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借助技术手段扩展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范围的过程。虚拟实践的出现正是人类实践这一发展过程的产物。虚拟实践的产生、发展及广泛应用日益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及交往方式,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
(一)虚拟实践的含义及类型
虚拟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的实践活动带来了新的方式,产生了虚拟实践。所谓虚拟实践,是指利用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电脑空间里有目的、有意识地以数字化方式进行能动的探索客体的客观活动。它是在虚拟世界里所形成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人类实践方式,是一种超越现实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活动,如虚拟设计,虚拟战争,虚拟手术等。
传统的实践都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它离不开外部自然界。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就是把人的活动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人生存的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而人在电脑网络里的虚拟实践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直接现实性外,还具有虚拟的特性。虚拟实践是通过数字化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的概念包含着如下的意思:第一,虚拟实践活动的实际场所不是有形的三维空间,而是由数字化符号所构成的赛博空间(即Cyberspace,又叫“计算机空间”或“网络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超越空间、性别和社会地位的障碍进行交流)。第二,这种实践活动的主体不是单纯的人类主体,而是由计算机和人共同组成的人———机主体。通过人与机器的反复沟通和实时互动从而极大扩展了人类的实践范围与实践深度。第三,这种实践活动的客体,不是直接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客体,而是一种由数字化符号表达的客体。
一般来说,人们从实践的范围和内容将实践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实践;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社会关系实践;三是探索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科学活动,即科学实验。很显然,虚拟实践很难划入以上这三种基本类型中。因为在虚拟实践中,既有物质生产实践(例如虚拟生产、虚拟设计等),又有社会关系实践(例如虚拟交往、虚拟购物等),还包括科学实验(比如虚拟医疗、虚拟飞行等)。所以虚拟实践是包含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的一种全新的实践形式,将在今后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事实上,所有的实践形式包括虚拟实践都可以说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派生物,都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
虚拟实践可以分为二种基本类型:一是对现实实践的模拟,如虚拟购物、虚拟设计、虚拟手术等。这类虚拟实践活动可视为对现实实践活动的模拟。二是对现实可能性实践的虚拟。由于它把许多在传统观念看来“不可能”的非现实的东西,置放在虚拟世界中来演绎,使之由可能性直接具有了真实性,并对现实的实践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把这种实践活动称之为可能性实践,这是相对于现实性实践而言的。这是运用虚拟技术使现实中尚不可能、但在逻辑上却有可能的实践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也就是对现实世界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未出现,但理论上有可能出现的实践活动的虚拟。例如,利用虚拟技术不仅可以重现客观现实中的飞行活动,还可以虚拟出现实世界中目前条件下还难以完成的一些特殊飞行活动,另外,利用虚拟技术设计的飞机座舱,学员坐在座舱里就可以获得和真实飞行一样的感觉。利用这种装置进行培训,还可以模拟出不同的气候,如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还可以模拟出如平原、高原、沙漠、森林等不同的环境,使学员能够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等外界条件下进行试飞训练,为其在真正飞行过程中处理突发性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延长“操作”时间,并保证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机毁人亡的事故。由此可见虚拟实践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
(二)虚拟实践以现实实践为基础,又区别于现实实践
虚拟实践是人们以数字化的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探索客观世界的事物性质的活动。虚拟实践的空间不是现实的三维空间,而是在电脑网络上。但这绝不意味虚拟实践是虚无飘渺的行为。虚拟实践之所以是人类新的实践方式,就在于它是以现实实践为基础,它依赖于现实实践。
首先,现实实践是虚拟实践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说,虚拟实践是对现实实践的模拟,离开了现实的实践活动,虚拟实践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虚拟实践是现实的人利用虚拟技术所进行的一种没有实体要素参与的数字化的实践活动,虚拟实践的客体、实践的方法及过程等都是现实的人给予的,虚拟实践的客体有它的现实原型,虚拟实践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现实中展现出来。现实的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以现实实践为基础的虚拟实践也必然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而发展。
