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河金三角区经济整合与发展研究-晋陕豫地区

黄河金三角区经济整合与发展研究-晋陕豫地区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第二产业概况金三角区内现有机械制造企业349家,且门类众多,技术先进,现代工业初具规模。此外,金三角区的园区经济发展也在加快。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看,黄河金三角的第三产业平稳增长,总量扩长,为金三角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产业逐渐成为金三角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金三角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第三产业的行业构成看,金三角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黄河金三角区经济整合与发展研究-晋陕豫地区

第二节 黄河三角区产业结构状况与工业化进程评价

一、黄河金三角区产业结构概况

经过20多年的区域协作实践,黄河金三角经济区在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方面富有成效:一是规划发挥了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农业合作领域广泛,提升了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五是能源资源利用初步整合,规模优势逐步显现;六是社会治安在本区域内实行大治安、大防范,实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治安联防。表4—3是笔者根据渭南、运城、三门峡三市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金三角三大产业的产值及其比例情况表。从表4—3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金三角区的产业结构类型为鼓型,即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大,第一、三产业占的比重比较小,社会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体,从第一、三产业的产值看,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从而形成了2、3、1型结构。

表4—3 2009年黄河金三角三大产业产值及其比例情况表(单位:亿元)

img15

资料来源:渭南、运城、三门峡三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第一产业概况

金三角区三市均属农业大市,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各自省份重要的粮棉产区和农业最发达地区,均为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发展过程中,金三角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果蔬、奶畜、林果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现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优小麦基地,苹果年产量约515万吨,约占全国的20%;浓缩果汁年产能90万吨,占全国的75%。“白水”“重泉”“甘井”“成成”牌苹果和蒲城尧山”牌酥梨荣获“中华名果”之称。芦笋的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具有主导地位。全区形成了麦、棉、果、菜、畜五大支柱产业。农业生产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2008年,金三角区粮食播种面积1 860.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9.86亿千克。全区的农林牧渔业均得到了较快的增长,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为2.9%,拉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金三角区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培育和发展了水果、粮棉、畜牧蔬菜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了优质水果产业带、优质麦棉产业带、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和沿中条山畜牧产业带,建设了红枣、蚕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一体化经营初显成效,中介组织蓬勃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日臻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正处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二)第二产业概况

金三角区内现有机械制造企业349家,且门类众多,技术先进,现代工业初具规模。能源、化工、食品、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医药等产业发展较快。机械、电子铝合金轿车轮毂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湖滨果汁、天元铝业成功实现境外上市,金渠集团在柬埔寨取得黄金开采权,义煤集团、灵宝黄金股份公司等进军西部地区,“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 216.17亿元。全区年发电551.7亿度,以韩城、澄合、蒲白三大矿务局为主体、各地方煤矿相辅助的煤炭工业,年产原煤3 468万吨。以渭河煤化工集团、陕西华山化工集团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化肥工业,年产化肥167万吨。以西北地区三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龙钢集团为主的冶炼工业,年产钢材845万吨。中联重科土方机械有限公司的工程机械、中冶陕压重工设备有限公司的压延设备、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的印刷机械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产品畅销全国。以量子高科、容厦、荣国、利君恒心堂、美邦、博爱等制药企业为主的现代医药工业发展较快,具有重要的位置。此外,金三角区的园区经济发展也在加快。目前,全区已有近五十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良好,工业总产值超过1 500亿元,日益成为金三角工业发展的领头羊和发动机

(三)第三产业概况

金三角的第三产业近年来获得了稳步发展,第三产业结构日臻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总量有效扩张、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对于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性消费,推动一、二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金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看,黄河金三角的第三产业平稳增长,总量扩长,为金三角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金三角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9.29亿元,与2002年的214.66亿元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增加364.63亿元,6年增长了1.7倍。第三产业逐渐成为金三角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运城市来说,2009年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1亿元,占GDP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6.3%提高到49.5%,从而使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三一”格局演变为“三二一”格局。可见,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金三角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从第三产业的行业构成看,金三角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传统第三产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邮电通信、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金三角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商贸、旅游业发展较快。区域内文化旅游景点众多,西岳华山、壶口瀑布、运城盐湖、解州关帝庙、永济鹳雀楼、韩城司马迁祠墓、虢国墓地车马坑、函谷关古战场、襄汾“丁村人”遗址等,悠久的历史与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全区三市以达成共识构建“中华根·黄河魂”为主要品牌的旅游文化中心。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运输骨架完整,三门峡、风陵渡、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的建成,使试验区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全面形成。2008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 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近5亿美元。

