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的起源
“为了感动一颗年轻的心灵,为了击退非法的入侵者,自然(nature)指使我们发出声音、呐喊、哀叹——这些最古老的语言。”
卢梭[2]
探讨语言的起源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因为这是一个带有哲学性的问题。18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在探讨语言起源问题的论文中,以这样一句话开头:“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这句话已成为语言思想史上的一句名言。(Herder,1772)[3]
18世纪中叶以后,语言起源问题已成为欧洲学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加入了辩证的行列。1769年,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征求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最佳答案,在众多参赛的论文中,只有一篇最终获得科学院指定出版,那就是赫尔德充满激情并带着嘲讽风格的作品《论语言的起源》。在此之前,欧洲国家普遍认为语言是由神创造的,在学者们热烈的辩证之后,语言神授说的观点才渐渐被演化的观点所取代。
然而,演化的观点依然难以说明人类的语言从何而来?为何如此迥异于动物的语言?动物为何无法发展出与人类相似的语言呢?
赫尔德提出人类拥有一种非动物本能的独特特质:“在人的身上肯定潜藏着另外一些并非本能的力量”。而这种非本能的力量正是来自人类是一种孱弱并且缺少本能的动物。赫尔德认为人类无法像昆虫那样,不学自会地创造出精妙的艺术品,比如蜘蛛织网,但是蜘蛛离不开网而人类却能自由地迁徙。“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范围,从一出生它就进入其中,始终生活在里面直至死亡。奇怪的是,动物的感官越灵敏、本能越强大越可靠、其艺术作品越精妙,它们的生存范围就越小……动物的领域越小就越不需要语言。”[4]
人类很可能从史前时代就已经拥有语言了。科学家们从挖掘出来的智人骨头中发现,已有许多血管分支的痕迹,证明他们的头脑已经足够发达,拥有说话的能力。[5]然而,20世纪70年代,化石智人的发音器官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现。解剖学家对古典尼人的化石制作了声道模型,发现这位45 000年前的古典尼人的声道与现代人的口腔、咽腔双道共鸣系统不同,仅有单道共鸣系统,因此还不能发出清晰的语音,无法发出语言必备的元音。虽然如此,学者认为:“尼人文化的普遍水平表明,他们的有限发音能力看来已充分加以利用,因此他们具有某种类型的语言。”(利伯曼,1975)[6]
人类最早居住在洞穴中,并且是群居的。每一个群居的部族都渐渐发展出自己的语言,再由父母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洞穴是人们最早的房屋,而群居渐渐发展成由家庭组成的社会,但究竟语言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从化石研究得知,语言的出现应该不会早于10万年前,成熟的有声分节语言的历史可能仅有两三万年之久。“语言的出现与劳动有关,但并非能劳动即会有语言;语言的成熟与思维有关,但并非能思维即会有语言。”[7]语言是如何诞生的?在何时诞生?若说语言仅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需求而诞生,仍然不足以解释人类语言的丰富性。
语言的起源一如生命的起源,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在赫尔德之前,另一位哲学家卢梭在他所著的书中提出:“需要”造就了第一句手语,“激情”逼出了第一句言语……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在简约化和系统化之前,最古老的语言像诗歌一样,饱含激情……激情促使人们联合,生存之必然性促使人们彼此逃避。逼迫人类说出第一个词的不是饥渴,而是爱、憎、怜悯、愤怒。
卢梭感性的论述背后有着哲人深刻的思考。“激情”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确实,人们除了基本沟通的需求之外,还有情感沟通的需求。为了表达情感,人们开始说话,人们对语言交流充满热情,如此才得以造就出语言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基本沟通的需求激发了语言,情感沟通的需求创造了语言文化,而人们彼此交流的激情丰富了语言世界。
