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方案与实施
问卷调查时间为2009年下半年度至2010年上半年度。首先在2009年上半年,针对10位在上海的外籍汉语学习者进行预调查。这10位最初的受访者分别来自美国(4位)、加拿大(1位)、日本(3位)、韩国(2位)四个不同的国家,汉语程度包括初级(2位)、中级(5位)、高级(3位)。他们为4个语言版本的问卷(英语、日语、韩语、汉语)进行预调查工作。预调查工作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请预调查者填写问卷,填写后由预调查者主动提出对问卷中所列出问题的疑问与建议。第二阶段是将问卷中的问题以开放式的访谈方式重新进行一次,再将预调查者的回答,列入问卷的选项中。正式问卷依据预调查的结果进行修改,并于同年7月份展开调查工作。调查对象为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籍人士(以下简称为“外籍汉语学习者”)。考虑到调查对象是否拥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接触中国的媒体与文化,因此设定调查对象必须符合在中国居住并学习汉语超过1个月以上的条件。
(一)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外籍人士学习汉语的动机、方式与满意度。第二部分是他们对中文相关媒体的接触情况。第三部分是外籍人士对中国的观感,即对异文化的认同程度。第四部分为个人信息。以下详细说明:
(1)学习汉语的动机、方式与满意度:问卷中列出31种汉语学习动机,包括工具型与融合型动机,考虑到语言学习动机的多样性而设为多选题。学习渠道列出14种,包括传统的学校集体上课、私人机构集体上课、一对一上课、语言交换、电视汉语教学节目、广播汉语教学节目、网络汉语教学网站、汉语教学软件、看汉语电视、听汉语音乐、看汉语电影、听汉语广播、读中文报刊书籍、与人聊天。
(2)对中文相关媒体的接触情况:这部分包括对各类型中文媒体的接触频率、对中国电视、汉语教学节目、汉语教学网站的接触频率与满意程度,以及对汉语教学节目的意见,包括对节目主持人、节目主题、节目长度、教学方法、英语解说分量的偏好。
(3)对中国的观感:此部分作为了解外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方方面面文化的认同程度的指标,中国文化在此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旅游文化、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城市文化、日常生活、饮食文化、整体观感七个方面共21道题目。采用五级量表测量,包含了解、喜爱与行动三个阶段。
(4)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背景与汉语学习情况,个人背景除了基本资料之外,并设计了了解受访者与中国的关联情况的题目,例如是否有中国血统、家族中是否有中国人、是否与家人一同住在中国、是否在中国购房。汉语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时间、是否学习其他外语、汉语程度。
(二)抽样设计
调查地点的选择以外籍人士聚集的两大中国城市为代表——北京、上海,前者是中国的首都,后者为中国外籍人士居住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至于抽取样本的方法,由于外籍人士是具特殊性的群体,故决定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先选定采集样本的地点,再进行样本采集工作。采集样本的地点包括三类:高校的国际交流学院、汉语教学机构、外籍人士集中的地点随机发放。问卷一共发出了800份,回收692份,有效问卷650份(上海472份,北京178份)。[2]
二、调查地区的基本情况
(一)外籍人口统计数据
根据联合国“将人口的国际迁移作为人口普查的核心问题之一”的建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居住在大陆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士纳入普查范围,包括普查标准时点在大陆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士,但不包括驻沪外交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因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士。
根据统计局网站(2011年4月29日)公布资料显示:在这次普查中,居住在我国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23.5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2.1万人、台湾地区居民17万人,外籍人士59.4万人,合计102万人。上述人员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60.6万人,女性41.4万人。境内的外籍人士也是以男性较多,男性33.6万人,女性25.8万人。从居住时间来看,以两年以上长时间居住的比例最高,两年至五年有25万人,五年以上也有25万人,其次是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18.3万人,半年至一年有14.3万人,三个月以下的10.4万人,三个月至半年有9万人。
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士来华目的多元化且比例较为均衡:以商务为目的的20.5万人;以就业为目的的20.2万人;以学习为目的的20.2万人;以定居为目的的18.7万人;以探亲为目的的10万人;其他目的的12.4万人。按居住地分,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士六成以上的人集中居住在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三地,其次为江苏省、福建省、云南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按国籍分,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士当中,以韩国人比例最高,其次排在前十位的国家还包括美国、日本、缅甸、越南、加拿大、法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3]。
