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研究中的成果

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研究中的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今文化是汉语的魅力来源,她使汉语得以在众多的语言之间“暧暧内含光”,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汉语的核心竞争力,而文化魅力造就了汉语风格。简言之,汉语风格在她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上:数千年来深远的文化、古今哲人透彻的思想、换皇帝不换语言的顽强生命,以及图腾一般气势万千的书写文字。这两种偏见固然不正确,但也不完全错,汉语是汉学的基础,汉学是博大的但是其市场小于汉语。

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研究中的成果

“人们绝不能用学习意大利语或俄语的方法来学习书面汉语……但如果工作因此而越加艰苦,那么学习者从中得到的酬劳也就越大。他们可以进入一个比荷兰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或俄语更为不同的、迷人的崭新境界。”

高本汉[52]

外语的学习动机,有时非常特别,令人难以想象:为了看日文杂志而去学日文,为了看懂红酒标签而去学法语,为了到西班牙或南美洲旅游而学习西班牙文,为了点菜学意大利文……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学习动机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杂志、红酒、旅游与美食都属于文化范畴,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魅力是引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是,再想想另一组学习动机:为了到日本企业工作而学日文,为了到德国法律而学德文,为了开拓南美市场而学西班牙语……它们的共同点是实用性,也就是工具型学习动机。这两组学习动机看来天壤之别,但对于学习兴趣的引发以及日后的持续学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两类动机若只有单纯的一类,往往难以持续学习。若从兴趣开始,之后转向实用;或是为了特定实用目的开始,后来发现乐趣的话,外语的学习通常比较容易持续,学习成果自然也会提高。

这从我们身边英语非常好的人身上就可以验证,他们通常为认为英语又实用又有意思。他们可能特别喜欢看英语小说,或是爱上了英语歌剧(虽然意大利人认为用英语唱的歌剧很可怕)、喜欢听英语流行歌曲、热爱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并且因为英语好而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们学习的语言属于强势语言,用途广并富有文化魅力。如今,13亿中国人使用的汉语,正在朝这个方向迈进。

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历史的轨迹看来,汉语的两个事实浮现:一是文字的重要性;二是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从汉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生命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汉语最初的竞争力来自文化,而现在,表面看来是经济因素使得汉语重回世界舞台,但是,真正能使汉语在舞台上历久弥新的仍旧是文化。经济力量是语言亮丽的外衣,文化力量则是深远的内涵。中国古今文化是汉语的魅力来源,她使汉语得以在众多的语言之间“暧暧内含光”,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汉语的核心竞争力,而文化魅力造就了汉语风格。

简言之,汉语风格在她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上:数千年来深远的文化、古今哲人透彻的思想、换皇帝不换语言的顽强生命,以及图腾一般气势万千的书写文字。而在事事讲求轻薄的年代,汉语风格似乎显得厚重了,简化汉语目前已是既定的事实,但是如果为了推广,而把汉语继续简化下去,例如用字母替代汉字,那么汉语就不再是汉语了,汉语会因为“被推广”而消失。厚重的风格想要在轻薄的年代“营销”,不是舍弃深度,而是要以深度为卖点,切入特色产品市场;当然,汉语不是一般的商品,她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因此汉语厚重的风格不用更改,唯不易学习的形象必须改变。

“汉语太难”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汉语推广最主要的障碍。当我们见到中文很好的“老外”总是禁不住流露出赞叹与不可思议的眼神,但是当我们遇到周边英语能力强的本国人,顶多觉得对方比较有语言天分,甚至可能有“他就是靠着英语好”的一丝不屑。“汉语难学,英语好学”真是如此吗?事实上,语言的好学与难学的关键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与学习者的母语有关,与母语相近的语言会比较容易入门,但如果要精通一门外语,仍然需要好的学习方法并下过一番苦功。

对于学拼音语言的人而言,汉语较难的部分应该是书写,但更难的是从文字进入文学领域,而著名的汉学家高本汉却极力推崇,他说:如果目标仅仅是能够用汉语进行会话,“那么这个任务就相当简易了……如果有更高的志向——同时也想学习文字,那么必要的工作量当然就要大得多,但也仍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困难。然而,如果抱负再大一些——想要精通文学语言,并想钻研三千年间中国文学的各个部分,那么就会面临一项异常艰难的任务……人们绝不能用学习意大利语或俄语的方法来学习书面汉语……但如果工作因此而越加艰苦,那么学习者从中得到的酬劳也就越大。他们可以进入一个比荷兰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或俄语更为不同的、迷人的崭新境界。”[53]

高本汉认为汉字与中国文学尽管不容易学,但一旦会了,就能进入“迷人的崭新境界”,这样的想法与母语是汉语却主张把汉语英语化的人相比较,更清晰地呈现出文化宝藏属于民族,但不限于民族,她是属于珍惜她的人。外国的汉学家通常都是珍惜汉语的人。虽然如此,过去汉语教学与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却是向来是各自发展,并且似乎存在两种偏见,一种是认为汉语教学是低阶的,研究汉学则是博大精深的;另一种认为汉语教学是有广大需求的,而研究汉学是曲高和寡的。这两种偏见固然不正确,但也不完全错,汉语是汉学的基础,汉学是博大的但是其市场小于汉语。曾有学者以金字塔比喻汉语与汉学,底端是汉语,顶端是汉学。

