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商洛地区反贫困历程
西北工业大学 苗鹏凯 孟 松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2.5亿人、贫困发生率31%下降到2005年的2365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仅2.5%,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近900万。[1]扶贫开发实现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吃饱穿暖的愿望,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陕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商洛地区为例,我们看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灵活性和政治原则性,即反贫困绝不能脱离开中国的国情,不能脱离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性。
一、商洛的基本概况简介
(一)商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全区总面积1929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36%。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钱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纵横交错,支流密布,横跨长江、黄河两个流域。
商洛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据调查统计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宜林面积230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70%。有林地1500万亩,木材蓄积量2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是陕西省木材主产区之一。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茶叶年产量40多万公斤,连续1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处。水力资源丰富,据勘测,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总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30.2万千瓦。
(二)商洛地区农村的现状
陕西地处祖国内陆腹地,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60元和9268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和79%。从2001年开始,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陕西省扶贫开发进入了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的新的历史阶段。新阶段扶贫开发初期,陕西省确定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7个,确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10700个,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00年底)在625元以下的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382万,625元至865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435万。截至2006年底,全省尚未扶持的重点村减少到4943个,贫困人口减少到464万人,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减少到149万人。
商洛作为全国少有集中连片的贫困市,全市7个县区均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全市扶贫工作包袱重、难度大。2005年底,全市有贫困村1140个,有2000年底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尚未解决温饱和625至865元之间尚未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52万人,分别占总村数的63.3%,占总人口的21.7%。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13元,仅占全国的46.5%,全省的73.7%。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800多元,远远低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3255元。(www.daowen.com)
二、商洛地区反贫困的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农村脱贫工作总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以制度变迁为主体的改革式脱贫。这一阶段我国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家庭的生产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农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从而大大缓解了农村的贫困问题,使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第二阶段是1986年以后的开发式脱贫。从198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脱贫,国家强调欠发达落后地区要依靠自身力量、利用自身资源脱贫致富。强调脱贫工作要从资金、财物的单向输入向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的配套服务转变。同时中央政府还要求各级扶贫部门把有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作为农村脱贫的重点,以求收到投资少、见效快、成功率高、资金又能循环利用的良好效果。开发式脱贫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人下降到目前的不到3000万,贫困发生率从14.8%下降到3%左右,创造了世界的反贫困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商洛地区反贫困组织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以破解“三农”问题为总揽,以尽快实现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为目标,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寻求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全市重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到2006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0万人减少到51.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7.2%下降到21.2%。总结回顾商洛的反贫困历程,其与全国的反贫困历程相同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这些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三个方面的渠道,将利益传递到贫困人口,使贫困农民得以脱贫致富,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商洛地区抓住这次机遇,1978年到1985年间,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分别增加了264元和192元。总体来看,自1978年到1985年间,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贫困行动有这样两个明显的结果:一是使贫困人口的量大幅度减少,由1978年以前的2.5亿下降到1.25亿,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二是贫困地区的公布范围逐步缩小。在1978年以前,中国的贫困地区几乎是遍布全国农村各地,范围很大。此时,贫困地区的分布由原先的全国各地缩小到699个县,其中国家重点扶贫县331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变化。
第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商洛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商洛地区抓住此次机遇,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几个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
第三,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商洛地区成为主要贫困地区之一,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等。商洛政府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扬长避短的原则,突出特色,引导广大群众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立支柱产业,从而提高了扶贫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并努力使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与以贫困乡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扶持对象的扶贫开发主攻方向相互吻合,从而在扶贫开发中形成以区域开发和乡、村、户各层面攻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使扶贫工作找到了适合区情实际的突破口。
第四,2000年以来的新时期扶贫开发阶段。商洛市从2001年起,选择柞水县明星村、丹凤县中坪村等15个村,开展综合扶贫示范村建设,整村规划,全面实施“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使试点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把扶贫区域划分为高寒边远山区、中山沟槽区和浅山川道区三种不同类型,把扶贫对象划定为无法解决温饱、可以解决温饱和能够稳定解决温饱三个层次,部署推动了三项扶贫重点工作。一是在国道、省道沿线以及主要川道地区,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贫困村,连片规划,整体推进综合扶贫小区建设,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治理和社会事业项目,累计建成综合扶贫小区28个,巩固了这些区域的温饱成果,加快了发展步伐。二是在中山沟槽区扎实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使304个重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三是开展移民小区和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对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不具备生存条件、无法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先后建成198个移民小区和移民集中安置点,搬迁安置移民3.56万人。其次,商洛地区还开展了“雨露计划”。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农村青年贫困劳动力为对象,以各类培训学校为平台,建立“培训、安置、维权”三位一体培训模式。2003年以来,各级扶贫部门坚持瞄准对象,精心组织招生,加强培训管理与指导,注重安置就业。全市已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近1400万元,培训并安置农村贫困户子女115余万人,使1万多户家庭因此走出了贫困。最后,商洛地区开展了信贷扶贫模式。2006年在全面总结山阳、丹凤两县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商洛市在七县区全面推行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将扶贫贴息贷款分为到户扶贫贴息贷款和项目贷款两部分。一是到户扶贫贴息贷款。将贴息资金直接下达到县区,由县区按照“谁放款,给谁贴息”的办法,选择金融机构承担到户扶贫贴息贷款投放任务,目前商洛市承担到户扶贫贴息贷款投放任务的金融机构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局。二是扶贫项目贷款。主要支持对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有带动和扶持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适当支持农村(包括小城镇)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符合上述要求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可按属地向县区扶贫部门提交贷款申请和项目可行性报告等相关材料。由县区扶贫、财政部门审查后报市上,市扶贫、财政部门审查通过后报省上审批立项,并逐级推荐给相关银行,由项目单位选择银行申请放贷,受理银行组织评估,投放贷款。目前,扶贫项目贷款可享受年息3%的优惠利率。新阶段以来,商洛市已累计投入扶贫贴息贷款近10亿元,扶持产业化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83个,扶持农村贫困户31万户。
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商洛地区的扶贫开发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称赞商洛扶贫工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和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经验,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面旗帜”。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