其次,虚拟实践所获认识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要依赖现实实践来检验。虚拟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主体更快捷、更正确地揭示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虚拟实践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让人们体验一个又一个过去从未感受的东西,敲开一扇扇过去不能亲身进行实践活动领域的大门,扩大了人类认知和实践活动的范围。但不管虚拟实践有多大的“能耐”,其正确性如何,最终要由现实实践来检验。因此,虚拟实践离不开现实实践,它必须以现实实践为基础。
虚拟实践是随着虚拟技术的运用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实践方式,它与传统的现实实践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现实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其实践对象是有形的、直观可感知的物质。而虚拟实践的对象是无物质实体的数字化符号。构成现实实践的诸要素,如主体、客体、手段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目的的物化形态,具有直接现实性。虚拟实践的主体的运用和手段虽然也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但实践的对象是由设计者们设计出来的一种对象关系,是无物质实体的数字化符号,尽管在虚拟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虚拟技术介入逼真的虚拟场景之中或改变虚拟现象,但这些虚拟现象都只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
第二,现实实践必然引起客观世界的直接变化,而虚拟实践则不会引起客观世界的直接变化,但却对客观世界的变化起间接作用。虚拟实践是在虚拟世界中所进行的一种逻辑推理或程序上的操作,尽管采用了计算机和虚拟技术等物质手段,其后果不过是虚拟世界中的变化,不能引起客观世界的直接变化。但是认识这种在虚拟世界中的变化也是有意义的,它会帮助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经验,或通过对现实实践的模拟取得各种数据或方案,为现实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三,现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虚拟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虚拟实践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因此,它不能成为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尽管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大大提高了虚拟实践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但它毕竟不是直接作用于客观对象的现实实践过程,它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而现实实践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把一定的思想付诸实际,如果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那就证明了这种思想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第四,现实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而虚拟实践不具有社会历史性。现实实践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受历史条件制约,从而体现出现实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而虚拟实践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它不可能体现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因此,虚拟实践不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五,现实实践受时空限制,虚拟实践不受时空的限制。现实的实践总是受洲界、国界、省界等疆域空间的限制,而虚拟实践可以不受这些疆域空间的限制。现实的实践不能扩大或压缩时间的尺度,虚拟实践可以扩大或压缩时间的尺度。如细胞的分裂时间非常短暂,通过虚拟实践,人们可以把细胞分裂的过程人为地延长,使人们更好地研究细胞分裂的现象。
总之,虚拟实践不是现实实践的翻版,它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把现实实践中尚未实现的事物以及无法实践的领域变成虚拟的现象。因此,现实实践不能取代虚拟实践,正如虚拟实践不能取代现实实践一样。
(三)虚拟实践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也包括人们的交往活动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都是现实的实践。而虚拟实践的产生、发展一方面极大影响了现实实践,另一方面,也在更深层次上发掘了实践的内涵和方式。
1.虚拟实践开拓了实践新方式
虚拟实践的兴起和发展,可以大大地拓宽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了人类实践的方式。在虚拟实践出现之前,人们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有形的物质实践。它的实践主体,客体及实践的手段都是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而虚拟实践是一种电脑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实践,它的实践客体、手段都是数字化符号,不是有形的物质实体。然而虚拟实践可以起到与现实实践基本相同的作用。例如:在医学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实验设备、解剖用尸体、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使一些应该开设的教学实验无法进行。为了使学生掌握人的解剖结构,需要对实际的尸体实践。而种种原因可让学生亲手做实验的尸源很少,不能满足需要。通过虚拟实践,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可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在虚拟尸体解剖室世界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尸体”身上进行解剖的全过程,对取下的“脏器”可以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在这一虚拟实践中,尸体及脏器都是无物质实体的数学化符号客体,都是设计者们根据实际尸体及脏器虚拟出来的。在军事领域,虚拟实践也为土兵训练提供了新实践的方式。美国广播公司2001年11月18报道称,美国军方曾出资10亿美元购买一套战争模拟训练系统,对即将前往阿富汗战场的士兵进行专门训练。使参加训练的士兵从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上体验到实战的感觉,还可以模拟阿富汗复杂的地形,训练各种类别的士兵,包括步兵、坦克兵、飞机驾驶员等。该系统的主要开发者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你带到实战的现场、危险的边缘,让你相信自己可以应付眼前的一切。当我们的士兵被派往真正的战场时,他们已经是熟练的老兵了。”从而为美军士兵执行反恐或是维和行动提供了最佳的训练手段。虚拟训练无需动用一车一炮一枪一弹,就能取得比实兵现象训练更好的效果。这无疑大大突破了传统实践在战争训练方面的局限性,拓展了训练士兵的新方式。
