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成果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仅就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来说,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性的界定。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贸易之外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另一重要纽带。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是首当其冲的。同时,经济信息化也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成果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在《市场全球化》一文中提出,他用这个概念说明此前二十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仅就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来说,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性的界定。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才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生产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另外,国际分工的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生产资源型分工,而且生产工序型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分工日益增多。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其次,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深层上的通过投资设厂,在生产领域里、在生产过程中把各国经济联系起来的方式。据统计,196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仅680亿美元,而到1996,国际直接投资额发展到32330亿美元。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在各项国际经济指标中是最高的。如90年代的前7年中,国际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11.8%,而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和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为7.7%3.7%,远不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贸易之外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另一重要纽带。

第二,贸易全球化。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是首当其冲的。首先,二战以来,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195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仅为610亿美元,19701990年则分别为3120亿美元和31870亿美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1998,全球商品贸易额达到54148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到13263亿美元,创下了国际贸易总额为67411亿美元的新纪录。19972000年的4年之间,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的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仅为3.3%,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又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其次,在贸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料,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状况正在改变。19631985年间,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比重由83.2%下降到78.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出口所占份额则由4.3%上升到12.4%。此外,国际贸易的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它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还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的领域在迅速发展。

再次,国际贸易呈现趋同化。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贸易合同标准化。

最后,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19951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组织和法律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第三,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合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各国对资本流动管制的解除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使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迅速、准确地传递,这大大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已同外国结成电脑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迅猛。1973年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量只有150亿美元,1998年则增至每日150000亿美元。1993年国际融资总净额只有2750亿美元,1997年增至75850亿美元。1970年实现经常帐户交易货币可交换的成员国只有35,占成员国的30%,1999年增至137,占成员国的76%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先后波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拉美、北非和北美,造成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股市连续全线狂跌,致使欧美强劲的增长势头也有所减弱,这从反面说明世界金融业已发展到彼此难分的地步。

同时,经济信息化也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信息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19974美国政府公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TheEmergingDigitalEconomy)报告中得到启发。报告中提到到1997年底,美国和加拿大参与在线购物人数从6个月前的47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2002,电子商务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这一切使全球经济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第四,企业全球化。

信奉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既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数量已从90年代初的3.7万家增加到1997年的5.3万家,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已从24万家增加到45万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000多万人,销售额已突破9.5万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内部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的1/3,以及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国外直接投资的70%,均为跨国公司所拥有。跨国公司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全球化的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竞争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兼并的浪潮成为世界经济一道突出的风景线,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兼并数量多,涉及金额巨大。这种企业的兼并浪潮,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因而也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不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它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1.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角度来看

尽管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效应均是利弊兼而有

,但前者无疑是更大的赢家。

第一,发达国家凭借其生产要素的高技术含量、先进技术的开发能力、完善的生产技术系统、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大的资金实力等等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相对优势收益。这种经济实力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双方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是有明显悬殊的,其公平参与和竞争的能力以及收益的高低都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从而也决定了支撑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必然也是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这种制度的安排使发达国家可以极大地发挥其优势而将其劣势保护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承担更少的成本。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经济活动的社会边界的不断扩展,发达国家的社会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从而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的产品与技术优势,可以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和产品销售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的内涵不断拓展,并源源不断地获得由这种分工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世界上前100家大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又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70%的国际技术支付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而世界上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价格,基本上都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的。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出口大量增加,生产率提高,投入成本降低,从而导致其国内劳动力消费物价下降、生产增长和工人报酬提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过去25年里,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使发达国家实际GDP和劳动报酬平均提高了6%。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显示,近几十年来,2003年美元计算,全球化使美国每年GDP平均增加1万亿美元,人均收入增加2800—5000美元。国际贸易对美经济增长作用增大。美进口占GDP比例从197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24%。近十多年来,出口对美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25%,支持着美国国内1200万个就业岗位;外国直接投资每年为美提供约600万个就业机会。西方跨国公司从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投资经营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许多中小公司也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发展的机遇。芬兰诺基亚公司就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从一个乡村小型公司发展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动电话制造商。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全球化对它们同样存在不利影响。

