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方社会的马克思热:启示与研究

西方社会的马克思热:启示与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世界再次以实际行动印证了马克思的伟大。与会者上千人,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同情者。法国《人道报》报道这次会议所用的新闻标题是“马克思引起了轰动”。1996年7月12日至19日,来自英国各地以及西欧、北美、亚洲十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代表云集伦敦,举行了为期一周的“96马克思主义大会”。1998年9月30日—10月3日,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

西方社会的马克思热:启示与研究

真正的伟人往往不是在现世的舞台上无限风光的人,他必须经过时光的淘洗,哪怕生命是一段备受误会和弹压的苦旅,但他的意志和理念却总是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直击人的心灵。

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一些人相信马克思主义即将离我们远去的时候,在西方社会,却刮起了一场马克思的旋风,人们又重新关注马克思,关注他用毕生精力创立的学说。西方世界再次以实际行动印证了马克思的伟大。

()西方世界的“马克思热”现象

90年代中期起,在国外,特别在法、英、德、美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马克思热”。这一热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性会议不断增多,引人注目

可能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同情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诋毁者、怀疑者,都未曾想到,自苏东剧变后的9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其中尤以召开的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大型国际性的会议特别引人注目。

1995927日至930,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马克思大会”。与会者上千人,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同情者。法国《人道报》报道这次会议所用的新闻标题是“马克思引起了轰动”。《解放报》在“马克思没有死”的鲜明标题下指出:“这次会议的成功使我们得以测试马克思的现实性;它集结了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的公众,证明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生”。

1996412日至14,在美国纽约召开“社会主义学者研究讨论会”,1500多人到会。会议的主题是“欢呼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再展望”。被列入会议研讨的问题有72个之多。

1996622日至23,“民主和社会主义学者国际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五届国际学术年会。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21个国家的39名外国学者及50余名俄罗斯学者与会。会议的主题为“通向社会主义之路:改革还是改良?市场还是计划?

1996712日至19,来自英国各地以及西欧、北美、亚洲十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代表云集伦敦,举行了为期一周的“96马克思主义大会”。大会每天按不同议题分同时举行会议,前后共举行了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许多大学生身穿印有“马克思主义”字样的T恤衫,来回奔忙,义务为大会服务。不少经济拮据的青年人身背不轻的行李风尘仆仆地从国外赶来赴会。在与会者中,还不时见到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和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

1998513日至16,在巴黎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人士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会议组织了6次全体会议和26个小组专题讨论会。《人道报》指出:今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而这次会议将“再次使历史沸腾起来”。《星期四事件》所用的新闻标题更是引人注目:《〈共产党宣言〉150周年华诞,谁来吹生日蜡烛———马克思老爹后继有人》。

1998930—103,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资本主义、批判、斗争、抉择。大会召开了3次全体会议,组织了76场小型研讨会和题为“21世纪”的专题讨论会。巴黎“群言”电台对大会作了跟踪报道。主办者连续两天在蓬皮杜文化中心电影馆放映与大会主题有关的电影和录像。会议期间还举办了马克思画像展览和有几十家杂志社和出版社参加的书展并出售马恩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杂志和光盘。这些安排形成了颇有声势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

从国外传来的信息表明,类似这样的会议还在不断地召开,如第三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于2001年在巴黎召开,等等。

2.马克思在西方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持续跃升

1999,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紧随其后,也就是19999,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题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最后结果确定马克思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1999,英国路透社也进行了一次这样的评选。路透社邀请了34名政界、商界、艺术界以及学术界的专家、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马克思以一分之差,位居爱因斯坦之后。

20056,(BBC)《我们的时代》广播节目评选最伟大的哲学,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休谟(12.6%)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远远落在其后。关于这次评选,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广播公司的评选过程中,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号召它的读者把马克思从候选名单中拿下来,希望读者投休谟的票。这家杂志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而资本主义是有效的。但英国公众有自己的决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

