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为什么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为什么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世界上的政党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无论是西方现有的两党或多党制,还是我国确立和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它们都不是哪一个政党、不是少数所谓的精英分子,完全凭着主观好恶认定的;也不是靠着某种政治理念或精神原则通过逻辑思辨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为什么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力求取得和保持国家政权而进行活动的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是与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它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结构形式、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由宪法法律规定的政治行为活动原则,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等。目前世界上的政党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执政方式有一党执政、一党为主多党参政议政、多党联合执政等。作为政治中介物,政党制度身份特殊,一端连着社会大众,另一端连着国家政权,在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具有政治稳定功能、政治民主化功能、组织和动员社会成员功能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和实施适合的政党制度,既是人类政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和政权结构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是经过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详细介绍该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进程、全面剖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全面阐述其主要内涵,消除人们对这一制度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识其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显得格外必要。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我国关于政党制度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继承以往人类一切优秀思想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考察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并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贯彻到了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之中,形成了唯物史观,从而将唯物主义哲学真正贯彻到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中西方政党制度的有关问题,必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西方政党制度区别的认识。

1.一个国家对政党制度的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历史发展既不是杂乱无章、盲目无序的堆积物,也不是由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或少数人主观的意志所赋予的特殊联系和发展秩序的东西;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与此同时,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发展又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任何社会规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有意识、又目的的活动中,也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马克思对此早就做过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会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比如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发展阶段,不能自由选择文化背景等。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提出了有关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观点。这里的“必然性”,可以借用黑格尔的提法,所谓必然性是“真实的可能性”,是“发展了的现实性”,它不是那种“抽象的可能性”。即不是那种在不违反形式逻辑同一律情况下,以抽象思辨的形式得出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是抽象的,它或许有某种可能,但却不是必然的。而所谓“发展了的现实性”,指的是那种“联系内容、联系条件而言的可能性”,而正是这种“联系”,鲜明地体现出确定不移,唯一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因果关系

但是,当必然性问题就从一般的哲学范畴进入了历史领域.成为历史必然性问题的时候,就能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观点,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观点,又与美籍日本人福山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它一方面承认,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即历史的发展要受到客观的社会物质条件、社会结构条件以及所处的国际交流环境的制约。因此,所谓的历史必然性是具体的,它所关涉的内容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例如马克思谈到他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规律时就说过,“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另一方面,唯物史观还承认“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具体地说,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上,社会历史发展给人的历史活动提供的并不是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是提供了一个由多种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和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这取决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最终选择。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观点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它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而且体现着人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即社会发展的选择性。

以此理论为基础,就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而论,其富于活力的制度模式的确立和选择,往往与这个国家的社会境况和历史条件之间,形成了一种必然性的联系。这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来考察中西的政党制度,最基本的结论就是: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政党制度的多样性反映了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体现了世界政治的多样性。无论是西方现有的两党或多党制,还是我国确立和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它们都不是哪一个政党、不是少数所谓的精英分子,完全凭着主观好恶认定的;也不是靠着某种政治理念或精神原则通过逻辑思辨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例如,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西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西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数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假设没有古代罗马时期的共和思想、没有中世纪流传的基督教文化、没有洛克等人主张的自由主义和权力分立理论、没有近现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通过经济迅猛发展而提供的雄厚物质基础,就没有当今西方国家的现有的政权架构和政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同样,我国政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以及“和合”哲学理念的影响,而且是在中国近代以来无数次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终于把世界上一党制和多党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吸收过来,而开创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模式,它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2.中国现有的政党制度的确立具有历史必然性

17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算起,人类有政党的历史不过300多年;如果从1894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算起,中国的政党历史也只有100余年。目前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政党制度,在这些建立政党制度的国家中,实行的政党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执政方式有一党执政、一党为主多党参政议政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多数实行的是两党制或多党制。长期以来,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一直以民主的外衣包装自己,并且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它似乎越来越完善了,这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同志误以为多党制、两党制就是民主的象征和代名词。尤其是近几年来,西方“多元民主”的思潮更是风起浪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借机大肆鼓吹西方的民主和多党制,企图将多党制作为中国发生和平演变的突破口,以此破坏我国民族团结、执政党和参政党和谐共处的大好局面。

那么,在中国,为什么既不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实行一党制,而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呢?究其原因,这既是受制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各种客观的可能性当中所做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择,是在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政党制度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创造精神。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干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历史的国家,一直存在着“君子群而不党”的观念。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许多志士仁人开始模仿西方政党模式和民主政治。虽然在中国百余年的政党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多党竞争,还有一些仁人志士甚至规划过多党制的制度模式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但由于我国当时不具备实行多党制的社会境况和政治条件,因此现实中多党制的政党制度始终没有真正站稳脚跟过。

