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语的传播动力-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汉语的传播动力-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纷纷诞生,在统治者的推行下,语言得到更好的巩固与传播。在此之前,语言已被统治者视为立国的工具。两个东方大国因种种原因,其语言始终在自己国境内打转,在过去的历史中,欧洲国家的语言更为积极主动地跨出国界。)此后,诸多国家积极向外侵略,语言的传播进入海洋殖民时期。

汉语的传播动力-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

一、语言的传播简史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语言随人类的扩张和迁徙而传播。以前,它们是在征服、通商和信仰皈依之后传播”;现在,则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然而,“正式教育成为语言最常用的传播渠道,也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当然,教育也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后三者依旧影响着语言习得。”[12]

语言的传播历史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推进,随着主要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五大时期:

(1)离散群聚时期:语言随着人群散布而分散。

(2)古代帝国时期:拉丁语、梵语与汉语随着帝国建立而巩固。

(3)民族国家时期:语言成为国家的立国工具。

(4)海洋殖民时期:语言随着向外侵略而传播。

(5)教育推广时期:以和平自主的方式推广语言。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们从群聚到离散,再从离散到凝聚,语言也跟着人们的移动而传播。公元1年,古代帝国形成,古罗马、印度与中国这三大帝国分别确立了当时的三大语言,即拉丁语、梵语与汉语。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向外扩张,把拉丁语带到各处,拉丁语成为欧洲的通用语言。随后,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纷纷诞生,在统治者的推行下,语言得到更好的巩固与传播。

在此之前,语言已被统治者视为立国的工具。中国第一个统一各个部族的皇朝——秦,在立国之初即规定全国使用相同的文字。然而,帝国的强盛不一定推动语言的对外传播,事实上亚洲的两大语言——汉语与梵语,对外传播的主动性都不是很强。

自古以来,汉语因为拥有强大的帝国与深厚的文化,对邻近国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例如:日语韩语都有大量的中国文字(称为汉字),并且引用许多中国诗词谚语以及典故,直到现在一般人仍然认为——越能掌握中文,越能在日韩语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虽然汉语在亚洲有语言老大哥的美誉,但也或许正因为如此,汉语比起欧洲语言来说,传播的主动性低,就好像一位知名人士自然不会千方百计在知名度上下工夫,汉语过去就是如此,她的对外传播在明朝航海探险结束之后,全然停止。

另一个东方古老的大国——印度,拥有仅次于中国的庞大人口,但是语言种类之多令人诧异,光是在印度的钞票上就印有14种语言。其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语言非梵语莫属,虽然她的使用人口不是最多的,但却因宗教而源远流长,她的难度使她的传播始终存在于高知识分子群体。两个东方大国因种种原因,其语言始终在自己国境内打转,在过去的历史中,欧洲国家的语言更为积极主动地跨出国界。

15世纪初,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西班牙语成为最早殖民扩张的语言;(拉美国家独立后,除原本的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之外,其他国家都是以西班牙语为国语。)此后,诸多国家积极向外侵略,语言的传播进入海洋殖民时期。

16世纪末,英国和法国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诸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取得巴西东北沿海的纳塔尔地区。随着侵略的胜利,英语法语荷兰语成为新兴的殖民扩张语言。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法进行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国,并在与荷兰数次战争中取代了荷兰成为最主要船运国。

1763年,英法在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殖民强国。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大三角贸易”,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地区和德意志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英法荷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经济兴起。到了1914年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是殖民国家及殖民地。

20世纪,英语成为全球最强势的语言,不仅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人口超过3亿,而且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口超过7亿,此外,全球有15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13]二战后,面对英语的强势扩张,许多国家感受到传播自己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开始以和平的方式向外推广自己的语言。[14]语言的传播正式从侵略的时代进入和平的教育推广时代。

