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语全球传播现状: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汉语全球传播现状: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一、汉语全球传播的根基——华文学校汉语在海外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华侨华人捍卫母语教育的历史。汉语早期在海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华侨华人社会对其子女的中文教育。日本人学汉语的热潮堪称全球之冠。

汉语全球传播现状: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图3-1 海外华人华侨深耕多年的华文学校,为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打造了第一个宝贵的全球网络

华文教育从地理上可以简单区分为国内的华文教育与海外的华文教育;从学生的血统可分为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过去的华文教育以华裔学生为主,现在则是由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共同组成的广大市场。海外参加各种汉语考试的人数连年翻倍,2007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达13.9万人,海外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国内考生人数。[5]

一、汉语全球传播的根基——华文学

汉语在海外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华侨华人捍卫母语教育的历史。汉语早期在海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华侨华人社会对其子女的中文教育。在当地政府施行同化政策,甚至部分地区出现的排华、歧视问题等严峻的环境之下,中文教育可谓筚路褴褛,在世界各地奋斗扎根。

然而,华侨华人子女一方面缺乏中文环境,一方面缺少学习动机,一方面还有融入当地社会的压力,他们心中不禁发出“学中文做什么?”的牢骚。父母的努力得不到子女的回应,传承华文的热情不仅在外阻力重重,回到家中也往往得不到子女的认同。从前,学中文在许多华侨华人子女看来着实是一件“苦差事”,这使得海外的中文教育雪上加霜、成果不彰。

即使如此,海外华侨华人依然坚持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他们相信有一天孩子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中文。他们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在当地傲人的经济成就,使中文教育无论遇到多少障碍,仍能找机会、找空隙生长。这一切的努力,让汉语在世界各地拥有一片园地,成为现在汉语全球传播的重要根基。20世纪末,中国经济迅速起飞与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不仅增强了华侨华人子女学习汉语的动机,在某些地区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学中文已经从一件“苦差事”变成很酷的事了。

根据台湾侨委会全球资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各地已有超过2 800所华文学校与中文班,亚洲地区以1 892所居冠,其次是美洲812所、大洋洲79所、欧洲53所、非洲17所;而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前三名都在东南亚,第一是印尼795万人,第二是泰国739万人,第三是马来西亚648万人。美国的华人位居第四位,为393万人,仅为印尼的半数。由此可见,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可以说是华人与华文学校的“总部”,而在广大的非洲土地上,华人人数较少,华文学校也居五大洲之末。

表3-2 华语学校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侨委会全球资讯网(台湾).

表3-3 2010年海外华人前二十大排名国家人口数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侨委会全球资讯网(台湾).

以下主要引用《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董鹏程[6]在《从社会变迁看全球华语文教育的前景》一文中对全球各地中文教育发展的介绍,并参考各国语言教育政策文献资料、海外华文教育之相关论文与两岸媒体报道,综合勾勒出五大洲华文教育的概况。由于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有限,以下的海外华文教育概况不区分华裔与非华裔学习者,普遍描述华侨华人子女学校以及非华人的汉语学习情况。

(一)亚洲

1.日本

日本的华侨学校众多,受到日本当局承认的学校包括:横滨市山手中华学校、神户同文中华学校、东京中华学校、横滨中华学院、大阪中华学校、长崎华侨中学。华侨学校小学部学生,大多是在日本成长的第二三代华裔子女,家长送进华侨学校,主要目的是学习汉语并接受中国文化熏陶,因此,小学部的教育目标即是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学与高中部门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则有所调整,强调升学诚信勤俭的人生观,以及未来顺利融入日本主流社会的准备。

日本人学汉语的热潮堪称全球之冠。汉语在日本拥有长久的传播历史,虽然经历各种起起伏伏的阶段,但汉语在日本始终属于重要的外国语之一。近年来,汉语在日本又重新燃起。根据报道,日本五大中文学校:大学书林、JALAcademy、海外放送中心、ARUKU ALC、TCLC东京外国语中心的学生人数每年翻倍成长。此外,日本各地的中文学校也迅速增加。2008年,日本计有公、私立大学756所开办中文教育,其中有85所大学设有中文专业课程,还有154所高中与中国的中学结为姐妹校。[7]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某些层面上甚至超越中国,中国诗词是文人雅士必学的范畴,而中国成语与汉字也是日本学生本国语言能力的指标之一。日本一直是学汉语的大国,但近年来,韩语在日本受重视的程度迅速提升,成为英语以外的热门外语。从东京书店里,外语学习书籍的区域即可看出:英语仍占鳌头,而汉语与韩语则呈现势均力敌的局面。