第一,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国际巨额游资的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性使发达国家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当前经济全球化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原则,并且是在少数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的操纵下发展的,因而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泡沫急剧膨胀,金融投机频繁,金融风险丛生,甚至酿成金融危机,以至全面的经济危机。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的矛盾还将更加尖锐,越来越多的经济泡沫,既损害经济实体的发展,又加剧危机的深刻程度。(www.daowen.com)

第二,发达国家部分企业和工人受到外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竞争的冲击,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陷入困境,失业增加,工人工资下降压力增大。社会内部贫富差距日趋拉大,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导致劳资矛盾加剧,国家用于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功能也在不断弱化。据报道,有关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各阶层收入状况影响的实证研究显示,美国贫富阶层之间的总收入差距从19792000年已经翻了一倍,不少中产阶级沦为新的贫困阶层。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据西方国家的有关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实际失业率已从10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

2.从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角度来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同样具有二重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发展中国家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从积极影响方面来看,首先,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市场挤占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数据,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6510亿美元,1998年增长25%,其中拉丁美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560亿美元,增长了32%,亚太地区吸收950亿美元,非洲吸收110亿美元,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吸收290亿美元。

其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则增加到386亿美元,1996年更是达到510亿美元的规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依据自身条件,开展本国的国际贸易,并在世界贸易市场中依据市场机制来调整本国贸易政策,以期获取更大利益。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个开放的国际大市场,使他们可以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不断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据统计,10年来,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首先要将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会将一些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会有一些高新技术的转移。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既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现代化进程。

第四,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尽管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步较晚,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包括西方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这些机遇,组织本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生产,依据市场需求,扩大国际化生产规模,加快资本、商品的国际性流动,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本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第五,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等,从而加快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从1980—2000年的3.3%提高到2006年的7.3%,其中东亚和南亚地区持续快速增长,同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从8%5.4%提高到9.5%8.6%。不少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提升产业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成为世界重要技术产品出口国。目前发展中国家已有40家跨国公司跨入全球跨国公司500强的行列,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设厂。韩国上世纪60年代曾是个穷国,参与全球化使它加快了经济增长步伐,目前已进入工业发达国家行列。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国内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合理配置,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所急需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还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然而,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其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世界经济规则时,必然要牺牲某些利益,付出一定的代价,接受一些不平等、不公正的条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缺乏实施和运用这些制度与规则的实践经验,故存在较多熟悉、运用、实践等方面的成本,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交易成本,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其二,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的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即便是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也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因此,若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决策与选择失误,尤其是产业领域的选择失误,就会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发展中国家往往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较严重,所以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尚未建立或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和失业救济等机制,缺乏规避风险和缓冲压力的能力。

其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参与全球化能力较弱、自然资源缺乏的低收入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等的“挤压”,不少国家债务负担加重,与富国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世界经济发展进一步不平衡,其国内两极分化也日益加剧。据统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已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2000年的60多倍。穷国与富国人均收入差距相当悬殊,已由1960年的13扩大到1997年的174。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一直在增加,1990年仅36,1995年为42,2000年则上升到48个。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甚至并未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任何好处,或者只是在其中取得毫末之利。20世纪90年代初,占世界人口总数10%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只有0.6%,1997年则仅占0.3%,达到无足轻重甚至可以不计的地步。鉴于上述情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呼吁人们重新认识经济全球化,努力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其四,新兴市场经济体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发达国家的经贸摩擦增多,经济增长和国内金融市场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着金融危机的现实和潜在风险。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容易在金融体制不完善和金融监管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盲目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金融管制,削弱了政府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凸现,对其金融市场可以造成不小的冲击。同时,跨国资本的大量进入也增大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引起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以可乘之机。另外,国际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影响就非常明显,使引进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的难度更大。

第五,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发展中国家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社会都产生双重综合性影响。因此如何应对全球化进程中各种问题和挑战,让各国、各阶层、各群体更广泛和更公平地分享全球化的好处,并更有效地规避全球化的风险,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协调合作,从全球范围、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进行谋划,制定出标本兼治的综合性方案来。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梦奎主编,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的作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以政治合法性为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美国]里斯本小组著,张世鹏译,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5]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刘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7]韩克庆,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8]刘杰,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