2005,德国评选最伟大人物,马克思依然位列第一。

这样的结果是那样的意味深长,它发生在苏联和东欧巨变后的十多年间。一种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学说,却得到西方国家公众的广泛认同,一种被它的敌人攻击、挖苦,甚至宣告已经灭亡的学说,却能如此深刻、长久、生动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是为什么?评选栏目主持人布拉格:“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西方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对马克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肯定

近年来,许多客观公正的、平和公允的西方思想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博大的胸怀、普渡众生的品质以及批判现实的勇气。在思想、政治、生态、环境等全球性危机面前,他们不胜感慨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现实洞察力。

荣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1969年就指出,不同凡响的是,资本论》面世100年后,……其他作品似乎都不该再出现了。”比利时学者欧内斯特曼德尔在为《资本论》英译本撰写的导言中指出:“最近十几年来,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说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话,就是变得比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更加危机四伏了。……随处都有迹象表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资本论》说明了为什么这个制度的日益尖锐化的矛盾同它的迅猛发展一样不可避免。在这个意义上,与一般公认的信念相反,马克思与其说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家。今天的西方世界远比写作《资本论》时的世界更接近《资本论》中的‘纯粹’模型。”这些资本主义世界的教授们也认为,马克思确实是一个通晓社会经济制度的人,只要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认真拜读。

以苏联东欧剧变为例,人们从对它的理解中重新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后现代主义的巨匠詹明信(F.Jameson)认为,对于共产主义,需要确证的是,最近的发展应该说是它的成功而不是它的失败,至少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是这样的。换言之,苏联的解体不能说是共产主义的失败,而应归结为共产主义的胜利。在詹明信看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既然资本主义还健在,那么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终结或过时之类的话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荒谬的或者说是浅薄的。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形态中,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即便人们并不总是能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但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批判者和颠覆者的绝对地位。

美国德州大学哲学教授凯尔纳(D.Kellner)相信,一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它将继续为现时代的批判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理论源泉和政治资源。他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将仍然是合乎时宜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有助于促进民主、自由、正义和平等,并能够同仅仅促进富豪权贵利益的保守思想相抗衡。只要巨大的阶级不平等、人类痛苦和压迫还存在,就有必要存在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批判理论和它的社会变革思想。”而且这种不平等以及痛苦和压迫只要还存在一天,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将屹立在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中,这就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向马克思主义复归的逻辑线索。

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一个小册子《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明确认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他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领域,对马克思是不能回避的,人类社会至今仍然是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释得到了历史实践的证实,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曾经感慨:“《共产党宣言》虽然出版于1848,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

德国波茨坦著名哲学家В鲁格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说明过去和帮助预测未来的理论,它也是我们时代的世界观。在这里,决不能忘记马克思的根本原理:不仅应当说明世界,而且应当改造世界。

西方学者在反思此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时承认:“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最极端的思想上的敌人或无知的假知识分子才可能会真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

苏东剧变后,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都在认真研究马克思,并表示了对马克思的尊重和肯定。法国的德里达原本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苏东剧变后,却毅然举起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一再强调“我挑了一个好时候向马克思致敬”。美国的詹姆逊一向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苏东剧变后,更坚定、更自觉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表示“我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出于兴趣”。德国的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非马克思主义者展开过论战,但在形成自己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过一些误解,苏东剧变后重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向世人宣布“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英国的吉登斯是社会理论家,苏东剧变后,坚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声称“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www.daowen.com)

在欧洲,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研究中心或教师小组。任何一家欧洲大书店都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著作自由出售。

在伦敦的大学课堂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和思想被列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学生的选修课或必修课,伦敦经济学院等英国不少名校一直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课程