2.韩国

韩国有4所华侨中学、27所华侨小学。其中,“汉城华侨小学成立于1909 年9月。建校百年来,先后共培育出了近万名毕业生,是韩国第一大华侨小学。学校由幼儿园和小学两部分组成,学生最多时有2 300多人,目前在校学生554名,教职员工40名。”[8]据报道,韩国的华侨学校出现不少非华裔韩国人就读的现象,原因在于家长对汉语的重视,希望孩子从小接受汉语教育。

韩国自从恢复使用汉字以来,无论是不是华人华侨子女,对汉语都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会说中文并且能写中文字,在韩国社会普遍被视为一种精英阶层的表现,通晓中文的人才,无论在政府机构或跨国企业里,都会受到更高的重视。据韩国教育开发院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春季,韩国已有120所大学、40多所专科院校、270多所高中开设中文课程,有些小学还开设了“中文特别班”,不能忽略的还有私人开办类似补习班的“中国语学校”,每年培训人数在20万人次以上。除此之外,不少中大企业为开拓中国市场,也自行开设中文班,为职员提供学习中文的服务。[9]

比起别的国家,韩国的汉语学习热潮除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市场因素之外,还多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因素,那就是韩国政府的政策。韩国政府计划在10年内培养25 000名中国问题专家,这是韩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人数大增的原因之一。根据韩国教育部门公布,目前韩国到中国留学人数超过4万人,平均每4个韩国人就有1个到过中国。虽然中文在韩国曾受到非议,但如今,韩国奋起直追,从政府政策到人民学习汉语的决心,可谓气势惊人、势如破竹。

3.印度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仅隔着喜马拉雅山脉,但过去在印度几乎找不到学习汉语的地方。据报道,对于中国政府在印度各主要教育机构里成立孔子学院的提议,印度的反应一直不太热烈。如今,印度正考虑在公立学校引入普通话教学,此举标志着印度的一项政策转变。印度的转变除了源于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长之外(包括印度在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还主要归功于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凯皮尔斯柏(Kapil Sibal)的推动。

“自去年上任以来,斯柏一直设法在印度教育界推行全面改革。斯柏已经就向印度教师传授教普通话课的技能的可行性,以及派中国教师来印度和扩大大学交换生的可能性,与中国官员进行了商谈。他还建议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CBSE)在国家教学课程里扩大语言培训面。曾参加过天津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斯柏支持在小学教授普通话,以从小培养印度学生对中国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大国的兴趣。”[10]

4.东南亚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全球华人最多的三个国家都在东南亚(印尼、泰国、马来西亚),东南亚也是华文教育的大本营,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对中国文化、语言的学习,但是各个国家存在种种难题,使得华文教育在东南亚的播种倍加艰难。

在各种问题之中,首当其冲的是统治方面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东南亚各国除泰国外,都是殖民地,殖民地政府为了防止华人与土著结合,影响其统治权,乃采分而治之的政策,容许华人保留中国国籍及推广华文教育,战后,东南亚各国先后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民族主义盛行,渐萌排外意识,不但经济方面对于华人多所限制,而且在教育方面更为严苛[11]……”虽然如此,在东南亚各个国家仍然可见华文学校。以现阶段而言,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華文教育环境最优越;泰国、越南、菲律宾、缅甸次之,其华文教育在历经黑暗期之后逐渐复苏;而印尼的华文教育则处于起死回生阶段。

(1)新加坡。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包括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华语。其中,英语的使用最为广泛,华语主要在华人群体之间使用。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82%的新加坡华人可以讲华语。[12]近年来,汉语在新加坡日益受到重视,除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影响之外,还要归功于早年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对华语的推广政策。

1979年,李光耀便开始推广华人群体间讲普通话的运动,将新加坡华人社会各讲各的方言情况加以改善,为普通话在新加坡的推广奠定了根基。如今,中文在新加坡普遍受到重视,多数华人华侨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英语与华语两种语言的双语能力,认为拥有双语能力即表示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然而,双语教育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结果——双语都好或双语都不好。面对母语能力不足与人才外流现象,新加坡的母语教育与双语教育下的文化认同都面临着考验。

(2)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多种族与多民族国家,马来人占五成以上,华人占大约三成。马来西亚使用的语言繁多,除英语和华语外,还有12种马来语方言和50种部族语言。马国政府的语言政策不同于新加坡的多元性,采取的是“一个政府、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官方采取以马来语统一语言的政策,规定马来语为国语,也是发展文学的唯一语言。公路交通标志上只有马来文,没有英文和华文。

马国政府相当重视教育,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20%以上。政府规定马来语是各级国立学校的教学用语,马来语是必修课,英语是第二必修语文,华裔或印度裔学生在每班选修人数达15人以上时,每周可有半天选修自己的母语。马来西亚的基础教育分国立小学、国立中学(简称国小、国中)和华文小学、华文独立中学(简称华小、独中)。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以马来语为教学用语,后者以华语为教学用语。大约有85%的华裔子女被家长送到1 200多所华小读书。由于独中只有60所,因此只有15%的华裔子女进入独中。[13]

