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语言发展与语言传播情况分析

全球语言发展与语言传播情况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发现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献整理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梳理全球主要语言的发展,从中归纳出语言的传播情况与强势语言的成因。第三部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了解外籍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学节目的偏好,并分析中央电视台近年制播的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节目的节目内容,了解其节目架构、节目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本国人与外国人的形象比较。

全球语言发展与语言传播情况分析

本书笔者确认了语言推广的多重价值,为汉语全球传播工作进行了学术上的定位。为了解汉语全球传播的现况,本研究从传统的传播模式出发:谁(传者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渠道分析)——向谁(受众分析)——产生什么效果(效果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试图为汉语的全球传播工作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主要发现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献整理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梳理全球主要语言的发展,从中归纳出语言的传播情况与强势语言的成因。第二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汉语学习者的个人背景、汉语学习动机、通过什么渠道学习汉语,对各个渠道的满意度、对中文媒介的使用情况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第三部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了解外籍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学节目的偏好,并分析中央电视台近年制播的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节目的节目内容,了解其节目架构、节目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本国人与外国人的形象比较。

一、语言的发展与传播

为了提出汉语的全球传播策略,首先要了解语言的发展与传播方式:语言是如何跨出去的?它是如何从原有使用它的一群人扩展到另一群人?如何从一个角落扩展到全球?语言传播的推动力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传播?传播效果如何?本研究通过梳理语言发展与传播的历史,归纳出语言的传播方式,包括:自然发展与人为干预两种传播类型;陆、海、空三种传播途径;由上到下、左右扩散、点式传播三种传播方向,通过移民、贸易、宗教三股主要的传播动力,以及经济、文化、政治三大影响因素。

以帝国侵略方式传播的语言,只能在战胜时得到短暂的传播,战败后不仅语言传不出去,还会长久蒙上恶名,日语即是一个实例。日本曾以帝国侵略的方式,在占领区大力灌输日语,压制当地文化,其结果是日本战败后,获解放的国家立刻出现排斥日语的现象。直到上世纪末,有动漫王国之称的日本,凭借动漫、游戏行销全球,以“虚拟世界”的力量注入到新的世代,其帝国侵略形象才逐渐被淡化。伴随着精致生活的文化力量与跨国企业的经济力量,日语与日本文化得以复苏,并且跟着动漫人物成功地潜入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心中。

图7-1 日本动漫产业年创三兆日元并吸引300万外国人学日语
(《中国时报》2009.3.22)

语言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从全球语言竞争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强弱之分。何谓强势语言?一个强势语言除了拥有众多的使用人口之外,同时还是人们学习外语的优先选择。强势语言位居语言星系图的中心,随着语言学习的趋向性,语言经常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强势语言可能成为全球最强的语言,而弱势语言则可能面临消失的危机。虽然如此,从历史上来看,强势语言的地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关于强势语言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最无法反驳的是以此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军事与经济力量,但有趣的是军事与经济力量最强的国家,其语言又不一定能成为全球最强势的语言。强势语言的成因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领域,除了与使用人数密切相关之外,还与使用群体的经济力量、文化力量(文化辐射出的语言魅力)与政治地位有关,现在更被重视的是以此语言作为外语的学习人口,亦即语言在国际上的交际地位。一个母语人口多但外语学习者少的语言是无法成为强势语言的。因此,外语学习成了目前语言最重要的竞技场。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语如何传播?她在全球语言竞争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丢开官方发布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全球汉语学习人数统计,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出以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人口正在逐步增加,汉语正一步步靠向语言星系的中心位置。在发达国家,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可以印证语言在此地的地位。走进任意一家综合性的书店,找到外语学习专区,看看你的语言占了多大比例的书柜。2010年,笔者在日本东京看了几家书店后发现,英语不仅拥有自己的书柜,在规模较大的书店还有独立的区域,仍然是学习人口最多的语言,其次则是汉语与韩语,这两个语言在书柜上的占领情况几乎不分上下。

图7-2 汉语与韩语在日本语言市场不分轩轾,图为位于东京吉祥寺的书店。摄影/陈青文

图7-3 日本的汉语教材丰富,教材的设计也遵照日本擅长的动漫风格。摄影/陈青文

汉语是中国人与全球华人的语言,在辽阔的土地、多元的民族中传承下来,历经朝代变迁、异族统治,以及无数的动荡与战乱;然而,汉语不仅从未消亡,其魅力与生命力也未因此而消减。历史上古老的语言如埃及语、拉丁语都曾经历死亡与重生的命运,唯独汉语千年来毅力不摇,自始至终都是生活在这片广大土地上的人们主要使用的语言。汉语虽然在口语上历经了不少转变,但是其深厚的文化与学术建构,使得汉语在中国各民族众多语言中一枝独秀。即使中国政权移转,新的统治者竟自动自发地汉化起来。汉语在中国犹如神助一般地越走越宽广,外族的统治者赶走了中国的皇帝,却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

