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学良口述历史研究》编注技巧分享

《张学良口述历史研究》编注技巧分享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翌年5月2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被告上诉,维持原判。在唐中风后长期卧床期间,尚且为唐口述了一部《唐德刚口述自传》,唐本人对《传奇》一书中的大量谬误也从未提出过异议。张学良晚年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耗时两年多正式录制了一部张学良口述历史。为防止泄密,张学良不接见哥伦比亚大学校方人员,而指定张之宇姐妹负责整理和编目,校方同意了张学良的安排,仅派哥大东亚所的韦慕庭教授担任工作导师。

《张学良口述历史研究》编注技巧分享

我怎样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

胡志伟

泛论张学良口述自传各种版本的优劣

西安事变研究与张学良传记,在中国内地是一门显学,近年陆续面世的张学良传记有张永滨《张学良写真》、《百年少帅张学良传》、毕万闻《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窦应泰《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张之宇《杂忆随感漫录——张学良自传体遗著》、《张学良是怎样一个人》、《张学良探微:晚年记事》、《毅荻史事新探》、台湾远流版《张学良口述历史》、香港版《张学良口述自传》以及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等。其中最热销的是传奇小说体裁的《张学良世纪传奇》,光是山东友谊出版社版本,一年多就卖了六万九千套,上下册定价69元人民币,码洋476.1万元,还荣获国家书刊发行业协会颁发的2002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经新华社等国内一百多家传媒的报道和十六家报纸的连载,俨然张学良研究的“权威”,创造了传记类书籍的惊人奇迹。可惜乐极生悲,2005年9月2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此书侵犯张永滨著作权,下令山东友谊出版社停止发行此书,登报道歉并赔偿诉讼费、鉴定费等。翌年5月2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被告上诉,维持原判。

一本低质量的书,内容舛错百出、枝词蔓说、粗制滥造,指鹿为马,为什么能在中国大陆炒得沸沸扬扬、博得发行单位、新闻媒体以及广大读者赞声不绝呢?原因有以下几点:发行单位利润挂帅、金钱第一,认为一本书能炒热、能赚钱就是好书;新闻媒体的哗众取宠是为了博销数、争广告客户;广大读者由于长期以来档案保密信息封闭,对中国现代史真相所知甚少,只要情节曲折、内容煽情,就不禁怦然动心,催人泪下。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令人遗憾的是,对这本书的争议至今仍仅仅限于版权、稿酬上的争执与诉讼,而没有人在此书的内容上着墨。设想《传奇》销数平淡,一定不会有人耗五个春秋的人力与物力,横跨两省,入禀两个中院、一个高院,去讨个公道了。

此书出版后,唐德刚妻吴昭文女士向国内多家传媒宣称,有关张学良口述部分内容,王书君并未获得唐的正式授权,而且,此书序言《论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署名作者为唐,而唐根本没写过这篇文章,实际上是王书君将唐过去的一些演讲、杂文拼凑而成的。

唐德刚妻子为什么逢人就说“王书君借走十一盘录音带,说是研究用,但后来他加了很多内容拿去出版了,事先没有征得唐德刚的同意”呢?唐妻吴昭文女士比较没有城府,直说:“那本书出版后,(王书君)给过我们很少一点钱!”(1)设若王书君从六十多万人民币的版税中分一半给唐氏夫妇,吴昭文是不会说那些令王书君尴尬的话。事实上唐德刚本人的处世为人是相当圆滑的,他在政治立场、人事关系上都持左右逢源、几面讨好的态度。虽然背靠背的言语有点刺耳,唐德刚晚年在美国同王书君过从甚密,上海《文汇读书周报》记者彭仑揭露这个私人电话内容后,唐德刚又给王书君开具了“授权证明”。此后王也一直谦卑地向唐执弟子礼,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在唐中风后长期卧床期间,尚且为唐口述了一部《唐德刚口述自传》,唐本人对《传奇》一书中的大量谬误也从未提出过异议。

