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难点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难点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承认文化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文化多元化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文化多元化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挑战文化的多元化,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基本事实。五是“多元化”、“私有化”、“多党制”等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程度不同地干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难点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心声,是实践的召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是文化发展的常态。承认文化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文化多元化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也才能够以先进的文化来引领我们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它成为我们思想文化发展的主心骨。另外一个方面只有思想文化多元化才能够使我们的思想文化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够为人民提供极为丰富的思想上、文化上的食粮,也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文化多元化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挑战

文化的多元化,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基本事实。事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化(作为价值体系的现实化)的本性就具有一定的多元性。三千余年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国际经济政治教育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推动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多元文化的并存也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文化全球化趋向。

文化全球化并不排斥文化多元化,文化全球化是以文化多元化为前提的全球化。所谓文化多元化,是指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独特性及其全部独特性所构成的多样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文化多元性全球宣言》就提出,要把文化多元性作为一种鲜活的不断更新的宝藏予以保护,而不是作为没有生命的、一成不变的文化遗产加以继承。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中国文化本来就有多元化的传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儒家文化是主导者。尽管中国儒、释、道长期并存,文化一直呈现多元的态势,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一直无人撼动的。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经过长期积淀,成为中华文化当中最核心、最稳定的内核,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灵魂。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旧的文化传统,新的文化体系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尽管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但或许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还不十分清楚,或许是某些方式用得不当,或许是时间还不够久,或许是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文化本身还在建设中,还没有完全定型,因而其主导地位、作用的发挥还不那么充分和有力。

中国地域辽阔,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且不说组成中华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文化传统,就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然而,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强调“一元化”,搞文化专制主义。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及其后的改革开放,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化建设领域出现各种思潮、流派并存的局面。

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是外来的资金和商品,还有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麦当劳,全国性的英语热都在提醒我们西方文化正深深地渗透到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当中。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文化传统或者文化精神和族群、国家的认同具有紧密的联系,假如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将面临极大的族群和国家认同危机。人们开始回过头来强调自身的特色,竞相保护各自的文化。

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

浪潮,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主要目的就是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更显“短兵相接”的特点。目前,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而我国在网上对世界的影响还十分微弱。三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已经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并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四是国内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普遍显得烦躁不安,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断层”、“盲区”增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淡化,甚至因下岗失业而产生怨气。五是“多元化”、“私有化”、“多党制”等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程度不同地干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实践的呼唤。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五花八门,各种社会思潮诸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流派纷纷登台表演,都是昙花一现。唯独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很快就以其真理性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吸引到这面旗帜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毛泽东同志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发动各次运动均告失败,自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并用以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华民族屈辱、辛酸、被践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是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包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取得了举世惊叹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只要把它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改革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就是颠扑不破的,就能不断巩固不断加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是维护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www.daowen.com)

科学的理论,不仅能客观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工人阶级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代表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表达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前进的科学理论。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把13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甚至导致国家分裂、民族解体,回到旧中国一盘散沙、备受屈辱的局面。当然,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政治舆论氛围。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暴露出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问题,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不到位的“死角”,更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切实落实好把人民群众子女培养成才这一实现亿万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辩证统一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文化的多样化。

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只能有一个,但可以允许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存在和发展。我们所说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全社会的理想信念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但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多样化的思想。就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思想成果;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细胞学、进化论的创立,社会科学中摩尔根对原始氏族社会的研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向前发展。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角度看,我们应积极探索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证明,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关系十分重要,它既可以防止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的思想僵化,又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社会文化思想越是多样化,越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有的学者所描述的那样,中国这条巨龙,尾巴还在农业社会,躯干则处在工业社会,龙头却进入了信息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发展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就必然冲击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其中包括事业观、利益观、金钱观、幸福观、爱情观等等以至更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导致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想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是一种正常现象。应该看到,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不同观点的争鸣切磋,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承认社会文化思想的多样化,承认价值取向多元,鼓励营造浓厚的学术探讨研究的氛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以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我们的多元文化,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就能既唱响主旋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不到保证,在多元文化中缺少了这个主心骨,这样的多元化只能是一种无序的多元化、混乱的多元化,最终必将导致我国文化的变质和转向。

反过来,文化多元化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各个领域各种科学发展起来了,人们的思想空前的活跃,人们的思想实现了大的解放,勇于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大胆的去进行理论的创新,提出各种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这样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它在创立的时候,它就离不开其他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中积极的成果才创立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是不断的吸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吸收人类思想当中的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

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一方面是总结了我们国家发展实践的经验,针对我们国家发展当中的问题提出来。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吸收了其他的国家发展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了当今世界上各种发展理论的一些积极的成果,比如说关于不断可持续的发展理论,在这些方面国外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我们创立科学发展观是吸收了这方面的成果,还有吸收了其他方面的成果,比如说怎么解决人口和环境的关系上,就吸收了国外很多的成果。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文化多元化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才能够自觉的按照自然社会和人思维的规律和办事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才有团结奋斗、共同的思想基础。另外一个方面,只有思想文化的多样化才能够使我们的思想文化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够为人民提供极为丰富的思想上、文化上的食粮,也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当代中国应当理性面对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坚持辩证地看待文化建设、文化发展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指导地位。一方面,要顺应多元化的发展潮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引导,努力建设自己核心、稳定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只有这样,我国的文化建设才能走上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