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语全球传播中的隐忧与挑战

汉语全球传播中的隐忧与挑战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学界已提出不少关于汉语隐忧的呼吁,汉语的问题仍然程度不等地存在于各个地区。在人口方面,汉语的母语使用人口,目前位居全球第一。所谓“三教”指的是汉语教学的教师、教材、教法,这三者又以教师为核心,因为有好的教师才能编写或善用好的教材,并且选择适当的教法。据报道,汉语受到意识形态的打击,部分人受“中国威胁论”影响,将“汉语推广”与“政治宣传”等同起来。此外,汉语的隐忧还源自以汉语为母语的群体社会。

汉语全球传播中的隐忧与挑战

汉语虽然已经跨出中国传向全世界,但是面对未来,汉语的传播依然存在不少的危险因子,这些危险因子一旦爆发,就很可能危及到汉语在世界语系之中的地位。虽然学界已提出不少关于汉语隐忧的呼吁,汉语的问题仍然程度不等地存在于各个地区。这些问题并非没有解决之道,然而,能否“对症下药”的关键在于有关单位是否正视问题,是否把金钱与心力花在刀口上。

目前,汉语的隐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方面问题;第二是汉语在全球传播所遇到的传播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语言教学中的“三教”问题,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几乎成为“经典”的老问题,但其实它仍然是汉语推广最关键的层面,如果没有得到大力改善的话,汉语的全球传播有恐成为一个大梦。

在人口方面,汉语的母语使用人口,目前位居全球第一。广大的母语人口原本是汉语的优势,为何会成为问题呢?原因主要出于中国的一胎化生育政策。从母语使用人口来看,未来很可能是中国、印度、阿拉伯三国鼎立的世界;然而,有学者预估,在中国一胎化生育政策之下,2050年的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印度将成为全球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家。印度有多种语言,日后如果能得到整合,印度语的竞争力将更为提高。

在教学方面,汉语面临“三教”问题。所谓“三教”指的是汉语教学的教师、教材、教法,这三者又以教师为核心,因为有好的教师才能编写或善用好的教材,并且选择适当的教法。“三教”其实一直是语言教学的老问题,为何在汉语教学中格外突出?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在《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一文中,为汉语教学三教问题发生的背景因素,提出三个不同层面的解析:

“从宏观层面上看,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经济奇迹逐渐为世人瞩目,中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作用也在不断上升……国际上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地升温,这就给我们的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然而我们对此的准备是不充分的;从中观层面看,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海外汉语教学,学习者群体、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环境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我们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从微观的层面看,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师培训等具体问题的解决都亟须与时俱进[48]。”

在传播方面,汉语还遭遇到意识形态问题。据报道,汉语受到意识形态的打击,部分人受“中国威胁论”影响,将“汉语推广”与“政治宣传”等同起来。德国《每日新闻报》于2007年1月15日刊登了一篇以“孔子学院遭遇危机”为题的文章,文中指出:“德国孔子学院建立后,将中文列为主修的大学生增长了两三倍。但成立后不到一年,学生人数就大量下降,有的学校如今只有十几个学生,从中国来的教师也迟迟未到。尽管有的学院中国教师配备齐全,但他们不了解西方文化与地域的差异,使得教法无法符合学生的需求。”

德国东亚研究所主任博思在文中指出:一些西方大学其实并不希望北京介入中文教学,因为他们认为孔子学院的计划是北京的公关宣传项目,北京借充满魅力的中文文化来创造一种中国的正面形象,所以有些学校并没有接受中国的援助来开设语言学院,他们不希望让北京来指导校方如何教授中文。[49]

意识形态的问题除了受到原先刻板印象(stereotype)[50]的影响之外,还与对文化的了解与接纳有关,亦即对异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差异会导致陌生的疏离感(alienation),甚至造成猜疑与误解。Tomlinson(1991)认为所有的文化认同,无论是民族国家的、地域的或地方的,它们都是归属感的表征(其意义是想象乃是一种表征的能力),人们每日生活中,总会思及他人不在场的景象,此时,他们也就是“想象出来了一个(他们所归属的)社群”,所以认同是一种想象之归属感(冯建三译,1994)。(www.daowen.com)

这种想象的归属感得以赶走陌生与猜疑的负面情感:对民族国家而言,文化认同是重要的凝聚力量;对移民而言,它影响着新生活的适应情形;而对旅居者(外语学习者、外派工作者等)而言,文化认同不仅影响旅居时的心情与对异文化的涉入程度,同时也形塑其对异地的印象与观感。

汉语全球传播所遭遇到的意识形态问题,其改善的方法就是做好全球传播的工作。香港城市大学郑定欧(2008)在《汉语国际推广三题》中,提出如何理解、如何实践以及如何推广汉语三个问题,认为汉语国际推广必须以汉语教学为重点。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厘定其学科的本体性,并在推广过程中注意文明交流,在交流过程当中树立正面形象。[51]然而,在信息难以隐藏的全球村时代,正面形象的树立方式在于本质性的作为,唯有令人尊重与欣赏的作为,才能在历史的见证下树立出良好的形象,从而形成良性的文化传播。

此外,汉语的隐忧还源自以汉语为母语的群体社会。母语程度下降而且是严重下降几乎是所有汉语地区面临的难题,除去诞生自互联网的“火星文”不谈,再除去古文不提,单就一般日常生活用语,就经常出现错误百出的现象。据了解,语文课的老师越来越难当,因为学生的造句常令人啼笑皆非,而收回来的作文经常出现“虽然是中文字,但没有人能读懂”的悲剧。

母语程度的降低并非近年才发生的事,只是有日益严重的倾向,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在一些公共场所也会出现一些看来看去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的标语,而错别字更是家常便饭了。以汉语为母语的群体,其母语程度降低是汉语最大的悲哀。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如果传者本身欠缺传播能力,即使建设完备的传播渠道也是徒劳无功。

这些年来,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陆续刊登关于国人中文力降低的报道,虽然引起部分人的担忧,但是尚未见到改善的策略。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因为重视多元民族而实施双语教育,使得中文能力难以提升,虽然如此,新加坡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倡导中文学习。反观国内,疯狂英语越演越烈,并且出现低龄化的现象,因为在部分城市,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学好英语,就很难进入一些“好学校”。据了解,“好学校”在课程安排中,存在“重视英数,轻视语文”的情况。

国人的中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关注,且中文力的提升应在汉语推广之前,因为,当汉语为母语的群体不具备良好的汉语能力时,汉语虽然不太可能出现消失的危机,但汉语的传者却有“换人做做看”的可能,即汉语标准的掌握有易主的可能。如果不够珍惜,等到被人拿走时,才来哀叹“我们是发源地”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切莫在汉语推广之际,失去汉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