从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事实来看,这个金字塔最好能够像一个流动的沙漏,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接触到中国文化并感受到汉学的意义,了解中国文化不是只有日常生活的交际、像化石一样的传统与习俗,或自说自话高人一等的道德,而是有许多贴近生活既有趣又实用的宝藏与经典;而研究汉学的人,也必须继续学习语言,并且通过语言学习界的努力得到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汉语与汉学是不同的学科,他们之间,存在的其实更多是心态的问题,心态直接影响到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传播。俗话说团结力量大,汉学界不要孤芳自赏,语言学习界也要亲近汉学界,两者应在各自学科的基础与目标上,共同精进,并体认到在汉语推广前提下的一体性。

汉语似乎从来不为自己争取什么,但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汉语自始至终在这片土壤上滋长着,即使政权替换,外族的皇帝竟自动自发地学习汉语,甚至推行汉语。在海外,即便受到当地政府的明文禁止或百般阻挠,汉语仍在华侨华人的努力下留住血脉,而正当新的一代在融入当地社会与学习压力的双重现实之下,舍弃汉语,眼见辛苦创立维持的华文学校逐渐没落之时,中国崛起,汉语热跟随着中国热蔓延开来,不仅华人子弟开始自动自发学习汉语,当地人为了让子女学习中文,出现将子女转入华文学校学习的情况。

语言不会为自己争取什么,汉语亦是。这个语言朗诵的是古圣先贤的言语,朝代更替的奏章、千年传颂的诗词,劳苦百姓的悲歌。她被南腔北调地说着、吵着、叫着、唱着,而那宁静的方块字气势万千,始终记录着、刻画着、见证着,无声胜有声,在这片土地上,在世界最远的角落里,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汉语风格。

【注释】

[1][英]奥斯特勒(Nicholas Ostler).语言帝国[M].章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9(第二版与第一版的翻译意义颠倒,此处采用第二版).

[2]李葆嘉.混成与推移——中国语言的文化历史阐释[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21 22.

[3]李葆嘉.混成与推移——中国语言的文化历史阐释[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22 23.

[4]竺家宁.中国的语言和文字[M].台北:台湾书店,1998:50.

[5]王望波,庄国土.2008年海外华人华侨概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08.

[6]董鹏程为台湾世界华语教育学会秘书长,对华语文推广不遗余力。曾于2007年接受本书作者专访,特别提供亲手撰写的华语文各地推广情况资料,包括《从社会变迁看全球华语文教育的前景》(2006),在此引用并致谢。

[7]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05(82).

[8]中国华文教育网.

[9]朝鲜日报,2004-6-28.

[10]Girija Shivakumar,摘自英国《金融时报》.

[11]王海伦.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之展望[M].台北:“中央”日报社,2000:7.

[12]摘自百度百科“新加坡华语”词条.

[13]摘自新浪博客转载文章.

[14]摘自新浪博客转载文章.

[15]郭熙.马来西亚,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J].暨南学报,2005(3).

[16]董鹏程.从社会变迁看全球华语文教育的前景[Z].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内部资料.

[17]王海伦.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之展望[M].台北:“中央”日报社,2000:124.

[18]丘斌存.华侨双重国籍之治本真理[M].台北:新生,1957:44.

[19]王望波,庄国土.2008年海外华人华侨概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08.

[20]王海伦.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之展望[M].台北:“中央”日报社,2000:125.(www.daowen.com)

[21]王海伦.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之展望[M].台北:“中央”日报社,2000:125 126.

[22]黎萌.华侨回忆98印尼排华骚乱,华人地位今非昔比[N].世界新闻报,2008-6-19.

[23]黎萌.华侨回忆98印尼排华骚乱,华人地位今非昔比[N].世界新闻报,2008-6-19.

[24]王望波,庄国土.2008年海外华人华侨概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09.

[25]林佳莹.秘鲁华人移民与华文学校之研究[Z].“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6]摘录自《侨务工作研究》网站.

[27]董鹏程.从社会变迁看全球华语文教育的前景[Z].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内部资料.

[28]徐利.浅谈欧洲的华文教育[M].侨务工作研究,2008(4):47.

[29]赵玉雯.华裔学生中文学习动机评析[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0]赵玉雯.华裔学生中文学习动机评析[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1]王望波,庄国土.2008年海外华人华侨概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07 108.

[32]中国时报,2004-6-11.

[33]曾苑.温州人孵出“欧洲最大中文学校”[N].温州晚报,2011-10-11.

[34]中国时报,2004-6-11.

[35]中国教育报,2003-5-4.

[36]王望波,庄国土.2008年海外华人华侨概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08.

[37]华声日报,2005-1-14.

[38]中国教育报,2003-5-4.

[39]中国华文教育网,2009-10-13.

[40]华声报讯,2003-5-22.

[41]徐立华,郑崧.非洲汉语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西亚非洲,2011(3):45.

[42]许雅雯.跨了四大洲的华语老师——专访俞锦梅老师[Z].台湾交大华语电子报第五期,2010年1 月10日.

[43]徐立华,郑崧.非洲汉语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西亚非洲,2011(3):42 46.

[44]白少辉.突尼斯公共国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研究[C].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48.

[45]应妮.海外华文学校百年兴衰见证时代[N].中国新闻网,2011-12-13.

[46]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6.

[47]资料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网站.

[48]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1(1):73.

[49]人民网环球时报,2007-1-16.

[50]刻版印象的定义是“一群人对另外一群或一类人之形象有共同的看法。刻版印象可以是正面的,可以是负面的,或者是混杂的。”何顿与杭特,社会学,见Arthur Asa Berger,媒介分析方法,1992:90.

[51]郑定欧.汉语国际推广三题[J].汉语学习,2008(6):90 97.

[52]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汉语的本质和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2.

[53]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