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河金三角区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

黄河金三角区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呈现“倒U型”特征。从黄河金三角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看,黄河金三角急需大力加强第二产业。

黄河金三角区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

第四节 黄河三角区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调整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收入比重。它能综合反映产业之间产值结构、劳动力比重和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特征,也是判断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说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的比值越大。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大,说明经济的二元性特征越明显。从时间序列考察,当经济结构二元性处于加剧阶段时,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降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升高;在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达到最高点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又转而逐渐升高,从低于1的方向趋于1,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则趋于下降,从高于1的方向趋于1。所以,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呈现“U型”特征。同时,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呈现“倒U型”特征。二元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是两大部门(一般为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发展中国家农业与非农业二元对比系数通常在0.31~0.45之间,发达国家的通常在0.52~0.86之间。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设G为总产值,L为劳动力总数,G1为农业部门产值,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人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人数,又设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显然有G1+G=G2,L1+L2=L,则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

B1=(G1/G)/(L1/L),B2=(G2/G)/(L2/L)

根据黄河金三角三市的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进行了汇总,得出表4—10。

表4—10 金三角2002年、2005年、2008年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

img22

根据上表,我们对金三角区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进行分析。

一、黄河金三角区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综合分析

从表4—10可知,金三角区第一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金三角区的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正在逐渐走向现代化、工业化。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金三角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偏高,与第一产业的产值的比例不相称,这反映在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就是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改善,2002、2005、2008年三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27、0.22、0.23。从这三个数据,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金三角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过多。就拿2008年来说,全区人口数为1274万,而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就有690.5万人。这么多的人口滞留在第一产业必然导致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也必然影响到全区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二,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具有波动性,这根源于农业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比较大。2005年,受政策调节、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产业的生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就拿运城市夏县来说,该县受政策调节影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其余作物减少;水果产量增幅较大。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单产下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9.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8.28千公顷;豆类种植面积0.99千公顷,减少0.33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6.01千公顷,减少3.7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0.92千公顷,减少0.53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7千公顷,减少1.34千公顷。在产量方面,油料、棉花、药材等大幅下降,分别下降了49.7%、40.5%、87.8%。

第三,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这是由于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是一个弱质产业,劳动力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产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比较多,技术改进难度相对较高。

鉴于这种情况,金三角区必须在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滞留在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二、黄河金三角区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综合分析

从表4—10我们可以看到,2002、2005、2008年黄河金三角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64、2.69、2.59。从这三个数值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黄河金三角区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程度。这是由于本区域的现代工业尚不发达,传统行业还居主导地位,企业规模偏小。特别是又优又强的企业少,企业素质不强。大部分企业属于资源型、粗加工型企业,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力比较弱。而且新兴行业少,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大的发展格局。就以渭南市为例,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煤炭电力、炼焦、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传统资源型工业行业所占比重很高,而生物、电子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却很低,工业发展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投入产出率较低。这种低的工业发展水平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过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是以渭南为例,渭南市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企业众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2005年,工业能源消耗量为1601万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2.62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4吨标准煤)。全市工业能源加工转换率为57.06% ,能源损耗高达536万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第二,2008年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和当年的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使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遭受了严峻的挑战、投资增长率下滑、市场需求疲软,大量人员下岗失业等。地处中国中西部的渭南、运城和三门峡尽管不处在出口的前沿阵地,但工业生产仍难幸免。如三门峡市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仅为2%,这是近十年来最低的。

从黄河金三角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看,黄河金三角急需大力加强第二产业。为此,黄河金三角经济区应立足该地区现有的工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原则,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煤、有色金属、盐化、电力、机械制造、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为主导,加快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具有地区竞争力的工业体系。

三、黄河金三角区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综合分析

从表4—10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2、2005、2008年黄河金三角区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79、1.50、1.39。从这三个数值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也是最明显的,就是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这和全国的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与全国的情况不同的是,本区域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的幅度很大,2002—2005年下降了0.29,2005—2008年间又下降了0.11,6年内总共下降了0.4,这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从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金三角区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2008年金三角区三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2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59万人,与2002年相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32.6%,占非农产业全部新增从业人员数的57.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20.7%提升到2008年的24.1%,提高了3.4个百分点。可以说,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两个偏低”的问题值得关注,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偏低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一是就业偏低问题。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结构优化。但是,金三角三市的第三产业在安排就业方面的潜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以运城来说,2008年运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24.8%,比全国40个直辖市、副省级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2008年的平均水平低13.7个百分点。这表明,目前运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差距比较大,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劳动力就业结构尚处于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阶段。二是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但2008年运城市第三产业在运城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仅为35.3%,与实现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第四,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下滑的态势。这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慢于第一、二产业,导致本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为33.7%,2005年为32.5 %,2008年又下降为31.3%,按此推断,2009年该比重还会降得更低。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工业化进程加快使得第二产业(工业)增长太快,第三产业相对来说就落后了,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批零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部门发展明显不足,作为现代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更是滞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引入名牌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金三角区现代服务业水平。

四、新经济条件下黄河金三角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战略分析

(一)新经济条件下黄河金三角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自中央打响中部崛起战略开始,中央鼓励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政策相继提出,这也为一直在渴盼着重新构建黄河三角区经济新模式的运城、三门峡、渭南三市带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这种良好的外部条件下,三市经济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GDP从2002年的690.8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 851.72亿元,年均增长17.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8%、22.0%、18.0%。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2002年的16.6:49.7:33.7演变为2008年的12.4:56.3: 31.3。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4.2、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6.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化基本符合加速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www.daowen.com)

