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为人类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为人类理想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公事由集体讨论决定。因此,这些描绘虽然被传为佳话,但是最后均沦为空想,而不能成为人所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是成为人们能够进行具体实践的目标。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论述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为人类理想

()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探索

什么样的社会是人类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是一个人类始终在追寻的问题。在古代西方,很早就有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追求。例如,古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关于人类幸福童年———“黄金时代”的回忆和向往。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就是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在城邦的卫国者阶层中实行这样的制度:人们住着共同的房屋,吃着统一的伙食,每个人只有简单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而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特别是不能拥有金银等贵重物品。家庭得到改造,不再成为经济单位。男女平等,优生优育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乌托邦理想。(“乌”即没有,“托邦”即地方,“乌托邦”即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于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主要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公事由集体讨论决定。每天劳动6小时,然后进行科学艺术体育等活动。人们之间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生活。

受《乌托邦》一书的影响,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法国出现了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的空想共产主义。摩莱里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巴贝夫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时期,他直接组织平民武装起义,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平等共和国的斗争。他曾经三次被捕,最后慷慨就义。

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并奔走呼号,希望法国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改革方案。傅立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并在一个农场里进行组建“法郎吉”(和谐社会基本单位)的试验。欧文是一个工厂主,他曾在自己领导的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进行慈善试验。他缩短工时,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把一个愚昧黑暗的新拉纳克变成了完善的模范移民区。1824,他到美洲从事共产主义实验。在印第安那州建立了“新协和”公社,实行财产公有,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利等等。

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作过绘形绘色的描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不懂得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这些描绘虽然被传为佳话,但是最后均沦为空想,而不能成为人所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是成为人们能够进行具体实践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为什么说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

伟蓝图,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成为人们能够进行具体实践的目标?一个最根本的答案就是:他们有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了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科学地揭示了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论述和展望。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时,不只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怒,而是进一步揭示出了产生这种种弊端的社会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使无产阶级认清了埋葬资本主义、创造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科学预见。

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描绘。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预见未来当作自己的主要职责,热衷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详尽描绘,因而在缺乏实际材料的地方只好借助于想象和猜测;而马克思恩格斯则致力于对现实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并不把描绘共产主义社会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他们在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当然也会谈到未来社会。但是,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未来的实践去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坚决反对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具体描绘。例如,恩格斯就曾经明确表示过:“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在他们看来,这是要靠共产主义建设者们去解决的。对于共产主义制度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这样说过:“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做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不对共产主义制度做一个详尽的描述,并不意味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共产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四,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决反对抽象地对待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

看法,反对把这些看法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指出:“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1958大跃进时期,我们曾一度把“吃大锅饭”,当作是共产主义。这样的说法是把共产主义具体化为某种具体事实,把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凝固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的观点。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和本国国情,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而不应当把他们的看法凝固化、教条化。

那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自己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所勾画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所谓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多重含义,它既是指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又是指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同时还指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实际入手,立足于现实,展望未来社会的合乎规律的前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基本方面作了科学的预测。从他们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既具有真理性也具有价值性。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以较为系统严整的理论形式表述了共产主义的初步原理。《手稿》的批判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是共产主义的。马克思在《手稿》中用思辨而深邃的文字,为人、人类社会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的彻底解放给出了理想的蓝图。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即是说,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既合事物、对象之“理”———条理、准则、规律,又合实践主体之“理”———需要、价值、目的,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范性的统一,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也是真、利、善、美、圣的统一。(www.daowen.com)

第一,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时,总是站在社会生产力状况这个坚实的物质基础上立论的。无产阶级在革命成功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马克思、恩格斯尖锐指出,没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这是一个精辟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昭示着一个真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否则,就会导致贫穷的社会主义,使贫穷普遍化;而贫穷的社会主义是不能持久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过去被否定了的东西,全部陈腐的东西就会死灰复燃。即使是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也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这样,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有现实的可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二,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基于平等观念而设想的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本性要求的经济关系,是人类历史最深刻的变革。《共产党宣言》向世界宣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现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实现真正广泛的民主,进而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奠定了物质基础。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工人阶级只有赢得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独立,在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历史命运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人。

第三,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

1847,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大工业造成一种绝对必需的局面,那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这些观点表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随着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消失,生产就不再由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和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调节,社会自觉地建立起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统计和监督。这样,就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劳动时间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同时,社会用劳动时间计量社会的劳动量和社会的需求量,平衡生产与需求,监督生产和消费;这样,商品生产的规律就不再起作用,商品与货币自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制度

所谓最进步,是说,共产主义社会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人类所有社会发展成果的集大成。由此,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类更完美、更全面地发展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

第一,人类将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恩格斯说:“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时,人与自然相和谐,成为社会和自己本身的主人。

第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认为,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直接交换自己的产品,“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这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制度否定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现了人们消费品分配上的平等权利。它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人们的劳动所得。但是,从形式上看,这里通行的仍然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但是在事实上,由于劳动者体力、智力的差异,家庭人口的不同,尽管劳动量相同,分得的份额也相同,而实际上对消费品的享受却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这个弊病就是“资产阶级权利”。这个弊病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避免不了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所谓最美好,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本质得以现实的实现,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而开始了真正的人类史

第一,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消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阶级消灭、国家消亡。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观点是: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科学地揭示了阶级产生、发展和消灭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进而论述了阶级消灭的途径问题:首先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运用无产阶级专政,解放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创造阶级消灭的历史条件,达到最后消灭阶级的目的。随着阶级对立和差别的消灭,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就是说,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因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自行消亡”。

第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的彻底解放。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设

想和赞美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里,人的劳动本质复归于人自身,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各个个人都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真正开始了真正人的生活历史。共产主义作为对以往的以盲目必然性统治着人类的那种社会的否定,同时又是对人的解放的社会的肯定。但是,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是人类下一段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或最后理想。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由人→非人→人的发展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关系发展阶段的历史过程。因而,共产主义使人类在真正意义上进入自身的历史,乃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这一思想闪耀着彻底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89413,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发展为代价。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分工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提高熟练程度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分工同时也是对人的活动范围的限制,使人只能在某种职业中工作,只能孤立而片面地发挥某种方面的才能。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使这种旧式分工发展到极致,同时创造着消除这种分工的条件。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觉的旧式分工得以消除,人们摆脱了“奴隶般地服从于分工”的情形。虽然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会有分工,但这已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

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

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又是在生产劳动之外的大量自由时间中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维持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会不断缩短。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劳动时间将会大大缩短。人们只需要从事较少时间的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了。这样,他们就会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用来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极大地促进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而这种自由时间里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那时,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劳动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由于劳动不再是固定僵化的旧式分工中的劳动,由于劳动时间变短和不再需要超时劳动,也由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高度创造性等等,劳动不再是单调枯燥和具有强迫性的活动,而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觉悟,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做出贡献。由于分配上实现了真正的平等,社会成员之间不再有物质利益上的冲突,也由于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需要的层次,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将得到极大提高。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自由是在必然规律范围内大胆的思索和行动。一个自由的人必然是既认识了社会、又认识了他人,更认识了自然和自我的人;是既有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决策能力,又有自我实现能力的完美统一的人。由这样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既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又是他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自由人的联合体,既由掌握了自我命运的自由人所组成,又为“自由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运动,它“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