2002至2003年,本人在港、台两地《前哨》、《传记文学》等刊物先后发表《评张学良世纪传奇》、《历史是不容窜改的》等五万余言,指出“《传奇》一书引用唐、张晤谈的十一盘录音带,作者王书君以预设立场撰写了几倍于‘张学良口述’的评论,极尽隐恶扬善、文过饰非之能事。鉴于张学良本人‘不想依照李宗仁回忆录那样,不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出书’,所以王书君可以天马行空、牵强附会,把张学良包装美化成‘千古英雄’,而张学良后人则可以借口‘第三人称’,不必对这部所谓‘口述历史’负任何责任,故此书的史学价值就乏善可陈了”、“全书枝词蔓说,烦言碎词,迭床架屋,理事重复,东拉西扯,不成格局,乃是因为作者史才贫乏。一百多种珍贵史料犹如山珍海味,经一名蹩脚厨师胡乱烹成一锅大杂烩”,最令人喷饭的是,听录音把国民党中央监委张继写成张居正,死去353年的明朝大学士竟会出席中国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还临危不惧抱住暗杀汪精卫的桂系刺客孙凤鸣,这位张居正在第五十七章出现三次,到第七十六章又成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张澜”。查张澜在清末系立宪保皇派,从未加入同盟会或者国民党,四十年代仅当过民盟中央主席,但出席国民党中央全会是没有资格的。至于当过国民党中执委、中监委的单名人士,计有张继、张钫、张镇三人。这种所谓“传记”需要读者一边阅读一边猜测、考证,真太惨了!一位历史学教授居然会犯下“关公战秦琼”式的严重错误、至于此书的错别字、姓名舛错数以千计,把千瓦(或)写成“启罗瓦特”则表明作者连初中的物理常识都付阙如。至于此书的原则性错误、硬伤以及不符合史实的杜撰,本文就不赘述了。

张学良晚年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耗时两年多正式录制了一部张学良口述历史(2)。这件事使唐德刚十分耿耿于怀,讲了许多难听的话。这批中文誊本知情人士透露,20世纪90年代初,哥大就开始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项目协商,哥大答应在图书馆珍品部专门开辟空间保管史料,于张学良的号“毅庵”和夫人赵一荻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毅荻书斋”,并答应严格保密,2002年之前不对外开放,得到了张学良的首肯。最后由哥大教师张之宇、之丙姐妹协助完成,共录制了100多盘磁带,整理了4800页的中文稿。张之宇后来把这期间的详细过程写成书,在台湾出版了《口述史料之外——张学良是怎样一个人》一书。书中谈到有记者问张学良为什么选择哥伦比亚大学收藏史料,张学良的回答是,之前从来没有任何机构与他探讨过这个问题,所以“一女不嫁二夫”。书中还透露,哥伦比亚大学为了争取到张学良的文物收藏,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时任珍品部主任的罗福先生态度谦恭,给张学良夫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才初步确定了“捐赠与受惠”意向。为防止泄密,张学良不接见哥伦比亚大学校方人员,而指定张之宇姐妹负责整理和编目,校方同意了张学良的安排,仅派哥大东亚所的韦慕庭教授担任工作导师。多达4800页,2002年6月由哥大正式开放让全球学者阅读与誊抄。从录音带转化为誊本这一工作相当繁重,所有经费端赖张氏姐妹从台湾大富豪王永庆私蓄中筹募的三十万美金,由于张晚年不克视事,他的两名近亲乘机夺走了经费支配权力,所以旷日持久的誊录由几个洋学生承担,也就不免出现了许多错别字、讹字以及人名地名失真,于是唐德刚与他的友人林博文等为此作了许多耻笑的文章。张之宇、张之丙姐妹2003年将部分内容编成《张学良杂忆随感》《张学良是怎样一个人》两书,交付台北历史月刊印行,这两本书同唐德刚偷录的十一盘录音带基本上大同小异,但还是有若干以前未披露过的事,整个“毅荻书斋”收藏的张学良日记、书信、照片、手稿以及100多盘正式录制的磁带比诸唐德刚在饮宴时偷录的11盘,自然丰富得多。由于台湾“去中国化”的潮流影响,这类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不可能热销,所以这4800页的誊本至今没有全部印行。200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浓缩这两本书印了大陆简体字版《张学良探微:晚年记事》,把政治敏感部分再删掉了一部分,故大陆读者尚不能窥其全貌。

