辨道、武都道、上禄、故道、河池、沮、羌道。省减嘉陵道、平洛道、循成道三县。羌道由陇西郡改属武都郡,西县由陇西郡改属汉阳郡(由天水郡改名),氐道仍属陇西郡。阴平道由广汉郡分置广汉属国都尉,治阴平,辖三县:阴平道(今文县)、甸氐道(今四川九寨沟)、刚氐道(四川平武)。
三国时期,魏、蜀争相掠夺陇南人口。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人口30多万入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又移至兴平县小槐里。诸葛亮亦迁移西县人口1000余家还居汉中。后又有武都王苻健率众入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白水,陇南即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所以,三国时期,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山县,亦属武都郡。(图19)
图19 三国(220—265年)
西晋时期,武都、阴平2郡均属秦州。武都郡辖5县: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阴平郡辖2县:阴平、平武。十六国时期郡县大都属仇池国,与氐族仇池政权先后存在者,还有宕昌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几个地方政权,地方行政机构比较混乱。(图20)
图20 西晋(265—316年)
北魏灭后仇池国政权之后,于正始元年(504)置南秦州于洛峪,辖领先后所置6郡18县:天水郡治平南,领3县:平南、平泉、平原;汉阳郡治兰仓,领2县:谷泉、兰仓;武都郡治石门,领4县:石门、白水、东平、孔堤;武阶郡治赤万,领3县:北部、南五部、赤万;修城郡治广长,领4县:平洛、柏树、下辨、广长;仇池郡治洛峪城,领2县:阶陵、仓泉。这一时期,郡县重叠错综,大部分县城昔日所在地,现今已不可考。例如,《魏书·地形志》中,就有两个武都郡、两个天水郡、两个汉阳郡、两个仇池郡。其中一个武都郡属岐州,一个天水郡属秦州;一个汉阳郡属秦州,一个仇池郡属东益州。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武都郡治移至今武都县城关仙陵山(即旧城山),从此武都郡治始由西汉水流域南移至白龙江流域。
自建安中杨腾据仇池起,至西魏废帝二年(553)杨法深分处州郡止,仇池氐杨地方政权共传354年。
从此之后,陇南氐人逐渐庐落麾散,其种人留居武都者,有苻氏、杨氏、窦氏、强氏、苟氏、毛氏诸巨姓,皆与汉族杂处,不复为乱。唯杨氏据仇池三百余年,西魏灭武兴,其子孙流徙至迭、宕、沙、岷等州者,仍为酋豪,延续千余年,世承不绝;至今,早已融入浩浩汉族之中,难以辨别。
正始三年(506),北魏攻灭武兴国,改武兴为镇,再改为东益州,治武兴(今陕西略阳),领武兴、仇池、盘头、广长、广业、梓潼、洛丛7郡,其具体治所今已难以确指。
大统四年(538),西魏以宕昌王梁仙定为南洮州刺史、封安藩王。后改南洮州为岷州,治溢乐(今岷县城关),此为岷州之始。北周于公元566年灭宕昌国后置宕州,设宕州总管府,辖2郡;宕昌郡治阳宕(后改名良恭,今宕昌南阳),领良恭、和戎2县;甘松郡治怀道(今舟曲县峰迭附近),领怀道1县。
自424年宕昌政权为北魏王朝所确认,至此共存在142年。此后宕昌羌再未能建立政权,宕昌羌梁氏亦不见史籍。
公元553年,改南秦州为成州。公元558年,北周于葭芦郡置文州,领芦北、阴平二郡。
三、隋唐五代时期
隋初,陇南设汉阳、宕昌、武都、河池、顺政、临洮6郡。其中汉阳郡即西魏之成州,领3县:上禄、潭水、长道,后又有同谷县。宕昌郡领3县:良恭、和戎、怀道。武都郡领7县: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河池郡领4县:梁泉、两当、河池、黄花。顺政郡即兴州,领4县:顺政、鸣水、长举、修城。临洮郡即岷州,领11县,仅顺政县属今陇南地区。公元618年,分武都郡之长松、曲水、正西3县建阴平郡。(图21)
(www.daowen.com)
图21 隋代(589—618年)
唐初,陇南武都、汉阳、河池、阴平、宕昌、临洮6郡属陇右道。武都郡改为武州,辖将利、建威、复津、盘堤4县。汉阳郡或改为成州,辖长道、上禄、同谷3县,又有汉源县。河池郡或改为凤州,辖梁泉、两当、河池、黄花4县。阴平郡或改为文州,辖长松、曲水2县。宕昌郡或改为宕州,辖良恭、怀道2县。顺政郡属山南道,或改为兴州,辖顺政、长举、鸣水3县。“安史之乱”后,陇南地区沦入吐蕃。近百年后,凤、成、阶、文、兴等州先后收复,改隶山南道,而岷、宕等州直至北宋神宗熙宁时期归中央政权管辖,得以重建地方行政机构。(图22)
图22 唐代(618—872年)
“安史之乱”前,陇南有14682户,151545人,人口情况是:河池郡,领梁泉、两当、河池、黄花四县,户数5770户,人口25520人;武都郡,领将利、复津、盘堤三县,户数2930户,人口14850人;同谷郡,领上禄、长道、同谷三县,户数4722户,人口19690人;怀道郡,领怀道、良恭二县,户数1260户,人口7400人;阴平郡,领曲水、长松二县,户数2670户,人口84085人(按,阴平郡户数与口数比例失调,按户数应为8485户)。
“安史之乱”后,陇南有21738户,81219人,人口情况是:河池郡,领梁泉、河池、两当三县,户数5918户,人口27877人。同谷郡,领同谷、上禄、汉源三县,户数9727户,人口21580人。阴平郡,领曲水县,户数1980户,人口9250人。武都郡,领将利、福津、盘堤三县,户数2923户,人口15313人。怀道郡,领怀道、良恭二县,户数1190户,人口7199人。
五代53年之中,文、成、阶、凤逐渐从吐蕃势力下收复,其间郡县时废时存,变动不定。
四、宋元时期