从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门峡市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20.7%提升到2008年的24.1%,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四)黄河金三角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新时期以来,金三角区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见表4—4),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路走高,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将近或超过50%的比例,2002年第二产业占金三角区国民生产总值的49.7%,2005年上升为54.7%,2008年更是占到了56.3%;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金三角区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呈现下降趋势,第一产业从2002年的16.6%下降到2005年的12.8%,进而再下降到2008年的12.4%,第三产业从2002年的33.7%下降到2005年的32.5%,进而再下降到2008年的31.3%。这种比例的变化,一方面,源自三大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第一产业慢于第二、三产业,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慢于第二产业,则说明了本区域正在加速工业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第三产业的潜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自2002年以来,金三角区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徘徊,且呈下降的趋势,这将会严重制约着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总量偏低,发展缓慢,旅游业发展滞后,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已经成为金三角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就业结构演变来看,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化远远滞后产业结构的变化,这至少说明如下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中剩余人口的流转明显滞后,导致第一产业比较效率过低。其次,第二产业的扩张有明显的资本密集特征,因此产业扩张未能有效带动就业的增长。最后,金三角区的服务业依然处于低级阶段,比较效率较低。

表4—4 黄河金三角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状况

img16

资料来源:三市统计年鉴和官方网站。

二、黄河金三角区产业结构的质量分析

(一)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

进入21世纪以来,金三角区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从总体上看是比较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困扰着金三角区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也相当突出。总之,金三角区的产业构成比例仍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尚待改善。

1.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www.daowen.com)

金三角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农业基础良好,发展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以来,金三角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金三角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金三角区三市的苹果、梨、蜜枣、芦笋、小麦、蚕茧等农果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金三角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49:1,与全国的0.6:1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农业国家为3:1的差距更远。三是金三角区农业抗灾能力还不高。金三角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不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有的甚至遭到破坏,不能发挥应有效能。三市常年设施灌溉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不足60%。大旱年份,农业轻则减产,重则遭灾。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差,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愈来愈严格。但纵观金三角区农业,目前已实施了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企业并不多见。生产者在生产中随意使用禁用农药、限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同时,生产方式粗放,标准化意识淡薄,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档次参差不齐,包装混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五是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发展不平衡。一方面,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金三角区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仅石羊集团少数几家,而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与农户结成紧密利益关系的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很少。在全国叫得响、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名牌产品寥寥无几。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不紧密,多处于松散或半松散状态,没有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六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滞后。这一点首先表现在金三角区农业服务体系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三市农技部门大多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地步,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农民急需的耕作园艺技术,高效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其次,信息体系不健全。金三角区尚未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网络,信息不通畅,农民获取市场供求信息的渠道单一、时间滞后,难以发挥引导作用。再次,是农业投入不足。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技推广和新产品引进、试验、示范、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发展受资金的制约非常严重。这些问题都是金三角区农业走向现代化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金三角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

金三角区第二产业总量增长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处于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进入新世纪以来,金三角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工业发展更是快速,但金三角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获得的,这导致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这对金三角区的产业升级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不愿承受企业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但因缺乏市场的压力和动力,科研常常与生产脱节。再加上企业自身投入不足,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据调查,70%以上的企业用于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经费不到销售收入的10%。这就使得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难。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从而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3)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此外,金三角区生产的是完全模块化、编码化、非差异化的产品,在带来大量采购订单的同时,导致企业依靠短期内的成本优势从模块化、编码化的生产中获利,形成路径依赖,从而削弱企业技术革新的意愿,对金三角区的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最近几年以来,金三角区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水平滞后。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金三角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25%~35%之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仍然过低,且有下降的趋势。这对本区域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二)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会趋于稳定,在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则明显上升,当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时,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水平较高。目前,金三角区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偏低,不过,近年来三次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在波动中缩小,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由2002年的2. 37缩小为2008年的2.36,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由2002年的1.52缩小为2008年的1.16。这说明在工业快速增长之时,工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工业从业绝对人数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尚没有发挥出来。因为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的是就业问题。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多余的劳动力才会被释放到更细化的劳动分工中,在新产生的行业领域内找到新的职业。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这样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金三角区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很有限,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甚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金三角区正处于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转化的重要时期,大量隐性失业被释放,显示出近年来失业率的上升。经济增长无法拉动就业增长,这是金三角区经济发展中呈现的一个不良现象。