二、语言的传播类型

语言的传播在人类历史的画轴里是一幅三维的立体图景。依照语言传播的方式可以归纳出语言传播的三种方向:向下传承、左右扩散、点式传播。

向下传承是语言由上到下的传播:“每一种语言都是由年轻的一代向年长的一辈习得的,因此,语言成为传承古老传统的载体。”[15]这种历时最长远并且可靠的传播方式,使得语言得以流传下来,而不会紧随着使用者的老死而消失,但是并非所有的语言都能享有世代传承的机会。例如在一个国家通用语的强制推行下,或是移民家庭为融入社会的情况下,个人原本使用的语言很可能会受到主流语言的挤压,渐渐成为“老人语言”,甚至面临消失的命运。

前后左右扩散指的是语言向邻近的地方传去,又由于某些原因,被人们带到更远的地方。例如过去中国的语言,在国境之内,官员们因为“外派”到远方而传播“京城的语言”,又因为某些原因传到邻国,最后在亚洲形成现在的中国文字圈。点式传播则是一种直接抛向远方的传播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侵略占领,随着军事行动与帝国的扩张,语言跟着炸弹越过大陆抛过了海洋,然而历史证明这种强硬的方式往往只有短暂的效果。

尼古拉斯·奥斯特勒在《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一书中,将语言传播的方式归纳为两大类型:

(1)自然发展(organic growth):语言团体结合在一起发展人口,以世代传承的方式传播语言。

(2)人为干预(hunter’s way):以军事与政权的力量扩张语言的领土,最典型的方法是建立殖民地。

斯旺提出,以帝国侵略方式传播的语言,在战胜时或许能得到短暂的传播,但在战败后不仅语言传不出去,还会使语言的名声受到长时间的负面影响。他指出:“德语、俄语、日语如今已不再是超中心语言,退缩在各自现有的国土之内。20世纪时,它们随着军事扩张传播至国外,战败后又退了回来。”苏联解体后,其欧洲属国很快弃用了俄语,而德语在战败之后,不仅退回了自己的国家,连原本以德语为母语的海外人士都有不愿意使用德语的情结,可以说帝国侵略与暴行,对原本地位相当高的德语造成重创。(www.daowen.com)

日本德国的情形非常相似,这个音调可爱的语言因为军事占领并强行推广而蒙上恶名:“从19世纪末起,在日本占领的台湾(1895)、朝鲜(1910)、满洲(1931)及蒙古大部(二战前夕)都以日语为官方语言,日语成为超中心语言,但是在二战后便很快地失去了地位。二战期间,日本还从欧洲殖民者手中取得了东南亚大部,包括印度尼西亚。日本在占领区大力灌输日语和日本文化,野蛮地压制当地本土文化。其结果是日本战败后,新获解放的国家极力排斥日语,日语几乎消失殆尽。”(Swaan,2002)

三、语言的传播途径

语言全球传播的途径分为三种:陆地传播、海洋传播、空中传播。

语言传播的途径随着交通与科技的发展而变化,从最早的陆地传播到海洋传播,再到现在利用无线电与卫星无远弗届的空中传播。语言传向远方的方法,最早只有陆地上的传播,当遇到海洋的时候便停了下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不再成为隔阂,语言的传播加入了海洋的途径。电信技术的发展,又使语言的传播加入了空中传播的新途径。

虽说语言传播途径的发展从陆地转向海洋,但并非所有语言的传播方式都跟着转变,有些语言尽管在进入海洋时代亦相当强盛,并且拥有航海技术,但仍因种种原因并未加入海洋扩张的队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汉语。这些语言在过去仅以陆地的方式传播,语言学家将这些语言归类为依赖土地(land-bound)的语言,除了汉语之外,还有印地语、日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而以海外征服传播的语言,则有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

如今,语言传播运用媒体与互联网向全球发送,媒体教学与互联网的课程使得语言的学习更为便利,语言学习的易得性与自主性得到空前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成了语言传播新的推动力,谁登上了科技运用冠军的宝座谁就是全球语言霸主,目前这位霸主显然是英语。