由于华文学校兼学华语、英语、马来语,有利于培养马来西亚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中的华裔人才,增强华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华语的经济价值日显其要,一些专科学校专门招收马来族学生学习华语,以增强马来人在商贸旅游业方面同华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马来人也送子女入华小就读,以期掌握可能成为国际商业语文的华语。[14]

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仅次于马来人,或许正是在这种打压的情势下,马来西亚的华人非常关心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因而能在马来西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虽说随着华语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马国政府也开始鼓励非华裔的本国人学习华语,但有一点值得警惕,2002年起,马国政府要求小学的数理科以英语教学,[15]并从2008年开始,在华文小学实行数理科英语教学。

马来西亚原本就缺乏中文教师,通晓中英双语的师资更是不足,在此情况下,英语教学政策的结果是将精通英语的马来人引入华校,此举很可能会改变华校的行政语言。“这将削弱母语教育的地位。最后将导致华文小学的变质,英文回流,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及华文独立中学的冲击很大,它涉及华文教育变质的问题,最后甚而演变为华文学校的存亡问题。”[16]

(3)泰国。泰国的官方语言是泰语。早期有很多华人移居泰国发展事业,许多行业于是成了“华人天下”,汉语在泰国也因而成为强势语言,其地位仅次于泰语。泰国的中文教育始于18世纪80年代,一位传教士在学校开办了中文课。20世纪30年代,泰国的中文教育已经非常活跃,根据泰国教育部的统计显示,1938年已有293间华文学校,10年后,注册的华文学校已达426间。

然而,二次大战之后,泰国公布“防共条例及同化华侨的教育政策”,许多华文学校了勒令停办或关闭,中文教育受到严格限制,汉语人才严重断层。随着中国形势的转变与亚洲四小龙的窜起,1992年,泰国政府决定对中文教育政策作出大幅调整,将中文教育延长到小学六年级,允许成立各类华文补习班,并批准成立第一所华侨大学。

在东南亚各国之中,泰国的同化最深:“华人社会中除非是来自潮州客家等地者仍然是以华文为重,其他泰籍华裔者似乎大都被同化,而华文教育在泰国将会成为某一部分的角色似可断言。”[17]华人与泰人通婚比例高,他们的后代是泰国最大的群体。“泰皇拉玛七世曾说:暹罗大多数官员,不论现职或已退休,均有中国人之血统。即使是朕自己,亦有中国人之血脉在身中跳动。”[18]

泰国对汉语的重视与日俱增,当泰国的华人们还多数以泰语沟通,汉语意识低弱之际,泰国政府已经感受到汉语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泰国的诗琳通公主,她精通汉语,不仅翻译出版中国的小说,还研究唐宋诗词。1994年,她在《人民日报》登出《中国在我心中》一文,泰国各报竞相转载,对汉语在泰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具有带动的作用,对汉语在泰国的发展颇有助益。根据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编写的《泰国华文教学研究报告》(2008年出版)指出,学习华文的泰国人约超过56.6万人,其中有40万人属正规教育系统的在校就读学生。[19]

(4)越南。越南曾受中国统治达千年之久(公元前111~公元939),在中国统治的期间,汉字为正式的官方文字。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上半段,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法语取代汉语成为越南的官方语言。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后,随即宣布采用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为官方语言的政策。自此,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成为越南唯一的口语和书写语。在1975年南越被北越兼并之前,越南的中文教育极佳,仅南越首都就有200多所华侨学校,每所学校都有二三千人,学制从幼儿园到高中。

越战爆发后,中文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华侨学校全部被迫关闭。越战结束后,政府并无干预中文教育的重建工作,在热心中文教育人士的努力下,开办了各种“华语文补习班”,越南的中文教育才得以延续。目前越南已有74所大学、外语学院设有中文系。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了各种专业学科,包括:中国学、汉语经贸学、汉语语言及文化管理学等。“虽然越南政府已逐渐放宽对华文学校的控制,但越南在经过十多年的华文教育黑暗期,今日会讲华语的可谓少之又少,华文学校虽已有在兴办但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诸如师资、校舍、教材等的不足……”[20]

(5)菲律宾。菲律宾同样是属于语言众多的国家,本地语言多达170种以上。菲律宾的官方语言为英语与塔加洛语。汉语在菲律宾虽然属于外语,但其中文教育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从1899年创办的“小吕宋大清中西学堂”开始(如今改名为“中西学院”),至今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期(1899~1924年)、发展期(1925~1956年)、督察期(1956~1975年)、菲化期(1976年至今)。