马克思的著作曾对英国许多政治家产生过深刻影响。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第三条道路的设计师吉登斯认为,马克思依旧是不可超越的思想家。所以他说,“也许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20066,英国媒体披露时任首相布莱尔24年前写给工党领袖的一封信,显示他最初走入政坛时受到了马克思著作的深刻影响。29岁的布莱尔在信中说:“我不厌其烦地拜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他在很多地方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彻底地改变了我对人民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西方世界出现“马克思热”的主要原因

国外“马克思热”的首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魅力。理论价值和思想魅力就在于它批判性地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西方数千年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19世纪70年代,整个德国理论界都把黑格尔视为一条“死狗”,黑格尔哲学成为了哲学史上的千古绝唱,人们认为黑格尔哲学固然美仑美奂、精致优雅、滴水不漏,但它却是纯粹思辨的产物,他们认为:“建立一个使人凄然落泪和奋然兴起的永垂不朽的哲学固然很好,但是一座建立在沙土和泥浆上的纪念物又有什么用处呢?”但是,马克思却在他彪炳千古的《资本论》中表达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理论情怀和宽阔胸襟,他说:“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优秀的继承者,自然有其无穷的思想魅力,能在理论上吸引并征服从“冷战”思维中清醒过来的人。

其次,这一热潮源自马克思本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品质。马克思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在贫苦的困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马克思一家经常为揭不开锅发愁,为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出门。马克思有严重的肝病,肝病经常发作,买不起药,更谈不上医治了。其实,马克思是有很多的机会能够获得较为优厚的收入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马克思曾经炒过股票,还挣了不少钱,如果继续炒股,他完全可以解决他的经济问题,并且世界上也许会多一个股神,但却会失去最伟大的思想家。

德国政府也曾经三次派人劝说马克思进政府任职,但是,都被马克思拒绝了。他说: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就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马克思高尚人格的魅力,他无疑是一个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了一生的伟人。

马克思一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马克思在17岁时就确立了这一信念。在他17岁写的那篇名叫《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以他毕生的行为做到了这些,成为我们的榜样。

在马克思逝世多年后,西方人逐渐认识到这位充满慈爱之心和悲悯情怀的伟人所具有的高尚气节,为了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过上幸福的日子而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尘世中的幸福奉献出来。20世纪后期的世界公民们也隐隐约约有了类似的看法,虽然他们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伟大的人格已经足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哪怕他们不愿意从根本上认同共产主义,但他们却还是在终极意义上仍然认为“共产主义是最好的办法,只不过这种办法太好了而难以为人性所接受。”马克思伟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足以人西方人折服。

再次,世界资本主义不稳定的加强———今天我们是其见证人———迫使有头脑的西方人越来越严肃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例如,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曾承认,不受调节的资本主义是“开放社会”的敌人。有影响的美国报纸《纽约时报》不久前发表了题为《回到马克思》的长文,该文引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一位领导人的一段话:“我长期呆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芝加哥美国工人阶级史研究所教授В尔茨在论述21世纪来临之际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理论过去并且现在仍然是非常现代的,比其他人类社会思想派别更加适应正在来临的世纪的派别。尽管最近150年来世界上发生了巨变,但可以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就仍然是真正理解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基础。

最后,对资本主义精神文化危机的反思,也是形成“马克思热”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国家有识之士对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上的觉醒是被资本主义现实中的深刻危机所触发,并逐渐认识到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的深刻和睿智,进而形成了“马克思热”。越来越多的学者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中去借贷理论成果,甚至公开卖弄起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和思想,争相以“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自我标榜。

