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实践相互作用理解及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实践相互作用理解及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全部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而认识一经形成,又极大地反作用于实践。人类社会就是在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决定认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实践相互作用理解及科学发展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全部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而认识一经形成,又极大地反作用于实践。人类社会就是在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决定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如实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我们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及国外发展经验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在对国内外的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而产生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尊重实践、坚持实践的结晶。

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随着发展的推进、改革的深化,我们面临着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主要有: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总体上来看,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2003年的突如其来的非典,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薄弱,温家宝在对非典事件的反思中曾经颇有感触的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造成的损失足以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是社会结构没有相应的调整过来;经济发展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也极大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城乡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滞后。首先,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例如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541,1997年为2.471,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扩大为3.271。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其它的福利,有的学者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61。其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大大落后城市社会事业的发展。例如,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存在差距,城市居民普遍可以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而农村还有1/3的村庄喝不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城乡发展不协调实质上是我国“三农”问题未解决好。当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过高。第二、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相对短缺。第三,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农民的经济权利经常受到侵害,社会地位不高。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农村面貌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准、生存环境、发展机会,与城市居民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城乡差别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

区域发展不协调。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同,从而造成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东部地区实行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及沿海经济开发区,东部地区利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加上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样就造成了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大,据统计,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西部地区为7219,东部地区为18217,西部和东部间的绝对差额为10998,其比值为12.52。若按省、区、市比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海市最高,55307,贵州省最低,仅为4215,上海是贵州的13倍。区域发展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人和自然关系不协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使我国经济以年均9%增长速度在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问题,使人和自然关系不协调。从资源方面看,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国以占世界9%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人均占有耕地、淡水、森林和矿产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2/51/41/81/2。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是粗放式的,我国经济增长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其结果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低循环。如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4%,但却消耗了世界31%煤炭30%铁矿石40%水泥。我国现在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铜资源和34%石油进口

从生态环境方面看,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粗放的增长方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达2300多万吨,烟尘排放量达1800多万吨。500多座城市大气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侵害,七大江河水系中劣水质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被严重污染。我国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用国土面积约1/3。事实说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的软肋和瓶颈。

以上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解决

好这些问题,必须改变旧发展的理念,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理念。由此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由于早期不正确的发展观引导,一些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来促进国家的发展。这种发展观虽然在早期能够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忽视了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的关系,忽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之间的诸种关系,这些国家出现了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最终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其中“拉美陷阱”就是这种病态的发展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全面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短短的十多年内,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拉美奇迹”,然而,“拉美奇迹”的背后,却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经济与社会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等等。具体一点说,20世纪70年代,拉美和东亚一些国家人均GDP都达到1000美元左右,但后来由于发展模式不同,其结果大相径庭。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问题丛生,贫富悬殊,社会动荡不安,人均GDP至今未达到3000美元。而东亚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发展得好,经济社会平衡转型,人均GDP早已超过1万美元,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避免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也要借鉴韩国,新加坡发展成功的经验。

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经验启示了我们,传统发展观要扬弃,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转变,即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价值目标上要转变,从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在发展的要求上,要从片面的、不协调的发展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现了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充分昭示了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国外发展经验的产物。

3.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产生最初的认识,而且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人的认识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它也不会停留在最初提出的认识水平上。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完善,其内容的表述也越来越完整和深刻。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整,20034月“非典”疫情迅速蔓延期间,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时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发展观问题,指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年1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表述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极大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创造性地提炼出“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另外,在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且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从而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发展的内涵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www.daowen.com)

其次,发展的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科学。最初我们强调要加速发展,后来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再后来又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看似“好”“快”这两个字眼的简单调整,但是从中体现的是我们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强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我们当前的形势,调整发展的方式,促使发展的方式科学化。

再次,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内容更全面、深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八个统筹”,即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五个统筹”到“八个统筹”,表明了我们党在统筹兼顾的对象和范围上,把握得更全面、深刻,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

此外,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地位作用的表述也是不断深化的。例如,最初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是“指导经济”,现在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最初提“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现在又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些简单字眼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在实践中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不断的提升。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这是因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提出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过程,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依赖实践。另一方面,认识一旦形成,对实践又有导向作用。这突出表现在理论能够实践上。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深刻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理论认识越是深刻反映客观规律,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越大。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1.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认真解决民生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党将群众所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中的出发点。首先,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06年的1176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2006年的3587元。城乡居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也有很大改善。以居民出行为例。我国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高速公路的里程由2002年的2.51万公里增加到20064.5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私人汽车数量由2002年不足969万辆增加到2006年底的2333万辆。其次,切实维护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2004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政府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制度建设,颁布、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建立健全各种卫生保健体制;针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安全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问题,我国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设立了城市风险评价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展了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等,2006年以来,各类安全问题被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第三,着力解决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把就业问题作为“民生之本”来考虑。积极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如积极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让这些企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政府财政资金补助,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工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又如解决上学难问题。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加大对农村危旧校舍的改造和重建的力度。制止教育乱收费,制定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第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近年来,政府努力建立和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了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加大了对城乡贫困居民的救济补助。探索了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如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

总之,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我国加快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在全面协调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全面

协调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08年工作的回顾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得到控制;财政收入6.13万亿元,增长19.5%;粮食连续五年增产,总产量52850万吨,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实际增长8.4%8%。”这一系列的数字向我们报告了在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根据近三年累计,我们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减少6.61%8.95%。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还全面夺取了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赢得了世界的赞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促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的互相了解和友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以上成就的取得,证实了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指导作用。

3.在统筹兼顾方法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方

法的指导下,我们党着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重视关注“三农”问题、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从政策、法规、科技、资金、体制等各方面统筹考虑,充分调动公共资源,正确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方法的指导下,党科学合理的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空前突出了农村建设的战略地位,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定;出台了多予少取放活、取消农业税等重大方针政策;提出并适时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东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等战略;提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方法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及统筹兼顾的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人民群众的利益会得到更好的实现、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蓬勃发展。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