(二)黄河金三角区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特点

一是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下降,林、养殖业比重上升;产品结构不断调优。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45.65%,林、牧、渔业分别占7.25%、39.89%和7.21%,与2002年比,种植业总产值比重下降了3.98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上升了0.38、1.75和1.83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大;建筑业稳步发展,有力推动了黄河金三角三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品位的升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扩大内需政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双重动力拉动下,三市工业自2002年以来逐渐摆脱困境,走出低谷,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加速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以渭南为例,“十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达35.7%,增加值增速达21.8%,分别较2000年底的12.4%、6.4%,提高23.3个百分点和15.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比“九五”时期加快8个百分点。2003—2005年连续三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

三是第三产业中新兴行业发展加快,传统行业比重下降,但传统行业仍然占主体地位。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速,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快于食物商品需求的增长,导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近年来,房地产、信息、休闲、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迅猛发展,这几大行业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9.7%大幅提高到2008年的25.1%,提高了15.4个百分点。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也加快发展,增加值比重由9.1%提高到11.2%。传统行业发展步伐放缓,比重下降,但在第三产业中仍然占主体地位,2008年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6.2%。

四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缓慢。金三角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徘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有下滑的趋势。从行业结构上看,三市第三产业主要依赖于商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的局面仍没有改变,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型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

五是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几,但占用的劳动力却有一半多。这一方面说明了金三角区的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还不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本区域的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还不高。

(三)黄河金三角区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

当前,金三角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的机遇,从更深层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些机遇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国家政策方面的机遇。2006年中央出台的“十一五规划首次在全国进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上述运城、临汾、三门峡、渭南四市同属于“重点发展区”;而且4市地处华北、西北和中原结合部,承东启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位置十分突出。借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东风,黄河金三角试验区实现跨省经济合作正当其时。

其次,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东部地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逐渐增加,这将使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很难通过技术提升来消化成本上升压力,而地处内陆的金三角区却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因此,部分企业已考虑结束在东部沿海的业务,将工厂迁往内地或东南亚各国。与发达地区相比,金三角区劳动力成本低,平均价格仅是南方沿海发达城市的2/3。水、电、土地、原材料等供应充裕且价格低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加上更为优惠的加工贸易出口政策,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对沿海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再次,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稳步扩大,经济活力的持续释放,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城镇化速度加快,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均会稳步增长,潜在的市场规模巨大,特别是在住房、轿车、通讯、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消费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经济社会环境的保持稳定,消费者未来预期不稳定的状况大有改善,非常有利于扩大当期消费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及措施

首先,继续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迈进,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一是要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积极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推行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农业、贸易、工业一条龙等新的组织形式。二是要重点抓好“一品工程”。金三角区各县市要根据当地特色开发建立自己的拳头产品的规模企业,如渭南的苹果、运城的芦笋、三门峡的黑木耳等。三是要围绕“三农”问题,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四要是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其次,优化第二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一方面三市各具特色。渭南市已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机械、食品、建材、医药、轻纺等八大优势产业,形成了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堆城钼业公司、黄河工程机械集团、渭河煤化工集团、渭北三大矿务局、秦岭蒲城、韩城三大火力发电厂及渭通农科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渭南有限公司、石羊集团、韩焦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同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企业,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也正在兴起,总体上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档次有较大提高。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八大工业行业完成总产值366.05亿元,增长1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9.27%,其中,能源工业完成产值126.74亿元,增长17.4%;化工工业完成产值28.51亿元,增长16.4 %;装备制造工业完成产值18.84亿元,增长30.7%;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2.79亿元,下降6.7%;食品工业完成产值29.20亿元,增长19.9%,纺织服装工业完成产值4.31亿元,增长2.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8.23亿元,增长38.7%;有色冶金工业完成产值147.42亿元,增长5.3%。运城市传统产业新型化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黑色冶炼、炼焦业、化学、电力五大传统支柱产业。2008年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利税分别为213.7亿元、723亿元、9.1亿元和51.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0.2%、78.7%、59.9%和79.9%。三门峡市依托丰富的氧化铝资源,积极开发建设铝深加工项目,形成了以铝工业为先导的工业体系,倾力打造铝工业基地。今后三市要在发挥各自工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整合,共同推动金三角区工业发展。

再次,加快新型行业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一是要加快信息、旅游、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加快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金三角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加上交通便利,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入,把发展旅游业始终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来抓。二是要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改变服务业部分产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放宽外贸、教育、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三是要提高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服务业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改变部分行业经营方式陈旧,缺乏服务品牌和过度竞争状况,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拥有著名服务品牌、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最后,加快调整就业结构。一是要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力度,壮大工业企业规模,特别是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三是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包括金融、信息、房地产、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教育、文化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促使第三产业真正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42.

[2]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商务印书馆,1978:19.

[3]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商务印书馆,1978:20.

[4] 陈刚.主导产业形成的动因、路径及影响因素[M].统计与决策,2004(3).

[5] 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54.

[6] 赵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44.

[7] 雷建卢.成立黄河金三角高职教育集团的可行性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8] 杨海军,肖灵机.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霍夫曼系数法的缺陷及其修正[J].财经论丛,2008(2).

[9] 李学武.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经济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基于陕西省渭南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金融,2009(11).

[10] 据《运城市夏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1] 胡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法商论丛,200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