我同王书君打了两个回合笔仗,最终由他定居香港的女儿王贝调解,不打不成相识,化干戈为玉帛。他从美国带来三十多万字的中文誊本之计算机打印稿。那十一盘录音带整理成六百多页的文稿,也确实花了一番心血。由于张学良的东北口音,由于老人喜欢调书袋(讲些《左传》、《战国策》的典故),更由于大批人名、地名成为拦路虎,他要求拜我为师,我也就当仁不让,揽下了这件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的苦差事。

撰写传记不可轻信一家之言

胡适大师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一文中指出:“传记写所传的人最要能写出他的实在身份、实在神情、实在口吻、要使读者如见其人、要使读者感觉真可以尚友其人。我在三十五年前,因缘际会,访问了二百多名国军被俘将领,并顺利将采访笔记携到香港。这一丰富史料资源使我被称为‘香港国共党史研究名家’。”(3)

我撰写的名人传记,在静态数据方面,不轻信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议,仔细研析正反两方面的资料。譬如撰写《毛泽东钦点的108名战犯的归宿》时,查阅了139种文献资料,其中光是《新闻天地》就有2442期逾亿字,《春秋》995期约八千万字,而全国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与《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共有五千五百万字。各种出版物都免不了存在政治偏见,但只要搜集数据广泛,一般都能去芜存菁,找出真相。

《张学良口述自传》是唐德刚采录、王书君誊抄,由我编校加注的

张学良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最具争议也最为奇特的政治人物。他出身于权贵家庭,二十二岁就升任军长,二十八岁继承父业,成为权倾一时的“东北王”。1928年底,为报日本军阀杀父之仇,他毅然归附中央,在东三省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促成了中国的统一。1930年9月19日,他率大军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瓦解了冯阎叛军,促成了国家统一,因而登上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宝座,在北平设立行营,节制东北、华北各省军政,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唐纳德·里奇说,某些受访者“毫不理会访谈者的问题,只管自顾自地畅谈自己的风光故事。说起过去的经历,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重现往日雄风的心态”(4),张学良是个凡人,不是圣人,他面对着访谈者,口沫横飞一直重复他年轻时的风流艳事,他说:“人哪,就是一张纸在那儿蒙着脸,你别把那张纸拽开,你要拽开了,就揭开了这个后幕,那不一定是怎么回事儿!”(5)还以南宋著名理学家同亲侄女上床一事为证。他对访客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描述自己年轻时同11个贵妇人的婚外情,包括宣统皇帝御弟溥杰的原配妻子唐怡莹(6)、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的女儿(7)外交部长王正廷的妹妹(8)、驻美大使叶公超的嫂子(9)以及他自己的表嫂(10)。1991年,90岁的张学良旅游纽约数月,一直都住在已故的中国银行总裁贝祖贻(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父)公馆,与其遗孀出双入对,毫不禁忌,还常常公开说“赵(四)夫人可敬,贝夫人可爱”,在公众场合爱讲荤笑话,还作了一首打油诗自嘲:“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以至于“可敬的人”闻言对“可爱的人”就恨入骨髓了。该书辑录的张学良有味语录如下:“我太太于凤至骂我是垃圾马车(喻生冷不忌)”、“我比西门庆偷情五要件——潘驴邓小闲还多一件:我有权势!”(11)、“宋美龄美如天仙,我跟他约会了几次”(12)、“溥杰对我很好——我跟他太太好,他也知道我跟他太太好”(13)、“于凤至和我手下的参谋好,我知道他喜欢她,特意派他跟她外出办事,让他俩开房间”(14)、“假如不是西安事变,我不知道我将会有多少女朋友”(15)、“到纽约住贝夫人家,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日子”(16)。还有一些鲜为外间所知的秘闻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一度游说我登基做东北皇帝”(17)、“文人是蛆虫,我最看不起文人,他们只会拍马,图个水涨船高”。他的内心似乎充满了矛盾,既要说“我同情共产党,可以说我就是共产党”(18),却又说“欢迎我回大陆干什么?猫儿给耗子舔鼻梁骨!(19)”,对他四弟张学思在解放军海军参谋长任上被“红卫兵”活活打死一事却冷酷地说“这只能怪他自己激动暴躁”(20)。如果编辑人员有闻必录并不加注,那就显然对读者不公,也对历史缺乏一个交代。

