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红
被誉为“伟大爱国者”和“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将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一生倡导国家和平统一,企盼民族振兴。这一思想不仅贯穿其政治生涯的始终,而且直到晚年依然矢志不渝。走出幽禁、重获自由后的张学良,仍心系海峡两岸统一大业,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期盼与坚决反对两岸分裂的政治主张,其坚定的信念和深炯的思想内涵,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位政治家的深沉思想和爱国情怀,为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树立了一面旗帜。深入研究张学良的两岸观对于解决和探索当今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反对两岸分裂,希望中国和平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千百年来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分裂之患,反对分裂倡导祖国统一便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诉求和卓越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作为20世纪杰出爱国典范的张学良,一生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重获自由后,张学良对海峡两岸的分裂状况尤为关切,他时刻关注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期盼两岸结束分裂,走向统一。1991年5月11日,张学良在纽约接受美国之音节目主持人采访时谈道:“我个人衷心希望两岸双方能够和平统一起来,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当年我有权势在手,我就是赞成统一的,我很反对内战的,我非常希望能和平统一,这也是我最大的希望。”(1)
他常说:“我始终不变的志愿是维持和平,促进统一。”“拥护国家统一,可以说是我生平一贯的主张。”(2)早在青年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家庭背景,张学良未及弱冠之年即投身军旅,在东征西讨的军阀混战中,对内战频仍、国势衰微、外敌欺侮以及人民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残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出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他坚决反对内战、反对分裂,竭力主张“息内争”、“御外侮”,他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祖国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毕生矢志不渝的就是追求“维护国家统一,争取民族独立”。
张学良认为,国家当然要统一,“只有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振兴”。“现在这个中国没有统一,那咱们中国就永远这样”。在张学良的思想主张中,民族振兴的核心之一就是完成国家统一,也就是两岸的统一。他曾经在早年的论述中讲过:“和平统一为切要之图。”“只有国家统一,才有希望转弱为强,否则豆分瓜剖的局面终难幸免。”他还曾站在发展国力的高度,论述了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和平为实施建设之基础,建设为发展国力之前提。”(3)在张学良看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实现中国统一,关系中国未来的发展,在统一的基础上,两岸携手并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平统一,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张学良强烈地认为两岸统一是重要的历史潮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任何人也阻挡不住。1991年6月4日,张学良在美国与昔日东北军旧部吕正操将军会面时表示:“大陆和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总不能这样长期下去,中国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个时间问题。”(4)1992年9月10日,张学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同样表示,“国家当然要统一”,“我看时机到了就一定会统一”(5)。张学良引用中国古话“天心自有民心,天听自有民听”来分析海峡两岸未来发展的走向,他坚信台湾问题不可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中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张学良曾在台北家中对来访的美国华语广播电台记者说:“大陆和台湾统一是最重要的大事。台湾没有独立的条件,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张学良的两岸观是积极的,充满自信的。在谈到两岸关系时,张学良感觉首先就是要把敌意取消了,他认为这是最要紧的。尽管他认为两岸关系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也表示非常乐观,张学良认为大陆和台湾之间不存在战争的危险。作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奠基人,张学良对第三次国共合作充满期待,他说:“我祝这个成功就是了。”
在坚持统一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张学良的立场异常坚定和执著,他的这种主张是顺应两岸人民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的,张学良的两岸和平统一思想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
二、反对武力统一,力主和平谈判
自古以来,国家的统一有两种方式,和平手段与非和平手段,在张学良的两岸观中,他反对武力统一,力主两岸通过和平谈判实行统一。他认为:“武力冲突是最不好的,最好是中国人不伤害中国人。”(6)
