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技发展未否定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

科技发展未否定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曾被恩格斯誉为是建立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根据之一。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了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科技发展并没有否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仍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自动化既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源泉。

科技发展未否定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曾被恩格斯誉为是建立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根据之一。可以说,剩余价值论的发现和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基本范畴,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论证了自由放任的原始资本主义生产的问题,同时奠定了认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特征、历史地位和历史趋势的理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剩余价值。一方面,马克思将工人的劳动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相应地,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做工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内消耗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就叫做剩余价值。他进而指出:“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等于原预付货币额的增加值,即超过原价值的余额。马克思通过对货币流通过程(W—G—W)和资本流通过程(G—W—G)的比较,得出了资本流通过程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结论,进而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了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广发展,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当代社会显现出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比如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由计算机所控制的自动化生产体系出现,机器部分地代替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以致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然而资本家在少雇佣或不雇佣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的情况下,获得的剩余价值却大大增加了等等。这些现象一出现,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便以生产自动化造成工厂雇佣工人减少为借口,认为生产自动化装置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新的独立的源泉。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其《单面人》中就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机械化和自动化对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劳动过程的影响:自动化改变了工人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而受资产阶级剥削的地位;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高消费使工人同化于资产阶级。哈贝马斯也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一文中认为,由于技术和科学成了主要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应用前提便从此告吹,科学技术的进步业已成了一个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充满了疑虑: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似乎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更多的是靠科学、技术和知识,而不是靠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那么,科技发展是否否定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呢?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科技发展并没有否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资本

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仍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自动化既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源泉。其原因如下:

其一,科学技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必须要通过人的掌握和利用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掌握科学技术使劳动者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质。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力,比简单的劳动力,包含更多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费去更多的劳动时间,从而有较高的价值”,“它表现出来的就是高级劳动”,高级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所以,自动化的机器虽然能够代替一部分人类劳动,但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动化生产条件下,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在生产现场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参与发明、设计、制造自动化装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内的总体工人共同劳动创造的。传统产业工人的减少也并没减少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借助于科技人员力量,依靠新的生产手段,获取了更多利润

可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劳动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不过现代劳动的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劳动转化为间接劳动,间接劳动的使用比重越来越大,机器人工厂与车间尤为突出。在那里,间接劳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了直接劳动,与此适应,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已逐渐转化为脑力劳动为主。

其二,科学技术还依附于劳动资料,表现为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它们作为物质资料要素,仍然是劳动者劳动的物化形式,其本身的价值是在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确定了的,因而在新的生产过程开始之后,它们只能借助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逐步地将自身的价值转移或再现在新产品当中,而不会创造出任何新价值。在西方国家有些工厂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使一线的工人大量减少,但这并不能说明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如同一般生产工具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会转移到新产品上,不会创造新的价值。那么,机器人本质上是属于自动化的工具,它会取代工人的劳动,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也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因此,机器人不会创造新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其三,当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体系而获得更多剩余价值时,这个剩余价值是该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这些企业劳动者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即使自动化生产在某一部门得到普及,使该部门得到的剩余价值高于其他部门,这时,该部门多得到的剩余价值也只不过是由于利润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从其他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过来的,它的源泉来自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

其四,坚持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人的活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尤其生产自动化装置的应用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量的变化毫无关系。科学、技术、知识和自动化设备等生产要素都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都属于生产资料,都属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否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在论述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问题时,其前提条件就是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生产的各种要素并使之结合起来。离开生产资料这一物质条件,不仅不能进行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活劳动的耗费也不能凭借生产工具和机器体系这些劳动手段而传导到劳动对象中去,形成产品的新价值。另外,科技的发展,在使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在大幅度地替代直接劳动过程中的活劳动的同时,也大大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产品设计、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器维修、质量检验、组织管理等生产环节,都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创造了新的生长点。

最后,具有了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科技人员的复杂劳动也会形成更多的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因此我们说,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生产资料都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和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尽管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科技发展既不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来源,也不可能改变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并没有由于科技发展而过时,它完全可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所出现的新现象。因此,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存在价值和影响力是不能被否定的。

参考文献:

[1]王清,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

[2]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

[3]柳昌清,试论知识参与创造剩余价值[J],中州学刊,2003年第6

[4]陈延宏,全部生产要素都应获得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J],理论界,2003年第2

[5]朱妙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新探[J],经济评论,2004年第5

[6]()法明斯基著,戴有振等译,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影响[M],北京出版社,1979

[7]程建华、刘晔,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J],中州学刊,2003年第6

[8]陈学明、罗富尊,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批判[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