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晋文风演变:河朔家族与北方文风

西晋文风演变:河朔家族与北方文风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末年,出现了博陵崔篆、崔骃为代表的崔氏家族。曹操击败袁绍,剿灭了袁尚、袁谭势力,同时也打击了河北一带的世族势力。青州今山东中、北部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属齐鲁二国,乃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有着很深厚的儒学传统。郑玄对经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正是汉儒保守学风的具体表现。郑玄后来曾受袁绍邀请,在河北邺城讲学,对河北学术影响很大。

西晋文风演变:河朔家族与北方文风

二、河朔家族学风与北方文风

河朔地域极为广阔,泛指黄河以北。包括当时的幽州、冀州、并州和青州等行政区域一带。这一带的文化早在战国和两汉时代就相当发达。出现过像荀子、毛亨、毛苌、董仲舒、韩婴、博陵崔篆、崔骃、范阳卢植等。

幽州一带在战国时期燕国,其文化状态较低,直到西汉时代才出现了“诗经学”的传人韩婴。西汉末年,出现了博陵崔篆、崔骃为代表的崔氏家族。东汉时代,又出现了卢植这样的大儒,形成了范阳卢氏家族,卢氏家族“世以儒业显”。

其谱系如下:

卢植是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马融的大弟子,与郑玄相友善。《三国志》裴注引《续汉书》:“植字子幹,少事马融,与郑玄同门相友。植刚毅有大节,常喟然有济世之志,不苟合取容,不应州郡命召。”(280)《三国志》裴注引《献帝纪》:“卓谋废帝,会群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欲依义尹、霍光故事,力陈留王,何如?’尚书卢植曰:‘案《尚书》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余,故霍光废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卓怒,罢坐,欲诛植,使中蔡邕劝之,得免。”(281)就连曹操北征柳城途经涿郡时说:“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以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282)卢植之子卢毓“以学行见称”,(283)被曹操征辟。卢毓多有政绩,又善于举荐人才,官至“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转为仆射,故典选举,加光禄大夫”。(284)卢毓之子卢钦,在西晋泰始年间曾任尚书仆射,主管选举。《三国志》裴注引《世语》:“钦泰始中为尚书仆射,领选。”(285)魏晋时代州郡选举多靠州郡中正举荐,而中正多由州郡中的巨族大户担当。卢钦家族在幽州的声誉很高,正因为卢钦的赏识,同郡文士张华得到入仕的机会。《三国志》裴注引虞预《晋书》:“钦少居名位,不顾财利,清虚淡泊,动修礼典。同郡张华,家单少孤,不为乡邑所知,惟钦贵异焉。”(286)卢钦之弟卢珽曾官居晋泰山太守,后任尚书。卢钦之子卢浮“高朗经博”,可以与张华媲美。《三国志》裴注引《晋诸公赞》曰:“张华博识多闻,无物不知。浮高朗经博,有美于华。”(287)卢珽之子卢志蹑居高位,官至尚书。卢志之子卢谌是永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三国志》裴注引《谌别传》:“谌善著文章。洛阳倾覆,北投刘琨,琨以为司空从事中郎。”(288)(www.daowen.com)

冀州一带在战国时期属赵国,文化相对幽州一带的燕国要发达一些。东汉末年,袁绍以勃海太守起兵反董卓,并从冀州刺史韩馥手中接管了冀州,在冀州士人的帮助下,很快占据了青州、幽州和并州。《三国志·袁绍传》:“出长子谭为青州。”(289)“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幹为并州。”(290)袁绍举兵南下,在官渡与曹操军队展开决战。曹操击败袁绍,剿灭了袁尚袁谭势力,同时也打击了河北一带的世族势力。《三国志》裴注引《魏书》载公令曰:“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291)同时,曹操又不得不依赖冀州的高门世族。清河崔氏家族名显一时,《三国志·崔琰传》:“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292)崔琰受到曹操的启用,能秉儒家教义劝谏,《三国志》裴注引《先贤行状》曰:“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于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余年。”(293)崔琰的容貌甚伟,《三国志·崔琰传》:“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294)相传曹操要接见匈奴使者,深感自己形貌不足以震慑,就请崔琰代自己接见。《世说新语·容止》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95)匈奴使者也认为崔琰风采高雅,非同一般。崔琰族弟崔林“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296)崔林在魏国官至司空。陈寿评价说:“简朴知能。”崔林之子崔随,“晋尚书仆射,为人亮济”。(297)这些高门大族皆以儒学为立身行事的准则

青州今山东中、北部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属齐鲁二国,乃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有着很深厚的儒学传统。随着两汉时代的政治中心西移,齐鲁一带的学术远比不上关中长安和河南洛阳,但是,东汉末年,郑玄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较为落后的局面。《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玄别传》记载:“玄少好学书数,十三诵《五经》,好天文、占候、风角、隐术。……年二十一,博极群书,精历数图纬之言,兼精算术。……师故兖州刺史第五元。先就东郡张恭祖受《周礼》《礼记》《春秋传》。周流博观,每经历山川,及接颜一见,皆终身不忘。扶风马季长以英儒著名,玄往从之,参考同异。……季长临别执玄手曰:‘大道东矣,子勉之。’”(298)北海高密郑玄转益多师,学问精深,连大儒马融也感叹:“大道东矣”!郑玄隐居著述讲学,传授儒学。郑玄对经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正是汉儒保守学风的具体表现。就连郑玄家的奴婢都对儒学著作十分感兴趣,一次一个奴婢因不合心意,郑玄便要鞭打她,奴婢刚要陈说理由,郑玄生气,让人把她拖到泥中。一会儿,另一个奴婢过来看到了,便用《诗经·卫风·式微》中的诗句问:“胡为乎泥中?”那个在泥中的奴婢也马上用《诗经·柏舟》的诗句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世说新语·文学》)婢女日常用语都引经据典,且十分贴切。足见郑玄儒学的影响之巨。郑玄后来曾受袁绍邀请,在河北邺城讲学,对河北学术影响很大。

并州一带情况较为复杂,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山西一带人口锐减,治理极难。《晋书·宣帝纪》中记载曹爽的党羽李胜借外任荆州来向司马懿告别,并探司马懿生病的虚实,司马懿将计就计,故意将“荆州”说成“并州”,并说:“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善为之备。”(299)看来,匈奴族已经内迁至山西一带,由于少数民族生性彪悍,容易攻略汉族生活区,因此,司马懿叮嘱李胜要“善为之备”。山西一带在东汉时代出现过许多高门大族,如太原王氏、孙氏、河东郭氏、河东柳氏。直到西晋时代,这些高门大族也代不乏人。如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浑、王济父子。王济是有名的谈玄之辈,但据《三国志》裴注引何劭《王弼传》:“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常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300)可见,太原王济对玄学的理解和认同,是受王弼的影响。《三国志》裴注引《魏略》:“至今河东特多儒者。”(301)可见,河东一带学风依然是以儒学为主。

河朔一带诸州的文学极为发达,三国时期的孔融、王粲、刘桢、徐干就是青州一带的文学家。直到西晋时代著名文学家有幽州方城张华、范阳卢谌,青州左思、左棻、刘毅,冀州张载、张亢、张协、石崇、欧阳建、刘琨,河东王济、孙楚、郭璞等。由于河朔一带较早并入曹魏,所以,河朔一带的文士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原文学接触,完全融入到中原文风之中了,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地域文风特征。他们与中原世族之间的心理隔膜较小,甚至在对待江东人士的态度上与中原世族之间完全一致,如范阳卢志对待入洛的陆机兄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