在谈到台湾统一的问题时,张学良多次谈到内战问题。张学良从年轻时参与军阀混战的经历中得出结论,内战的后果必然是:“民生憔悴,国势阽危。”他说:“我自22岁领兵打仗,一直打内战,所以我对内战厌恶到头了。”“打了和,和了又打,到底为什么?打仗为打胜,双方不知牺牲多少有用的青年。”(7)自己同胞互相残杀,又必将造成“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大伤国家元气”(8)。正是这些积累的体会和感受才使他对战争特别是内战深恶痛绝,深切体验和思考过战争所造成危害的张学良,力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反对使用武力。
关于和平统一问题张学良是有理性的分析的。他认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好比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于大陆,于台湾都有好处。张学良认为,“大陆的军事力量,迅速统一台湾绰绰有余”,但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在张学良的思想意识中,两岸都是中国人,兵戎相见,骨肉相残,是极其不幸的。他说:“台湾这么小,大陆那么大,大陆的军队真的打过来了,台湾肯定顶不住,可是一场苦战,双方互有伤亡,都是中国人,真是冤枉。”如同当年他厌恶内战一样,由两岸统一问题而引发“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其二他认为“台湾的经济力量不小,要把它毁灭了是很可惜的”,两败俱伤后实现统一,于大陆、台湾都不利,于中华民族更不利。张学良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反对对经济的破坏。他认为“台湾的经济,就是国家的资本……是中国国家的资本,经济不说是光是台湾的,也是中国人民的,你不能破坏它,你破坏它就是把中国的整个人民的问题破坏了”。他坚信“大陆方面也不愿摧毁台湾的经济”。在他看来,两岸只有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后,两岸人民可以在共享太平的前提下,共享台湾经济发展的成果。
张学良认为海峡两岸的问题一定要以谈判的方式进行。1991年5月张学良在接受《世界日报》的采访时,谈及过对国共两党谈判的看法,张学良坦率地表示:“赞成国民党和共产党坐下来谈。”此后,张学良还以国民党前辈的口吻对当时的台湾当权者进言称,“不要怕和共产党谈判”,谈判一定要拿出诚意,“我从19岁就玩谈谈和和的政治游戏,没有诚意能谈什么呢”(9)。
作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学良在这方面的确是有切实经验可引。因为当年的西安事变就是通过和平谈判而解决的。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力排众议,诚意邀请中共代表周恩来、南京代表宋氏兄妹前往西安,举行三方会谈,最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而避免了一场新的内战危险,为全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接触、了解、沟通,使对立向统一转化,这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给历史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10)。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功经验使张学良坚信:海峡两岸的问题是一定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的。毕竟从民族主义角度来看,两岸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在这个基础上,没有什么不能谈。为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和平统一,两岸应尽早接触谈判。他认为只有通过谈判,才能消除双方的“敌意”。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两岸坐下来谈,总能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
两岸通过和平谈判求得中国的统一,双方不再为对抗消耗大量资源,在稳定与安定的情势下,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谋求发展是张学良两岸观的重要主张之一。
三、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是张学良两岸统一观的基本思想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张学良始终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幽居台湾的张学良在参观延平郡王祠时,就曾挥毫写下“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的诗句,抒发了对当年郑成功打败荷兰入侵者,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的高度赞扬。晚年的张学良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台湾也是中国。张学良指出:“台湾有一小部分人想要‘独立’,这是办不到的事。”他说,“我到台湾来没有想到其他事情,台湾也是我的家乡”,“大家不要说‘台湾人’”。在他看来,无论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永远都是血脉相连的中国人。国共之争只不过是谁代表中国的正统之争,远未触及民族之根、国家之脉,而“台独”则不同,它将切断台湾与中国历史的根脉,是对中华民族的最大威胁与危害。张学良坚信“台独”没有出路,两岸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台独”作为割裂两岸关系的一支重要分离势力,由来已久。李登辉上台以后,“台独”势力在台湾得到了恶性发展,严重地威胁了两岸的统一。对于当时的李登辉,张学良尽管还没认清他“台独”的本来面目,但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是不可能独立的。他从历史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论述台湾没有独立的条件,指出,“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一个地方变成一个独立地区,要考虑政治、历史等等诸多的因素或条件,离开历史讲独立总是不行的。大陆东北地大物博,有人讲过独立,最终独立不成。台湾比起东北来,相差太多了”(11),对“台独”的可能性给予坚决的否定。
张学良也曾公开批评“台独”分子没有国家观念,认为“台独”分子企图裹胁台湾人民分裂国家和民族的目的是不能得逞的。“那个时候是中国,现在只能说台湾,现在是区区的一个台湾,那时候是整个中国。跟现在情形是天渊之别了,不能比了,没法比,那个时候中央政府统治整个中国呀,虽然统治不了,各省市等于半独立的状态,但是还是整个的中国,今天这个台湾小小的一点,没法比。台湾有一部分人想独立,这是不可能的事”。尽管在台湾居住50多年,张学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始终站在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思考海峡两岸问题。他的上述观点是对“台独”分子“台湾中国,一边一国”谬论最有力的否定和批判。