首先,我们以民国初年为例做些分析:清王朝在垮台之前开始了立宪运动,并于1911年颁布了《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谕》,这标志着在中国政党组织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辛亥革命,更加激发了中上层认识参与政治的热情,中国曾一度实行过西方的“多党制”,这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第一次尝试。结果一时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据资料记载,当时政党林立,最多登记在册从事政治活动的政党就达到了312个。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党成员普遍缺乏从事政党政治的必要素质,既缺少整合现存政治资源的能力和权威,同时在实践中也不注重建立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渠道,结果任何政党都没有真正成为当时的政治权力核心。各个政党间为了获取私利,一方面互相攻击,一方面拉拢收买,或是重金获选,或是用武力相争。这种混乱的政党政治,不仅没有带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反而由于各党派的争夺倾轧,引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梁启超既曾经对上述混乱不堪的多党竞争的景象评论说:“乃各杂以私见,异派因相倾陷破坏,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势若水火……此种现象实非好兆.亡国之根,即在此而。”不出所料,在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国民党赢得国会多数,成为国会第一大党,然而随后不久,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暗杀,国民党被迫解散,“多党制”的尝试最终在袁世凯的枪炮面前归于失败,草草收场。

虽然中国的政党史上没有真正实行过多党制,但是从1927年到1949,却一直实行一党制的政党制度。选择这一政党制度模式,是与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的建党理论的变化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行密切相关的。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最初的动机是想将其改造成为英美模式的议会民主型政党,但是在“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后,孙中山为改变国民党软弱涣散、宛如一盘散沙的境况,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党,并逐步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一党政治。1927蒋介石组建南京国民政府,把孙中山的上述思想发展到极端,在一党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政权,鼓吹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政治理念,政党体制上严厉实行党禁,强调“党外无党”,采取严厉的措施防止其他政党的出现,更不容许其他任何政党的合法存在。国民政府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指导下,总揽执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等5项治权,并且规定只有国民党才有权修正、解释国民政府的系列法律法规。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独裁政权从开始确立和实行的那天起,这种一党制的政党体制就显得很不彻底,而且已经潜伏着日益激化的政治危机。一则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不仅存在着与其坚决对立的共产党,而且还活跃着数个热爱祖国、具有进步倾向的民主党派。二是因为这一专制政权的内部缺少制衡机制,外部缺少制度化的政党权威,再加上几十年间种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最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参加的人民民主革命斗争中轰然倒台。

与此同时,在这一历史时期,在同一党独裁的专制政权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方略和政策路线,始终把包含了政党之间合作共事内容在内的统一战线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法宝之一,逐步开创了政党之间合作共事的伟大事业。比如,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两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等重大举措,这些使得中国共产党逐步赢得了广大民主党派和中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信赖,同时也取得了国民党左派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为顺应时势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曾多次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要实行多党政治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也积极呼吁抗战胜利后实行多党制,但是,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顽固地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公然撕毁“双十协定”,悍然挑起全面内战,疯狂进攻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还公开宣布各民主党派为非法组织,并且残酷地屠杀人民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使中国最终没有走上议会民主制和多党政治的道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各种政治力量错综复杂的斗争和联系中,树立起了中国其他任何一个政党无法替代的政党权威。

1948,解放战争将要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这一号召很快得到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在内的11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响应。各民主党派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时,我们党就明确提出“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的执政思路,后来又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新中国如“大厦将建,独木难支”,不能光靠一个党派,需要多党派齐心努力,共建大厦。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多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党的十二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协作的基本方针。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以后历次宪法修正案都予以重申。

这一过程再一次启示人们:“各种政党制度的建立不是主观愿望的结果,它受到许多具体历史条件的制约,往往要经过曲折的、甚至包含着血与火的选择的过程。”事实证明,在中国实行多党制是不切实际的,而排斥其他政党的“一党制”也是行不通的。中国的政党制度安排,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适合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在发展中一波三折,但丝毫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确立现行政党制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恰恰相反,这一历史时期之所以一度出现曲折甚至一度遭受重大的挫折,虽然原因很多,但没有坚持好、发挥好多党合作制度,乃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更有必然深入理解现行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客观展现它对世界政党制度创新的一面,全面把握其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的特殊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

第一,这一制度很好契合了中国“和合”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智慧,其中,关于“和合”的思想,更是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统治理心里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像李瑞环同志曾经提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和合’,强调团结。”