本研究调查地之一的上海市是外籍人士比例最高的地区,据统计每千人中有9人是来自大陆以外,这一比重在全国各省市中居首位。居住在上海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外籍人士为14.3万人,占境外来沪居住人员的68.7%,其次是台湾地区居民4.5万人,占21.6%,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2万人。在上海居住的外籍人士来自世界214个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三位的是:日本、美国和韩国,分别为3万人、2.4万人和2万人,合计占总数的一半(上海政务,2011年9 月26日)。[4]
剪报
专家:中国正成为吸引外国侨民移入定居的国家
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明欢6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入中国,并且留居中国,形成数量可观的外侨群体,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吸引外国侨民移入、定居的国家。
据中新社报道,李明欢在有关《中国大陆的外侨社群》的研究中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前来中国的外国人许多是受所在企业派遣,近一二十年来,移民中国的外国人大多出于自主选择,他们来中国投资创业、寻找商机,也有许多来求学、教书、打工、养老,以及因为与中国联姻而移居中国或来中国寻找配偶等。外国移居者的个人身份也呈现多元化发展。在常住中国的外国人中,既有投资者、企业家,也有学有专长的科技、文教专家,高级管理人员,还有体育、演艺、美容等各业人才直至普通打工者,当然还有嫁到中国贫困山区的外籍新娘等。
研究指出,近年来移居中国的外国侨民几乎来自世界各地,但主要群体包括来自中国周边的韩国人和越南人,来自中东西亚的阿拉伯人,以及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刚果等为主的非洲人。李明欢说,外国移民在分布上大多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态势。如今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散布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移民。与此同时,他们又依据个人职业、身份、来源国等不同,在若干城市社区,形成相对集中的外国人聚居地或“移民群体”,如北京的“韩国城”,义乌的“中东街”,广州的“巧克力城”等。
尽管外国移民正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但对中国目前外侨总数仍然缺乏准确的官方统计数字,涉及外侨方面的政策法规几近空白。李明欢表示,“全球化进程是十分客观的趋势,目前中国对于外侨的研究相对滞后于客观的发展状况,法律法规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编辑:戴玥)
文章来源:中新社,2012年3月6日
(二)调查地区主要经济指标[5]
表4-1 两地经济指标
剪报
2009年北京人均GDP首次突破万美元
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张舵殷丽娟)据初步核算,2009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 865.9亿元,按照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1 755万人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 788元,以年平均汇率折合为10 070美元,已突破一万美元。
这是北京市人民政府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的消息。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说,2009年,北京市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对北京市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世界银行在划分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时,是用人均GDP来衡量的。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北京市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处于中等富裕的程度。
于秀琴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以后,一个显著的经济特征是服务业占比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经济集约化也将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还有创新经济在整体经济增长的份额当中也会占有一个很重要的程度。
与此相适应的,所属人口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居住条件,大部分人能居住在城镇地区,享受到比农村更好的生活。按现在北京市常住人口1 755万人推算,居住在北京市的城镇人口达到85%。
于秀琴表示,北京市人均GDP过一万美元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这不仅体现在生活水准上,还包括在政府保障的均等化方面都要做大量的推动。这些都预示着,北京市举办奥运会之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要提出新的发展预期和目标。
(责任编辑:屈绍辉)
文章来源:新华网,2010年1月21日
三、样本的个人特征
问卷中涉及的个人特征问题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国籍、母语、是否有中国血统、家族中是否有中国人、是否与家人同住在中国、是否在中国购房。其中,“是否有中国血统”可视为华裔与否的依据,“家族中是否有中国人”可作为受访者与中国亲族关系的补充,“是否与家人同住在中国”与“是否在中国购房”则可用于推测居住中国的稳定性、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是否有在中国长期居住的打算。