2.虚拟实践可以形成超前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将虚拟技术应用到认识过程中,虚拟出客体的未显露部分,使客体成为完整的存在形态;或者是虚拟出客体的未来情形,使客体呈现出完整的发展过程。这样通过虚拟实践,人们就可以获得对现实客体的“超前认识”,用以指导现实实践,为现实实践服务。
当主体需要改造某一客体,而此客体还未充分发展至完全显露或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未知状况中,如果等到客体完全显露出来或是得到充分的发展,主体才去认识这些客体,并拿这种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这将严重影响实践的发展,并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失。通过虚拟实践,主体不会因为客体的不完备而暂时停顿其认识过程,而是继续或是加速其认识的发展,尽快地揭示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获得认识成果,从而及时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虚拟植物技术。虚拟植物是近20年来随着虚拟技术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在农学、林学、生态学、遥感等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所谓虚拟植物就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植物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过程。虚拟植物能够精确地反映现实植物的形态结构,极具真实感。在传统实践方式下,人类只有种植实体植物,再通过育种等方式对植物品种进行改良。而植物生产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会耗费人们大量的时间。利用虚拟植物技术,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设计农作物,再添加进土壤、阳光、雨水等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外部条件进行模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模拟出植物的生产发育情况,再去指导现实实践,从而大大缩减植物生长过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虚拟实践丰富了人类交往实践的内容(www.daowen.com)
虚拟实践为交往实践提供了数字化、虚拟化的方式,为人类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提供了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没有交往,也就不会有社会存在。通过虚拟实践,人们之间可以实现直接互动,形成一种更为广泛的交往关系。互联网不仅克服了传统媒体的许多缺陷,还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新功能:它能够实现全球性的实时交流沟通,无论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进入互联网都可以与别人进行网络上的交流、沟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完整的意义上,人类实践是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统一,而虚拟交往实践则是人类实践在当代的一次重要变革和跃进。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中,不少人仅仅从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上理解实践活动,把交往活动看作是社会实践活动之外的过程。其实,这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能脱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也只能在人们的交往中展开,一旦离开人们的交往活动,任何社会生产活动也就无法进行。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交往活动是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生产活动互为前提、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只有遵循马克思的这种完整的实践观,破除对实践仅作物质生产活动的理解,才能够全面地理解虚拟实践及其意义。
虚拟实践以网络交往丰富了人类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形态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是区分不同历史时代的重要标志。电脑和互联网在人类历史上第—次成功建构了全球性的网络社会,这是独立存在于现实空间之外的、没有地域距离的世界性活动场所。在网络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与其它国家、地域的人直接沟通,国家概念中特有的“地域”和“国境”界限被弱化,信息可以自由地跨地域、跨疆界在全球传播,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实文化规范形态所具有的地域性和不可通约性.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从人际之间的社会横向联系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三大主要类型。而虚拟实践则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类型———“网缘关系”。“网缘关系”是“网民”通过虚拟空间构建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三大关系类型,网络交往既不必有血缘关联,也不必有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交往双方所展示的实际只是一种对象符号,只要双方有共同的需求并认同交往内容,就可以进行交往。而且每一个主体还可以几乎是同时地以多种角色与多个对象交往,这就使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为多维度交叉和非中心化的状态。“网缘关系”是一种更具普遍性和自由度的开放型人际关系,它开辟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新领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4.虚拟实践促进了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
