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语的发展简史: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汉语的发展简史: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表3-1汉语口语标准化的历史无论从广义或狭义的概念出发,汉语无疑是历史悠久的古老语言,而且目前依然是母语使用人口居冠的语言。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汉语即是联合国规定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虽然拥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但因为有着相同的文字与共同的历史,而得以形成同一种语言文化流传下来,一如黄河、长江,汉语历经并见证了中国的变迁与发展。统一的文字系统为汉语奠立了巩固的根基。

汉语的发展简史: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一、中国的语言

“汉语”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的界定与理解。狭义的汉语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也就是秦汉以后的汉人语言;从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开始,距今约2 200多年。广义的汉语则上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华夏语,距今已有5 000多年。在华夏语之前,远古先民使用的语言被称为中国太古语或东亚太古语,距今7 000多年。根据考古文化系统命名法,太古语包括青莲岗语系、仰韶语系、北方语系;若是根据古代民族系统命名,则可称之为太古夷越语系、太古氐羌语与太古胡狄语系。[2]

太古语→华夏语→汉语

在浩瀚的土地上,汉语衍生出各种不同语音,自古就是南腔北调。虽然如此,汉语从周代开始,始终有一主导的语音,一种通行语、共同语,类似现在的普通话、官方语言。在周秦时称为雅言,西汉称为通语,东汉魏晋为晋语,南朝为吴音,隋唐为汉音或秦音,宋元为中原正音或中原雅音,明清称为官话、官语、官音。其中,雅言、通语、秦音的基础音系是历史上的西安音,正因的基础音系是汴洛音,吴音、官话的基础音系是历史上的南京音。汴洛音是西安在中原的后裔,南京音又是汴洛音在江淮的变体。至于后来的主导音系北京音,则是明初迁往北京的江淮话在北方发展的结果。[3]

表3-1 汉语口语标准化的历史

无论从广义或狭义的概念出发,汉语无疑是历史悠久的古老语言,而且目前依然是母语使用人口居冠的语言。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汉语即是联合国规定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虽然拥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但因为有着相同的文字与共同的历史,而得以形成同一种语言文化流传下来,一如黄河长江,汉语历经并见证了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二、中国的文字

一个语言如果少了文字就很难流传下来,并且难以发展语言文化。中国的文字是汉语底蕴的来源,汉字虽在汉语出现许久后才逐步形成,但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和西方拼音文字分属截然不同的体系。汉字是如何诞生的?过去认为中国文字是4 000多年前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然而,今天的文字学研究了解到中国文字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制造完成,称仓颉是一位中国文字的编创者与集大成者或许更为合适。

最早的中国文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殷商的甲骨文,直到考古的新发现证明甲骨文还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近年来,各地出土的陶器碎片上刻有更早的文字,例如:西安半坡的陶片上,刻有文字的共有113件,使用时代在公元前4 000年至公元前3 500年之间,也就是距今五六千年;又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陶文,距今约3 700年到4 000年前。这些陶器碎片上的文字都比甲骨文古老,半坡陶文的时代更早于仓颉。[4]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皇帝秦始皇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并统一文字,楷书于是成为汉语的标准书写体。

统一的文字系统为汉语奠立了巩固的根基。中国南船北马,方言之多与差异之大令人诧异,中国能够在日后拥有标准语,除了与政治强权有关,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字的统一。文字的统一不仅让不同方言的精英阶层拥有共同的沟通语言,更使得汉语得以累积发展出各方面的知识,如文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汉语的文化底蕴就建构在这共同的文字之上了。

三、汉语的流传

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民族多元的国家,历经了数千年来的朝代变迁、异族统治,在无数的动荡与战乱之后,最令学者们称奇的是汉语从未消亡。历史上古老的语言如埃及语、拉丁语都曾经历死亡与重生的命运,唯独汉语千年来毅力不摇,即使中国的政权也同样有过多次的移转,汉语却没有完全被更换掉,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人的语言。(www.daowen.com)

汉语向来是皇宫里的语言,而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将封建领主分派到边远的角落,这种做法同时也将汉语带到偏远地区,使得汉语的“领土”日渐扩张。汉语虽然在口语上历经了不少转变,但是其深厚的文化与学术建构,使得汉语在中国各民族众多语言中一枝独秀。即使中国政权移转,新的统治者竟自动自发地汉化起来。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好几位醉心于汉文化的外族皇帝,他们不仅推广汉语,还行使对汉文化的认同政策。然而,在这些外族皇帝之中,有些人虽倾心汉文化,但同时也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傲,他们实行语言隔离政策,不允许其他民族的人学习皇族语言,其结果是自己的民族语言逐渐没落,汉语更加通用。于是,汉语在中国犹如神助一般地越走越宽广,外族的统治者赶走了中国的皇帝,却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

周振鹤(2009)在《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一文中,提出外族统治汉人时,自己的语言反而退位给汉语的实例:

(1)北魏: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开始想用自己的语言,但汉化的结果竟使自己的语言消亡了。《隋书·经籍志》记载:“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北魏孝文帝行使绝对的文化认同政策:迁都、禁胡服、改姓氏、倡通婚、定门第、死葬洛阳、禁止三十岁以下鲜卑人讲鲜卑话。这一政策的后果是唐中期以后鲜卑族已不见于史册。民族语言的消亡造成民族文化的消亡,以至于整个民族的消亡。

(2)辽: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汉化很深,朝廷与人民都使用汉文,自己的语言竟无人通晓。

(3)金:金初,熙宗与完颜亮仰慕中华文化,到了世宗则企图复原金代的风俗制度与语言,但并没有成功。汉语占主导地位还因为被统治的汉人比女真人多,而且皇帝本人怕被认为是番人,也积极学习汉语以及汉文化,因此女真语只有渐渐淡出的命运。

(4)元:《元史·世祖记》记载:“至元南一九年正月丙午,河南、福建行中书省臣请诏用汉语,有旨以蒙古语谕河南,以汉语谕福建。”但结果是蒙古语在南方完全行不通,越来越往北方后退,直到全面放弃。

(5)清:清朝时代,说通古斯语的金人(满族)统治中国,清朝皇帝虽然也醉心汉文化,但谨记历史的教训,不忘维持自己的冠制度与薙发风习,并以此同化汉人。然而,风俗制度得以留存,语言却还是退位给汉语,这也是学者们提出汉语拥有强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综上得知,中国外族的统治者的语言退位情况,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统治者的民族规模远远小于被统治者。

(2)统治者倾心于被统治者的文化。

(3)统治者认为被统治者在各方面都高人一等。

汉语虽然在口语上历经了不少转变,但是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使得汉语成为一个饱含底蕴的语言。回顾历史,无论在中国的领土或是辐射到亚洲的汉语文字圈,汉语千年来在各地都受到极度的重视,除了现在,中国在应试教育下,出现了重视英文、数学、轻视中文的现象,汉语热延烧到世界各地却烧不进中国,拥护中文教育的人士无不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