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陕西师范大学 王红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总结国际国内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把执政党的建设理论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相结合并发扬光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开辟了新的起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禁锢,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制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困难,还遇到来自“左”的或右的障碍,但自此之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为党在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和“和平演变”三大考验的新形势下探索如何保持和发挥先进性的问题,以及如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开辟了新的起点。
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党建理论进行了三大历史性的切换:一是从“阶级斗争为纲”到“要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实现了党建战略思路的时代性转换。提出了要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正确主张。之所以要把经济建设放在党建的中心任务,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经济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的中心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之后,就“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称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所以,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党建活动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应有之义。(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特别是苏联党建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苏联党建的失误不仅是厚政治、薄经济,而且是经济从属于政治。二是从“运动建党”到“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党的机制具有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强制功能、规范功能,所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特别是管好党的制度建设。具体而言包括:一是建立与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实行党政分开,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党的干部制度,不仅要彻底废除一段时期内我国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化,还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三是建立和完善党的工作制度,克服官僚主义,“当然,官僚主义还有思想作风问题的一面,但是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总之,邓小平的思路是要靠制度来推进党的建设,主要是通过不断完善党的根本制度与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来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3)从“反右”到主要防“左”。邓小平以中共党史为鉴,同时吸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沉痛教训,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但主要是防‘左’的论断”。“左”祸在中国共产党内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上个世纪中国的一大顽症,有其深刻的历史惰性:一是由于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的特点,党内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对革命和建设产生消极影响,急躁冒进是其主要表现。这就为“左”倾错误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土壤。二是由于革命的人们对“左”的认识容易失之偏颇。因为“左”的东西常常带有革命色彩,往往气势浩大,而人们在斗争中对“左”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以为“越‘左’越革命”,宁“左”勿右等萌芽也就乘机滋生。三是由于当时对“左”与右的处理长期陷于厚此薄彼的基本立场,认为“左”的失误是方法问题,是好心办错事,可以谅解;右的错误则是根本立场问题,是不革命或者反革命的问题。所以要“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略,它的根子很深。”
邓小平通过对毛泽东晚年党建理论的切换,迅速地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摆脱出来,规划出了新的蓝图。为了使党更好地领导新时期的建设任务,邓小平提出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反对党的腐败现象,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摆正执政党和其他各种组织的关系,使党的组织和其他各种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他更多地强调我们党要增强执政意识,要明确自己执政党的角色和使命。这些理论都为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辟了新的起点,也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历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虽然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来的,但这个思想却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学会管理城市,学会管理生活的方法,学会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实际上涉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探索也提出不少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但这些好的指导思想后来没有坚持,特别是到了晚年,尽管主观上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但实际上破坏了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有了更多思考。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十二大党章修改案时,邓小平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和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引导全党自觉向执政党转型,应当说,这表明了我们党执政意识的觉醒。《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那五种能力,邓小平实际上已经都初步认识到了。第一,在党的领导人中,他是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因此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我们党内是他最早提出来的。他还最早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法制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此而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也是其中应有之义。第三,他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作为执政党,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他首先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这实际上具有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思想萌芽。第五,他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新论断,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的战略策略原则,因此,提高党的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这个能力的思想可以视为直接源于邓小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先进性不仅明确指出:“我们这个党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力量,是无产阶级的、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有革命纪律的先进队伍”。[1]而且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针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科学回答了在执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党如何保持先进性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一,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看做维系党的性质和生命的根本制度,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其二,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对于党保持先进性特别重要。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邓小平对此明确表示:“对于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2]其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将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作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1989年8月就发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的意见》,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执政党建设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继续推进。1997年9月,十五大号召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些文献,实际上都是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特别指出的是,自2000年2月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和不断阐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已经包含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些基本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突出关注的重大问题,首次明确提出和使用了“先进的党”、“党的先进性”、“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等概念。系统回答了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和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和发挥先进性的问题。其一,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一个政党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3]其二,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他认为,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就是在发展中推动历史进步,“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其三,我们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关键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的正确。在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的同时,“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5]其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重从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方面加强党的建设。2004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指导全党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纲领性的文件。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到“重中之重”,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在不断地深化。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深刻的阐述。2006年,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使党的建设主线更加鲜明、目标更加突出、努力方向更加明确,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是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长期实践的理论升华。(www.daowen.com)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特点和主要经验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历了从觉醒到提高再到加强的过程。党的先进性建设由着重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到对实践行动的嬗变,这是由党的先进性特征、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具有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正如刘少奇所说:“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阻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但不等于它能够永远自然而然地保持先进性。从历史上看,自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来,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都力求保持先进性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一方面主观上以党的先进性为目标建设党,另一方面客观上自身的先进性却在逐渐削弱以至最后丧失。我们党是一个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党,正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党逐渐成长壮大和成熟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更是我们党站在执政党的高度和时代发展的前沿,认真总结和积累丰富历史经验的宝贵时期,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在不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积累极其宝贵的经验:
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保证。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政党都是阶级的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都以反映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一个执政党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做指导,不仅关系着这个政党的性质,也关系着这个政党和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前途和命运。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历史上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以先进的思想理论——马列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马列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这个理论武装全党,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才能实现先锋队的作用;也只有以这个理论做指导,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人民群众为解放自己而斗争。当然马列主义没有也不可能为后人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但却提供了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一旦掌握了它,就能认清事物的当前状态,认清它的发展趋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威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本质所在。如果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指导作用,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和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听任资产阶级政党的猖狂进攻和资产阶级思想自由泛滥,导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意识形态的出现和泛滥,就会失去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思想混乱,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丧失了理论上的先进性,从而丧失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2.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要求全党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改革的精神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用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由此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的根本经验。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变革、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正在从事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这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新任务、新要求、新情况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以改革的精神、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同样,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自觉适应自身变化,保持蓬勃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客观形势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觉地适应这些变化,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改革的精神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和吸收以往的经验教训,着眼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针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创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较为成功地探索了在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和“和平演变”三大考验的新形势下党如何保持和发挥先进性的问题,为我们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党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形成了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新思路。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