运用虚拟技术的虚拟实践,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它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者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能力大大增强,并促进知识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它借助于劳动工具的网络化、智能化,增加了生产力中的知识和科技含量,为高技术知识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涵盖范围,使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它能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社会化分工与协作蕴含的生产力,通过网络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对生产力有关要素更合理地组合、协调,可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在虚拟实践中,劳动者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化,由单纯的劳动者向“人机系统”转化,由单一技能者向综合技能者转化,从而使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发生了向智能化方向的转变;在劳动资料系统中,“人机复合”控制系统逐渐代替了单纯的工具或机器,从而提高效率;在劳动对象系统中,信息或知识成了最重要的劳动对象。这就使原来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科技含量大增,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脑和电脑组成高级的智能型“人机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精神生产能力,当今许多科学发明创造之所以能很快取得成果,无不是得力于虚拟实践的帮助。
(四)虚拟实践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虚拟实践作为实践的新方式,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能力和水平。
1.虚拟实践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新的途径
虚拟实践的产生,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有了新途径。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看不见的,“听到”以前听不见的。它使我们感觉器官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并使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体验方式,为我们获取经验知识和检验理论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微观研究领域,利用虚拟技术,人们不但能看到物质原子的三维图像,而且能通过高敏感度的触觉反馈手套,亲手触摸到这些微观物质具有凹凸表面的纹理结构,通过亲身的体验,加深对原子和原子结构的认识。在量子力学中,许多极其抽象的概念,如能量子、跃迁、波粒二象性等等,在利用虚拟技术后,可以得到非常直观的解释。在虚拟的量子微观世界中看到的光电子,具有十分鲜明的形象,既表现出了它的波动性,又表现出了粒子性。美国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虚拟技术再现了古都庞贝的风采,当参观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后,就可以在古都庞贝中参观游览了。参观者可以按自己意愿走进大剧院、力士庙、欣赏圆形走廊、华丽的雕塑以及美妙的五彩壁画等,甚至可以聆听到剧院内圣经吟唱者的歌声和伴奏的悦耳的笛声。
虚拟实践在拓展我们的感觉器官功能的同时,也使我们大脑的功能得到延伸。虚拟技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以人机互动的认知方式弥补了计算机智能的不足,在电子程序与人的沟通中,实现人类大脑功能的延伸。和谐人机关系的建立,使得人与计算机以更自然和有效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如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进行实时交互通信: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时,能引入人类高度发展的形象思维能力,把得到的结果及时地转换为可视化的直观对象,使人能快速理解这些数据和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决策。
2.虚拟实践扩展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界限
首先,虚拟实践扩大了人类对宇宙空间尺度的认识。例如对于火星,人们有许多猜想,但是火星离地球太远了,它与地球相距1.9亿公里,电磁波传播来回一次就需要11分钟。人要上去看个究竟,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了“火星探路者”航天器,并由它携带火星车对火星进行实地考察,科研人员利用“火星探路者”在火星上发回的数据,在地面的实验室内虚拟了一个十分逼真的火星环境,对火星进行了“身临其境”的分析和研究,对火星的地貌了如指掌。虚拟的火星环境仿佛把火星搬到了地球上,缩短了火星与地球之间的空间尺度。另外,虚拟实践还可以实现对空间的控制,这些措施一般用于工业生产、医疗、外科手术等。如把人缩微使其进入血管,或进入一台机器的内部,则是通过扩大虚拟血管或虚拟机器空间,使人能够“虚拟”进入,在“其中”工作,使实与虚结合,人与虚拟技术互动。
其次,虚拟实践还可以扩大或缩小时间的尺度,加速或延缓自然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对于单调、变换时间相对较长的事物来说,人们可以缩短单调事项中的时间,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事物变化的全过程,比如地壳正常演变历程需耗费几亿年的时间,而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在数秒内观察地壳的演变历程。另一方面,对于人们醉心倘佯其中的事物,则可以通过慢于现实视觉的速度进行转换,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和体验事物的美景。比如子弹穿破玻璃这一过程,正常情况下是肉眼根本观察不到的,细胞分裂也是转瞬即逝的,而在虚拟实践中,人们可以在几分钟内细细观看子弹突破玻璃的精细过程,详细考察细胞分裂的细枝末节。
3.虚拟实践提高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效率