早期菲律宾的统治者对华文学校采取开放政策,华文学校的开设与课程安排丝毫不受限制;然而,自从1976年全面实施“菲化”以来,学校教授华文的课时受到限制,进而限制招收中国籍学生的比例,一步步“菲化”华文学校。直到近年来的汉语热潮与华人经济圈蓬勃发展,带动了菲律宾华人华侨子女学习汉语的意愿。在各种华人华侨组织的努力之下,华文学校的学生人数渐增,教学素质也有所提高。

菲律宾的华侨虽然仅占菲律宾人口的1%,但在菲律宾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菲律宾华文教育日渐式微,曾经引起华人的极大忧虑,大声疾呼抢救华教。“时至今日,以菲律宾各宗亲会联合会为首的华人社会各种组织普遍地重视、支持、配合华校教学,一个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华校华文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加上菲律宾政府官员对华校华语教学的态度已有了重大的改变,菲律宾华校华文教学的新生已渐露曙光!”[21]

(6)缅甸。缅甸的中文教育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最早是开放期(1949~1962年),当时缅甸有300多所华文小学,并有200多所中学采用汉语教学。接下来是禁止期(1963~1976年),当时缅甸政府接收华文学校,改为政府学校,停止汉语授课,华文学校被全面终结。后来进入放宽期(1976年后),缅甸政府改革开放后,对中文教育改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华文学校逐渐拥有发展空间。

缅甸的华文学校在当地政府种种限制之下仍能发展,主要归功于华人华侨的刻苦奋斗、力争上游,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执著。在缅甸政府尚未放宽中文教育限制之际,华文学校以“补习班”、“孔教学校”、“佛经学校”等形态延续着。如今,华文学校遇上了发展的好时机,不仅华人子女就读,并且吸引缅甸人子女就读。

(7)印尼。印尼的官方语言为印尼语,华侨在印尼的人数虽只占了3%左右,但其中文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时,就有“义学”一类的教育机构教导华人子女认识中国字。19世纪初,中华会馆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华侨学校。直到20世纪的50年代,印尼的华侨学校进入最兴盛的时期,共有2 000多所,学生总数达到42万余人。1966年,印尼政府下令关掉所有华侨学校,禁止所有中文书籍刊物的流通,中文教育因而式微。即便后来印尼的中文禁令解除,但排华与歧视的问题却没有消除,造成许多华人华侨子女不但不会讲中文,还有刻意隐藏中国血统的例子。

印尼华侨女孩陈彩霞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她到上了高中都还不会讲中文,自己的中文名字只是“存在于爸爸妈妈的心里”,她说:“我非常害怕让他们知道我是华人,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好在我小时候肤色黑,和一般印尼孩子差别不大。但有一次,我妈妈来学校找我,她的肤色很白,一个原来跟我很好的印尼当地同学见了,吃惊地问我‘原来你是华人啊!’后来,她就再也不和我玩了。”[22]

1999年,长达33年之久的中文禁令终于解除。2001年,政府强调华语与英语、日语享有同等地位。近年来,印尼也同样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电视中有很多中文节目,中文书很受欢迎。1983年出生的印尼华侨彭艳玲表示:印尼华人在工作中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重视和尊重,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改善了印尼华人在当地的地位。[23]印尼政府宣布2007年起在全国各所国民高中设立华文课程,根据印尼圣道语言培训发展中心主任徐敬能表示,印尼现有500万人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补习班学华语,华语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国际商务交流语言。[24]

(8)柬埔寨。柬埔寨,旧称高棉,高棉族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80%,其高棉族使用的高棉语为通用语言,与英语、法语同为官方语言。柬埔寨的华人华侨约有60万人,华侨学校历史超过百年。1970年为中文教育的黄金年代,华文学校共有231所,学生5万多人,但是后来历经20多年的战火,华文学校被迫停办。直到1990年,“柬华理事总会”成立,领导华人同胞恢复断层许久的中文教育,80多所华文学校恢复上课,学生人数又上升到5万人以上。

(9)老挝。老挝共有49个民族,其中佬族占总人口的50.3%,其他各民族占49.7%,华侨约3万人,通用老挝语(寮语),居民多信奉佛教。在老挝有一所采用华语、老挝语双语教学的寮都公学,这是一所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仅有大量的华人子女在此就读,就连老挝政府官员也纷纷将子女送入该校就读。此校位于老挝的首都万象,由“万象中华理事会”于1937年创办,是正式注册的政府学校,颁发政府认可的毕业文凭,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部,目前在校生有1 000多人。

(10)文莱。文莱的中文教育发展已有80多年历史,第一所华侨学校创办于1918年,目前已有8所华校,学生人数约7 000人,所有华校皆是由华人社团设立的民办学校。文莱的华侨学校采用三语教学:国语(马来语)、华语、英语,教师多半来自本地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www.daowen.com)

