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是重要生产力(序一)
中共陇南市委书记 王玺玉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艰难地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从西方诺亚方舟、中国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大禹治水的史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全球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生存和发展压力增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生态结构与环境严重改变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同时,地球地壳运动也进入活跃期,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破坏程度大大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面对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课题。
陇南市地处秦巴山区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境内山大沟深,江河密布,地形地貌复杂,生态植被不均,气候差异明显,更是一个容易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和洪涝、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地区。近年来,接连发生的“5·12”特大地震和“7·17”、“8·12”暴洪等一系列灾害,波及范围之广、受灾人口之多、破坏之严重,都是陇南历史上少有的。灾难,给我们上了代价沉重的一课,使我们进一步警醒,并深刻认识到在未来生存与发展中,“防灾减灾是重要生产力”这样一个道理。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国家把“5·12”设定为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表明国家已把防灾减灾工作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的重大部署。我市针对当地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实际,始终坚持把防灾减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灾后重建中,坚持把防灾减灾作为规划、决策的首要依据,提高设防标准,大力实施整村重建、异地重建、房屋加固、山体加固工程,大力实施道路、桥梁、水利、通讯、电网等基础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设施建设工程,城乡还建成了一批避难广场,整合气象、水利、国土、环保等项目资源,建成了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系统,加大了自然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的预警预案,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全市防灾减灾工作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建设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www.daowen.com)
我们深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有些历史上反复发生的自然灾害,通过不断的总结,探索出了一些规律,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起到了规避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但是,在很多领域和方面,我们还停留在未知或知之甚少的阶段,在我们身边随时发生着不可预知、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这就需要我们深度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汲取灾害教训,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的探索研究,逐步提高我们揭示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进而变被动受灾救灾为主动、科学、系统防灾减灾,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群众。
岳金林、高天佑二同志,在对陇南自然灾害的认识、研究、探索方面,显然走在了前面。他们都是在基层一线工作多年的干部,曾多次亲历过救灾抢险工作,出于对陇南这方水土的挚爱,出于对陇南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出于对陇南发展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两年来,他们选择“防灾减灾”这一重大课题,与相关部门同志和专业人员一道,利用业余时间艰苦攻关,查阅了大量有关陇南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特点、历史人文等资料,对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成因、破坏程度等进行了较为翔实、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措施,编著完成了《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一书,为我们认识陇南自然灾害,更好地应对和防范自然灾害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其精神难能可贵,其成果令人欣喜。当然,对陇南自然灾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干部和专业人员,能够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上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高对陇南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提出有创新性和预见性的应对措施,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决策,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陇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011年10月于武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