虽然如此,汉语的传播很少主动跨越海洋,大多是被动地被带到异国,例如移民;但是为了适应当地社会,移民的母语保存情况并不理想,新一代大多在长辈的强烈要求下勉强学习汉语,在缺乏合格教师的情况下,汉语蒙上了艰涩难懂又不实用的刻板印象。如此的困境到了20世纪末开始改观,随着中国的经济起飞与在各地掀起的中国热潮,汉语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机会。学习汉语不再是毫无用处的苦差事,也不再局限于华侨华裔子弟,因为她不仅是了解中国的桥梁,还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入场券。

二、外籍汉语学习者调查

学习汉语的人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全球受众”,汉语如何对这群特殊的受众进行传播?现阶段的传播情况如何?为深入了解现况,以提出相应的汉语全球传播策略,本研究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最集中的两个城市——上海、北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动机、学习渠道、对中文大众媒介的接触情况,以及对中国方方面面文化的认同与接纳情况。两个城市共获得650份有效问卷(北京:178,上海:472)。总体样本的受访者来自48个国家,母语多达27种,证明在中国大城市里学习汉语的外籍人士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全球受众”。

受访者以学生为主(72.4%),女性略多于男性(58.5%,41.5%),六成的人年龄介于20岁到30岁之间(64.7%),具有中国血统的华裔仅占两成(22.4%),半数来自亚洲(50.9%),四成来自欧洲或北美(41.6%)。来自发达国家的人数多于欠发达国家(79%,21%)。汉语程度多以初级(47.3%)与中级为主(41.1%),五成以上的人汉语学习时间为1到3年(54.9%),六成以上的人在自己的国家学习过汉语(62.2%),近九成的人学习过汉语以外的其他外语(89.2%)。

由此可知,受访者以青年人、学生、非华裔人士为主,男女比例相当,大多来自亚洲、欧洲或北美的发达国家。多数人将汉语作为第二外国语,并且在自己的国家已有汉语基础,才到中国来继续学习。

(一)汉语学习动机

受访者的汉语学习动机非常多元化。调查问卷[3]中一共列出30种学习动机,经统计后发现:排名第一的动机是“中国经济起飞,汉语将成为重要语言”(59%)。其次,有五成以上的人选择“充实自己”(57%)、“喜欢学习不同的语言”(57%)、“工作所需”(55%)、“增进就业能力”(52%)、“喜欢汉语”(51%),四成以上的人是“生活所需”(48%)、“旅行所需”(47%)、“学业所需”(43%)、“结交会说汉语的朋友”(42%),三成以上的人是“拓展商机”(38%)、“阅读汉语材料”(37%)、“扩展人际关系”(36%)、“喜欢中国的文、地、史”(35%)、“喜欢中国现代文化”(33%)、“认识各国同学”(32%)、“增添生活乐趣”(30%)、“喜欢中国传统文化”(30%)。

依照动机的类型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实际需求”,第二是“求知兴趣”,第三是“社交关系”,第四是“职业进展”,第五是“外界期望”,第六是“逃避或寻求刺激”,最后是“社会服务”。根据Gardner的社会教育理论中对动机的分类来看,排名前四位的动机中,“中国经济起飞,汉语将成为重要语言”与“增进就业能力”属于工具型学习动机,“喜欢学习语言”与“充实自己”属于融合型学习动机,可见外籍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与融合型两者兼具,多数人同时拥有这两种类型的动机,亦即在学习汉语的动机上,既有个人兴趣因素又具实用目的。

(二)汉语学习渠道

问卷中列出14种汉语学习渠道,其中“上课”与“聊天”是外籍汉语学习者最主要的学习渠道,其次即是“大众媒介”,但是大众媒介接触过的人多,经常使用的人少、满意度不高,且大众媒介的教学内容使用情况最不理想,在各项渠道中敬陪末座。由此可见,目前汉语学习渠道的发展并不均衡,大众媒介的力量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在人际传播方面,“与人聊天”是使用频率与满意度都高的学习渠道,而同属人际传播模式的“语言交换”虽然使用频率不高,排名第七,但满意度相当高,排名第四。可见在汉语传播的渠道之中,人际传播的效果优于大众传播。(www.daowen.com)