(二)美洲

1.北美

北美洲拥有众多华人,在全球仅次于东南亚国家。在美国,汉语已经成为第三大使用语言。美国犹他州州政府立法通过,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程。汉语势力在美国抬头,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华侨人数的增加,而是越来越多美国人意识到,中美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区域性关系,更是一种全球性关系。中美之间无论是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必须拥有更多的来往,培养了解中国并且能与中国建立良好沟通的汉语人才,是如今美国语言教育的重任。

美国大学委员会于2003年年底做出一项决定,启动汉语和中国文化进阶课程和考试(简称中文AP课程),将中文列为高中生选修的外语课程计划,使汉语正式进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这项计划的启动不仅有助于向美国主流社会推广汉语,并改善美国各地华裔子女学习中文的情况。过去华裔子女只能利用周末补习中文,当同学都在玩乐时,他们却要乖乖进教室学中文,心里对学中文自然出现“额外负担”的感受,现在他们可以与非华裔同学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中文,无疑能对他们学习的持续性有所帮助。

加拿大与美国同为华人移民大国,特别是近10年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人数剧增,因此,中文学校也随之增多,仅温哥华、多伦多两个城市就有近400所中文学校。目前,加拿大在工作场所中讲汉语的人口仅次于讲英语、法语的人数。走在多伦多的街头上,随处可以听见中文,中文已经成为该城市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在加拿大的华文教育除了华人华侨社团所办的华文学校及中文班之外,还有“祖裔语言计划”下的汉语教育。祖裔语言班是一项学习母语及祖裔文化的课程,学生可免费修读。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向来实行英法双语,不同的语言文化在加拿大格外受到重视,其政府制定的“多元文化政策”就是对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肯定。加拿大部分学校将中文教育列入中小学国际语言课程之一,贯彻“中英双语12年学制”,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范例。

2.中南美

中南美洲的华文教育远不如北美洲优越。中南美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华人华侨子弟就算在家里讲汉语,到了学校之后,便逐渐以当地语言取代母语。虽然如此,各个国家仍在华人华侨的社团以及宗教背景组织的支持下,传承华文教育,并且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地位提高之后,华文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南美洲华文教育情况的资料非常有限,以下主要介绍华人较多的秘鲁与巴西两个国家的华文学校概况。

秘鲁[25]。1848年,首批华工抵达秘鲁,他们怀着改善生活的愿望,冒险犯难、远赴重洋,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难以想象的悲惨命运。160年后,秘鲁的华人华侨经过一代代的努力,不仅从底层爬升到主流社会,其经济地位也逐步提升,早期华工的艰苦生活形象已全面改观。过去的不幸虽已远离,但不可被磨灭。20世纪20年代,早期华工的后代开始意识到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华人子女的命运。因此,成立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学校成为侨界最大的渴望与追求。

1924年,由天主教华侨妇女总会筹建的“中华学校”创立,成为全美洲第一所中文学校。1936年,南海会馆再设“三民学校”,后为节省开支,两校合并为“中华三民联校”。“中华三民联校”于1962年登记,是秘鲁正式教育体制下的第一所中文学校。如今,秘鲁是中南美洲华人最多的国家,除了“中华三民联校”之外,还有若望二十三世两所华侨学校。

目前在秘鲁,除了侨校有华文教学之外,大学的相关系所或语言中心也开设华语课程。近年来,更有不少秘鲁当地中学将华语设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程。虽然秘鲁的华文教育仍在起步阶段,但百万华人的基础与汉语实用性的提高,可见华文在当地深厚的发展潜力。

巴西[26]。巴西的华文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出现“中落时期”,到了70年代“再出发”,而今进入“全盛时期”。早期移民巴西的华侨,除少数为携带资金、设备的大厂商外,绝大部分处于筚路褴褛、胼手胝足的状态,华文教育也就付诸阙如。1957年,来自台湾的神父在宣扬福音之余,开办中文补习班,以此为基础,1958年2月,“圣保罗市第一中文学校”正式成立,设董事会、基金会,分幼稚园、小学部,有教师6名、学生60余名。1960年,该校学生增至200名,在圣保罗市设立3个分校。60年代末70年代初,巴西政府大力发展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空间缩小,私立中文学校的学生陆续升读主流社会大学,新移民渐少,华文教育于是出现“中落时期”。

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台湾涌现移民潮。面对华侨人口日增,颇有负增长之势的巴西华文教育“再度出发”。到了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陆新移民纷至沓来,先期抵巴的台湾同胞亦已立稳脚跟,事业有成,此时的华文教育,有了更多的需求,也有了更好的条件。这一阶段,圣保罗的“华侨天主堂中文学校”、“中华会馆中文学校”等学校得到稳定发展。