张学良不仅对“台独”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叫嚣“台独”最凶的台湾民进党以及民进党人所提出的“台湾共和国”的党纲公开予以批驳。他说,“对民进党我一点也不怕”,“民进党不得民心,它不管怎么组织‘台独’,它的党纲人家都不承认,自作多情那是不行的”。对民进党鼓吹“台湾独立”的现实,张学良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民进党真是糊涂,台湾根本没有独立的条件,如果真要独立,我可以说,共产党一定动武。”(12)表示出对中共方面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理解。可以说,在对待民进党的问题上,张学良一改其在谈论其他政治敏感问题时常有的隐讳,公开予以批驳,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
晚年的张学良不仅对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不满,对台湾的政治同样颇有微词,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中曾讲道:“我也不是什么国民党、共产党,也不是民进党,现在都骂人家(指共产党——笔者注),可是你也看看,他(指共产党——笔者注)都做的什么,你(指台湾政客——笔者注)做的什么。研究研究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我这个人是这样子,你先别说人家怎么样,你先看看你怎样,立法院也好,哪个也好,天天吵。可是你个人干什么(了)?你是要钱,要地位。中国现在新话什么,‘秀’,就干这些事。”张学良认为台湾政坛很多当权者,不是以国家民族为重,而是假惺惺地作秀,对台湾的政治表现出十分的反感和无奈,他甚至这样说:“感谢上帝,我是老了,我是不安定的,像这种情形,我受不了的。”
张学良幽居台湾50余年,早已远离政坛的纷争,“不愿谈论政治敏感问题”的他仍然从爱国统一思想出发,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持一个中国,反对民进党以及“台独”势力的政治观点。
四、主张两岸共同发展,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张学良自由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由于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另一方面,“台独”分裂势力活动日益猖獗,严重阻碍了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进程,也为两岸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如此复杂的两岸关系,张学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一个是旗帜的问题,挂谁的旗?我们要挂青天白日旗,他们(指共产党——笔者注)要挂他们的旗。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是中华民国,我认为就这样待着,谁也不拿敌意。各人干各人的。这样维持个十年、八年的,以后就不好说了。”“我的看法,就是默契,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也不谈这些,保持不敌对就是了”。从张学良的这一主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两岸和平统一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走向认识不动摇的情况下,极力主张两岸采取克制、忍耐的态度,不可急于求成。体现了一种在两岸关系中,搁置争议,维持两岸目前政治格局,维持和平发展的思想主张。(www.daowen.com)
幽居台湾已近半个世纪的张学良对台湾的社情、民意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在他看来,在与大陆隔绝的几十年间,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大陆的“经济实体”。“求稳定、求发展”是台湾民众的基本诉求。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当然做个中国人,对台湾、对大陆我都有期望,所以我很不愿双方分裂,我希望看到双方以和平的方式竞争,看谁干得好,将来还不是统一吗?”(13)在张学良看来,台湾问题纷繁复杂,矛盾交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趋利避害的最佳途径。
张学良关于两岸和平发展的论点是顺应了两岸关系大趋势的,是有利于维持台湾现状、符合台湾民众基本利益的。大陆正在迅速迈向强国地位,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不愿意被阻断,和平发展对大陆同样是重要的。所以,只有和平发展,才有可能使得两岸关系走向双赢。他深刻理解和理会中共的对台政策,认为大陆统一台湾是迟早的问题。两岸加强彼此间交往,维持现有状况,走和平发展之路,于大陆和台湾都有益处。1991年张学良在美国对吕正操讲过:“台湾这些年的经济有很大发展,我一向主张发展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平统一国家,共同振兴中华。”张学良的上述观点和主张切合了当时海峡两岸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一个真正政治家的宽广胸怀。
张学良的这一观点与中国领导人所提出的对台政策观点可谓遥相呼应。在既定的政治基础上两岸和平发展的过程,既是两岸通过政治协商和谈判消除政治对立、复归政治统一的过程,也是两岸发展经贸文化的过程,还是提高两岸人民的民生水平的过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只要两岸的政治基础不变,无论进程的深浅或快慢,两岸统一都可以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进行。
张学良主张并身体力行地倡导加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他时刻关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并积极参与其中。1992年8月,上海第一幢钢骨结构、高199米的世界广场大厦在上海浦东新区奠基。张学良特意托人为大厦奠基赠送了花篮,表示他对祖国经济建设的关心。1993年,张学良欣然为吉林东丰县题写了“中国梅花鹿之乡”的墨宝。