汉语全球传播需发挥所有传播渠道的力量,传播渠道可分成两大类:一为传统教学渠道,二为非传统教学渠道。前者如学校上课、一对一教学、语言交换、私人机构上课等,后者如广播电视电影音乐、网络、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介的教学性与非教学性内容。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介拥有不同的特长,对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各有长处。例如:网络媒介是最不受地域限制的传播媒介,只要可以上网就能开始上课,拥有更强的互动性与自我评量功能。此外,还应相辅相成发挥综效,例如:广播电视的汉语教学节目应有相应的纸本教材,杂志类型的教学内容则可配合广播电视或网络的播出。

根据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非教学性内容的大众媒介目前拥有更强的传播效果,其中以电影、音乐与动画的满意度最高。中文电影的满意度高于中文电视,说明中国电影对外籍人士的传播效果优于电视。中国电影抱回不少国际奖项,无形之中为汉语与中国文化做了很好的全球传播工作。动画是对新世代进行传播的主要渠道。一位日籍的汉语学习者表示,最喜欢看中国自制的动画片《喜羊羊》,认为非常好笑,并且从中学到不少汉语。

音乐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学习渠道。比起其他媒介,音乐更具特殊性,它是一个触及人群极广、极深的媒介,因为人与音乐(声音)的关系比起加了影像的电视或电影更为纯粹。音乐没有画面,是一种看不见的符码(声音),但它却带来视觉的想象,能与使用者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本研究发现,音乐拥有最多忠诚的使用者。值得思考的是,中国的音乐是什么?在《茉莉花》之后有什么音乐漂洋过海受到欢迎呢?音乐,正如同它与人之间独特的亲密性,它的大众化与小众化在影响力上不相上下,小众音乐串起全世界所有的小众,如同部落一般,越小越团结,关系越紧密。

在大众传播渠道方面,电视、电影与音乐的使用频率高于报刊书籍的平面媒体,原因除了影视媒体当道之外,还推测与汉语阅读难度较高有关。然而,值得重视的是电视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满意度却低于电影,可见电视的普及率高但是对外籍人士的传播效果有待加强。而在众多学习渠道中,汉语教学节目的使用情况最不理想,多数受访者没有看过中国的汉语教学节目,因此也无法谈论满意程度。虽然如此,通过网络与新媒体学习汉语已经拓展开来,无论是习惯面对电脑的学生群体或是时间紧张的工作者,都倾向于通过网络学习汉语的自主学习方式。

(三)中文媒体使用情况

在媒介使用方面,过去的研究皆指出,外籍人士在中国的媒介接触频率偏低。本研究亦发现,外籍汉语学习者在中国的媒介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受访者是在中国居住一个月以上,并且学习汉语的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外籍人士。这一些对中国文化认同程度相当高的群体,却仍对中国大众媒介的使用频率偏低,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其他外籍人士很可能更低。

在媒介内容偏好方面,问卷中列出11种主要的电视节目类型,受访者使用频率均值最高的是“新闻时事类”,其次是“电视剧”与“动画片”。使用频率均值最低的是“卫生健康类”,其次是“消费理财类”与“民俗艺术类”。由此可见,在中文电视各类型的节目当中,新闻、电视剧、动画对外籍汉语学习者的吸引力最高,而健康类、理财类、民俗类较不受关注。此外,部分受访者认为看电视剧与动画片特别有助于汉语学习。

(四)中国文化认同情况

文化认同在本研究指的是对他国文化的认同、学习与接纳程度。问卷中列出21项与中国文化认同相关的叙述,在各项叙述中,外籍汉语学习者除了对“移民中国”的认同度较低之外,其他各方面的认同度都相当高,但本研究发现一件值得被重视与思考的现象:文化认同通常是先了解后喜欢,但本研究的受访者却是喜欢但不了解。研究结果显示,在文化认同的三阶段,即“有所了解”的认知阶段、“感到喜欢”的情感阶段与“想要参与”的行动阶段之中,认同度最高的是情感阶段,其次是行动阶段,最后才是了解阶段。可见受访者喜欢中国方方面面的文化,却自认为并不了解中国。