到了现代,老一辈的共产党人以博大的胸怀,灵活地将这一思想运用于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并且在革命的实践中结出了一具体的政治成果———创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它不仅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人士的认知,而且在实现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称这一政党制度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是因为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作为一与多的结合,反映到政治生活中就是要注重社会上不同阶级、阶层、党派的参与,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全面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依靠民主党派的合作。毛主席早就说过,“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周恩来同志也曾指出:“有人要求各民主党派都和共产党一样,如果都一样了,则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又何必联合呢?正因为有所不同、才需要联合。”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不仅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存在,而且勇于承认和善于解决多个政党间存在的差异、冲突和矛盾,真心解决代表的不同阶级或阶层及其利益的民族党派的困难,善于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提出的各项建议。

因此,几十年来,通过坚持这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的范围,拓宽各民主党派利益表达的渠道,积极整合社会的不同政治资源,从而保持了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充分发挥了政党制度的社会组织功能。

第二,这一制度实现了政党制度上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既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根据中国实际作出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这一制度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制度形式。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没有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没有选择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经过求和存异、长和消异的和合进程,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

其次,这一制度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关系。

与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彼此竞争、互相倾轧、互相攻击的政党关系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则体现了“和而以进,和而以兴”的和谐的政党关系。几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中,双方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也达到了肝胆相照、休戚与共、和谐统一的新高度。这无疑体现了一种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关系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型政党关系。

再次,这一制度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政体模式,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民主实现形式。

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相适应,西方多数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的执政党通常主导或垄断了国家权力,并竭尽全力为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谋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其他政党作为在野党或反对党,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利益的差异和对立,往往对执政党采取不合作甚至对立的态度和做法,因而使执政党的执政效果受到很大的牵制和影响。但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性质上明显不同于西方的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而是可以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www.daowen.com)

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相结合,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又一重要形式,这充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具有西方民主不可比拟的广泛性、包容性和真实性。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三,这一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多党派参政。其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民主协商、合作团结是则是多党合作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而且是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执政过程中,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不渝的追求。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保持共产党的领导即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对此,原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多党合作“好比是交响乐团,在作曲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各民主党派都应该积极参与,最后公认由共产党博采众议来定谱。此外,乐队还要有一个指挥,按照乐曲的总谱来指挥整个乐团的演奏。乐团里有大提琴手、小提琴手等几十上百个演奏家,他们都各有专长,甚至自成一家,但如果各行其是,乐团就无法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关键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演奏多党合作这个‘交响曲’的指挥者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

这种政党制度显然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而是兼有二者的优点。在长期的实践中,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始终坚持“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政治方针,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政治共识。中国各政党的活动不像西方政党那样过多强调斗争和竞相牵制的作用,而是强调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既发扬了民主又体现了集中。它以团结合作的鲜明特色,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力量的凝聚和政治资源的整合;它以包容协商的丰富内涵,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既避免了一党制因缺乏监督而导致专制的弊端,又避免了由于多党因竞选而造成的政治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政治成本的显著提高,并且有效促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从而为中国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所在。

()西方的多党制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周恩来曾经指出:“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但不能用英美政党的标准来衡量,它们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江泽民同志进一步说到:“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的确如此,整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个国家由于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模式,世界上并不存在着统一适用于各国的民主模式。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是西方国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然它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保障了资产阶级尤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是这种产生于资本主义土壤中的政党制度,并不适应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社会主义的土壤。而且这种政党制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如果我们盲目照抄照搬,必然带来无穷的后患。

1.西方的多党制与中国的多党合作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其一,两者依赖的经济基础截然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各不相同。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西方的多党制也必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家政治上的表现。其目的是通过代表不同垄断财团或资本家利益的政党间的相互竞争与相互的制约达到动态调整资产阶级的内部关系,进行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共同维护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统治和剥削。归根到底,这种制度维护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中国人民通过艰苦的斗争,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而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之上的,不存在私有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无论是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其中,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除了全体人民的利益之外,自身决无私利可图。而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治代表和这部分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者。他们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也是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