首先,在虚拟实践中,把虚拟技术运用到现实认识中,能减少认识中的消耗和成本,从而降低认识的必要代价,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探索未知世界的现实认识活动是要付出代价的,认识的必要代价主要是指在认识活动中要消耗主体的一定体力、精力及物力、财力,如消耗主体的思维能力、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工具、技术设备和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认识的探索性、开创性越大、难度越高,所付出的认识代价也就越大。而虚拟实践能大大降低认识的代价,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比如美国曾利用虚拟技术去训练飞行员,飞行员戴上特制的头盔式显示器和手套,计算机产生感觉信号输入飞行员的感觉器官,飞行员可以通过转动控制手柄的方式对这些感觉做出反应,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反馈中,使飞行员的感觉同在舱里一样。现在飞行员在飞行模拟器里只花几个小时就能大大的提高其飞行技术。通过这种方法,飞行员在地面就可以获得真实训练的认识效果,它无需现实的有形客体和实践工具到场。通过虚拟技术和虚拟实践,我们可以把认识过程中的某些物质相互作用交给虚拟技术来完成,从而节省了认识过程中的物质消耗,也就减少了认识的成本和代价,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
其次,虚拟实践大大缩短了认识的时间并实现实践和认识最佳组合。认识的辩证运动,是实践和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展开,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来展开的。虚拟实践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使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升华得以同时完成,大大缩短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时间,使感性认识最快上升到理性认识,或者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最有机的统一,成为认识的辩证运动的理想途径之一。时间的节约就是认识效率的提高。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发射到太空的哈勃望远镜需要维修,美国利用虚拟技术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在太空中,维修人员仅花了35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复杂的维修工作。这就大大节省上认识时间,提高了认识活动的效率。
4.虚拟实践克服了认识主体的局限性,提高了认识能力
虚拟实践可以帮助认识主体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中,客体制约着主体,主体对客体又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具体表现为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目的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但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要受到认识主体认识能力的限制。虚拟技术具有综合处理音频、视频、图像、数据和文字等多类信息的全面功能,它通过技术手段对自然和人类生活进行人工仿制和再造,产生出一个人可感知信息的临场环境,这种技术既可以虚拟出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把现实世界抽象成虚拟世界。
在虚拟实践里,人类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使认识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虚拟实践使得可能性的虚拟有了同现实相似、相近甚至完全相同的真实性。人们可以进行网上交谈、通信、购物、举办网络大学、网络图书馆等活动,可在电脑或网络中集中有关科学要素进行科学模拟和虚拟事物状态,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虚拟实践几乎可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了现实世界的基本全面性。在虚拟实践的活动中,人们可以克服认识的局限性,可让时间倒流,或深入分子、原子和基因内部等无限小的领域探索其中的奥秘。事物各种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都可以在虚拟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实现。虚拟实践可以延伸认识主体的感觉器官,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条件、手段,克服主体感官的局限性,提高认识精确度。很多东西主体凭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特别是客体未展现出来的部分、阶段,靠感官很难把握,认识时难免出现偏差。通过虚拟实践模拟出来,能提高认识的精确度。如果说电话、电影、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的延伸,使人有了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那么,虚拟实践则是人脑的延伸,其运算速度、信息储存能力和检索能力等远远超过人脑。此外,虚拟实践的参与,可以帮助认识主体克服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计算机不是人,自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它是客观的、合乎逻辑、快速且高效。虚拟实践实际上相当于把“延伸了的感知器官和思维器官”同人本身组成了一个高级的“人机系统”,从而大大增强了主体的智能水平,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过去一些难以达到的认识深度,现在可以在虚拟实践中达到了。
总之,虚拟实践使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升,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章铸,吴志坚:《论虚拟实践》,《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2]胡敏中,贺明里:《论虚拟技术对人类认识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2期。
[3]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洪炳镩:《虚拟现实及其应用》,国际工业出版社,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