传记编辑的去伪存真功能

有些口述史家反对制作抄本,认为抄本扭曲、破坏了访谈的真实性。他们主张:除非把录到的每个字、声音、甚至无关宏旨的话搭头都记在纸上,否则都算不上是绝对精确。但是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里奇认为,为求清楚明晰而把无关紧要的部分删去,重新编组访谈,那都是合情合理的。其目的则是要在不牵强附会、不扭曲原意之下,让访谈的焦点更加凸现(21)。张学良口述自传的录音带中,有许多内容是重复五六遍之多的,他本人沉浸在“想当年”的威风凛凛回忆之中,编者是不必迁就他的絮絮叨叨,通常删到不超过两次。这位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是凡人而非圣人,故其口述自传一如常人——彰善掩过之意多,绳谬纠非之旨少,所以作为该书的编者,我严守客观超然立场,引经据典,以注释的形式将其溢美隐恶事例一一予以澄清。诸如,他对大公报记者说:“张上将军(其父)决不自跻于最高位置”(22),编者即在脚注中提醒读者:“言犹在耳,张作霖即自封陆海军大元帅,摄国家元首职”;他否认九一八事变后致电顾维钧,编者引《顾维钧回忆录》证实他确曾致电顾,但不接纳顾的建议,拒绝与日本人打交道,此种“鸵鸟政策”导致局势急转直下;他在天津对记者说“中华民国副司令职位何等隆重,岂非躬所敢承受”,编者引援唐德刚笔录之《李宗仁回忆录》,揭示蒋介石慷慨给予张学良河北、山西等省地盘以及现洋六百万的实际利益,所以张学良欣然入关助战且就任副司令职(23);他游欧回国后声言“不可再事内争”,但据档案显示,他同两广军阀有所勾结,一直伺机欲南北夹击中央政府。

美国杜克大学口述历史计划的负责人劳伦斯·古德温主张,访谈者应该是比较主动和具有学术素养的人,不单是探讨那些说出来的,还要找出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且不宜不加鉴别地接受口述数据(24)。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丁伟志说:“要了解不同观点的人对事实有不同的记忆,能做注就做注……口述的质量才能比较有保证”(25)。本人也认为,文史书刊的编辑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去考证,博采众议,去伪存真,把原作理顺。所以我对张学良自己也不明白或不记得的陈年旧事,一一加以解答,例如,张学良不明白蓝天蔚为何不攻打新民府泄愤,我以脚注说明蓝天蔚本人被部将缚解,其部下已群龙无首(26)。张学良自述“打土匪我不在行”,遂选择去“剿共”。原因是他听闻刘黑七纵横察热冀鲁四省,连久历战阵的冯玉祥、宋哲元、韩复榘都束手无策,故其知难而退(27)

