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语全球传播架构: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研究成果》

《汉语全球传播架构: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3研究架构本研究立足传播学视角,试图加强汉语对全球受众的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从梳理世界语系权力结构的变迁,进而分析全球语言传播模式,再根据汉语传播渠道与效果的调查,最后提出汉语的全球传播策略。为汉语如何在全球各地有效传播,设计立体化的研究,以定量研究方法中的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的方式,检视其传播效果。

《汉语全球传播架构: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研究成果》

一、研究架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并增进汉语作为外国语言的推广工作,并试图解决汉语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假设汉语全球传播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国家的软实力来自国际的认同,而认同的建立有赖于语言文化的传播扩散,如果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或存有偏见和误会,那么任凭经济如何腾飞,也无法提升软实力。

图1-2 假设的软实力提升模式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外籍汉语学习者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传播内容的分析;第三部分是策略的提出。

图1-3 研究架构

本研究立足传播学视角,试图加强汉语对全球受众的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从梳理世界语系权力结构的变迁,进而分析全球语言传播模式,再根据汉语传播渠道与效果的调查,最后提出汉语的全球传播策略。具体包括:

(1)传播渠道:全面描述目前汉语全球传播的主要渠道,探究各渠道的特性、对语言传播的帮助与限制因素,以及各传播渠道的发展情况与未来态势。

(2)传播效果:研究外籍人士学习汉语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渠道,各种渠道的效果强弱排列,以及使用与满足的情况,并提出对汉语传播方式的看法与建议。

(3)传播案例:研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节目的传播内容与效果、传播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传播内容所传达的人物与地方形象,并解析与受众偏好符合的程度。

(4)传播策略:依据研究成果与研究过程中的思索,提出能提升汉语全球传播效果的相应策略。

语言推广的对象是不限国籍、不限民族的,当然更没有地域的限制,语言学习者可能在自己的国家学习汉语,也可能在他国学习,更有可能到中国学习,沉浸在汉语的环境里。在全球化文化趋同的现在,外籍汉语学习者在异乡学习汉语是否感到较不陌生或是反之感到更加疏离?如何才能在全球化不可改变的事实下,通过语言的传播与交流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呢?本研究所探讨的汉语全球传播,主角虽是汉语,但整体研究是从传播学出发,目标在于建立健康的语言跨文化传播模式,减少传播中的噪音障碍,研究主题是汉语全球传播的传播渠道、传播策略与受众分析,而非汉语本身。

因此,本研究期望能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www.daowen.com)

(1)立足于汉语全球传播的概念,并以传播不可或缺的渠道与策略作为研究重点,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深入的分析。

(2)从传播学视角研究汉语推广问题,具有改善跨文化传播模式的理论意义,以及提升传播者跨文化沟通能力,进而协助汉语推广的实际价值。

(3)为汉语如何在全球各地有效传播,设计立体化的研究,以定量研究方法中的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的方式,检视其传播效果。

(4)在策略方面,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与现况的研究,通过相关理论进行思考与检验的工作,提出真正能够对症下药的实际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为了探究汉语全球传播的历史与现况,本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前者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以便找到现在的坐标,后者则协助我们了解现况并发现问题。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以下参考Arthur Asa Berger(2004)所著之《媒介与传播研究方法:质化与量化研究途径》与W.Lawrence Neuman(2007)的《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以及王石番(1989)所著之《传播内容分析法》,整理归纳问卷调查法与内容分析法之定义、优缺点与操作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在卫斯曼(Jacqueline P.Wisman)和艾宏(Marcia S.Aron,1970)合写的《社会学学生的田野计划》一书中,为调查法提出了极佳的定义:调查研究是一个收集、分析社会资料的方法,通过高度结构化和仔细的访问或问卷调查,从一群受访者中取得信息,并假设这群受访者能够代表某特定母体(Arthur Asa Berger,2004)。

“调查法有两种基本的形式:描述调查法和分析型(或解释型)调查法。第一种是描述调查法,正如其名,是描述所研究的母体,这些群体的收入、信仰、对相关信息的意见、信念、价值和行为。举例,播报员用调查法来问出他们的节目到底有多红,而制造业者用调查法来决定谁会使用他们的产品。描述型调查法是关注在现在的行为。第二种调查法,即分析型调查法,要找出人们为何这样做。研究者通常使用描述型调查法所获得的信息来发展假设,再用分析调查法来检验假设,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某种行为的产生。分析型调查法要去判定某些行为和各种社会及民众的人口统计上的特征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因果关系(Arthur Asa Berger,2004)。”

调查法在收集资料时通过两种方法:亲身访问与自填问卷。亲身访问的优点在于访问者可以与被访者面对面,有助于解释问题并且更进一步了解受访者,缺点是花费研究者的时间与精力,成本也较高,另外访问员的专业程度与素质也要考虑进去。自填问卷对研究者来说成本比较低,但与受访者无法见面带来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例如:真实度、响应率等,不过也有一些亲身访问不具备的优点,通常能够提出较私人的问题。问卷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在于提出问题,提问方法有五个重点:避免专业术语、避免一题多问、不可设下陷阱、细心设计量表、逻辑组织问卷。

(二)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客观的研究分析方法,适用于任何形式的传播媒介。内容分析法利用编码表将某种概念架构进行分类,使概念架构精致化,能够描述传播,检验信息特征,并且比较媒体内容与真实世界,作为评估特殊社会团体的形象。内容分析常作为建立媒体效果研究的起点。内容分析法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说明了为什么它是一个非常受到欢迎的研究方法。韦莫和多米尼克(Wimmer and Dominick,1983)提出内容分析法有五个用途:①描述传播内容;②检定信息特性的假设;③比较媒介内容之于真实世界;④评鉴特殊团体的形象;⑤建立媒介效果研究的起点。内容分析法的优点在于:非侵扰性、可控制预算、可广泛使用、可量化处理。当然,内容分析法也有一些不易避免的缺点,从样本选取、测量单位到编码信度等都很容易受到批评,不过,一个完美的内容分析或许不存在,但是仍有许多学者贡献出方法严谨、结论富有意义的内容分析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