90年代,为适应侨社需求,教说普通话、辅导中葡文的幼稚园兼中文学校纷纷成立。1998年2月,“圣保罗仁德国际学校”成立,这所在巴西政府登记、设有中文课程的国际学校,由台胞中事业有成者出资兴办,与巴西的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日本等国际学校同类,校园宽阔,设施齐全,从幼稚园到高中,开设中、葡、英语课程,实行全日制综合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巴关系日益密切,中文越来越重要,进入新世纪后,巴西的华文教育进入了“全盛时期”。大陆新移民主办的中文学校(班)出现:2002年,圣保罗青田同乡会开办中文班;2004年,大陆留学生开办“华光语言文化中心”;2004年9月,巴西华人协会与圣保罗亚洲文化中心联合开办“亚华中文班”。

中南美洲各个国家都设有规模不等的中文学校。根据台湾侨委会200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7]:拥有较大规模中文学校的国家除了秘鲁与巴西外,还有巴拿马、巴拉圭、阿根廷等。巴拿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学校有学生1 600名,另台商与基督教团体皆在当地开办中文班。巴拉圭的东方式中山侨校、亚松森市中正学校等,拥有学生数百位。其他国家如智利、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多米尼加、厄瓜多等也有较小规模的华侨学校与台湾商会附属中文学校。

(三)欧洲

欧洲是近年来华文教育发展较为顺利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有近300所华文教育学校和近三万名学生学习中文,且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28]欧洲华人所创办的中文学校或中文班除了必须遵守居住国政府的政策之外,还主要受到当地华人人口与经济情况的影响。此外,欧洲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当地的汉学研究、汉语热程度也是华文教育与汉语推广的重要背景因素。整体而言,欧洲中文学校的发展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1950年之前的尝试期,第二是1960到1970年的奠基期,第三是1980年后的发展期。[29]

在尝试期阶段,英、法、德、荷都出现过中文班:1912年,一批由印尼到荷兰求学的华裔学生组织成立中华会,并设立中文班;1920年,在法华工也办起华工学校,教不识字的华工华语与法语。1931年,在法国巴黎的华工集中地区设立了第一所法国华侨中文小学,学生多来自通婚家庭。1935年,英国伦敦唐人街一带也设立了中华中文学校,以广东话进行教学。1935年,荷兰华侨设立中文识字班。然而,这些早期的中文班,经营时间都不长,到了1930年代后期,欧战爆发,少数存活下来的中文班也只能停办。

1960年后,欧洲的中文学校进入奠基期。此阶段在欧洲的华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经济上较能站稳脚跟,开始有能力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1961年,德国汉堡成立中华子弟学校;1965年,比利时成立华侨中山学校。1980年后,中文学校迅速发展。至20世纪末,欧洲华侨华人所创立的中文学校与中文班已超过300所。在此阶段,中国大陆移民欧洲的人数大量增加,为中文学校注入了新学生。[30]以下介绍欧洲华人华侨较多的几个国家的华文学校概况。

英国的华侨多数来自曾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因此早期的中文教育几乎全是广东话,后来才改为以普通话为主。英国教育与技能部于2002年提出“国家语言战略”,将汉语列入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语言。2004年,汉语已被排入英国中学外语教学课程,并且在一批中学进行试点。2006年2月,英国教育部门将汉语设定为中小学学习的第二大外语。目前英国已有25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由100所英国学校提供中文学科[31]。英国政府计划在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在英国公民中普及中文学习。英国教育部长金·豪尔斯表示:英国中小学正在大力推行汉语教育,为了弥补汉语教师不足的问题,英国文化协会计划每年培训30名中文教师。[32]

法国的华人华侨组织积极开办中文学校或中文班。旅法华侨文成联谊会、潮州会馆、法国华裔互助会、法国广肇同乡会、法国青田同乡会、法国上海联谊会、法国北方华人协会、法国里昂中华联谊会等社团都创办了中文学校或中文班,估计法国各类型中文学校超过100所,法国汉语教师协会也从1984年创建时的30多名会员,发展到约300名会员,成长近10倍。

法国政府也十分鼓励法国人民学习汉语,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对法国年轻人说: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应从学习中文入门。汉语在法国的外语教育中,是发展最快的语种。巴黎东方语言学院的中文系已成长为该院的第一大系,在2 000多名学生中,90%的学生母语是法语。在中学教育中,汉语的发展也很迅速,有150多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大学院校开设汉语课程的更多,已达1 000多所(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05)。

意大利的罗马、米兰、都灵、普拉托等城市都有意大利华人社团设立的中文学校。其中,来自温州的华侨所创办的“普拉托华人华侨联谊会中文学校”,于1998年创立,如今已发展成上千人规模的中文学校。据媒体报道,2011年“普拉托华人华侨联谊会中文学校”从幼儿部到初中部共招生1 100多人,开设了中文、意大利文、武术、舞蹈等不同程度的78个班级,成了意大利乃至欧洲最大的华文学校。[33]

