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伟大实践辉煌成果-改革开放30年研究文集

伟大实践辉煌成果-改革开放30年研究文集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陕西师范大学侯静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可以说,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呼唤着改革开放。

伟大实践辉煌成果-改革开放30年研究文集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陕西师范大学 侯 静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其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作为改革开放十条基本经验之首,而且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也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化改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中国化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也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种外来的指导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极其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以毛泽东为领导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的革命过程中,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正是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步走”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跨越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然而,在对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作为党的领导人的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观点教条化、公式化,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毛泽东先后发动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将革命战争年代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照搬来解决问题;在经济模式上,照搬苏联经验也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了又一次严重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1]

显而易见,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之所以能够从失败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毛泽东大胆地倡导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强调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同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一度遭受严重挫折,也是因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观点教条化、公式化,不是力求理论适合于实际,实事求是,而是强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适合其理论观点上的要求,乃至作为其理论的试验场,致使党和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临危受命,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的核心,担当起挽救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重任。针对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邓小平指出:世界天天在变化,新的事物、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关起门来不动脑筋,就一定要落后;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新的客观实际相联系,不接受新事物,就一定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他断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让思想接受实践的检验,大胆地试,错了就改,对了的就坚持。邓小平作出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决策,并坚持以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准。而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打破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现存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于生产力迅速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关系。与此同时,必须大规模地吸引投资,迅速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并且还必须极大地改变马克思和毛泽东等原有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广泛开拓新的生产渠道和新的市场。这一切都需要积极引进国外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外资,学习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运作方面的一切长处,即需要改革和开放。显然,无论是借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理论及其经营方法来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还是把社会主义的国家向资本主义的国家开放,这些都大大超出了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原有的设想。但这一思想既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出发的,因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的,因而又是明显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此可以说,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呼唤着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原则

胡锦涛同志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3]根据这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些基本理念,提出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期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路线,去指导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事业的。因此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理论基石和根本指针。这是我们一往无前、方向正确、富有成效地开展改革开放的根本思想理论保证。正如胡锦涛同志阐明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始终不渝地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概括新的认识、新的经验,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分析新矛盾,解决新课题,不断推动改革开放深化发展,这正是我们成功推进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的论者之所以作出了否定改革开放的判断,正在于他们教条式地对待经典理论,不理解我们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脱离中国实际,违背时代潮流来认识、判断和对待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结果,陷入进退颠倒、得失混淆的错误认识,乃至出现干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站到历史进程和人民事业的对面的情况。这虽然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却是应当认真对待的。

所以,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经验,针对新的问题,结合新的情况,不断学习和深入把握改革开放实际情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

三、改革开放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时代主题的变化促使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在不断调整和形成之中,科学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迅速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势推动各国进入新一轮的竞争。这样一种全新的时代环境和国内情势,必然刷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内容,不仅与民主革命时期迥然相异,而且与此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完全不同。(www.daowen.com)

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5]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当前中国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变化,根植于新实践的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伟大理论创新。它在继承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解放上,又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当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到各种复杂矛盾与问题突现的严峻挑战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意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它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吸收文明成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领域和环节中不失时机的实现改革攻坚的新突破,促进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提高。这三大理论成果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根据实践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所侧重,因而所形成的理论形态既一以贯之、承前继往,又与时俱进、启后开来,构成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四、改革开放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内涵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容上讲,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形式上讲,就是要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这里突出的是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

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仅仅强调民族化、强调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还不够,还必须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时代化相结合。今天我们已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发展和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到既立足中国,又从世界看中国。对什么是“中国具体实际”、什么是中国国情、怎样认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我们已有了更广阔的视角。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时代主题和特征得出科学判断,把立足中国国情与放眼世界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和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世界眼光”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同当代的实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动因与根据。因此,立足中国实际,把握中国国情,必须把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纳入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中,放眼世界看中国,避免静止地、孤立地审视中国的具体实际。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在于他不仅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践的结合问题,还突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变化相结合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因而成为“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当代中国实践,必须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在整个世界变化和时代变化的全景中加以考量,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中的中国,从比较中看中国。邓小平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要置身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这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了新的认识。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都反复强调,既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又要增强“全球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把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紧密结合。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提出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全方位的广阔视角,寻找开掘中国人民生活的新方位、理解自身的新视角,突破过去农业文明的狭隘眼界,非常必要。在时间向度上从传统思维方式面向过去、信而好古,转为面向未来,提出创新思维,提出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提出批判性自我审视,对过去认为天经地义的一切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出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提出根据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都反映了这一重大变化。正是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一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大战略思想,在概括时都着重突出了它们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五、在改革开放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新的改革开放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和路径。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新的改革开放实践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创造和发展新的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成果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形势发展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通过改革开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发展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

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党的建设发挥着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实践,引导社会实践遵循相应的社会发展规律向前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在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