四、语言的传播动力

以上梳理了语言传播的方向、传播的类型与传播的途径;然而,推动语言对外传播的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有些语言传得又广又远,有些语言却长时间在原地打转呢?从历史上看来,语言传播的动力随着传播的途径而变化,每一个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可能拥有不同的传播动力。

以欧洲为例,1492年是欧洲殖民国家全球扩张的开始。如果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之前,语言的传播属于区域性的传播,人们在陆地上移动并将语言传播出去,此时期推动语言传播的力量来自语言群体的读写能力与文化的吸引力。1492年之后,人们从陆地转向海洋,随着航海时代而展开的帝国侵略与大规模移民,将语言传播到更远的土地上,此一时期推动语言传播的力量主要来自商业贸易、军事侵略与移民现象。[16]

语言学家提出,语言向外传播最具成效的方式有三种:“①迁徙,即一个语言团体整体迁移,并带入一种新的语言;②扩散,即语言用户并没有真正大规模地移居,但该群体的人用他们的语言同化了那些与他们接触的人;③渗透,即以上两种类型兼有。英语在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的传播属于第一类;英语在印度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传播属于第二类;而英语在南非的传播则属于第三类。”[17]

上善若水,如同水一般自然流动的力量是语言传播最长远的动力,由父母自然而然地传承给孩子,或是因有贸易往来需要而学习对方的语言。另外,移民的人群移动带动语言的传播,以及受到文化与宗教力量推动的传播,也都是语言传播的主要动力。大量移民将原本的语言带到新的土地,并在短时间内扩大了原有语言群体所占有的领地,而文化或宗教等因素则会使人们心生向往,以一种坚定的学习动机学习语言。

综观历史,语言全球传播主要的动力即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移民、贸易、宗教。[18]

1.移民

民族的迁徙是自古以来语言传播最纯粹的动力,但前提是移民的队伍要拥有较大的规模与强大的繁衍力,这通常表示移民比原住民有更好的条件,因为他们掌握政治经济权力或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当移民人口多于原住民人口时,语言的传播才得以生根并且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

2.贸易

人们的贸易行为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存在了,货币发明之前有着长久的以物易物的历史。贸易促使人们更紧密地接触,为了达成交易,人们开始学习对方的语言。贸易的语言传播随处可见,但历时都不长久,当交易行为结束时,语言的传播也就停止了。

3.宗教

贸易的语言传播效果并不持久,但是当商人们带上传教士或自己当上传教士时又是另一回事。信仰是强大的语言传播动力,同时推动着传者的传播与受者的学习。然而宗教的动力受到人心的影响,有时是一股善力,有时竟成了恶力。

移民是所有语言传播动力之中效果最显著的,无论是贸易、宗教,甚至军事侵略,如果在之后伴随着大规模移民,语言在新的土壤生根的可能性更高。在全球化的今天,国界不如以往鲜明,大规模的移民团体已较少出现,但仍有许多移居现象,即国籍没有转变但长期住在异地。移居者可能会学习新的语言,也可能在某一天以自己的语言取代移居地的语言。

今天,语言全球传播的动力依然可能来自上述三点,但自主学习外语成了更普遍且不间断的传播动力。如何成为受青睐的外语,是现在语言竞争最主要的战场。这关乎语言自身的实力与机遇,前者与语言的文化性有关,后者则与语言的实用性相关。

五、语言传播的特性

语言传播拥有六大特性:“第一是外延性和连续性,因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因此具有外延性,又因为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故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第二是距离衰减性,语言的扩散过程与文化的扩散过程一样,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第三是阶层性和层序性,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使语言有了明显的阶层性。层序性指的是在波状扩散中,某些地区出现多次重复传播的现象,出现新语言与古老语言的差异。第四是复合性,语言在扩展中出现相互融合的现象,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第五是竞争性和同化性,在传播过程中,几种语言同时存在就会产生竞争和排他现象。有些民族甚至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第六是演化性,语言的含义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并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进步,增加新的词汇。”[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