宋代,陇南有5州,秦凤路4州:成州辖同谷、栗亭2县;凤州辖梁泉、河池、两当3县;阶州辖福津、将利2县;岷州辖(或作)川、长道、大潭3县。利州路1州,即文州,只辖有曲水县。南宋初,金人尽据秦州、巩州及岷州以北,宋金以今宕昌、礼县一线至大散关为界,岷州及(或作)川基本为金所有,宋迁岷州于白石镇(今西和城关)。公元1144年,宋金议和,金人以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阿骨打)讳,乃改岷州为和州;又以淮西原有和州,故加西字为西和州,以别于淮西之和州。西和县之名,乃由此始。(图23)
图23 北宋秦凤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元丰九域志》一书印行,该书所载当时陇南的人口情况是:成州同谷郡辖同谷、栗亭二县,共有主户(有地户)1200户,客户(无地户)2659户。凤州河池郡辖梁泉、河池、两当三县,共有主户20294户,客户17900户。岷州和政郡辖大潭、长道二县,共有主户29960户,客户7760户。阶州武都郡辖福津、将利二县,共有主户23936户,客户17725户。文州阴平郡辖曲水一县,有主户11535户,客户573户。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据《宋史·地理志》所载当时陇南户口状况是:成州同谷郡,12964户,33995人;凤州河池郡,37796户,49520人;岷州和政郡,40570户,67731人;文州阴平郡,12531户,41516人。
蒙元统治时期,陇南州县属巩昌总帅府者有:西和州、徽州(领两当县)、阶州、成州。元初成州领天水(今秦州区小天水镇)、同谷2县,后皆并入成州。公元1242年,田世显以成都府归附元,迁于成州栗亭,行栗亭管民事司,不隶成州。此外尚有: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治今礼县,秩正三品,达鲁花赤1员、元帅1员;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奥鲁军民千户所,秩从五品,达鲁花赤1员,千户1员、副千户1员;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秩正四品,达鲁花赤1员、千户1员;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处万户府,秩从三品,达鲁赤花赤1员、万户2员;阶文扶州等处番汉军上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1员、千户2员;松潘宕迭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司,秩正三品,达鲁花赤1员、安抚使1员;礼店阶州两水蒙古汉军西番军民把总2员;岷州十八族周回捕盗官2员。(图24)
图24 元代巩昌府(陕西行省)
五、明清时期
有明一代,州、县、卫、所并存,军籍、民籍相错,时分时合,变动频仍。阶州领文县,徽州领两当县,降成州、西和州为县,皆隶巩昌府。元之礼店文州元帅府改千户所,再改为礼县,隶属秦州。又有岷州卫,属陕西都司,领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与礼店千户所,后礼店千户所改隶秦州卫。另领军民千户所四。文县设有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由陕西都司改隶秦州卫。阶州千户所隶秦州卫。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设洮岷兵备道于岷州,以防御土番(指世居当地的藏族同胞)。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西固设阶州分州,并收外郡粮饷,兼管田里丁粮。万历时期,陕西置分守参将五员,其一为阶文西固参将。此外,尚有千户、百户土司官多人,其中以岷、文、阶为多,仅岷州就设有指挥、千户、百户、镇抚官34员。(图25)
图25 明代巩昌府(陕西行省)
清代,行政机构较为稳定。1663年(康熙二年),陕甘分省。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分治甘肃,领庆阳、平凉、巩昌、兰州四府,陇南阶、文、成、徽、两当、西和、礼、岷各州县均隶巩昌府。清初,设洮岷协,置副将1人,驻岷州,后改为洮岷兵备道。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又改为分巡巩秦阶道,仍驻岷州,兼管茶马。1863年(同治二年),林之望任巩秦阶道,因回民起义,战事频繁,将巩秦阶道道署由岷州移置秦州。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升秦、阶2州为直隶州,降徽州为县,徽、两、礼三县属秦州。岷州、西和仍属巩昌府。阶州领文、成2县及西固州同(今舟曲)、白马关州判(今康县云台)。部分土司先后改土归流,部分土司仍保留,但主要事务归州县受理。雍正间,岷州千户土司赵廷贤、黑峪寺僧纲司黄登住坚错,文县马、王二百户等先后归流。岷州百户宕昌马国栋、麻意竜(今宕昌大舍)赵名俊、闾井后汝元等则延续至清末,始终管理原土民事务。(图26)
图26 清代(1644—1911年)
嘉庆时期,阶州包括文县、成县有民丁男妇大小共285243人,屯丁男妇大小口93963人,民户屯户总计379206人。
嘉庆十四年(1809),徽县有民户8443户,57999人;屯户3570户,21842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徽县当时人口:共23882户,大男35896人,小丁20219个;大女31085人,小口15738人。
岷州当时户口:汉人118326户,回民900人,喇嘛265人,土户500人。其中农民115826人,手工业者800人,商人1200人。
徽县有六军所屯驻。雷所,隶六旗;大陈所,隶六旗;长王所,隶六旗;殷所,隶六旗;小王所,隶六旗;颜所,隶六旗。共3507户,21842人。
(本节主要取材于陈启生先生《陇南地方史概论》第四章,选入本书时文字有增删,并配以历代沿革历史地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