在经历了长时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喧哗与骚动”之后,许多反传统的急先锋从精疲力尽的“解构”游戏中“寻根”归来,厌恶了无聊的现实,而逐渐认识到当今西方的生存境遇,体会到深深的危机感和幻灭感,精神文化上的内在矛盾变得十分尖锐。于是人们不得不追问:“社会秩序既缺乏作为生命力之象征性表现的文化,又缺乏作为动机或聚合力量的道德因素,那么,靠什么才能够把社会粘结为一体呢?”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来自现代社会本质的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相关,,今天的社会结构(技术经济体系)同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断裂。前者受制于一种由效益、功能理性和生产组织(它强调秩序,把人当作物件)之类术语表达的经济原则。后者则趋于靡费和混杂,深受反理性和反智情绪的影响,这种主宰性情绪将自我视为文化评价的试金石,并把自我感受当作是衡量经验的美学尺度。所以说:“事实上,正是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更精确地说是自由市场———酿成了传统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西方学者普遍相信,“我们正处在西方社会发展史的一座分水岭上:我们目击着资产阶级观念的终结———这些观念对人类行动和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交换都有自己的看法,———过去的二百年中,资产阶级曾经靠着这些观念铸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相信,现代人正伫立在一片空白荒地的边缘,仿佛如艾略特所说的“荒原”。现代主义的衰竭,无拘束自我的令人厌倦,以及政治言论的枯燥无味,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漫长时代行将结束。

实际上这些境况早就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精辟地论述过,马克思的确是资本主义制度最优秀的“医生”或批判者。正因如此,西方有识之士,哪怕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与极右势力颇多瓜葛的学者,才对马克思推崇备至。

()西方“马克思热”的几点启示

世界上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人都会为上述诸现象感到欢欣鼓舞,世界上所有对马克思主义持敌视、怀疑和不屑的人也都应由此引起内心深处的震撼和反思。从上述现象,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些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不会消逝,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会倒下。

苏东剧变后,从东方一些“改换门庭”的政客,到西方一些一贯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政要”,都不断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但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主义非但还顽强地活着,而且活得很好,持续不断的“马克思热”就是明证。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中出现的,因此它们的第一个主题都是要向世人回答: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现实性。

事实证明,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不管出现多大的反复和曲折,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不会消逝,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会倒下。

启示之二: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依然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上述现象,尤其是几次评选,给予人们的第二方面深刻启示是:尽管经历了苏东巨变这样的挫折,但西方人并没有忘记马克思。随着时光流逝和历史的不断变化,他们进一步认识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肯定。上述情况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和揭露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能够征服人心,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依然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启示之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在漫长的认识史中,某种真理的获得往往需要经历复杂的曲折历程,并且还需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在艰苦的积累下和相当幸运的时机中,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那些事后看来似乎十分简单的道理,才会把握日渐显明的历史昭示。其实,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学者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觉醒”过程,就连我们这些搞了很多年马克思主义的人也并非真正透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当然,要承认这一点无疑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但承认这一点乃是我们分析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热”的逻辑前提和参照。邓小平同志早就教导我们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同志这番话不惟富有大无畏的气概和坦荡的胸襟———这是一个清醒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深刻洞察力。他的现实主义论断给我们分析国外“马克思热”提供了理论基调,,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过程。而当今国外“马克思热”正表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已从模糊逐渐走向清晰。

启示之四: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在于同具体实际的结合。

必须承认,上述九十年代之后召开的所有这些会议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而这种推进是借助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实现的。这些会议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但具有极强的现实感、时代感。正因如此,这些会议同一般的学术性研讨会有很大的区别。

只要浏览一下各次会议的一些具体议题,就不难看出,这些会议确实是与实际息息相关的。所有这些议题大致可以归为三个方面:一是当代资本主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问题;三是全球化问题。他们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与此同时,在这过程中修正、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从这些会议的具体成果来看,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结合,所以基本上达到了这一目的。

显然,这些与会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正确理解。确实像他们所言,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理论,实践性是它的本质特征之一,即它必须面向现实。我们必须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对社会实践的发展作出新的概括,对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必须当代化,也就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实践相结合,在探索和解决时代实践的新问题的过程中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不落后于时代而保持勃勃生机,始终具有时代气息而保持青春活力。

马克思去世12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与挫折,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深邃的揭示,经受了时间与实践的考验。正如马克思所言:“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迸发出的火花就越灿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