(三)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一般来说某一产业的偏离度过大,说明该产业的产值与劳动力不同步,劳动力分布不平衡,反之亦然。金三角2002、2005、2008年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情况见表4—5。

表4—5 2002、2005、2008年金三角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

img17

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分析,金三角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最大且呈负值,说明该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对称,劳动力分布也不均衡,向外转移富余劳动力的压力较大,这与上面根据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虽然是正值,但数值较大,说明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还无法向第二产业顺利转移,第二产业在吸收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方面还有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其产业结构发展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相对第一、二产业,其结构偏离度最小,说明了该产业的产值与劳动力发展趋向同步,劳动力的分布较为平衡,并能有效地吸纳较多的劳动力。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化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渭南、运城、三门峡三市仅从狭隘的地域经济出发,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从而造成重复引进、重复投资、重复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最终导致三市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尽管三市的资源和经济技术环境存在差别,但在工业产品结构中,相似程度却较高,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从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再到支柱产业,目前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给金三角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突出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低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能力又十分不足;二是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三是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加剧了三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并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

三、黄河金三角区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

当前,金三角区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把握本地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正确选择切合本地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笔者以上述三类指标为依据,对当前金三角区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评估。

从人均国民总收入标准看,2008年金三角区的人均生产总值约是14 578元,折合成美元约为1 779美元,根据这个数据,对应的工业化阶段应该是尚处于第二阶段,即工业化初级阶段。这说明金三角区的工业化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工业化任务还很沉重。

从产业结构变动标准看,金三角区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变动不大。第一产业比重已下降到20%以下但仍然在10%上,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并在GDP中占最大份额,可以推断金三角区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于这个结论,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理解。笔者认为,金三角区受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金三角区与其他西方国家工业化发展途径和发展历程有着明显不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三角区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工业化的。二是金三角区是在市场化落后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工业化的。三是金三角区的工业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打下基础并留下了滞后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的工业化,使产出结构的变动与需求结构的变动相分离,并阻碍了工业化进程中市场机制的形成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不仅表现为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强制性高速推进工业化,而且产生了工业比重极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结构偏差,大大制约了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阶段的演进。正是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超常规快速发展。

从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标准来看,金三角区2006年工业增加值571.0亿元,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1.5亿元,重工业增加值509.5亿元,轻工业与重工业之比即霍夫曼系数为0.12,据此推断,金三角区应处于霍夫曼定理中的第四阶段,即资本资料工业占优的发展阶段。这样的结论显然与金三角区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水平不符。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霍夫曼系数法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首先,霍夫曼定理仅以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来分析工业化进程,而忽略了各国、各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因此,仅从工业内部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相对地位的变化来划分工业化阶段是不全面的,霍夫曼系数相同的国家完全可能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其次,霍夫曼忽视了既非消费资料,又非资本资料的工业产品(即中间资料)。随着工业化向较高阶段的演进,中间资料生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最后,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尤其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的消费水平低,有些地区还存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食品等轻工业产品的需求较小。所以,在农村人口比例大、经济落后的地区可能霍夫曼系数反而小,因而才会出现地处西部的金三角区的霍夫曼系数比东部地区还小的结果。因此,仅仅依靠霍夫曼系数很难准确反映工业化的不同阶段。

要对金三角区的工业化阶段有个准确的认识,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进而得出对金三角区工业化阶段的总体判断:总体而言,金三角区应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其中,在钱纳里的三大六小阶段的划分中,金三角区目前应处于工业初级阶段的工业化实现阶段;在库兹涅茨的三阶段划分中,金三角区大致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霍夫曼的四个阶段划分中,金三角区大致处于资本资料工业速度加快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工业主导型”特征日益明显。在工业内部,工业的重型化特征十分突出,重工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