人类需要语言,因此创造了语言,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语言是因为拥有思考、学习与创造的本领,“第一个有意识的思考行为发生的那一刻,也正是语言内在地生成的最初时刻。”[8]从此人类与其他动物出现明显的分野——不仅会叫还会说,而且经常说个不停。语言出现许久之后才有文字的发明。文字使得所有的一切得以被记录下来,其中包括语言的发展。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Hieroglyph),它诞生于古老的埃及,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意思是神圣的雕刻品,因为主要被刻在纪念碑上。随着历史的推进,它成了永远的神圣雕刻品,因为已经没有人能读懂它的意思,必须由专家经过破译的方式才能得到一些信息。另一个古老的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Cuneiform),它是苏美尔人的文字,由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传承下来。文字的出现标示着史前时代的结束,人类历史的开始。
二、语言的分类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语言群体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单位。”[9]一种语言不限于一个国家的人们使用,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民族使用,说同一种语言的群体被称为同一个语言群体(language group)。全球的语言超过5 000种,拥有5 000个以上的语言群体,有些语言群体具有相似的地方,就像亲戚一样,有近亲有远亲,而有些语言群体一点也不相干,若是不下一番苦心学习,永远也无法相互理解。(www.daowen.com)
语言的全球系统由语言学家们将各地的语言依其特性的不同进行分类,称为语言系属分类(language families)。语言系属分类根据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对语言进行归类,主要依据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某些对应关系,把具有相似的语言归于同一类语群,这种语群称为同族语言,即“语族”。按“语族”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这类同类语族称为同系语言即“语系”,例如:拥有最多使用人口的汉藏语系、拥有最多语言的印欧语系。
语系的分类有各种版本,表2-1中列举十个语系,除此之外,还有非洲和美洲的诸多语言,以及许许多多系属不明的独立语言。
表2-1 全球语系语言列举
续 表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斯旺(Abram de Swaan)将全球众多的语言比喻为天上的繁星,一如星系一般构成了全球语言系统,它们是如何形成多半难以考据,但它们之间的碰撞、融合或消亡,在有文字记录之后,成为一部真实反映历史变迁的世界语言史。“世界语言史揭示出了文化与权力政治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微妙的互交关系。”[10]如今,抬头一望,全球的语言星系或明或暗,有的过于闪耀,有的却正在熄灭,还有一些渐渐地发出光芒。
三、语言的地位
全球的语言众多,但使用人数的分布极为不均。5 000种以上的语言有一半以上的使用人数不到5 000人,1 000种以上的使用人数低于10人。说汉语的人数目前是世界冠军,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1/6,接着是英语与西班牙语,各约3亿人。
然而,使用人口最多不一定代表影响力最大,但使用人口少影响力势必也小。一个语言在全球的地位不仅与使用人口相关,更清晰的指标在于外语学习人数,即非母语学习者在全球各地的学习人数之总和。要说明某种语言在全球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可以测量其“交际价值”。
语言的交际价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语言的“流行度”,即使用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一是该语言的“中心度”,即使用者中兼通多语者在所有兼通多语者中所占的比例。语言依其“流行度”与“中心度”,而有边缘与中心的概念,中心语言约100种,使用人口占全球95%,中心语言之中还有12种被称为超中心语言,它们是: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德语、印地语、日语、马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斯瓦希语,除了斯瓦希里语之外,其他语言的使用人数都超过一亿。[11]
图2-1 语言星系示意图
在语言星系图中,一个语言想要往中心移动,除了必须扩大母语使用人数之外,还要扩展以此语言作为外语的学习人数。然而,外语学习是一种向心趋势,朝中心走的趋势。除非拥有宗教等特殊理由的学习动机,多数的人在选择外语时,多半会考虑到它的实用性质。越向中心走的语言,表示使用的人数越多,自然实用性质也就越高。目前,最受欢迎的外语无疑就是位于“超超中心”位置的英语,其次则是环绕四周的“超中心”语言;然而,语言在星系上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超中心”语言越来越趋向“超超中心”,有些则是渐渐远离。当然,在语言星系的迭变过程中,位于“超超中心”的英语,其地位也非永恒不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