德国的华文学校多为华人社团所创办,估计有20所以上的华文学校分布在德国各个城市,其中波恩华语中文学校,实施学生免费入学,办学经费一律由校董承担,创办者对中文教育执著的信念,由此可见。汉语在德国非华裔群体中,同样越来越受到重视。德国因经济困难,曾大幅度缩减教育经费,大学中很多专业课程因而被停开,但汉语专业课程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根据2004年的媒体报道,一位在明斯特大学学习中文的德国学生说:她刚上大学时,汉语班里只有十几个同学,两年的时间,班上人数已经达到40位。[34]

荷兰的华文学校近年来成长加速,2002年,荷兰各地共有39所中文学校,学生3 000多人,这些学校有三分之二是由各侨社自筹资金,借用当地中、小学校舍,或华人社团活动场所上课。荷兰的莱登大学中文系为著名的汉学中心。[35]其他欧洲国家也都设有华文学校:瑞典的哥德堡瑞华中文学校拥有近百名学生;西班牙则有10所以上的中文学校,其中马德里中文学校拥有近300名学生,并且有近40所大学开设关于中国文化、中文教育的课程,而各种私人的中文学校也发展迅猛。[36]

俄罗斯向来是研究中文的重镇。近年来,各大学的中文系更是成为热门学科。2004年,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创纪录超收学习中文的学生,原因是抵挡不住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而在其他大学如圣彼得堡、西伯利亚、远东大学、莫斯科语言大学、俄罗斯人文大学、莫斯科东方实验学院、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校的中文相关系所也都有类似的情况。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高念甫说:这股中文浪潮,正席卷了整个俄罗斯。[37]

(四)大洋洲

在澳大利亚,华人办的中文学校可分为两类:一是华侨社团和教会成立的学校,一是私人独立性质的学校。2002年,全澳共有中文学校49所,学生近万名。澳大利亚政府积极推广“九种对澳大利亚有利之语言”,中文即为其中之一。以维多利亚州为例,在12所州立大学院校中,有7所设有中文课程。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更高140所,学生将近两万五千人。2002年,澳大利亚统计局发表的人口普查报告称,汉语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语言,调查报告指出,全澳讲汉语的人口超过40万人,占总人口的2.1%,超过意大利移民的1.9%及希腊移民的1.4%,汉语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外语语种。[38]

新西兰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华文教育也渐渐兴盛起来,例如:来自台湾的中文老师创办的“纽西兰中华书院”、规模较大的“艾黎中文学校”,以及最早采用简体字教学的“奥克兰中文学校”等。

“艾黎中文学校”于1998年创立,近10年来发展迅速,现有学生600余人,教师30余人。学校开设中文、美术、舞蹈、太极拳、体育等各类兴趣班。中文班有26个班级,水平程度从零起点、初级、中级到高级。学生年龄从3岁(学前班)起到中老年。学生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泰国、韩国、日本以及当地新西兰欧裔及毛利族裔等。[39]

(五)非洲[40]

广大的非洲大陆是汉语推广的重要腹地,但是因为当地的生活条件与经济情况等种种原因,也是最缺乏教师、教材、经费等资源的地区。“除了南非、埃及等少数非洲国家的少数院校,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教学设施缺乏,教学设备简陋又陈旧。非洲许多国家对教育投资不足,它们所拥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只能勉强满足已有的教学需求,汉语课程要分享这些教学资源是相当困难的。”[41]

在非洲较为落后地区的华语老师可能会有一种无力感,对资源欠缺的无力感,以及凭一己之力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未来的无力感。台湾的华语教师俞锦梅曾于2005年赴西非开拓汉语教学工作。因为知道当地资源缺乏,她从台湾带五大箱书到非洲,圣诞节还到巴黎扛回法语的中文辅助教材,一切无中生有,从零开始。在非洲开展教育工作固然辛苦,但她认为这些都不算什么,在非洲办学最难的地方在于:看到学生很想学中文却没有钱来上课,还有看到一天学中文10多个小时的优秀学生,却无法为他们争取到奖学金继续学习。[42]

非洲各国因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中国交流合作的密切程度不一,导致了汉语教学在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区域看,以埃及、突尼斯、苏丹为代表的北非是汉语教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地区。南部的毛里求斯等国的汉语教育到近几年才逐渐形成,但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东非的汉语教学也是近年来才开始逐步发展,而中西非则是面临最多困难的地区,除了喀麦隆之外,一些国家的汉语教学皆曾因各种因素而中断或停滞不前。[43]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以至整个非洲开展汉语教学历史最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1956年,中国和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同年,开罗高等语言学校开设了中文班,并于1958年正式设立中文专业。1973年开罗高等语言学校并入艾因·姆斯大学后,汉语成为该校的本科专业之一。艾因·姆斯大学中文系是埃及培养汉语人才的主要基地,现已发展成拥有五百名以上本科生的科系,并且拥有汉语硕博士点,为阿拉伯国家培育大批的汉语人才。

