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30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进:实践成就浓墨重彩

改革开放30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进:实践成就浓墨重彩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演进西北大学张彬鹏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养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把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与作用载入宪法,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政部门尽量设法为知识分子筹集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

改革开放30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进:实践成就浓墨重彩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演进

西北大学 张彬鹏

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养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从旧社会过来的广大知识分子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由于后来“左”的思想滋长,导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出现失误,最终酿成“文革”十年严重迫害知识分子的悲剧,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确立,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进入了一个大调整和大发展的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着手纠正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一连串“左”的错误,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制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翻开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新篇章。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继续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科学人才观,有力的提升和深化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和充实

“文化大革命”不仅阻碍了我国政治完善的进程,而且严重地混淆了革命对象和依靠阶级,错误地将知识分子划入资产阶级范围内,从根本上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探索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拨乱反正、彻底纠正“左”倾错误的过程中,严肃地检讨了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严重失误,逐步恢复了知识分子政策的科学论断,重新确立和充实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首先,在科技教育领域打开了拨乱反正的局面,由此展开了对于知识分子的重新定位,最终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1]针对多年来党内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左”的思想影响,他大声疾呼:“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后来成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可以说与邓小平的反复倡导、不懈努力分不开。

其次,果断地废止过了时的“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确立了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3]的正确方针。1978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的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明确指出:“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状况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根本的变化,因此,我们党在建国前后提出的,以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团结、教育、改造这个方针,现在已经不适用了。”[4]认真解决知识分子的历史遗留问题,纠正了大批冤假错案,使不少知识分子获得“第二次解放”。197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和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中组部成立了审查改正右派工作办公室,领导全国的右派改正工作,为错划的“右派”恢复政治名誉,对其工作和生活作出适当安排。到1986年,共解决知识分子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及其善后工作和纠正近年来的经济、刑事错案680多万件,占应解决的93%。

再次,信任、培养和依靠知识分子,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宣布: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5]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6]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与作用载入宪法,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中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报告》,发出吸收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知识分子到党内来的重要信息。

最后,尽力提高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提拔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到领导岗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政部门尽量设法为知识分子筹集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在知识分子的工资、职称、住房、医疗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做好规划安排,逐步加以解决。在改善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方面,先把知识分子中的无房户安排好,在此基础上,各单位分配住房,要考虑知识分子特别是中级以上知识分子的实际需要,按照他们的工作特点,在居住面积上给予必要的照顾。各级党委和政府本着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进入各级领导岗位。仅1987年选拔到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分子,就占当年提拔干部总数的72.27%。1982年我国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9%,到1988年提高到66%,其中省以上领导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7%。[7]

二、十三届四中全会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并对其进行了充实与完善,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坚持与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政策

1989年6月24日,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知识分子“活跃在生产、国防、科研、教育、卫生、宣传、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各条战线,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真正是民族的精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8]9月29日,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重申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没有知识和知识分子,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的这一基本观点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没有也不会因为不久前发生的政治风波而改变。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很好的知识分子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努力为知识分子创造、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讲话坚持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的基本评价,不因一时的社会现象而动摇这个基本评价。

1990年5月3日,江泽民在纪念五四运动报告会上发表《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的讲话,在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同时,系统地阐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他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其中,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而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方面,在加强民主建设的理论研究、完善民主制度以及制定各方面法律法规中,在保证有关建设和改革的决策科学性方面,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知识分子政策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准确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的知识分子政策,贯彻其科教兴国思想,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正式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解释说,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9]9月28日,十四届五中全会讨论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的精神,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在1996年3月17日,经八届全国人大批准,使“科教兴国”正式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知识分子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中央专门提出,必须大力宣传优秀科技人员的拼搏奉献精神和成就,树立科学家、技术专家崇高的社会形象,使科技工作成为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提出树立知识分子崇高形象的问题,在我国知识分子政策史上还是第一次。“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知识分子的信任和希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历史进程。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人才强国”战略,把新形势下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放在广义的人才问题中,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进行思考。提出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了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路。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与知识分子政策的提高和深化

2002年,胡锦涛就任党的总书记,继续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具体实践中丰富了知识分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科学的人才观,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和完善了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这不仅是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知识分子政策的提升,而且标志着我国政府在知识分子工作上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

(一)科学人才观的确立

胡锦涛在坚持江泽民人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10]在人才标准上,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倡导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激励人才的发展,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一切条件,这三点充分体现了人才工作中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与机制

胡锦涛指出,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1]为了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就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12]

(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www.daowen.com)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处理好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以及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13]由此可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协调关系、服务发展,其作用既体现在营造观念和社会氛围的宏观层面,也体现在政策、管理的中观层面,还体现在协调、服务的具体层面上。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制定的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对广大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力和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教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回顾30年来我党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第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基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处理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复杂的过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挫折和失误。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长期作为受“教育”、被“改造”的对象,始终不能与工人、农民取得同等的政治地位。党之所以在知识分子政策上出现多次摇摆和失误,都与没有解决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有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党从理论上端正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种论述,彻底纠正了以世界观作为标准划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观点,标志着困扰我党数十年的理论是非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不但科学地论述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使我国的广大知识分子获得了与工人、农民同等的政治地位,而且增强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安全归属心理,极大地提高了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新时期党的全部知识分子政策,建立在这个科学论断的基础上,促进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完善与发展。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时,研究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作用,为我们党正确制定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奠定了一块理论基石。从逻辑上说,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要肯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是劳动者;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要肯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肯定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就要肯定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一样,都是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的依靠力量。

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把人类现代化程度推上一个新台阶。然而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由于当时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科学技术专家所致。我国近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在其中起到了第一位的作用。新时期我国确立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以新的时代特色和更加丰富的内涵,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知识分子。

第三,正确引导知识分子队伍,充分认识到他们是党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基本内容。

由于理论上的误区和观念上的错误,建国后一个时期内,在我们部分党员干部中曾经出现过宗派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极大地影响了是否把知识分子看做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已形成2000多万知识分子的庞大队伍,90%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直接培养教育出来的,70%以上出生于劳动人民家庭。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讲话中所重申的:“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没有知识和知识分子,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只有坚定地把知识分子看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才能充分依靠工人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以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4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41页。

[3]《人民日报》1985年7月18日。

[4]《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第48—49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89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89页。

[7]曲峡:《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9]《人民日报》1995年5月22日。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75、578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75、578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79、585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79、5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