对口述资料要考证甄别,切忌照单全收

口述历史所搜集的是来自受访者的回忆和意见,而不是访谈者本身的。访谈本身并未负担传道的责任,因而无须使受访者接受某种信仰。检验访谈者和口述历史计划成果的最好标准,在于他们执行访谈时,是否对整件事作了全方位的取样。口述历史同其他学科的研究资料一样,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没有一种数据是绝对可以依赖的,任何数据都需要用旁证来确认(28)。互相矛盾的数据可以作为附录,供未来的研究者参考。所以我对张学良口述自传的某些自我吹嘘与明显失实的内容完全保留原话,一字不删,而把相异的事实置于批注之中,供读者判别真伪。例如,对张学良所云“把自己私利私见放在后头”一语的脚注:“据中外人士所著回忆录透露,1935年春他曾派苗剑秋携私函赴日密访政友会领袖床次竹二与陆军大将寺内寿一,提议:若日军止于满洲不进军华北与内蒙,他可以满洲地方领袖的立场声明承认满洲国。床次和寺内婉拒来使,苗剑秋失望而归,张学良闻言大哭(29)”。张学良回忆麾下师长白凤翔奉令捉蒋时曾发誓“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编者在脚注中提醒读者,此人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两年后就因怕苦怕死而投敌当了汉奸,最后被日寇设计毒毙(30)。张学良因私怨对顾维钧第二任夫人黄蕙兰极尽诋毁之能事,对一位贵妇的名节伤害甚大。编者以五百余字脚注阐述黄蕙兰对中国抗战的捐输与贡献当年是尽人皆知的,而男女感情的私隐不能只听张学良一面之词(31)

在上世纪初威震一方的风云人物,如朱庆澜、蓝天蔚、吴俊升、董英斌、戢翼翘、叶楚伧、郑毓秀、叶恭绰、杨光泩、郭寄峤、王家桢等等,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为加深读者诸君了解张学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我分别撰写数百字的简历。例如,人人都知,宋美龄受姐姐霭龄左右政局,然多数人不知道郑毓秀却在幕后操纵宋霭龄。

张学良由于年老、记忆力衰退或因政治敏感而说不清楚或故意含混的人名,编者一概列出全名,诸如姓蒋的(蒋先云)、姓戚(秦华)、姓林(宁武)、王亚樵太太(金石心)、郑某(郑毓秀)、我的参谋长(鲍文樾,因其落水做了汉奸,故张学良隐其姓名),尽皆列出其真名实姓。此外由于东北方言的误听误解或口齿不清,致使某些人名、地名、官职名及成语、词组不无瑕疵,编者都一一作了修正。张学良谈及朱五小姐时,语焉不详。为此,我特地造访了重病中的香港著名作家董千里,他在电懋公司与朱五(朱湄筠)同事过。他告诉我,徐速的小说《太阳 星星月亮》是由她的女儿秦亦孚(又名秦羽)改编,她本名朱萱;朱五的丈夫朱光沐做过张学良的秘书,解放后在美国代管张学良财产,20世纪80年代退休后返港,旋移居加拿大温哥华。朱湄筠在电懋公司专职设计服装(清装)。我走访董千里时,他身上插了四根管子,倒也对答如流。该书付梓后,他就去世了。这一段口述历史的抢救是十分及时的。朱五之父朱启钤(1871—1964)在北洋政府历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曾拥袁世凯称帝,任大典筹备处长。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32)。朱启钤的另一女儿嫁给张学良同母弟张学铭。

此外,由于东北方言的误听误解或口齿不清,某些人名、地名、官职名及成语不无瑕疵,兹选择原稿中的部分舛错,以勘误形式分类罗列如下:

(一)成语

  误       正

上不愧天     仰不愧天

桀骜不逊     桀骜不驯

像丢掉破鞋一样  弃之如敞屣

宁给外人     宁赠友邦

令体时机     令体时艰

居心险测     居心叵测

一派得言     一派胡言

上之上之     善之善者

未尽其词     未尽其意

一味肆行     一意孤行

飞机献寿     献机祝寿

臣视君如寇首   臣视君如寇雠

宁折不曲     宁折不弯

陈察落难     陈蔡落难

家趁万贯     家财万贯

感佩万似     感佩不已

坚苦不移     坚韧不移

(二)人名

 误    正    误    正

张辉昌  张惠长  杨常清  杨畅卿

吴景山  吴俊升  唐莹霞  唐怡莹

杨凌阁  杨邻葛  杨广生  杨广

阎老七  阎老西  胡振之  胡政之

李石曾  路孝忱  胡慕兰  胡木兰

张季   张季鸾  黄忠伟  黄中美

王明生  王 生  国际侨  郭寄峤

刘路言  刘芦隐  钱恭来  钱公来

刘郁芳  刘郁芬

(三)词语

 误       正     误       正

告奉       诰封    飞风      疾风

距        讵     乃启      哀启

遏(祠堂)    谒     国家的玩艺儿  国家的名器

孤城       孤臣    供洒      供酒

盘石       盘石    御人      驭人

领先       领衔    振清团     督军

艳电       铣电    名气      名器

转还       转圜    气慨      气概(www.daowen.com)

督统       都统    先父(称对方) 令尊

捷给       机警    代       代庖

良亚       良窳    尽前愆     赎前愆

(四)姓名或官职含糊不清

含糊       全名

姓蒋的     蒋先云

姓戚      秦华

姓林      宁武

我的参谋长   鲍文樾

王亚樵太太   金石心(妾)

宣抚史     宣抚使

(五)地名、餐厅名

误    正

玉宁   榆林

枯岭   牯岭

美阿联  美而廉

(六)译错

误      正

提督  驻华使馆武官

(七)书名

   误       正

《冯玉祥生平》  《我的生活》

2007年6月,大陆的汉唐阳光公司推出《张学良口述历史》,这是唐德刚生前将一个女儿吃两家彩礼之举。据此书的策划者朱洪海说,他动用了一名出版社编辑、一名南开研究生、一位审读,耗五年时间才付梓。他说稿件仅十万字,这就不对了:我所见的条稿有三十多万字(我用录音带核对过),因张学良年老啰唆,常常一句话重复五六遍,我编校加注时适当删减了重复部分,剩下还有二十多万字。倘若印成十万字,那就是删节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了。

2009年6月30日,我应邀到台北“总统府”国史馆发表演说后,见到远流出版公司总编辑游奇惠女士。我问她,贵公司去年出版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什么只刊载了原录音带的三分之一?她说:“书稿是在大陆编好后电邮过来的,既然人家删掉那么多,自有他们的难处。”虽然朱洪海说:“有时一个字词就要拿捏半天”,但是游总编辑告诉我:“传来的稿砂石实在太多,我只好托人在香港买了您校注的《张学良口述自传》,以此为蓝本逐一订正的。”由此可知,一稿三投。从游总编口中,我才知道香港版是三种版本中最完整也最真实的。然而,我独自一人仅耗三个月(还不影响我自己的写作计划进度。)唯一抱憾的是,香港仅大陆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一,市场太过狭小。