由此推论两个可能性:[4]受访者缺乏了解中国的渠道;②倾向于“异国情调”(exoticism)式的文化认同感。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外籍汉语学习者当中,喜欢中国文化的人多,愿意学习并参与的人也不少,但自认为了解的人却不多。这是否因为受访者缺乏了解中国的渠道?值得深思的是一旦了解之后,文化认同的程度是否会有所改变?此外,由于受访者有很大部分来自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是否存在“异国情调”(exoticism)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的过程有两种运作方式:一是寻求身份认同,反映的是对母国文化的再制,也表达居家的渴望;二是寻求异国情调,反映的是想逃离自身文化的束缚,企图尝试不同的价值观,渴望经历不同的生活形态。(Usunier,1996)①异国情调式的文化认同是建构在虚幻的梦境之中,一旦梦醒时分,文化认同感也会有所变化。

整体而言,外籍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度偏高、媒介接触频率偏低;各类媒体中以电视为主要接触媒介,但对电影的满意度比电视略高;文化认同的各项指标中,认同度最高的是贴近生活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与人交流与城市文化等所谓的广义的文化,而非狭义文化概念中的传统技艺与文艺活动。华裔的认同度并没有高于非华裔,但媒介接触频率较高;来自发达国家的外籍汉语学习者文化认同度高于欠发达国家,但媒介接触频率较低。

通过SPSS软件进一步发现:媒介使用是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关键变量。媒介使用、语言学习、文化认同三者之间呈正向关系,亦即媒介使用频率高的人,对语言的掌握度更强,并且拥有更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据此,本研究提出,汉语全球传播工作,最重要的是国内外大众媒介渠道的建立。大众媒介包括各类型的大众媒介,对于汉语推广而言,可分为汉语教学内容与非汉语教学内容,前者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最方便、节省的学习渠道,后者则可作为学习的延伸,并可能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汉语教学节目分析

(一)受众偏好调查

外籍汉语学习者偏好怎样的汉语教学节目?问卷统计结果指出,在主持人方面,半数以上的人偏好两人主持、一位外籍与一位中籍,并认为主持人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以教学能力与口齿清晰最重要。在节目内容方面,多数人偏好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主题。在教学方法上,多数人认为通过短剧或动画教学是重要的,而给观众练习机会并与观众互动更为重要。在英语解说方面,多数人选择少量英语解说,其次是一半英语解说,选择大量英语解说的人极少。

另外,为了解不同汉语程度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受访者,对汉语教学节目的偏好是否有所差异,依汉语程度与国籍地区分组后发现并没有明显差异。值得重视的是,在英语解说方面,无论汉语程度的高低以及来自哪里,都不希望节目中出现大量英语解说。汉语程度中级与高级的人多数选择少量英语或无英语解说,而初级程度多数选择一半英语或少量英语。来自亚洲的人多数选择少量或无英语解说,欧美的人选择少量或一半英语解说,其他地区选择一半或少量英语解说。

(二)节目内容分析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中央电视台制播的四个汉语教学节目,了解目前电视汉语教学的情况,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本国人与外国人的形象,并以外籍汉语学习者对于汉语教学节目的偏好之问卷调查结果,作为进行节目评量的依据。

研究发现,四个节目与受众偏好的符合程度介于36%~55%之间,在各项指标中,明显不符合受众偏好的在于英语解说的分量。央视的汉语教学节目多数采用大量英语解说,但是本研究从外籍汉语学习者调查了解到,受访者无论汉语程度高低,以及来自哪里,多数人都偏好少量英语解说的汉语教学节目,即使是初学者也不喜欢大量英语解说。汉语教学节目的主角是汉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汉语教学;千万不要想用流利的英语来与外国人套近乎,更不要本末倒置,因为在英语频道播出就非用大量英语不可。

在人物形象方面,本国人与外国人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四个节目中出现的所有外籍人士都是白种人,且都能说流利的英语,这与在中国的外籍人士组成多样化的现实不符,并且也可能透露出“外国人=白人=说英语的人”的刻板印象。中国在走向世界之际,应省思其媒介内容是否重视人种与肤色的多样化,特别是面对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汉语教学节目,此点格外重要。

汉语教学节目的目的就是教汉语,节目中的教学者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无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担任此角色,都必须是教学的高手;此外,节目的企划也要以教学为重,其次才是娱乐效果,切勿本末倒置成了一般性节目刻意穿插一点汉语教学,或是明明在教汉语却被当成学习英语的节目,因为任何教学成果不彰的教学节目,都不能称为优良的教学节目。试想,如何让学习者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渠道,愿意自动自发地跟着电视学习呢?答案肯定是节目的教学效果。

图7-4 图为汉语教学节目主持人。本研究发现,所有汉语教学节目都有外国人参与,且皆是说英语的白种人,呈现出“外国人=白种人=说英语的人”的刻板印象。
图片出处:百度图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