为了便于进行统计分析工作,将年龄与国籍重新分组:年龄分为“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五组;国籍则依地理位置分布分为“亚洲”、“北美与欧洲”、“其他”三组。另外,再将国籍依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发达国家名单,分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两组。
剪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公布的发达国家名单:
(依“人类发展指数HDI”[6]排名)
1.欧洲23国:挪威(0.971);冰岛(0.969);爱尔兰(0.965);荷兰(0.964);瑞典(0.963);法国(0.961);瑞士(0.960);卢森堡(0.960);芬兰(0.959);奥地利(0.955);西班牙(0.955);丹麦(0.955);比利时(0.953);意大利(0.951);列支敦士登(0.951);英国(0.947);德国(0.947);希腊(0.942);安道尔(0.934);斯洛文尼亚(0.929);葡萄牙(0.909);捷克(0.903);马耳他(0.902)
2.美洲3国:加拿大(0.966);美国(0.956);巴巴多斯(0.903)
3.亚洲4国:日本(0.960);新加坡(0.944);韩国(0.937);文莱(0.920)
4.中东5国:以色列(0.935);科威特(0.916);塞浦路斯(0.914);卡塔尔(0.910);阿联酋(0.903)
5.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0.970);新西兰(0.950)
另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非国家经济体还有中国香港、波多黎各、中国台湾、马提尼克岛、格陵兰、瓜德罗普岛等。(www.daowen.com)
来源:百度搜索
(一)两地样本合并分析
两地样本合并的性别以女性略多于男性(58.5%,41.5%),年龄以青年人为主,六成的人介于21~30岁(64.7%)。职业以学生为主,占了七成以上(72.4%),近两成的人在工作。国籍方面非常多元化,共来自48个国家,所使用的母语多达27种,但是如果以地理位置分布区分后发现,一半的人来自亚洲(50.9%),还有接近一半的人来自欧洲或北美(41.6%),并且多数属于发达国家(79%)。
在与中国的关系方面,多数的受访者没有中国血统,华裔仅占两成(22.4%)。家族中有中国人、与家人同住中国,皆占两成左右的比例(23.2%、20.2%),有一成以上的人在中国购房(12%)。可见受访者只有两成与中国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等的纽带,多数人没有中国血统并且在中国也没有亲人。在中国购房代表的意义,我们推测以下两个可能的因素:一是有在中国长期定居的打算;二是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而投资房地产。
表4-2 两地样本合并的性别比例 (单位:%)
表4-3 两地样本合并的年龄结构 (单位:%)
表4-4 两地样本合并的职业分类 (单位:%)
表4-5 两地样本合并的国籍地区 (单位:%)
表4-6 两地样本合并的发达国家与否 (单位:%)
表4-7 两地样本合并的华裔与否 (单位:%)
表4-8 两地样本合并的家族中有无中国人等 (单位:%)
(二)两地样本比较分析
在性别方面,两地受访者皆是女性的比例略高于男性,上海女性的比例(59.2%)略高于北京(56.5%)。在年龄上,两地受访者皆以21~30岁占最高比例(北京72.9%、上海61.3%),北京的样本比上海更为年轻化,20岁以下的比例高于上海(北京18.8%、上海10.7%)。受访者的国籍方面,北京样本以来自欧洲与北美的人士占较高比例(北京58.8%、上海33.7%),上海以亚洲人占较高比例(北京31.8%、上海58.9%)。两地受访者皆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北京80%、上海75.1%),来自欠发达国家的比例低。
在职业方面,北京样本以学生占绝大多数(90.4%),上海样本的职业较为多样化,但仍以学生为主(65.4%)。从受访者的血统来看,两地样本皆以非华裔占大多数(北京84.1%、上海75.2%),上海的华裔略多于北京。此外,上海拥有中国亲属的比例(北京15.3%、上海26.3%)、与家人同住中国的比例(北京8.5%、上海26.3%),以及在中国购房的比例(北京8.5%、上海13.4%)皆高于北京。
表4-9 两地样本的性别比例比较 (单位:%)
表4-10 两地样本的年龄结构比较 (单位:%)
表4-11 两地样本的国籍地区比较 (单位:%)
表4-12 两地样本的职业分类比较 (单位:%)
表4-13 两地样本的华裔与否比较 (单位:%)
四、受访者的汉语学习情况
(一)两地样本合并分析
汉语程度多为初级与中级(47.3%,41.1%),五成以上的人汉语学习时间为1~3年(54.9%)。半数的人因喜欢汉语而学习汉语(50.5%),对于“喜欢学习汉语”的认同程度有八成以上的人表示“同意”(58.2%)或“比较同意”(30.3%)。六成以上的人在自己的国家学习过汉语(62.2%),近九成的人学习过汉语以外的其他外语(89.2%)。
表4-14 两地样本合并的汉语程度 (单位:%)
表4-15 两地样本合并的汉语学习时间 (单位:%)
表4-16 两地样本合并的“喜欢学习汉语”认同程度 (单位:%)
(二)两地样本比较分析
从受访者的汉语程度来看,两地样本的汉语程度皆是以初级与中级为主,唯北京的初级程度人数比例略高于上海(北京52.3%、上海45.4%)。从汉语学习时间来看,两地样本的汉语学习时间皆是以1~3年为主(北京54.9%、上海52.6%),上海学习10年以上的比例较高(北京5.6%、上海13.5%)。从“喜欢学习汉语”的认同程度来看,两地样本的“喜欢学习汉语”认同程度都非常高,北京的认同程度略高于上海(北京91.4%、上海87.3%)。此外,在自己的国家学习过汉语的比例是北京略高于上海(北京65.1%、上海61.1%),学习过其他外语的比例也是北京略高于上海(北京91.5%、上海88.3%)。
表4-17 两地样本的汉语程度比较 (单位:%)
表4-18 两地样本的汉语学习时间比较 (单位:%)
表4-19 两地样本的“喜欢学习汉语”认同程度比较 (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