结论

1.制作抄本是口述历史计划耗费最多时间与金钱的工序,平均每一小时的访谈需要六至八小时的抄本制作时间,同时还有更费时的监听、编审、校核工作。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史学常识,对录音带里的人名、地名、术语、机构名、事件名、文献名称乃至成语、典故、经史,都必须博闻强记、了如指掌,还要频密查典、细心考证,稍有怠惰就会出错。目前疵病较多的口述历史,都是因为抄录、编校者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2.由于人的记忆多少存在着误差,而且人性的共同弱点是隐恶扬善,所以口述历史的准确率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譬如哥大公开的4800页张学良口述自传抄本中,有许多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前后矛盾、杂乱无章的词句。例如张学良在录音讲话中断言他从未偷看过蒋介石被拘留时查抄的日记;然而,2002年6月8日台北“中国时报”发表了张学良忘年交郭冠英的文章,这位一贯为张鸣冤叫屈的“张学良问题权威”坦承,他在张去世前问过“究竟有没有看过蒋介石随身携带的日记”?张答道:“看过,我愈看愈出火,愈看愈生气!”从当年大量的文献资料可知,正因为张学良看到蒋日记中写明让张充当继承人,这才使张牵情动肠,幡然悔悟。因此,人们对张学良晚年颠三倒四的言语不必十分认真——1993年的哥大录音带与1990年的唐德刚十一卷录音带都可作如是观。李宗仁也不外如此:侨居新泽西时,见了同病相怜的失意官僚政客,就指斥某大员坐拥数十万精锐而不堪一击、蒋介石临阵换将遥控指挥以致失败、某人丢了东北蒋居然不加追究。但若李怀疑来人是亲蒋的,其论调就变了,口口声声我与蒋先生虽然政见不同,但私交竟无芥蒂,到底我俩为革命共同奋斗了几十年,同甘苦共患难,大陆之失我们都有责任,不能诿过于他一人……个人荣辱不算什么,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我现在真感无官一身轻云云。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实录,可见于李宗仁部属许高阳妻子黄纫秋的回忆录,多数是不能代表传主的真实思想的,只能说明某些政客的诡异狡诈。

3.口述历史应该忠于口述者的原话,有舛错处尽可加注纠偏,然而制作抄本者与编校者切忌画蛇添足或任意增删。例如有人捏造周恩来致张学良密函在士林凯歌归礼堂偷递,更多的张学良传记作者辗转摘抄,以讹传讹,实属荒诞。目前在大陆,因为摘引资料而兴讼的不少,被告上法庭的多为畅销书作者;对于境外、海外的著作,大幅引用、抄袭却不肯注明出处,那是习惯成自然,在千里万里外的原作者委实不会因而兴讼,盖因鞭长莫及;还有人将海外作者的评论、自拍照片汇集出书,居然先斩后奏,还厚颜在书上鸣谢对方“提供所有数据”,使人啼笑皆非。目前虽有版权法的存在,但执法者选择性执法,造成出版界乱象频生,大多数海外作者得不到保障。这一点,期盼今后会有所改善。

作者单位:香港中国现代史学会

【注释】

(1)朱洪海:《唐德刚版〈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始末》,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11月7日。

(2)“毅荻书斋”于2002年6月3日开馆,但不对普通民众开放。据珍品部主任Jean Ashton说,张学良口述历史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学良将他的日记、书信、照片、手稿和100多盘磁带等捐献给了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96年10月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落成典礼。按照张学良夫妇的意愿,所有材料于2002年6月1日张学良生日那天正式开放,但因2002年6月1日是周六,故推迟至3日正式开馆,于5日起接受学者调阅。Jean Ashton表示,哥伦比亚大学珍品部重在保护数据,所以不允许一般大众阅览,即便是本校教工、学生,也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不过,只要是“诚恳的张学良研究者”,就可以获准。阅览者申请时需出具大学的介绍信。出版过张学良专著者,可携带出版社出具的信件,经珍品部批准并安排时间后,携带本人证件,在指定的时间前往阅览。

(3)段宇宏著:《华语禁书之都》,载《凤凰周刊》第300期,2008年8月15日出版,第24页。

(4)[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5)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18页。

(6)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404—405页。

(7)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13页。

(8)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页。

(9)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411页。

(10)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02—403页。

(11)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12)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89页。

(13)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页。

(14)李龙镳:《张学良自以为功高盖世》,载香港《春秋》双月刊,第921期,第13页。

(15)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页。

(16)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01页。

(17)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18)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72页。

(19)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508页。

(20)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516页。

(21)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22)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23)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24)[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25)《丁伟志在中国社科院口述自传丛书出版座谈会(2003.12.30)上的讲话》,载王俊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丛刊第3辑,第19页。

(26)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27)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28)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9)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30)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31)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32)唐德刚采录、胡志伟编注:《张学良口述自传》,美国香江时代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