酷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张学良在晚年对两岸的文化交流同样表现出高度的热忱。1992年,“大陆古物珍宝展”在台北展出,张学良专程前往参观,仔细观赏每一件展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大陆到台湾的艺术团体都希望看到张学良,他不仅每次都满足大家的愿望,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国粹艺术——京剧,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偏爱,只要有京剧团访台,他是每场必到,给众多的大陆艺术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93年,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张学良不仅亲笔为博览会题写了贺词,而且将自己培育多年的一盆“爱国兰”托人送给江泽民主席。
正如美国资深专栏记者哈里森·索尔伯兹里评价的那样:“少帅已投身一项新的努力——促进北京和台湾建立统一的中国。”张学良恢复自由时已至鲐背之年,但为了两岸的统一,他仍然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1991年会见吕正操时曾表示:“我虽然90多岁了,但是天假之年,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我不是为国民党,也不是为共产党,我是一个在野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为中国出力。我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我不希望两岸打起来。”“假使哪天用着我,我愿意尽力。”(14)1992年,张学良在台北家中首次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再次表达了愿为祖国统一再尽绵薄之力的心意,他说:“我现在已经老了,在政治上也没什么了,我能帮忙,我很愿意尽我的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愿意中国统一,年轻时到现在,我这个人过去的事都摆着呢,凡是为国为人民的事情,我都很愿意帮忙。”(15)
晚年的张学良饱受思乡之苦,但出于海峡两岸的关系考虑,最终放弃了回大陆的计划。走出幽禁的张学良多次表示要回大陆看看,他在给邓颖超的信中曾充满感情地写道:“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但同时也表示“时机尚未成熟”。他说:“我一动就会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16)在他看来“假若双方敌对的问题完全没有了,就可以回去”。可以说,张学良直到客死他乡,未能回大陆的真正原因就是出于政治、出于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考虑。
综观张学良的两岸统一观,他不是站在哪一党、哪一派的立场,而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赵一荻曾写过《张学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一文,她说:“张学良是一个非常爱他的国家和他的同胞的人。他诚实而认真,从不欺骗人,而且对他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绝不推诿。他并不爱哪一党,亦不爱哪一派,他所爱的就是他的国家和他的同胞,因为任何对国家有益的事,他都甘心情愿地牺牲自己去做。”从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直至迟暮晚年,张学良念念不忘,并一直在为统一大业奔走。追忆他的一生,张学良不仅是“中国统一的象征”,更是两岸统一的一面旗帜,张学良的两岸统一观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闪光点。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当今海峡两岸关系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两岸民众企盼已久的“大三通”终于到来。两岸关系正由打破政治僵局、摒弃敌对状态、达成互访交流,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性轨道运行。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两岸和平发展的滚滚洪流,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在海峡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张学良所期盼的两岸统一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张氏帅府博物馆
【注释】
(1)毕万闻编:《张学良文集》(二),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9页。
(2)文中所引用未注明出处的张学良原话,均根据张学良口述历史录音整理而成。
(3)张学良:《和平统一为切要之图》,《大公报》,1931年5月22日。
(4)张友坤:《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5)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4页。
(6)张友坤:《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7)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二),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1页。
(8)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二),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2页。
(9)王海晨、胡玉海:《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1页。
(10)王海晨、胡玉海:《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1页。
(11)王海晨、胡玉海:《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8—1099页。
(12)张力、曲香昆主编:《张学良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13)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二),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9页。
(14)张友坤:《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15)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4页。
(16)王海晨、胡玉海:《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8—109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