其二,两者代表着不同的上层建筑,政党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不同。

西方的“多党制”作为一种竞争式的轮流执政体制,实质上是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形式,是垄断财团控制国家政权,瓜分权益的政治工具。在西方国家中,各政党分别代表着不同垄断集团的利益,台上、台下是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相互之间明争暗斗,互相攻击,互相拆台。因此,从表面看,资产阶级各政党地位都是平等的,通过竞选,有的可以上台执政,有的可以在野监督,互相批驳,相互指责,好象很民主,但是在实际上。资产阶级的制度本质决定了这种民主的虚假性。从美国来看,共和党的背后,主要有军工、石油、制造等传统商业的支持;民主党的背后,则主要有金融、电信、传媒等新兴商业”的支持。所以美国学者伦德伯格说:“美国实际上只有一个单独的党,即财主党。”而且,资产阶级的大政党具有排他性,大党与小党之间,经常上演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一幕。真正享受民主、平等权利的只能是大垄断资产阶级。而在中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的表现形式之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政党关系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各个党派之间是亲密的友党关系,各方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地位平等。因此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存在也不允许存在象西方资产阶级党派那样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的现象,而是长期风雨同舟,互相监督、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民主的装饰品,具有很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而我国的政党制度,在宪法的制约下,各政党之间相互独立、平等,相互尊重、支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有着本质差别。西方的政党制度不能适应我国特殊的国情。共产党领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制度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独具特色、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制度。

2.西方多党制本身存在一些弊端,被简单移植后更是弊病百生

西方政党制度是近代民主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相对封建专制制度而言,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政党制度作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而且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斗争形式。但是这种政党制度,本身也不是完美的,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

第一,多党制不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由于西方国家的政党从本质看,都是代表某个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他们所关心的是各自所代表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通过选举交替上台,轮流执政,表面看非常热闹、非常民主,实质上无论谁在台上,实行的政策大同小异,都不会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近年来,西方的民众选举热情大大降低,投票率不断下降,原因就是人们逐渐看到了这种“民主游戏”的实质。另外,西方国家表面上实行多党制,但对可能真正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则是采取了种种限制。如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产党管制法》,后又通过了《麦卡锡法》和《蒙特法》,对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严格限制的规定。

第二,政党间激烈的争斗,从而扩大了社会分歧,甚至造成政局的动荡。由于多党制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它们之间经常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各个政党在政治斗争以搞垮对方、夺得或控制政权为目标,因此在权力争夺中,难免会不择手段,矛盾丛生,其结果必然是政治动荡、内耗丛生。多党竞争必然要争夺选民,争夺选民首先要“切割”选民,将选民的利益分歧公开化、对立化,从而形成竞争党派各自的政治基础,其结果必然是人为地扩大和深化社会分歧。政党频繁选举、政府频繁更迭,带来的是政局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影响,这种民主只能是一种“泡沫民主”,对国家和人民是极其有害的。

第三,西方多党制的政治的真正奥秘是金钱操纵下的政治。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选举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是事实上,多党竞选本身就常常被金钱、财团、媒体、黑势力等影响和操纵,从而成为“富人的游戏”、“钱袋的民主”。在竞选过程中,为了获得选民的了解和支持,参选者往往要支付高昂的竞选活动经费,这笔经费是普通公民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的,只有大财团才能支付得起。以美国为例,一个众议员的平均竞选费用约l5万美元,一个参议员为50—100万美元,而总统的竞选费用高达上亿美元。而且这些年来,西方国家竞选费用不断攀升,数目之巨令人咋舌。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选所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2004年美国大选的费用接近40亿美元,2008年更是高达53亿美元。试想,没有大资本集团的资金支持,各党派怎能参与多党竞选的权力角逐呢?所以,竞选的优胜者为回报那些重量级的政治捐款人,当选后就得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西方有些媒体把这种现象称为用金钱“购买权力”,是一种“集团贿选制度”,“民主”往往被卖给了出价高的人,广大人民的民主实际上被排斥在金钱势力之外。由此可见,西方政党政治的真正奥秘是金钱政治,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

此外,在西方国家被证明是弊端丛生的多党制,通过各种方式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更是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冷战结束后,非洲许多部落众多的国家在西方的压力和影响下,宣布实行多党制,结果导致政党林立、竞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陷入长期的纷乱之中。苏联解体后,一下子成立了几百个政党,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社会冲突不断,经济社会发展误入歧途。事实告诉我们,盲目照搬别国的政党制度,是取乱之道、取祸之道,其结果必然动摇国家的政治根基,引起政局动荡和社会冲突,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60年。60年来,这一制度在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尤其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它必将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产生更加深刻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楚庄:《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更高、更切实、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

3.白凤玲:《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攀登》(双月刊),2000年第11期。

4.冯绍军:《略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1年第3期。

5.吕忠梅:《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中的程序先行》,《理论月刊》,2005年第9期。

6.王继元:《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特色及合法性考证》,《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7.洪凤桐:《关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牲问题》,《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刘红梅:《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9.王笑鸿:《中国与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理论分析》,转载自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10.齐春雷:《中西政党制度之差异》,《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郭沛霖:《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