突尼斯的汉语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从布尔吉巴语言学院分离出来的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是突尼斯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从1998年开始,设置汉语本科专业,并有硕博士点以及中国研究中心,2002年以来,每年学生都保持在160人左右。[44]南非大学是一所远距离教育大学,共有7个学院,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该校设有汉语课,并且也同样采用远距离方式教学。此外,南非的部分企业也设有汉语补习班,在企业内部培养可以与中国人做生意或开拓中国市场的人才。

肯尼亚中国学校建立于2006年3月,是一所全日制的周末补习学校。上课时间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再到下午5点。每周中文课的总时数是5个课时。学校共有200名学生,按学生类别分,华裔有50人,非华裔150人;按层次来分,幼稚园20人,小学部50人,科技培训130人。学校现有教师20名,其中中文教师5名。(中国华文教育网)

毛里求斯有一所已经满百岁的老字号中文学校。“新华学校”成立于1912年,起初是全日制学校,在1947年鼎盛时期,有教员39人,学生超过一千人,校舍发展到四个相连的大院。6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这座曾被誉为印度洋和非洲地区最高华文学府面临关闭危机。而随着时局变迁,在非洲的华人由“叶落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为了生存和生活,纷纷将孩子送入西文学校。因此,当时毛岛上的华文学校全部关闭,新华学院也由全日制学校沦为幼儿班和周末班。

近10年来,中文学校终于又迎来新的生机。新华学校校长林努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老一代来说,他们认为有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就好像我们的校董们一样;从新一代来说,他们认为学习中文有利于跟中国做生意,有用所以学。”2011年学校的学生近300人,教员13人,设有学前班、小一至小六、中学ABCD班。上课时间为每周六上午9点到12点半。下午1点半到3点还有两个成人班。[45]

二、汉语推广的标志——孔子学院

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制定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2003年至2007年发展规划——《汉语桥工程》。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91国(地区)共322所,其中,亚洲30国(地区)81所,非洲16国21所,欧洲31国105所,美洲12国103所,大洋洲2国12所。孔子课堂设在34国共369个(缅甸、马里、巴哈马、突尼斯、坦桑尼亚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1国31个,非洲5国5个,欧洲10国82个,美洲6国240个,大洋洲2国11个。

图3-2 孔子学院的标识

三、汉语教学的重镇——中国各大城市与旅游地区

语言学习最快最有效果的方法首推沉浸式教学,即沉浸在所学语言的环境之中。从我们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也能体会感受到:苦读多年不如出国一趟。这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父母不惜重金,送未成年子女出国游学。到所学语言的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不仅能够学习外语,还能充分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与文化。

外国人学汉语自然也是如此。能够到汉语国家居住一段时间,是学习汉语最直接的方式。近年来,到中国各个城市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人数不断成增长。除了到中国留学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有兴趣的学生之外,在主要城市还有大批企业派驻的外籍人士及其家属。这些外派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为了工作、生活的便利,他们通常都会学习汉语,部分对语言文化兴趣较高的人,还希望能够学习汉字。

外国人到当代中国留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新中国恢复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一年。“那时,中国接受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掀开了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史的第一页。”[46]1978年,北京语言大学(原北京语言学院)开设了现代汉语专业(对外),经过了十多年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其他高等院校才开始陆续开设专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专业。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站的资料显示: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65 090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与2009年相比,2010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长26 906名,同比增长11.3%。

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按洲别统计,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6.32%;欧洲占15.8%;美洲占10.27%;非洲占6.19%;大洋洲占1.42%。从增幅上看,来自非洲和欧洲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1.90%和16.74%。按国别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名列前10位的国家是韩国(62 957名),美国(19 668名),日本(16 808名),泰国(13 177名),越南(13 018名),俄罗斯(12 481名),印度尼西亚(9 539名),印度(9 014名),哈萨克斯坦(7 874名)和巴基斯坦(7 406名)。

此外,来华留学生人数超过5 000名的国家还有法国(6 313名)和蒙古(6 211名)。按留学生类别统计,学历生占40.53%,同比增长14.96%,远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长速度,其中本科生占学历生总数的75.76%。非学历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9.47%。[47]

外国人到新中国留学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数10年,但成绩斐然,特别是在近10年来,获得飞跃的成长。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他们在中国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很可能会影响到对汉语学习以至于对中国文化的观感,并且关系到他们未来是否持续学习汉语。由此可见,中国各个城市无疑是汉语全球传播的重镇,特别是外国人集中的一线城市与吸引外国人停留的旅游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